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英语翻译的难点
英国中医英语翻译家Nigel Wiseman 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医翻译难。
很少有人能够、更少有人原意从事这项工作”(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ble-and even fewer people willing-to do it)。
中医英语翻译难,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但究竟难在什么地方呢?李照国先生曾在《中医翻译导论》一书中作了这样的概括:
“首先,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亦不免有诘屈聱牙之弊,更何况译成外语?
其次,中医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概念交叉等现象,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和偏差。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译文难免有‘葡萄酒被水者也’之嫌。
再次,除了汉语及具有汉文化背景的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等)外,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都没有可供译者选择的中医对应语。
译者只有亲自到译入语中去比较筛选可能的对应语。
然而‘名物不同,传实不易’,要使译文至善至美,谈何容易?
最后,中医翻译并不只限于中国,实际上大量的工作是在海外进行的。
由于译者既无方便途径交流切磋,又无协调机构咨询释疑,‘误解作者、误达读者’在所难免。
”
从目前的翻译实践来看,中医翻译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应语的缺乏
由于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所以中医上最常见的概念和最常用的词语在英语及其他欧洲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现成的对应语。
例如“阴阳”、“五行”、“精气”、“气”、“命门”、“三焦”等等中医概念在英语中根本没有相应的说法,翻译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缺乏对应语又为译者的尽情发挥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每一位译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某一概念或用语作出“合情合理”或能“自圆其说”的翻译。
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长期处于混乱状态。
下面这组术语目前流行的各种不同的翻译形式就是这种状况的反应:中医用语各种不同的翻译形式
五行five elements; five phases; Wuxing
命门gate of life; vital gate; vitaport; Mingmen
三焦three warmers; three burners; three heaters; triple energizer 经脉meridian; channel; conduit
相火prime-minister fire; ministerial fire; the “prime”fire
五脏five solid organs; five zang-organs; five zang-viscera
六腑six hollow organs; six fu-organs; six fu-viscera
辨证论治selection of treatment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planning treatment according to diagnosis
differentiating syndrome to decide treatme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从上面这些用语的翻译可以看出,中医翻译目前的确很不统一。
但需要说明
的是,中医术语英语翻译目前虽然还不统一,但却有规范化的趋势可循。
例如“经脉”的翻译目前尽管还不完全统一,但较为流行的翻译形式基本上为meridian 和channel。
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可以以此来规范我们的实践,也就是说在翻译“经脉”时要么采用meridian,要么采用channel,任何其他形式的翻译都是和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相违背的。
在世界卫生颁布的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经脉”的首选译语为meridian。
但事实上目前meridian 和channel两个词的使用频率都很高,可以视为“经脉”的两个并行的对应语。
二、理解的偏差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的变化,给翻译中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下面这几个词语的翻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黄帝内经Yellow Emperor’s Interna l Medicine
带下医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
失笑散Powder for Lost Smiles
仔细推敲一下上面这几个概念的翻译,便很容易发现理解方面的偏差给译文带来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的“黄帝”显然不是Yellow Emperor(黄色的皇帝),“内经”也不是Internal Medicine (内科学)。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译文,自然是由于翻译人员的望文生义。
为了避免这样的误译,现在一般改译如下:
Huang di’s Canon of Medicine
Huangdi’s Classics on Medicine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长期的交流传播,“Yellow Emperor”这个译法在西方相当流行。
如果我们仅仅将其视为一本书的名称而不考虑其内涵,似乎也可以将错就错地使用下去。
但在我们日常翻译工作中,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出现这种以讹传讹的现象。
“带下医”译作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t显然是误译了。
“带下医”实际上指的是“妇科医生”,所以译作gynecologist才对。
“失笑散”译作Powder for Lost Smiles可谓“误解作者、误达读者”。
根据《医方发挥》的解释,“失笑散”“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
”根据这一解释,这里的“失笑”实为“得笑”,译为Lost Smiles 岂不南辕北辙?有关方剂名称的翻译问题我们将在第二十二课详加介绍。
中医英语翻译中的理解问题
翻译的第一步是理解。
只有正确地理解了原文的意思,才有可能将其准确地翻译成的外文。
在中医翻译上,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和在译文中的正确表达有多方面的要求。
下面简要地谈谈与此相关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根据语境与上下文的关系来理解原文
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就是同一音(形)能同时联系不同的意义,从而使其语义呈现灵活、多变的特点。
翻译时也应正确理解,灵活处理。
现以“精”为例说明如下。
1.肾藏精,精舍志。
此句中,“精”指的是“精气”,所以这句话可译为:
The kidney stores essence and the essence maintains mental activities.
