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支双导丝在必要性支架技术处理真分叉病变中的边支保护作用

合集下载

单支架及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

单支架及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

单支架及双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发表时间:2017-03-22T13:54:02.9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作者:陆鹏[导读] 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采用双支架植入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双鸭山双矿医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摘要】目的:观察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采用单支架植入及双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冠状动脉分叉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段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以治疗方法不同分别为2组,其中29例采用双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而26例采用单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后将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术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的例数明显较少,比较差异P<0.05;术后1年,实验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比较差异P<0.05;术后1年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的例数明显较少,比较差异P<0.05。

结论: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采用双支架植入治疗效果较为明显,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植入;双支架植入;临床疗效本研究对比分析单支架植入与双支架植入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经过和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冠状动脉分叉患者进行研究,选取时段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包括37例男性患者和18例女性患者,年龄最高者为76岁,年龄最小者为43岁,中位年龄为(60.8±8.8)岁;以治疗方法不同分别为2组,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显示结果为P>0.05,此研究中比较数据可比性提升。

2组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1.2.1 纳入标准选择2名心血管介入医生进行目测,选择分支血管直径>2.0mm,主干血管直径>2.5mm,可被2个长支架覆盖干血管病变的冠心病,真性分叉病变[1]。

CTO及分叉病变摘要

CTO及分叉病变摘要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一、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病理基础CTO病变形成后,侧支循环逐渐建立起来,其中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跨吻合支压力差和心肌缺血是影响侧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早期,侧支循环极少能够形成,冠状动脉反复闭塞可以刺激侧支的建立和开放。

CTO病变大多数存在侧支循环,但即使是III级侧支循环,也相当于90%狭窄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患者在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

由于侧支循环的保护,慢性闭塞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仍然存在存活心肌,但因长期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处于低代谢、低灌注的冬眠状态,大量的冬眠心肌可以引起心室功能受损,如心肌的供氧平衡得到改善,冬眠心肌的功能就可以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

研究表明,PCI术前闭塞病变部位心肌收缩功能低下,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早期开通,可以降低左心室容积,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

对于未能及早行血运重建或早期再灌注失败者,晚期再灌注同样重要。

研究表明,陈旧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慢性完全闭塞可以促使心室重构的形成,导致局部室壁运动障碍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

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闭塞后即使没有任何心肌细胞可以挽救时,开通闭塞血管也有助于减轻闭塞部位心室扩张,抑制左心室重构,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CTO病变的病理演变过程尚未完全清楚。

