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关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研究尝试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方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以此判断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并据此提出未来经济增长模式的改革建议。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关注原因之一是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mgman)依据其他一些人对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于1994年在国际甚有影响的《外交》杂志上撰文指出东亚的经济增长完全可以用要素投入的增加来解释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贡献因此他推断在东亚经济的增长中没有技术进步的成分不存在所谓的“东亚奇迹”并认为东亚经济的增长不可持续。克鲁格曼的观点提出后马上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一场争论但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人认为克鲁格曼对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批评预见了后来的危机因而成为国际舆论界的主流观点。国内经济学界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深受克鲁格曼的影响争论中许多学者依据克鲁格曼的观点来评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并提出放弃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模式改采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主的增长方式。本文将澄清克鲁格曼论断的假设指出他关于东亚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无关的观点的缺失并讨论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启示。在本文的第一节中我们将首先对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做一简单的历史回

顾;第二节中我们则将根据学术界在全要素生产率和世界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分析、评价克鲁格曼的观点并说明克鲁格曼的观点实际上是难以成立的;第三节主要讨论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争论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启示。一、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争论的由来(一)世界银行报告的基本结论克鲁格曼对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批判源于世界银行1993年出版的一本著名报告《东亚的奇迹: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The East Asian Miracle:Economic:Growth and:Public Policv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Repotts1993)。世界银行的这本报告试图分析并总结东亚4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经济增长的经验并希望通过总结这些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指出道路。世界银行报告的主要结论如下: a.坚持宏观管理的重要性包括稳定的商业环境低通货膨胀有利于鼓励固定资产投资;谨慎的财政措施辅之以其他措施保证经济增长中的公平共享与高经济增长的成果;有利于出口竞争性的汇率政策;金融发展和逐步的自由化保证国内储蓄的最大化推进资源的有效分配以及与全球金融系统的融合;尽可能减少价格扭曲;采取措施推进初等教育创立不同技能的劳动力结构以利于外向经济的发展。 b.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体系保证长期发展意愿的实现追求产出与就业的快速增长;政府与工商业之间的互动同时政府要在工商业者之间创造竞争的环境。 c.政府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增加出口中的工业产品份额;外

向发展政策加上汇率政策就成为达到外部平衡产生加速GDP·增长的需求促使生产吸收技术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东亚政府有选择地选取了关税保护和鼓励出口的政策其中不乏道义规劝、补贴和金融手段使得实业界可以获得低成本的融资。 d.政府清楚地表明了可以获得政府支持的条件方法是实用的手段可以灵活使用在目标不能完成的时候将废止使用。(二)克鲁格曼的批评按照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国际经济学教授Bhagwati(1996)在ell大学的一个演讲的回顾在克鲁格曼之前耶鲁大学的T.N.Srinivasan教授就对世界银行的研究加以批评他的理由和克鲁格曼的批评一致认为在四小龙的经济快速增长中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因此也就没有技术进步的作用或效率的改善。东亚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是资本的积累资本投入可以解释经济增长的80%因此没有所谓的东亚经济奇迹。引起国际舆论界高度关注的则是克鲁格曼1994年在《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1994)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亚洲奇迹的神话》(Myth of Asia’s Miracle)的文章。克鲁格曼对东亚增长模式的批评主要依靠了Kim和Lau的研究(1994)及Young(19921994)的实证研究因此我们称之为u-Young批评。克鲁格曼认为: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前苏联的经济增长则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前苏联的增长方式不能持久导致最后的崩溃;而东亚经济的增长基本上也是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因此他认为东亚经济的增长也是不能持续的是纸老虎。后来东亚金融危机

的出现使他的观点大为盛行。(三)一些经济学家对克鲁格曼批评的批评其实克鲁格曼的批评并没有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接受他的文章发表后国际学术界就有一些系统的批判但未为国内学术界和媒体所关注。下面主要介绍3篇对克鲁格曼文章的系统批评。第一篇文章是前面提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Bhagwati他1996年5月3日在Cornell大学的一个讲座中全面批评了克鲁格曼的观点其主要结论如下: a.首先东亚经济奇迹是现实的存在而不是如克鲁格曼所说的神话东亚奇迹的主要表现就是私营部门投资增长得如此之快这是其他国家历史上难以比拟的; b.这样一种基本面的突出特征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所采用的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c.大量出口收入的增长可以有能力大量进口含有新技术的资本设备这样在快速增长的投资中能够含有越来越多的技术进步的成分。这一结果导致了双重的收益一方面是出口推动的投资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进口中所包含的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收益; d.由于东亚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较高程度的识字率和教育水平新一代资本品的社会贡献大大高于相应的国际成本因此进一步强化了进口中所包含的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收益; e.外商直接投资(FDI)与贸易一样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反映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功而进口替代战略的不成功则是由于既不能吸引较多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不能从这些投资中获得较高的回报; f.人们所关注的“产业政策”与东亚经济的增长关系并不大甚至有负面的影响;

g.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在一些其他国家得到应用并且获得了很

好的后果; h.他特别指出克鲁格曼把前苏联与东亚相比较是错误的前苏联的增长依靠公共储蓄与投资而东亚依靠的是私人储蓄和投资在吸收外国技术方面也不同因此亚洲经济的增长与前苏联不同是可以持久的。第二篇文章由现任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Edward K.Y.Chen1997)写成。陈坤耀原任香港大学教授是国际学术界最早研究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的学者他对克鲁格曼文章的批评更多集中于克鲁格曼的文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误解陈坤耀的文章包括了一些偏重技术层面的分析也更多触及了克鲁格曼的文章在经济学理论方法方面的缺陷。陈坤耀对克鲁格曼文章的主要批评可以概括如下: a.在经济增长的核算中作为技术进步代表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核算中的残差因此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投入要素的数据是如何测定的; b.关于东亚经济奇迹的争论与所用的数据有关也与相应的定义和概念有关他认为克鲁格曼、Young和许多参与这场争论的人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的发展在一些基本概念上出现了错误; c.陈坤耀论文的最重要贡献是清楚地区分了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别。他指出:在实证研究中一些人习惯用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技术进步这实际上是一个误解。所谓技术进步包括与资本融合在一起的(embodied)和不包括资本投入的(disembodied)两类。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所测定的仅是不包括资本投入的技术进步。因此如果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比较低只说明不包括资本投入的技术进步比较低而与资本融合在一起的技术进步仍然是存在的。更准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