2.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
根据中医“肾主骨”之说,此句中“精伤”之“精”当指“肾精”(kidney essence),而“精时自下”之“精”显然指的是“精液”(semen)。
所以这句话可译为:The damage of the kidney essence causes aching and flaccidity of the bones as well as cold sensation in the limbs, which will further leads to frequent seminal emissions.
3.脉理精微,其体难辩。
此句中的“精”指“精深”(abstruse or profound),所以这句话可译作:
The theory of pulse is very abstruse and the conditions of pulse are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二、根据语言背景和交流实际来理解原文
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还必须结合语言的背景与交流的实际来进行。
下面试举例说明之:
1.“中西医结合”的翻译问题
《中西医结合杂志》将“中西医结合”译作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似已约定俗成。
但正如该刊所发表的许多讨论文章所指出的那样,这一译法不符合当前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不少人认为,中西医结合目前尚停留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水平上,其“结合”充其量是combine(结合)而不是integrate (合而为一、融为一体)。
所以认为将“中西医结合”译作combin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才符合中西医结合的实际。
但是这样的译法是不是就完全揭示了“中西医结合”的实际内涵了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原始涵义。
“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是毛主席1956年“把中医中药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讲话之后,在我国医药界逐步约定俗成的。
随后周总理在一次讲话中对“中西医结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中西医结合”指的是吸取了中医和西医的精华而创建的另外一种医学体系,即所谓的中国第三医学(其他两种医学分别是中医和西医)。
应当指出,“中西医结合”由方针政策到医学科学概念的过渡,是一个极为复杂和严肃的医学科学问题,最终能否按照人们的初衷而构建还是个未知数。
但是按照毛主席和周总理最初对“中西医结合”的阐述和早期医药界对其进行的理论研究,“结合”译作integrate无疑是恰如其分的。
然而,从当前中西医结合的实际来看,“结合”译作combine似乎更切合实际。
孰是孰非似乎还得看“中西医结合”今后的发展方向。
目前关于新医学的创建问题,医学界和哲学界还在争论之中,定论短期内显然是不会有的。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还是按照“中西医结合”的原始涵义翻译为妥。
这样看来“中西医结合”似乎应译作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inese 一词必须加上,不然traditional一词的语义便没有限定了。
因为不但中国有传统医学,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有传统医学。
这里western也可以改为modern。
我们中国人习惯上将与中医对应的现代医学称为“西医”,但现代医学并非西方所独有。
它虽然源于西方,却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世界医学界和科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不是那一“方”的独创。
所以现在国际医药界多称其为“现代医学”(modern medicine),以别于各国固有的民族医学。
2.“中医学”的翻译问题
在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上,“中医学”的英译形式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简称为TCM)大概是第一个规范化了的译语。
但是不少人对这一译法提出质疑,认为将“中医学”译作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有自我贬低之嫌。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当初将“中医学”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并非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翻译人员着眼于中医的“历史悠久”的缘故。
事实上这一译法是根据WHO (世界卫生组织)对医学的界定而译出的,与对“中医”的理解本身没有关系。
WHO将现代医学以外的其他各种医学体系统称为traditional medicine。
按照这一界定,“中医学”当然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其他各国的传统医学也是按照这一模式定名的,不存在贬低与否的问题。
有人认为traditional一词会使西方人认为中医是“原始的”、“陈旧的”、“非科学的”等等。
实际上在高度现代化的西方,traditional一词的联想意义比modern 要好得多。
还有人认为traditional一词没有时间概念,忽视了中医已采用现代方法进行研究的事实。
不错,中医现在的确采用了不少现代的方法、仪器和理论进行研究并在努力探索现代化的道路。
但这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变其理论的传统性。
所以,即便将来中医实现了现代化,但只要其理论核心没有变,那么它仍然是traditional。