普遍认为,冠状动脉闭塞后,血栓会很快形成并蔓延到边支血管的开口,之后,血栓逐渐激化变硬,形成富含胶原的纤维斑块,病变两端形成较硬的纤维帽。

尸体解剖证实,闭塞时间短的CTO病变所含纤维斑块较软,而且斑块中含有较多直径在200um的微孔道,相反,闭塞时间较长的病变所含斑块较硬,并且较少含有微孔道。

理论上讲,CTO介入治疗导丝能否通过病变常与病变含有疏松纤维组织、斑块内存在微孔道有关。

有些研究显示,CTO病变中的微孔道多位于血管内膜,继而通向血管外膜。

Katsuragawa等报道,微孔道往往通向小的分支血管和滋养血管,另外,有些会沿着纵轴方向由血管腔近端通向远端。

冠脉分叉病变的边支保护策略

冠脉分叉病变的边支保护策略

https:///10.1016/j.ihj.2018.0
改良拘禁球囊技术
DOI:
பைடு நூலகம்
传统的拘禁球囊与改良的拘禁球囊的区别
DOI: 10.1002/ccd.27
改良的拘禁球囊支架塌陷率更小
DOI: 10.1002/ccd.2733
分支药物球囊主支植入支架随访
TLR, clinically 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TVR, clinically driven 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单导丝保护技术 边支双导丝技术 拘禁球囊技术 边支药物球囊保护技术 边支拘禁微导管技术 边支拘禁球囊合并拘禁微导管技术 边支补救技术
边支单导丝保护技术
单导丝边支保护的技术难点 导丝通过问题
边支双导丝保护技术
Cardiovasc Interv and Ther (2010) 25:11
专用分叉支架的应用(The Tryton Side Branch Stent)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16;9:13
专用分叉支架的应用(The Tryton Side Branch Stent)的效果图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00:00–
总结:哪些方法有助于分支保护
单支架: 单导丝保护技术 边支双导丝技术 拘禁球囊技术 边支药物球囊保护技术 边支拘禁微导管技术 边支拘禁球囊合并拘禁微导管技术 边支补救技术
总结:哪些方法有助于分支保护
双支架 DK-crush优选 近段POT 远段网眼导丝 分叉自膨胀支架 二代支架选择 注意防止在分支保护时发生各种并发症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运用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运用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运用展开全文CTO老伙计的故事一群匠人匠心痴迷于CTO的老伙计交流心得和体会分享经验与教训愿通过我们的努力一起实现介入治疗的再规范、再普及、再提高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运用讲者:聂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总监制:葛均波院士导读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变15%到20%。

处理好主支同时又要尽可能保证分支的开通是分叉病变处理的要点。

正如不存在一个完全一样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每一个分叉病变都有其特异的分叉角度、斑块分布、管径差异。

因此在分叉病变处理中也不存在一种所谓的“万能通用”处理术式。

KIO技术和POT技术随着多个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当下单支架术式成为一个趋势。

必要性支架术(provisional stent)是最经典的单支架术式,通过单导丝保护边支来达到保证边支开通的目的。

应用必要性支架术为了最大程度避免边支尤其是开口损伤,建议对待边支“不娶不约”——不计划边支植入支架,就要避免边支预扩张、重新穿网眼(rewiring)等操作。

就此提出了KIO技术(Keep it open)和近端优化技术(proximal optimal technique)。

KIO技术中保护边支的导丝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不动,以术后边支有血流就认为达标。

可以看出KIO技术仅仅使用于边支细小的情况,如果是大分支和/或分支开口严重狭窄情况,此术式有很大局限性。

POT技术通过主支支架内大一号、短球囊高压扩张达到改善边支通畅的目的(见图1)。

▲图1 POT技术图解如何预防斑块和嵴移位?但仅仅应用上述技术不能保证单支架术后分支不受损。

临床研究中证实,主支支架释放后造成边支开口受损的两个常见原因是斑块移位(plaque shift)和嵴移位(carina shift)(见图2)。

主支支架置入后一旦出现上述两种原因造成的边支开口严重受损,小压力对吻球囊扩张是一个有效方法。

拘禁球囊技术与双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对分支开口保护的效果比较

拘禁球囊技术与双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对分支开口保护的效果比较

拘禁球囊技术与双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对分支开口保护的效果比较孙秀全;李小倩;杨立斌;张宏;李彦芳【摘要】目的观察对比拘禁球囊技术(JBT)与双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分支开口保护的优劣.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6年5月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81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双导丝技术组(40例),采用双导丝技术治疗,根据单支架释放后边支血流情况,决定是否Rewire导丝;拘禁球囊技术组(41例),采用小内径球囊保护分支开口,主支单支架释放,同时边支球囊压力扩张保护,支架植入后,观察分支血流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边支闭塞、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手术费用、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冠脉造影定量分析(QCA)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双导丝技术组有10例发生边支闭塞,拘禁球囊技术组有2例发生边支闭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双导丝技术组比较,拘禁球囊技术组PCI 实施时间及曝光时间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MACE发生率及Q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有效保护分支开口,降低边支闭塞率及手术费用,值得推广.【期刊名称】《安徽医学》【年(卷),期】2018(039)007【总页数】4页(P796-799)【关键词】分叉病变;拘禁球囊技术;双导丝技术;边支保护【作者】孙秀全;李小倩;杨立斌;张宏;李彦芳【作者单位】056200 河北邯郸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心内二科;056200 河北邯郸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心内二科;056200 河北邯郸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心内二科;056200 河北邯郸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心内二科;056200 河北邯郸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心内二科【正文语种】中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邻近或累及重要分支开口,狭窄程度>50%的血管病变,发病率10%~30%[1-3],病变部位产生的血液涡流和剪切力易致动脉粥样硬化[4]。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徐谭【摘要】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3例给予单导丝保护技术进行治疗;研究组33例给予边支球囊保护技术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8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手术成功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对照组术后8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不仅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建议临床应用与推广.【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08【总页数】2页(P1141-1142)【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球囊保护技术;介入治疗【作者】徐谭【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一病区 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的主支、分支部位同时或分别存在严重狭窄的病变,包括对角支、前降支、左支干分叉、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病变等[1],临床上治疗该病的难度较大。

