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说课稿

杜甫《登岳阳楼》说课稿
杜甫《登岳阳楼》说课稿

杜甫《登岳阳楼》说课稿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说教材(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3、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妙处。

二、说教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4)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5)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诵读法是古诗鉴赏的基础,通过诵读可以体会格律诗的韵律美,可以初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作品风格,因此,诵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讨论法点拨法和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基本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登高 说课稿省一等奖

《登高》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六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涵盖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的4位诗人的7篇作品。 其中《登高》是盛唐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是教学重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用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 同时也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 (一)导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孟子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我将从让学生回顾曾经学习过的杜甫诗歌入手,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来说说他们心中的杜甫。 同时借助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进一步走进杜甫其人,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二)研读课文 初读《登高》,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再读《登高》,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这个答案就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 三读《登高》,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空间上一广阔,一辽远,远观近看,触目皆悲。 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四读《登高》,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在学生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万里做客,百年多病,空间上,其一生从北到南都在路上,时间上,从青年到老年都在漂泊。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杜甫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引导语: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相信很多人都读过,那么相关的《登岳阳楼》教案要怎么设计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杜甫登岳阳楼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知识目标 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教学难点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岳阳楼记 说课稿

《岳阳楼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中考复习所处的位置及复习目标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之作,在创作背景上都是作者因倡导革新不成而被贬降职后的发愤之作,都是为表述他们虽遭贬谪却仍存济世安民之心的主题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也是中考复习的重点篇目。它构思巧妙,立意深远,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它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散中有整,整中有散,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同时,那忧人为先、乐己在后的豪迈胸襟,尤其值得我们仔细玩味,认真借鉴。复习《醉翁亭记》,意图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领会欧阳修山水游记的借景抒怀,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的特点。景物描写在本文中很有特色,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其作用是本文复习的重点。 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主题。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通假字、多义词、其他重点实词。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主旨句、关键句、名句、特殊句式。 4、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学会品味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本课设计思路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文言文的复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本说课设计针对的是常态教学下的普通班级,这又是两篇极好的的散文,进行比较阅读,进而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法。这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在各段学习中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我想突出这节课的亮点设计: 1、每段均配有相应的精美图片,较好的创设了情境,再现了文中的人、事、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促进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加速背诵突破教学重点。 2、对文中成语的理解和归纳落实的较实,成语往往就是来源于古诗文,这样的归纳整理更便于学生对成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写作水平的提高达下了基础。 3、让学生分别说出描写洞庭湖、岳阳楼、醉翁亭四季景色的诗句,这既能加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掌握文学常识、主题。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岳阳楼记》抓住“忧与乐”,《醉翁亭记》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与课文内涵。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

《杜甫诗三首》的说课稿.doc

《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一、说教材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三、说教法学法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我

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望岳》〈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登岳阳楼(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 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 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 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2、整体感知:找诗眼。【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它是一首诗的灵气所在,也往往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明确:悲 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 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 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 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 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 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 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感:无限悲 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 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 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 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 C、联想——诱发——悲情(万里远游,三年磨难) D、意象——表现——悲情(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 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 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 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 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 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 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 板书: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

《登高》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登高》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 《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 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 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 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 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 非凡。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 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 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2、过程 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 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 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 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 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

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 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 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三、说教法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 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 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 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 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 点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 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 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 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 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 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四、说学法 学生也将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习活动。 五、教学程序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

《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出示岳阳楼图片) 宋代闻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课堂。(显示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了解 【师:欣赏诗歌前,了解诗人,了解诗的历史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现在我们就来结合课文的注释,熟悉诗人陈与义与他的经历】(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3.了解“靖康之变”:先请学生说说靖康之变,然后出示课件了解。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一)读准诗歌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读,才能感受诗歌的美。那现在就让我们赶紧去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1、自由朗读诗歌。 2、请一个学生朗读。 3、齐读诗歌。 4、明确诗歌节奏。【师:读准字音只是诵读的前提。朗读诗歌,还需注重节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一般节奏应该是223,但在读诗的时候应该结合意思来朗读,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示课件“节奏”) 5、学生根据PPT的节奏划分齐声朗读。 (二)读懂诗歌 1、解释要害词: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迟:缓慢 横分:瓜分 徙倚:徘徊 凭危:凭:靠着;危:高处。登楼(出示课件“注释”) 2、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大致了解诗歌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诗的内容描绘出来。 3、PPT显示诗歌大意,学生齐读(出示课件“译文”)