这就如同一本古书一样,现在无论用多么先进的技术和多么优质的纸张来印刷,都无法改变它的“古老”性。
从上面各例的分析来看,对原文的理解既不能停留在字面上,也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
对译文的表达既要考虑到原文的实际内涵,也要注意译入语的语义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将原文的实际内涵较为准确地再现于译文中。
阴阳学说的翻译问题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下面简单地谈谈阴阳学说翻译中的一些问题。
一、“阴阳”的翻译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概念,很早就传入了西方。
最初,人们曾采用意译法将其译为sun and moon(日月),masculine and feminine(男女),negative and positive (阴极与阳极)等等。
在实际运用中,人们总觉得这样的译文不能很好地揭示“阴阳”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的内涵,于是逐步将其音译为yin and yang,这也符合“语言国情学”的理论要求。
目前“阴阳”的音译形式yang and yang已普遍为海内外学者所接受并已收入《威氏大词典》(Webster’s Dictionary)。
音译“阴阳”现在已成为大家所广泛接受,但在具体的拼写方式上仍有一定的差异。
如有的采用大写,有的采用小写,有的采用斜体。
从目前国内外的实践来看,这几种书写方式都较为流行。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小写似乎更自然一些。
当“阴阳”作为两个独立概念使用时,我们可以将其译作yin and yang或Yin and Yang。
但当“阴阳”作为一个统一概念使用时,我们可以将其译作yinyang或Yinyang。
二、与阴阳学说相关用语的翻译
1.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常译作theory of yin and yang或doctrine of yin and yang。
将“学说”译作theory或doctrine均可。
只是doctrine含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在许多英
语词典中,doctrine的首要释义便是“beliefs and teachings of a church”(教旨、教义)。
例如,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Englis h-Chinese(《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在doctrine一词的解释中所举的两个例子均于宗教有关:
(1) a matter of doctrine教旨问题
(2) the doctrine that the pope is infallible教皇永不会错的说法
当然doctrine有时也用以指科学的“学说”或非宗教的理论或主义。
例如《新英汉词典》在doctrine词条下所举的两个例子便是很典型的用法:(1)the reactionary Monroe doctrine反动的门罗主义
(2) the doctrine of evolution进化论
由此看来,用doctrine翻译“阴阳学说”之“学说”也未尝不可,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theory似乎使用地更广泛一些。
2.阴气与阳气
“阴气”与“阳气”过去译作yin-energy和yang-energy,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气”译作vital energy。
还有的译作yin principle和yang principle。
随着“气”的音译形式“qi”或“Qi”的普及,“阴气”现在一般可译作yin qi或yinqi,“阳气”译作yang qi或yangqi。
3.阴中之阴与阳中之阳
“阴中之阴”“阳中之阳”以前多译作a component part of yin within yin,a component part of yang within yang。
现在这一译法已逐步得到了简化,主要是删除了a component part of这样的解释性词语。
这样就使得译文具有较强的回译性。
请看以下各例:
阴中之阴yin within yin
阳中之阳yang within yang
阴中之阳yang within yin
阳中之阴yin within yang
4.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现一般译作interdepende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但也有的译作yin and yang are rooted in each other,yin and yang have their roots in each other 或mutual rooting of yin and yang。
这样的译法虽然回译性较强,但在语义上略嫌生硬,不如interdependence between yin and yang自然易解。
5.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一般可译作transform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既有回译性,又能见词明意。
国外亦有人译作yin-yang conversion或mutual convertibility of yin and yang。
6.阴阳自和
“阴阳自和”一般可译作natural harmony of yin and yang,这是从字面释义。
实际上“阴阳自和”指“在病理情况下,阴阳失去正常的平衡关系,经过适当的治疗,失去平衡的阴阳重新趋向平衡”。
正因为如此,国内有人将“阴阳自和”译作reestablishment of equilibrium between yin and yang。
应该说这一翻译在语义上与原文是比较吻合的。
国外的译法有spontaneous harmonization of yin and yang 或natural restoration of the yin-yang balance。
前者属字面对译,所以具有相当的回译性;后者即是释义性翻译。