分叉病变存在较高的剪切力,可致使边支开口弹性进行回缩,并促使冠状动脉中的不稳定斑块发生移位,导致边支发生闭塞,从而降低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2]。

此外,分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边支发生再狭窄的概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心肌功能的恢复与血运重建。

当前,如何对边支血管进行保护、促使分支血管与主支血管同时顺畅,并促使分支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降低是相关研究者重点讨论的课题。

有研究表明,将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可取得确切的效果。

因此,为了进一步确认该效果,本文选取了我院收治的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作为此次探讨的对象,并分析了该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作报告如下。

分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分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分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何晨【摘要】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般被认为是介入心脏病学中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为了提高分叉病变的介入手术成功率、改善远期预后,多种介入策略被发明应用于分叉病变领域.目前现有常用的两种治疗策略包括简单策略(主支支架必要时分支支架)和复杂策略(双支架技术).无论采用哪种策略,分支的保护都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临床上分叉病变常用的分支保护技术做一简介,用以帮助临床决定分叉病变手术的治疗策略.【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7(032)003【总页数】3页(P289-291)【关键词】综述;冠状动脉疾病;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作者】何晨【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般被认为是介入心脏病学中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约占所有介入手术的15%~20%[1,2]。

分叉病变技术难度高,手术成功率较低,远期预后差,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包括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以及支架内血栓)[3-5]。

药物支架时代以来,为了提高分叉病变的介入手术成功率,改善远期预后,多种介入策略被发明应用于分叉病变领域。

但是目前为止,由于分叉病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缺少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预后分析,分叉病变依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最佳治疗策略[6-8]。

总体来说,介入策略可分为简单策略和复杂策略。

简单策略即主支血管单支架技术仅在必要时行双支架置入,复杂策略是指介入前即决定行双支架治疗。

简单策略因其操作简单,节省费用,预后与复杂策略未见明显差异而更受介入专家青睐[8]。

但是施行简单策略时,由于斑块移位(铲雪现象),界嵴移位以及夹层撕裂等原因,会导致分叉病变开口形态学变化如分叉夹角变化,分支急性闭塞等。

有研究表明,对于真性分叉病变来说,最终会有41.4%需要实行双支架,此外分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6.0%,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为9.1%[9]。

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受压的预防及处理

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受压的预防及处理

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受压的预防及处理
陈健
【期刊名称】《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6(022)0z2
【摘要】目的::研究分叉病变放置指引钢丝对边支开口受压保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52例,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18例。

治疗组采用边支血管放置指引钢丝保护边支血管开口,防止受压,对照组采用球囊扩张边支血管开口,复查冠脉造影观察边支血管开口狭窄改变及远端血流情况,随访疗效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

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 I)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较对照组开口狭窄减轻不明显,治疗组术前、术后T IM I 血流无明显差别,随访18±6个月,Q 波及非Q波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发生率并不高于对照组。

结论:冠脉分叉病变主支放置支架时放置指引钢丝对边支血管开口处保护、防止边支受压是一种简单和有效的处理方法。

【总页数】2页(P72-73)
【作者】陈健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天津 3019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的处理策略 [J], 张挺挺
2.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的预防及处理 [J], 王勇;刘晓飞;李宪伦;曾玉杰;石兵;施乐;柯元南
3.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的预防及处理策略探讨 [J], 郑云燕;黄凤荣
4.拘禁球囊技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非左主干分叉病变\r边支保护中的即刻及近期疗效分析 [J], 杨和银;田云涛;冯伟;胡育英
5.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的处理策略 [J], 陈延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比分析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边支保护效果

