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和一条鞭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收文化】张居正和一条鞭法

发布日期: 2006年9月12日

○赵耀东

谈论张居正,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件极其困难的事。他毁誉参半的一生,使他很难挤进象魏征、刘伯温一类的贤臣行列。但他也绝对不是奸妄之辈,他将自己全部精力和才智,投入国家治理,从财政、水利、军事诸多方面,他事必躬亲,鞠躬尽瘁。在他执政十年,使本来羸弱的明帝国,呈现出建国以来少有的祥和景象。从某种程度讲,历史也许就是最大的说谎者,它将谬误与青名混淆成一个舞台表演的花脸,谁都无法澄清它的本来面目,也许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才是它可爱诱人之处。

在一本书里,我无意间看到一张张居正的画像,从他那浮肿的眼袋和华丽的朝袍可以断定此时他已四五十岁,这个年龄段正是他政治生涯最为辉煌的时光,但从他漠然的表情却看不到一丝得志意满的迹痕,相反他更像一个温和的长者,也许正是这种具有亲和力的神态,才获得万历皇帝生母孝定李太后的好感,跃居首辅内阁。在画像中我特意注意到他的胡子,他的胡子很长,须长及腹。当时有美髯公之称。从这种画像推断,本人确信某些书上记载张居正年轻时眉清目秀、端整庄重的仪表。

张居正不仅有不同寻常的外表,而且胸怀锦绣,才智超人。他十二岁中了秀才,十六岁做了举人,二十三岁中了二甲进士,年少的张居正不管学途还是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二十五岁的他针对时弊,便著有《论时政疏》上疏朝廷,这篇洋洋洒洒充满文人气的文章里,充分体现张居正的政治主张和才能,但由于严嵩掌权时代,皇帝昏庸,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执政者的足够重视。

也许过早的顺利并不是件好事,二十五岁以后张居正在纷乱的朝廷斗争中,显得极其压抑。在严嵩和徐阶的斗争中,他既阶伏于徐阶门下,又不敢得罪严嵩,无事可做,便撰写一些如《贺瑞雪表》、《贺元旦表》之类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同时期另外一个历史名人海瑞在此时却充分表现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敢直言极谏,指出皇帝种种不对,尽管此事得罪了世宗,身陷牢狱,但海瑞的青名却永传于世。

一腔热情在冰冷残酷的现实面前变成了苦闷,张居正又绝对做不出像海瑞那样抬着棺材斥责皇帝的行为,政局奸臣当道,抱负难以实现,迷惘之极的张居正在一首《适志》的诗中写道:“我志在虚寂,苟得非所求,虽居一世间,脱若云烟浮”。

逃避成了步入中年的张居正唯一选择。

事实上,张居正先后六年的归隐,并不是像陶渊明那样“性本爱丘山”的选择,而是一种心理调整。日后手掌大权的张居正经常自称自己“别无他长,但性耐烦耳”,他说这话绝对是真诚的,纵观其一生,确实是一忍再忍,只有忍耐住内心的烦燥,才能应付千头万绪的政局。就连他着力培养的两个晚辈张四维和马自强也是皆能忍耐之辈,耐烦也是张居正用人最大的参考系数。

照理说,张居正完全可以不采取这种消极的态度,继续在官场里混着。他没有。这说明他骨子里残留着很重的文人气。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5年),张居正以有病为由,请告归江陵,算是暂时告别了政治生活。

张居正的儿子在他病隐之初对他的生活做如下的描述:“即得归,则卜筑小湖山中,得家僮,筑一室,种竹半亩,养一癯鹤,终日闭关不启,人无所得望见”。

这样的生活很容易想到山居者闲恬的心境,摆脱了官场负累的张居正,在自己的小茅屋里吃药、饮茶、读书、栖神,内视返观,悠然自得,在这期间他不仅在家自耕农田,而且还邀好友游历名山大川,他种种表现似乎对功名无意,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时期他的心态极其矛盾,他对政治的抱负如同内心燃烧的一团火,在给好友的一首诗,他用“各勉日新志,毋贻白首羞”来鼓舞自己和别人。终于有一天张居正看厌了山水,毅然回京。

严嵩的政权嘉靖四十一年倒台了,这使张居正感到无限的希望,随后他老师徐阶掌握政权,他与太监冯得关系甚密,借此又颇得后宫赏识,仕途这一时期顺畅无比,他由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升为吏部左侍兼东阁大学士,随后又为少保兼太子太保,四十八岁时张居正终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因为宰相之职明朝之初被废除,不再设立,内阁首辅事实就是宰相。

在这时期,张居正完全从文人转型成一个标准的政治家,他利用各种权术,挤掉了不少和他政见不一的人,海瑞在张居正掌权时,整整在家闲居十六年,不得重用,还有曾是他同乡、知心好友的高拱,也被他打垮。

万历皇帝登基仅仅只有十岁,朝政事务皆由他的老师张居正办理,万历皇帝对张言听计从。据史料说,有一次张居正给他讲宋仁宗不爱珠饰的典故,万历说“贤臣才是宝贝,珠宝有什么用”。

张居正听之便点头赞许道:“是呀,明君贵五谷而贱珠玉,五谷养人,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这段奉行节俭的对话,足可以看出君臣俩人之间亲密的关系。在日后的几年里,万历基本不问朝事,后来竟停止了各项仪节,不在公众面前露面,正因为如此,为张居正独揽国事、推行改革创造了良好时机。

为了使政令畅通,张居正将自己的亲信布置在内外机要之处,同时他升迁为饵笼络部属,保证其地位稳固,由于张居正深谋远虑、精力充沛,加之他干工作不辞劳瘁,使他在中国历史上塑造出一代名臣的光辉形象。

十六世纪明帝国国事纷争、财政制度紊乱。北方鞑靼屡屡干扰,有一次竟然打到北京附近,做为明朝的君臣也许不会忘了明英宗被俘于瓦剌部落的羞耻一幕。而沿海也不安宁,来自岛国的倭寇不断犯境。此时国内由洪武时期遗留下来的赋役科目庞杂又繁密,豪强胥吏因缘为奸,苛扰无端,同时土地高密度集中,农民不断破产,版籍混乱,流移日重,明政府赋入日益锐减。而水利方面更是让人头疼,万历三年黄河、淮河相继决口,水灾引起淮、扬一带极大恐慌,治水任务迫在眉睫。

一条鞭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酝酿开始实行的。一条鞭法在全国推行之前,已小范围的在个别州县进行。当时海瑞在任淳安县和应天府时知县及巡抚时使推行这种政策,但可惜的是这一改革触动了当地强豪的利益,该地地方势力向朝廷参奏海瑞“鱼肉缙绅,沽名乱政”,海瑞很快被解官了。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以清丈土地为基础,清丈土地的目的就是想改变过去豪民有田不赋,贫民田少却背负沉重赋役的状况,1578年先在福建进行试点,清丈工作受到各方阻止可想而知,1580年全国土地清丈完毕。次年全国开始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就是将各种徭役、田赋和各种杂费,并而为一,针对土地多少折合银两征收。这样的方法简便易行,而且农民负担得到极大减轻,这种舍人税物征收方式成为封建社会赋税史中重要的里程碑。

同时张居正在军事、水利方面善以用人,这些人多是“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