《诗词五首》说课稿

《诗词五首》说课稿 《饮酒》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饮酒》,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堂课 的设计: 一、分析教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 作,大多直抒胸 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 从 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 经有一定的基础, 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 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 明的 性格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能准确地背诵,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 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 的意 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2、重难点:(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 能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 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 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 人陶 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学生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可以让学生回忆、搜集相关内容,然后 进行课堂展示,有必要的话老师再做适当补充。 (三)赏析诗歌 1、读首先是老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奏,然后学生自由诵读,进 行诵读比赛,要抓住节奏,读出韵律。

杜甫《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杜甫《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登岳阳楼》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 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杜甫《登岳阳楼》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登岳阳楼》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 大胸襟。其写景雄伟壮阔,写身世孤苦凄凉,抒情却心忧天下。所以这首诗自然要精讲。 但我又不愿跟一般老师那样一句一句的分析。而本诗的标题也只反映了其写作地点,不能 提取更多信息。因此,我也没有以题解入手。我当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第一步,学生阅读注释与练习册上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抽查学生记忆情况以及从中摄取信息的能力;第二步,根据背景入手设问,哪几句诗最能其身世?他的身世怎样?第 三步,要求学生思考,身世如此凄苦之人,一般是感到自己的不幸,杜甫是否也是如此?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四步,杜甫博大的胸襟与诗中哪几句诗相照应相衬托?为什么?这几句诗的意境如何,哪几个字炼得好?作点分析。第五步,诗歌首联“昔闻”“今上”相对,有人说是“喜初登也”,有人说是“感悲苦也”,你同意哪种说法?联系全诗分析。第六步,先介绍 杜甫“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特点,要求学生讲讲它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七步,学生 自读自主欣赏部分的诗歌,然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共同讨论。 但今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作了些调整。在学生了解了背景之后,先让学生自读, 然后分析其字面意(主要是学生说,老师是作点拨)。然后让学生思考本诗景与情的关系, 且要他们置身诗境,描绘本诗的景物特征,以及抒情特征。后面几步则与设计的一样。作这样的调整是考虑班上学生的程度,为了让他们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诗歌。我感觉今天的教学效果还可以。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 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 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 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首。本单元的唐诗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应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诗歌鉴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二)教学难点 (新课程强调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杜甫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生命时时流露出极大的人文关怀,他在《咏怀古迹》中抒发的情感尤其深沉,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人对昭君形象的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者借古伤今的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作者自己个人的际遇以及对国家的深沉情感,体味作者在暮年之时人生真善到美的沉淀。 四、说教法

人教版语文选修《登岳阳楼》说课稿

登岳阳楼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岳阳楼》。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必修课为“点”,选修课为“面”。“点”上求精求深,求辐射;“面”上求广博,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学习此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此诗是进一步加深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法德领会。 本文是作者杜甫登上岳阳楼,面对眼前的景物,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的经典诗篇。根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轴”的“三主式”和“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特别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诗歌鉴赏中最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从而准确的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于此我制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 基于诗歌具有形式凝练,情感含蓄的特点。诗歌教学必须根植于情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朗读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我设置了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即:通过反复诵读,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了解到杜甫的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杜甫的这种创作风格,我制定了本文的第三个教学目标即: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我把通过反复诵读,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设置为本诗的教学重点。把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制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为: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在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方法是朗读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诵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有经典范读,学生朗读,全班齐读,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情感。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我设计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必修部分我们就学习了杜甫的诗歌《登高》,诗人用风、天、猿、渚、沙、鸟、长江、落木八种意象,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登