对比分析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边支保护效果

对比分析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边支保护效果作者:符炜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20期【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边支保护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86例,随机分为球囊组43例与导丝组43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球囊组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导丝组有1例发生主支血管植入支架后残余狭窄超过10%以上,两组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球囊组患者的用药量和手术时间均优于导丝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球囊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优于导丝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关键词】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导丝保护技术;冠心病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也随之增加,由于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病率、较低的手术成功率和较高的靶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狭窄率等特点,给患者造成了较高的经济负担[1]。

本文对主动球囊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边支保护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86例,均采取冠脉介入治疗方法,所选取的患者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2-3]。

本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45例,最小年龄为41岁,最大年龄为77岁,平均年龄为(57.6±12.7)岁。

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球囊组43例与导丝组43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患者的主支血管直径>2.5mm,边支血管直径>2.0mm;血管血腔狭窄超过80%,边支血管和主支血管夹角低于75度。

球囊支架对吻技术与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边支的保护效果研究

球囊支架对吻技术与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边支的保护效果研究

2021.01中国农村卫生 · 2021年第02期球囊支架对吻技术与拘禁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边支的保护效果研究率中泰 刘小娟济宁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 山东济宁 272000【摘要】目的:探究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和拘禁球囊技术(JB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边支的影响。

方法:择取2018年1月到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开展PCI 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70例参与研究,随机分成A 组和B 组,每组35例。

两组分别实施BSKT 和JBT,就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

结果:A 组相比B 组有更高的边支夹层发生率,和更低的TIMI 1级检出率(P <0.05),在其他并发症和不良事件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P >0.05)。

结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中实施BSKT 虽然TIMI1级检出率更低,但是边支夹层风险更高,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BSKT;JBT;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术中并发症;术后不良事件我国很多人都在遭受着冠心病带来的痛苦,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进行冠脉介入手术(PCI)治疗以改善病情,但是该类疾病较为复杂,可能导致介入术患者发生各种心脏不良事件,故如何有效提升PCI 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成为了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1]。

目前临床中应用的保护技术以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TK)和拘禁球囊技术(JBT)为主,为了解两种技术的效果,特择取70例患者开展对照研究,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2018年1月到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开展PCI 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70例参与研究,随机分成A 组和B 组,每组35例。

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2到76岁,平均(62.5±2.8)岁;观察组患者中包括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53到75岁,平均(61.8±3.0)岁,组间资料比较结果显示P >0.05,统计学内无意义,具有可比性。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应用

