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统计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统计分析

伍芳

河海大学行政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8)

E-mail:fanger122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日渐增多,也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话题。很

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本文针对几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说明了农

村富余劳动力在近几年的变动情况与未来五年内的发展趋势;而且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

近几年的行业分布特点;同时本文指出,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我们必须加大对他

们的教育投资力度;最后,本文简要地提出了几点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分析

1.引言

我国存在着大量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争先恐后涌向沿

海发达地区,呈现出“民工潮”的独特景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明确

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减少农民,

让进城的农民迅速转化成产业工人,是中国走上全面小康和富强的必由之路。不容质疑的是,

大量闲置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给城市的秩序、管理、卫生医疗等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麻烦。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边缘群体而对他们实施防范型管理,而应该切实维护和考虑他们的

权益。如果我们撼动了如此规模庞大的群体维持基本生存条件的根基,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将

无从谈起。

那么,这一群体在近几年来发展的态势如何,未来又将以什么样的趋势变动呢?他们在

近些年内就业分布呈现出什么特点呢?针对他们文化素质过低的现实,我们又该采取何种措

施去应对呢?本文将针对几组有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指出近几年农村富

余劳动力存量、供给趋势、就业分布和文化素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合理安排农村

富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

2.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相关数据分析

以下将分别分析我国近年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存量、供给趋势、就业分布和文化素质这

四组数据。

2.1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存量分析

2001-2005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总体上呈现波浪式上升态势,仍维持供大于求的局

面。(见表1)

表1 2001-2005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状况(单位:万人)[1]

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劳动力人数19072.41 19964.80 19268.60 20189.58 20524.25 较上年增量 — 892.39 -696.2 920.98 334.67

数据分析

z平均供给量:(19072.41+19964.80+19268.60+20189.58+20524.25)/5=19803.93万人

z平均增长量:(892.39-696.2+920.98+334.67)/4=362.96万人

z环比发展速度(%) 分别为:— 104.7 96.5 104.8 101.7

z环比增长速度(%) 分别为:— 4.7 -3.5 4.8 1.7

为了更好地观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供给状况,我们可以参看图1。

图1 2001-2005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状况

不难看出,2001-2005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平均达1亿人以上,以平均362.96万人的

数量增长,除2003年劳动力人数略有下降外,环比增长速度超过1%,2002年和2004年的

速度还达到了接近5%的水平。因此,我国目前正处于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丰富的时期,如

此之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不仅是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城镇化相对滞

后的必然产物。

2.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趋势分析

虽然从总体趋势上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供给量过剩的趋

势还不会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供给增幅正在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

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推进,使得城乡内外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日益增大

的结果。

既然2001年以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有如上所述的变动趋势,那么我们完全可以

从预测和估计的角度,对未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和增量进行一定程度的估计和

分析。为此,我们可以用下列线性趋势方程来描述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量随年份变化的关系,

具体表达式如下:

Y=a+bt

趋势方程中的两个未知常数a和b通常可以按最小二乘法求得。根据最小二乘法得到的

趋势线中未知常数a和b的公式如下:

nΣtY-ΣtΣY

b=——————— (1)

nΣt²-(Σt)²

a=Y-bt (2)

将t=1,2,3,4,5及各年的人数值Y代入(1),求得b=312.846;再将b=312.846代入(2),求

得a=18865.39。

则趋势方程可表示为:Y=18865.39+312.846t。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006-2010年相应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预测结果,具体见表2:

表2 2006-2010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供给预测值(单位:万人)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劳动力人数20830.91 21109.58 21360.25 21582.93 21777.60 较上年增量306.67 278.67 250.67 222.67 194.67

可见,自2006年开始的几年内,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2亿人的水平上,

增长趋势在未来几年内也将面临又一个新的攀升阶段,并且每年的增幅在200万人左右。可

看出,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幅在逐步趋缓;另一方面,当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达到一

定程度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全国城镇化发展步入正轨,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呈下降趋势,

各种相应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瓶颈也将得到逐步缓解。

2.3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分布分析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据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

查数据分析表明,2000年全国有迁移人口1.25亿人,其中省内迁移为9146万人,跨省迁移3314万人。在省内迁移人口中,52%为农村到城市的移民,在跨省迁移人口中,78%为农村

到城市的移民。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大军涌向城市,他们必须要找到他们的立足点。由表

3我们可以看出1997-2000年他们的分流情况。

表3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分布(%)[2]

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

输业邮电通

讯业

商饮业服务业文教

卫生

其他

1997 1.93 38.27 15.15 5.84 0.44 9.69 11.47 5.78 11.43 1998 1.20 37.64 15.22 5.91 0.43 9.46 11.67 6.61 11.86 1999 1.89 38.00 15.63 5.98 0.37 11.05 12.85 6.31 7.92 2000 1.50 37.22 14.41 5.86 0.40 11.93 12.20 5.44 11.04

从表3,我们可以从横向看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工业战线上分布最广,从1997-2000

年四年内都维持在将近40%的水平上;其次是建筑业,保持在15%左右的比例;排在第三

的是服务业,比例在11%-12%左右;从事商饮业的人数也较多;继续从事农业的人占的比

重已经很小了,只有不到2%的人;而从事邮电通讯业这类需要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最少,连0.5%都不到。

从纵向上看,在1997-2000年内,从事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的人数基本没什么

变化;从事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第一、三产业余的人数波动也较小。所以,这

几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比例基本就是上面从横向看出的情况。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集约型增长方式将逐步代替粗放型增长方式。而且由

于制造业占当前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大,在我国拥有的产业比较优势也较大,所以未来十年内,制造业肯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入世后,随着全球制造业向

沿海地带的大规模转移,并且沿海地区要发挥“排头兵”作用,实现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我们

就不得不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2.4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分析

本文此部分分析的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因为他们的总体文化素质可以用受到

各种级别的教育人数的比例关系来量化表示,而其他的素质(如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却难

以用数字加以分析。况且文化素质是各种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较能说明在知识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