杜甫《登岳阳楼》《阁夜》

?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撩情,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1.江南有哪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你记住了几副写岳阳楼的名联? 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③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④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二、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诵读并默写这首诗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五、赏析诗歌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①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②“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岳阳楼记说课稿——市一等奖

“文”“言”并蒂开,忧乐入情怀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的第二篇。文辞具美、骈散结合。作者范仲淹以洗练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二、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熟读成诵。(2)理解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与文本、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根据文言文“文“”言“并重的教学要求,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教学的重点。 鉴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的限制,理解作者感情可能比较困难,据此,我把情感目标设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及学法 (一)说教法 诵读法、引导法 (有效地实施教学,本着“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文本特点和学习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二)学法 “摘录法”、“质疑合作探究”法。 (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学习 (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要,力求“文”“言”并重。) (一)课前预习: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 1、认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字词,弄懂大意。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范仲淹,认识岳阳楼。 4、熟读背诵,圈点批注,质疑问难。 (以上四步预习法,以“读”贯之,指导学生自主读文,采用读一读,圈一圈,辨一辨,释一释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做到了从实际出发,还养成了搜集整理、质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的预习过程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生生互动,共享学习资源,培养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二)课堂教学:激趣入文——交流知文——吟读品文——赏读悟文——怡情拓文 第一步:激趣入文 自古以来,多少楼台胜景令人留恋忘返。滕王阁旁“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黄鹤楼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思,更有那岳阳楼上,范仲淹振聋发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洪钟大吕时时回响在我们耳边,给我们警醒。 (“无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这一激情导入,直奔主题,让学生感知美景、勾起兴趣,了解主旨,并为下面深入探究文本做好铺垫。) 第二步:交流知文 1、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词义辨析、归纳整理,是对文言文本的“二度开发”。一改过去文言字词教学中教师串讲,学生记录,最后死记硬背的做法,教给学生梳理重点词句的方法,点拨学法,达到对“言”的落实。)附:学生分类整理字、词、句。举例如下: 字音:属()汤() 重点实词:①一词多义:或观②通假字:属具 虚词:以然则若夫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重点句子:①衔远山,吞长江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吾谁与归 (以上从字音、一词多义、通假字、重要虚词、至今仍有活力的成语和重点句子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整理,丰富学生文言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步:吟读品文 1、教师配乐范读,生悟朗读技巧。 2、学生自由吟读,理清文本内容。 3、学生小组赛读,探究写景精妙。

《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教书人生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本诗,在诵读中体悟诗人不顾个人悲苦,心怀天下的无私情感。 2、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 教学时间:第九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及作品: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古。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附录一:杜甫年谱(据朱鹤龄所编,有删节)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六月,又自白水往鹿州。闻肃宗即位,自鹿赢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疏救房殖,上怒,招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之,获免。八月,墨制放还郴州省家。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七月,弃它西去,度陇,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人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七月,送严武还朝。未见,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人梓州。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在详州。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春晚,遂归成都草堂。六月,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秋,至云安,居之。

最新高二语文《登岳阳楼》知识点、赏析及教案

【篇一】高二语文《登岳阳楼》知识点 原文: 登岳阳楼⑴ 昔闻洞庭水⑵,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⑶,乾坤日夜浮⑷。 亲朋无一字⑸,老病有孤舟⑹。 戎马关山北⑺,凭轩涕泗流⑻。 注释译文编辑 注释: ⑴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⑵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或廊上的栏杆。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译文: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篇二】高二语文《登岳阳楼》赏析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篇三】高二语文《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登岳阳楼优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杜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优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这首诗前两联以写景为主,而后两联以抒情为主。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触景感怀这一手法。 [教学难点] “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我们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知道了这一名冠天下的岳阳楼,大家应该记得在范仲淹的文章里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样的句子,范仲淹这里所说的“前人”里就有一个杜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本课解题】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岳阳楼的名联: 1、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2、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3、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4、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三、【课文朗读指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四、【古诗串讲与赏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翻译: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解词:昔闻:过去就听说过

《春望》说课稿完整版

春望》 说课人:

春望》 班级:

《春望》说课稿 教学流程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杜甫诗三首》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3、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