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应用
表1 2组一般 临床资料 比较
2 . 3 并 发症发 生情 况
两 组 均无 边 支球 囊 破裂 及 边 支球 囊 、 导 丝 截 留 或者 断裂 的发生 。所有 患者术 后住 院期 间无 死亡 和
急性 心肌梗 死 , 均未 出现需 紧急 外科 手 术 治 疗 的 血 管并发 症 。 2 . 2 病变 特点及 手术情 况 比较
组 比较 差异 无统 计 学 意 义 ( P>0 . 0 5 ) , 边 支 球 囊 保
治疗 的成功 率并 不 高 , 尤 其 是 在 边 支 出现 夹 层 的情 况下 。C O B I S 1 T 研 究 中发现 边 支 急性 闭塞 与导 丝 保
护与 否无关 J 。在 韩 国进行 的 C O B I S注册 研 究 中 , 以采 用主 支 单 支 架 策 略 的 患 者 为 观 察 对 象 ( 1 1 6 5
3 讨 论
两组 靶血 管 、 分叉病变 M e d i n a分 型 、 主 支 血 管 直径 、 最大 狭窄 程度 、 靶病 变 长 度 、 边 支 直径 及 边 支 开 口狭窄 程度 等方 面 比较 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 均 为
P> 0 . 0 5 ) ; 在 主支 支 架 命 名 压 释 放 后 , 边 支 球 囊 保 护 组边支 血 流 ≤T I MI 3级需 边 支 球囊 扩 张 5例 。 交 换 导丝重 新进 入边 支后对 吻扩 张 2例 低 于边支 导丝
导丝进 行保 护 , 一 旦发生 边支 急性 闭塞 , 补救 性介入
组 需对 吻扩 张 l 2例 ( P< 0 . 0 5 ) ; 术 后 边支 无 复 流边 支 球囊 保护 组 1 例, 边支 导丝 组 7例 , 两组 比较 差异 无 统计 学意 义 ( 均 为 P> 0 . 0 5 ) ; 边 支球 囊 保 护 组边 支置人 支架 1 例, 边支 导丝组 边支 支架 置人 6例 , 两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边支保护和补救技术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边支保护和补救技术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边支保护和补救技术策略宋林林;金哲【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6(024)012【总页数】3页(P700-702)【关键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闭塞预测;边支保护;边支补救【作者】宋林林;金哲【作者单位】563003 贵州遵义,遵义医学院;辽宁大连,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长久以来一直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难点之一,主要在于手术操作复杂,术中并发症及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远期靶病变血运重建(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ition,TLR)、支架内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均较高[1-2]。

目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策略大致分为简单策略(即主支置入支架,必要时边支也置入支架)和复杂策略(即各类双支架技术)。

多项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表明,简单策略和复杂策略的远期临床结果是相当的,复杂策略不但不能提供远期获益,各类双支架技术还会导致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的延长、围术期心肌梗死风险增加[3-5]。

因此,简单策略被建议作为首选的分叉病变治疗策略。

实施简单策略时,主支置入支架后可能引起边支开口狭窄加重甚至闭塞,其中边支闭塞发生率为7%~10%[6-8]。

目前考虑边支受累机制包括主支斑块移位(尤其是主支近段、分支开口同侧)、分叉嵴移位重构、支架钢梁覆盖,还有边支开口部痉挛、夹层或血栓形成等[9]。

边支闭塞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极为严重的并发症,是引起围术期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在 Park的研究中占所有原因的57.3%[10]。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围术期心肌梗死与远期死亡的风险增加相关[10-11]。

COBISⅡ研究[7]也发现较大的边支闭塞与不良临床结局有关。

因此,如何有效避免边支闭塞的发生成为简单策略中的重中之重。

边支rewire技巧

边支rewire技巧

边支rewire技巧
在处理分叉病变时,采用Rewire导丝反复进入边支的方式是开放边支的关
键步骤,需要所有临床医师熟练掌握。

以下是一些关于边支Rewire技巧的
建议:
1. 适当调整导丝的Rewire方式,以应对边支导丝难以进入支架、导丝抽出后难以再进入支架、植入主支支架使边支明显受累等情况。

2. 在进行Rewire导丝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例如,主支支架未完全打开或开口偏小,这可能导致导丝误入主支支架与血管壁之间。

此外,导丝也可能在主支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穿梭,导致Rewire失败或进入假腔造成夹层,增加边支丢失的风险。

3. 边支保护导丝技术可以配合球囊保护技术,将边支的保护做到最大化。

具体操作包括在支架释放后另一血管未闭塞的情况下,Rewire成功后撤出球囊;如果支架释放后另一支血管濒临闭塞或闭塞,Rewire成功后撤出球囊;如果Rewire困难,可以回撤球囊、低压力扩张该血管或/和其开口,以恢复血流;如果Rewire失败,可以考虑回撤预埋球囊Crush已释放支架,转换成Crush术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对于任何医疗操作,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医学资料。

【中山PCI解码·第6篇】精益求精,由细到粗:分支保护技术的演变

【中山PCI解码·第6篇】精益求精,由细到粗:分支保护技术的演变

【中山PCI解码·第6篇】精益求精,由细到粗:分支保护技术的演变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黄浙勇·本期话题——由细到粗:分支保护技术的演变黄浙勇副主任医师对于分叉病变的PCI治疗策略,双支架技术热情已退,单支架(必要时分支支架)技术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如何保护边支成为分叉病变单支架技术的核心问题。

