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合集下载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件 (共47张PPT)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件 (共47张PPT)
承担者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二对关系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物质
运动
静止
为什么我们能作出准确的“预期”、“预警”、 “预测”?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问题1:
牛顿是发现 还是发明了 万有引力?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3、价值规律 2、新陈代谢
B. 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C.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我国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 栽瓜种豆”。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 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生产反季节蔬菜。 由此可见(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C.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人脑
诗词古韵中的哲理
你全 能诗 从最 哲精 学妙 角之 度笔 分在 析何 一处 下? 吗 ?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含 宇宙间一切事物、 义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性 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 绝对的
区 别
静止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 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 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 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注意3: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 而是必然的联系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共62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共62张PPT)

思考:黑猩猩玩石头和原始人磨石头有何不同?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 形成了手脚分工。
劳动的作用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 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 形成了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劳动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生产方式。(见课本专家点评)
98
01
20
20
08

“有材料估计,近三十年来,人类创造 的知识总和大概等于过去两千多年来的 总和。到2003年,人类知识已比1995年 翻一番;到2020年,知识将比1995年增 加3到4倍;而2050年时人们所动用的科 技知识中,20世纪末的知识可能只占1 %,即99%的科技知识是新总结出来的 。”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 独立性
坚持 唯物主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坚持 可知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质 可知性 物质 唯一特性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注意1:物质和具体物质的关系是一 图中有哪些具体物质? 具体物质=物质? 般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注意2: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情景分析:
思考:刻舟求剑的故事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上犯了什么错误?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 点。
运动能不能离开物质呢?
无人工厂
无人工厂
鱼米之乡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
《徐水人民公社颂》,轰动了中国,震惊了
世界! 文章说“茂盛无比的小麦亩产12万斤, 花团锦簇的山药亩产达120万斤,一棵硕大 无比的白菜重达500斤。” 有人编了句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 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节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节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可违抗,存在万事万物的运动中, 可违抗,存在万事万物的运动中,但规律能被人所认识和利 用。
方法论: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方法论: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改造客
观世界,造福人类。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观世界,造福人类。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回顾小结
属 性
物 质 的 根 本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赫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拉克利特的名言, 拉克利特的名言,他承认了事物的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与其学生克拉底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观点相反。 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观点相反。
② 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具有客观性
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 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创造也 不能被消灭, 不可违抗的 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3)规律的原理与方法论 规律的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 规律是客观和普遍的,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消灭、 原理: 规律是客观和普遍的,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消灭、不
(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 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资本主义/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 径构成的双循环。 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 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 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 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 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 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 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 流到肺毛细血管, 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 进行气体交换, 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 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 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 环为肺循环。 环为肺循环。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政治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政治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共30张PPT)

[特别提醒]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它是相对 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是从物质存在的状态上讲的。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 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与物质密不可分。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 .全面理解物质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指它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不论人们是否喜 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不论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还是出现以后, 它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即具有客观性。 ②“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即具有可知性。 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唯一能够把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的特性。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 侧重强调物质离 离开运动谈物质 会导致形而上学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不开运动 的不变论 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 侧重强调运动离 离开物质谈运动 不开物质 会导致唯心主义 者 方法 既不能脱离物质谈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谈物质 论
[特别提醒] 注意有关世界的物质性的几种说法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3.物质
(1)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概念概括了宇 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典例 1] (2011· 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 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质量与海水里跑掉 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熔盐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共15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共15张PPT)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 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具有可知性
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和把 握规律
注:规律可以被发现、认识和利用,但不能 被改造。
3、按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 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具有客 观实在性 (唯一特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呢?)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
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②它们都是统一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不是:
(现象的)(偶然的)(外加的)(易变的)
2、规律的特征:
(1)规律具有客观性
第一、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 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第三、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 是不可违抗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
思考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
慧能大师“心动” 1:离开物质谈运动
刻舟求剑
2:离开运动谈物质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3、静止的含义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 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共24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共24张PPT)

8.人们可以根据条件去改变、创造规律。( 错) [矫正]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不能创造、 改变和消灭规律。 9.人类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 错) [矫正] 太阳东升西落等属于现象间的联系,不是本质的联 系,故不是规律。现象表现规律,但自身不是规律。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把握规律。( 错) [矫正] 把握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不意味着能够把握规律,因为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重难点二 全面理解运动(5年0考) 1.运动的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 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意:哲学上讲的运动≠运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 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你坐电梯时,相对于电梯,你是静止的,但你无时无刻 不在运动。你坐在山巅,望着远处的风景,风景是静止
的,但风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题中的观点( D )
①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否认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③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认识到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重难点三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5年2考)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规律是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
客观的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一旦违 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
规律是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 普遍的 其固有的规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复习课件 (共18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复习课件 (共18张PPT)

