“走马观花”不如“下马观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马观花”不如“下马观花”
听课是教师喜闻乐见的教研方式之一,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听课活动更是帮助其认识自身、掌握教学规律、促进专业成长的学习场。特别是外出“听课”深受教师喜爱,而且管理者也经常采用此方式来培训教师。我们常常还要在教学五认真检查中查看他们听了多少节课,有没有写课后评析,有没有记板书,……听课活动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听课后产生的效益到底有多大?听课后教师到底学到了什么?受到了多
少启发?专业水平提高了多少?这都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目前的一些学校一般都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应完成一
定数量的听课数,量化、评优、晋职等都与此挂钩。毋庸讳言,平时的听课有些是被动的,里边含有一点“功利色彩”。
作为教育管理者,如果我们只强调听课的数量,只关注形式。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不知道听课的目的,不了解听课的内容,不清楚要研究的问题,不会观察学生,只知道记录,只愿意“听”而不愿意“思”。如果这样,教师听的课再多,也是徒劳的。那么,该如何组织教师有效地通过听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呢?
我认为,主题式听课可以改变了以往流于形式、点点名走过场的校本教研局面。每次听课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更有深度。因此,每学期初,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或现在的教学研究热点,教研组确定本学期研究的主题,每个教师根据研究主题结合自己所教的年级确定上课内容。开课前一周教研组长组织组教师集体备课,上课的教师先说课,提出自己在备课中的困惑,全体教师通过研讨,确立课堂观察的主题,设计听课观察表,以便于让教师明确听课目的,带着目的去听,能让听课教师学其所长,有的放矢。如果听的是年组专题研究课,我们就让教师明确研究的主题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同上一节课”,那么我们就要求教师在听课时要注意比较:同一个教材内容,他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是怎样理解教材的?他的设计用于我班学生是否合适?对听课教师来说,如果不了解听课的内容,那么他就很难真正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因此,在听课前我们总是让教师首先熟悉听课的内容。
听课前教研组可以抽签随机分成5组,每组一般2~3人,第一组记录学生的学,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所以重点在学而不在教,我们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如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小组
合作?学生是否经常主动向老师提问题,课堂上学生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有哪些创新的火花,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表现、态度和习惯等。这些都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作为以后提升教学质量的宝贵材料。第二组记录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情况。记录处理偶发事件的情况。我们在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对一个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的巧妙处理,一个巧妙的引入,或一处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当然,听课时还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因为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哪怕名特优教师,他们在教学中也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我们要记录下来,课后大家一起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以便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得以改进和提高。第三组记录教师的记录时间分配,即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用的时间,学生学用的时间。第四组记录教法学法的选择与应用,如情境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式。第五组记录练习状况、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等。课后评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请上课教师谈自己的教后感想,大家再围绕主题分块就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点畅所欲言,展开深度研究,直至达成共识。
实践告诉我们,教研不在乎形式的多样,而在于内容的
实在,教师只要真心参与,在听课时就能听出门道,听出差距,听出精彩,听出智慧,从而体味到专业成长的美妙。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