为了预防边支闭塞,需要在边支放置一个器械,从最初的导丝、到球囊、再到最近的半扩张球囊,装置越来越粗,效果越来越好,这就是边支保护技术的演变本质。

本文重点介绍“神奇”的分支半扩张球囊技术。

【分支保护技术演变】对于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PCI治疗策略,目前共识首选单支架技术,只在分支严重夹层且血流小于TIMI 3级或闭塞时于分支处置入支架(必要时分支支架)。

传统手术,尽管常规送入导丝保护分支(分支导丝保护技术),但主支支架置入后,分支闭塞率高达30%,重进分支导丝困难。

如何提高分支通畅率,一直是单支架技术PCI治疗的核心问题。

2010年,意大利学者报道了一种新的分支保护技术,即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 JBT)。

该技术核心是用外径更粗的球囊代替纤细的导丝,将边支闭塞率降低到10%~15%。

技术要点:在主支支架释放前预先于分支开口处放置一抽瘪的球囊,主支支架释放后,分支球囊被压挤于支架下分支开口中,以抵抗主支支架释放时所致斑块移位及Carina移位(分叉界嵴移位)。

主支支架释放后撤出支架球囊,此时若分支血流通畅,则撤出分支抽瘪的球囊,若分支被挤闭,分支球囊则可作为标记及理想地改善了分支夹角的滑道利于重进分支导丝,必要时亦可扩张分支球囊以重建分支血流。

如分支血流小于TIMI 3级,重进分支导丝及进行最终球囊对吻扩张。

长期随访中,JBT可明显降低分支丢失率及MACE的发生率[1]。

还有一种与'拘禁球囊'相关的技术:就是在传统的导丝保护技术治疗分叉病变时,若分支开口被主支支架压闭,而努力重进分支导丝失败时,可用一小直径(如1.25 mm)球囊沿压在主支支架下的分支保护导丝挤进支架下方至分支开口并扩开受挤全程以重建分支血流。

分叉病变

分叉病变

第一部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现状据ARTS、SYNTAX等研究统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20%。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是每个术者首要面临的问题。

每一个分叉病变都有其独特的分叉角度、血管尺径、斑块分布等特征,因此“没有两个分叉病变是完全一样的”。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需要个体化介入处理,表现在治疗策略上就是必要性支架术或双支架术的选择。

一、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进入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后,既往的一些术式有些被淘汰,有些又焕发新生,同时也涌现一些针对药物洗脱支架的新术式。

T支架术是一项较为“古老”的术式,由于该术式存在边支开口覆盖不完全的缺点,因此只能应用在一些分叉角度较大的病变中。

Culotte术式很好弥补了T技术的缺陷,边支开口覆盖完全,适用范围广泛。

但此术式血管内支架金属负荷较重,且操作较为繁琐,在金属裸支架时代其6个月TLR事件发生率可高达24%,因此此术式应用较少。

应用药物洗脱支架后,Culotte术式其结果产生极大改善,Hoye等研究显示MACE 事件5.3%、TLR15.4%。

不仅如此,Culotte术式在和T支架术、Crush技术比较时也毫不逊色。

Nordic bifurcation Ⅱ研究评价了药物支架时代Culotte技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方面的临床效果。

与Crush技术作对比,研究显示术后8月造影显示节段内狭窄方面Culotte技术占优,支架再狭窄方面此优势仍然存在,且有统计学意义。

造影显示Crush技术边支开口再狭窄率高于Culotte技术(9.8%vs. 3.8%,P=0.04)。

SKS双支架术式目前也得到广泛应用,其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但此术式在主支内两支架对吻处所形成的金属嵴是一个支架血栓形成的隐患,对此还需要进一步长期的研究。