构成 基本 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结论:人类社会的存在 和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 客观的物质体系。
全面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生产力的实体要素 劳动者、 生产力是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 客观的 物质力量 都是物质的
物质资 料的生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 生产关 产方式 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 是客观的 系是客 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 → 观的经 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 济关系 系,具有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还有以 下几种相同的说法: 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观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⑤世界统一于物质
2.规律的特征及其要求 ①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
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补充: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 在规律前面出现“改变、凌驾、无视、无能为力、 任规律摆布”都是错误的
任何运动都有 运动是物质的 自己的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 侧重强调运动 运动,物质是 或载体。离开 动,会导致唯 离不开物质 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的运动是 心主义 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
我们既不能脱离物质谈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 谈物质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 含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 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 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 区 义 象的变化和过程 别 本不变 性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质 绝对的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联系 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 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 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课时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课时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概述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同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围绕上述问题,本单元设置了三课、一个综合探究。

第四课和第五课主要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第六课主要讲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综合探究主要讲党的思想路线。

基本结构是:物质(第四课)——意识(第五课)——实践(第六课)——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附:单元知识结构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二课时主要分析论证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出发点。

教学重点1.世界的物质性。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以及方法论要求。

教学难点1.物质的含义。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分析说明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列举实际事例分析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其现象的能力。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生活与哲学》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 为人类谋福利。
04 世界的联系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自然界内部的联系
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形 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人类社会内部的联系
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广泛 的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02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要点一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 的规律。
要点二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 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 生。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坚持唯物主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方 法论指导。同时,反对唯心主义可以避免我们陷入虚幻和空想的境地,更好地把 握现实和未来。
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探究世界本质时,应坚持用联系、 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和片面 的观点。
坚持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本质规律 ,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反对形而上学 可以避免我们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真相。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 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 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人们 在认识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 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此, 在探究世界本质时,应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理 论指导实践。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命题角度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预测题型:选择题]
【例2】(2009·广东单科)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
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
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特点 被消灭
普遍性:任何运动和发展过程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人与规律 遵循规律,按照⑩客观规律办事 的关系 认识和把握规律,并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研析高考考点 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
知识清单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 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自然界的物质性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总览知识体系

自然界是物质的:按照自身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物 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 质 人类社 是①物质世界 长期
会是物 发展的产物 质的 本质上是一个客观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② 客观实在
的物质体系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③ 过程
物质与运
2.有关规律的几个错误认识 (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 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 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 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 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 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 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究竟是这样的呢?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神七飞天》。

从刚才的录像中,“神舟七号”从点火到升空再到进入预定轨道,是一个不断摆脱地球的引力向太空活动的过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课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请同学们把书翻开。

探究活动:、哲学上的运动师:刚才我们所观看到的神舟七号的运动是位置的移动,它属于什么运动形式?(机械运动)问题:、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运动形式?请举例。

、你能概括这些运动形式的共同特点吗?(学生讨论回答)初次之外还有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师:这是大家刚才所提到的一些运动,从物理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换,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之中,问题二:他们的共同特点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变化和过程,既可以是事物数量、性质、状态的变化,也可以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那么,我们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定义是什么呢?(问)(展示运动的定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想象的变化和过程。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探究活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坛经》和《吕氏春秋. 察今》。

问:请你结合教材中毕尔生、黑格尔的观点,说明以上两人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各犯了什么错误?()(学生讨论,老师总结)师:慧能、毕尔生、黑格尔的观点认为精神、心灵是运动的主体,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刻舟求剑的故事则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适合于这种变化。

刻舟求剑者承认了船、水和记号的客观存在,却忽视了船的运动。

所以他找不到遗落的剑。

这种用孤立、静止、片面地去看待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所以无论是离开物质谈运动还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探索世界与寻求真谛【导语】我们在政治必修四的课本中主要学习的是政治哲学生活,这也是政治众多课本中比较难知道的一部分。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探索世界与寻求真谛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知道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它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知趣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当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毛病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别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知道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掌控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产生作用的条件和情势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第五课:掌控思维的奥妙※1、知道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控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控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谛。