Crush技术是为药物洗脱支架处理分叉病变所发明,该术式通过边支支架突入主支内3~5 mm以达到充分覆盖边支开口目的。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i r e、 m s i n g l e ui g d e ir w e a t s i d e b r a n c h i n d e a l i n g wi t h t r u e b i f u r c a t e d l e s i o n. Me t h o ds 1 0 5 p a t i e n t s 谢t h t r u e b i f u r c a t e d l e s i o n s t r e a t e d b y p r o v i s i o n a l s t e n t i n g we r e e n r o l l e d a n d r nd a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o
显加重的发生率及完成交换导丝的时 间、边支需植入支架 的情 况。结果 A 组 7例 ( 1 3 . 2 %)发生边 支 闭塞 ,B组 0例发生边支 闭塞 ,P<0 . 0 5 ;边支开 口狭窄 明显加重 的发生率 ,A组 3 7 . 7 % ( 2 0例 ) ,
B组 1 1 . 6 %( 6例 ) ,P<0 . 0 5 ;完成交换导丝 的时间,A 组 ( 2 6 . 4 ±1 3 . 6 )mi n ,B 组 ( 1 4 . 2 ±1 0 . 6 )
J u n z h i ,C h e n g H o n g l e i , S u n L i n a , Z h u B i n , L i u S h u j i e . De p a r t m e n t o f C a r d i o l o g y ,C h e n ya g n g Di s t r i c t P e o p l e ' s Ho s p i t a l f Qi o n g d a o , Q i n g d a o 2 6 6 1 0  ̄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 " W a n gJ u n z h  ̄E m a i l : w a n g j u n z h i @m e d m a i l . t o m. c n [ Ab s t r a c t ] 0 b j e e t i v e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p r o t e c t i v e e f e c t a n d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d o u b l e g u i d e
o c c l u s i o no f s i d e b r a n c h ,e x c h a n g e i t meo f g u i d e wi r ea n dt h e r a t eo f s t e n i t u g a t s i d e b r a n c h . Re s u l t s T h e r ewa s
s i d e b r nc a h ) . T h e f o l l o in w g a c u t e p o s t — s t e n t i n g v e s s e l i n j u r i e s /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w e r e e v a l u a t e d : s t e n o s i s nd a
mi n , P<0 . 0 5 。 A组 中有 2 2例 ( 4 1 . 5 %) 边 支植 入支架, B组有 5例 ( 9 . 6 %) 边支植入支架 , P<0 . 0 5 。 结论 在真分叉病变 中,双保护 导丝较传 统的单导丝放入边支或 重要 分支,在完成冠状动脉分叉病 变 主支支架置入后可 以明显减少边支 的丢失,预防边支开 口狭窄加重 ,保 证交换导丝顺利 ,缩短 了 手 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同时也减少 了边支支 架的植 入,降低 了手术费用 。 【 关键词 】 真分又病变; 双导丝 ; 边支
g r o u p s : ro g u p A( 5 3 p a t i e n t s , w i t h s i n g l e wi r e a t s i d e b r a n c h ) a n dg r o p B u ( 5 2P a t i e n t s , w i hd t o u b l e ir w e s t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4

临床 论著 ・
边支 双导丝在 必要 性支架技术 处理 真 分叉病 变 中的边支保护 作用
王均志 陈红 磊 孙立 娜 祝斌 刘曙 杰
【 摘要】 目的 比较在处理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 时,边 支内预留双导丝与传统预留单导丝 ,在 完成主 支支 架置入后对边支的保护作用 。方法 1 0 5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 ,随机分为两组 :A 组 ( 5 3例 )放 置单 导丝于边 支 内;B 组 ( 5 2例 )放置双导丝于边支 内。2组患者均采用必要性支架植 入技术 ,在 完成 主支 内球囊预扩张 、支架置入后 , 比较两组 间边支 闭塞 的发生 率、边支 开 口狭窄 明
Th e p r o t e c i t v e e fe c t o f d o u b l e wi r e a t s i d e b r a n c h i n d e a l i n g wi t h t r u e b i f u r c a t e d l e s i o n s Wa n 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