6第六课:求索真谛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知道真谛的客观性及真谛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谛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谛的最基本属性,真谛眼前人人同等。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生产方式——
社会运动的载体
人脑——
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 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 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离开运动谈物中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宇宙
飞船、火箭等,说明(

A. 人能够创造自然
B. 人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 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自然性
D. 人类已经全面掌握自然规律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呢?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第二单元
辩证唯物论
第四课 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五课 意识
认识论
第六课 实践、认识、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物质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 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 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 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 了界限)
的 客观实在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 有些存在我们可能看不见,但我们能感觉得到,能检测得到。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和抽象了世界万事万物和 现象的共同特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客观存在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客观实在
物质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的具体形态
某种具体的东西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1讲 哲学的物质概念
考点
哲学 的物 质概 念
1.自然界 的物质性 2.人类社 会的物质 性
命题形式
备考策略
通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事 能分析出哲学的物质 例为背景,以选择题和 概念包含的三层意思; 非选择题的形式,联系 明确世界的物质性原 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 理的内容;注意准确 的概念、物质和意识的 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 辩证关系等进行综合考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查。
2.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物质)
意识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4.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1)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 的本质属性。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 态是物质的表现。 (2)二者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 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惟一特性,即客观 实在性以外,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4)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从而否认物质世 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 质性。
考点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既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又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 运动。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共12张PPT)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共12张PPT)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 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021/11/192021/11/192021/11/192021/11/19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
物质的具体形式 具体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 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 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 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 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 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 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 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 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物 质
产品的分配关系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 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 产生的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 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小结: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 的世界,世 界的真正统 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注意1: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 基本内容: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的产生、 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 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 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

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的学习已经结束,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梳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④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1.(海南卷)达尔文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联 系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
诗词古韵中的哲理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抽象、共性 具体、个性
基于物质概念,思考并回答:
• 你可以创造物质吗?
• 物质是永恒的吗?
“物质”是从客观存在的 万事万物中抽象出的共同 属性。它不生不灭,永恒 存在。
一、世界的物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表现: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哲学上的“运动”概念: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 和 存在方式 。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 承担者 。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②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E.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师徒对话
• 赫拉克利特: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承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 克拉底鲁: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片面地发展了赫拉克特利的辩证法, 完全否定事物的任何稳定性,一切都变动不居,瞬 息即逝,人们对任何东西都不能肯定或否定,从而陷 入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人类社会的 运动也都是 有规律的
人的认识 运动也是 有规律的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3.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 固有的规律。
——苏东坡《赤壁赋》
牛刀小试
• 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 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 相近的是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问题3: 下一个苹果是不是还会落到我的头上?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守株待兔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注意3: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 而是必然的联系
第二框运动认识是运有动规把律握的规律
3.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自然界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月 盈 月 亏
燕 雀 南 飞
黄叶飘零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人类社会 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 状况规律
思维领域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持 百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人脑
你全 能诗 从最 哲精 学妙 角之 度笔 分在 析何 一处 下? 吗 ?
诗词古韵中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含 宇宙间一切事物、 区 义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别
性 无条件的、永恒的 质 绝对的
静止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 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 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 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2、新陈代谢
3、价值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注意1:
规律不是人(或上帝)主观臆造的联系, 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问题2:
为什么我们看到苹果落地而没有 看到万有引力?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3、商品价格的涨落
2、水往低处流 4、万有引力
注意2: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 而是本质的联系
(3)方法论要求: ①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规律,造
福人类。
思考:
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做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2、你能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吗?
• 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 为利(如:三峡大坝)
• 2014年9月22日,我国成功研制埃 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 。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源于何方?本质是什么?
➢ 上帝创世说 ➢ 盘古开天辟地
客观唯心主义
宇宙大爆炸理论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
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德谟克利特: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
古代 朴素 唯物 主义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可知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 客观性 理解: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3)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如:水)
小结:
三个概念
二对关系
承担者
动中有静
物质
为什么我们能作出准确的“预期”、“预警”、 “预测”?
第二运框动认是识有运动规把律握的规律
3.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什么是规律
问题1:
牛顿是发现 还是发明了 万有引力?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100
分 80
数 60
40
20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 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 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1 2 3 4 5 6 7 (天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 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的 运动都是 有规律的
①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客 观的。 ③其存在和发展遵循着客观规律
(3)人的思维:一开始就是社会(物质)的产物
诗词古韵中的哲理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 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 岁成焉。
——《易传》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