7.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目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译法:即growth and decline between yin
and yang及waxing and waning of yin and yang。
前者属释义性翻译,后者属借喻性翻译。
wax指月亮的渐圆,引申为增长;wane指月亮的亏缺,引申为衰落、衰退。
8.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指阴气和平,阳气固秘,两者相互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
所以这个用语可简单地译作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但目前国内外的翻译很不统一。
国内的常见译法有Yang steadies while yin calms或Yin is in peace and yang in density。
国外的译法有calm yin and sound yang等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上相关用语的翻译
阴阳学说贯串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下面概要地谈一谈这方面有关用语的翻译问题。
1.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指机体阴阳动态平衡的破坏而出现阴阳相对偏胜偏衰的病理,常译作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或incoordina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国外亦有译作yin-yang disharmony。
中医学上的“失调”有多种含义,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译法。
如在“功能失调”中应译作dysfunction。
2.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指阴虚与阳虚证候同时并见的病理现象,常译作asthenia of both yin and yang或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
也有的译作simultaneous asthenia/deficiency of yin and yang。
国外的译法有dual vacuity of yin and yang和yin and yang vacuity。
将“虚”译作vacuity似有不妥。
因为vacuity一般指“空、空白”或“精神空虚、内容贫乏”等。
有关中医学中“虚”的翻译,可参见第一课“中医翻译的特点”中的“多样化”一节。
3.阴阳乖戾
“阴阳乖戾”意即阴阳之间失去相互协调的正常关系,所以一般可译为dysequilibrium between yin and yang或imbalance/disharmony between yin and yang。
亦有译作perverseness of yin and yang或perversion of yin and yang。
4.阴阳离绝
“阴阳离绝”意即阴阳正常关系的分离决裂,是阴阳失调发展到最严重阶段,一般译作separation of yin and yang,也有译作divorce of yin and yang。
从实际应用来看,separation的使用更为普遍一些。
5.阴胜则寒
“阴胜则寒”一般可译作excess of yin causing cold或predominance of yin leads to cold syndrome。
前者是词组式,比较符合术语的翻译要求;后者是句子式,属于词典解释性翻译。
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这两种译法使用得都比较普遍。
这里的“则”实际上表示“导致、引起”的意思,所以一般译作cause或lead to 或result in等等。
类似于这种结构的属于还有很多,例如:
阳胜则热excess of yang causing heat
Exuberance of yang leads to heat.
阳胜则阴病excess of yang causing disorder of yin
Exuberance of yang leads to disorder of yin.
阴胜则阳病excess of yin causing disorder of yang
Exuberance of yin leads to disorder of yang
阳虚则热asthenia/deficiency of yang causing heat
Asthenia/deficiency of yang leads to heat
阴虚则寒asthenia/deficiency of yin causing cold
Asthenia/deficiency of yin leads to cold
阳虚则外寒asthenia/deficiency of yang causing exterior cold
Asthenia/deficiency of yang leads to exterior cold.
阴虚则内热asthenia/deficiency of yin causing interior heat
Asthenia/deficiency of yin leads to interior heat.
6.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一般译作impairment of yin affecting yang 或consumption of yin involving yang。
同理,“阳损及阴”可译为impairment of yang affecting yin或consumption of yang involving yin;“阴阳俱损”可译为impairment of both yin and yang或consumption of both yin and yang。
“阴阳俱损”有时也译作simultaneous impairment of yin and yang 或simultaneous consumption of yin and yang。
7.阳病治阴
“阳病治阴”一般译作treating yang disease from yin aspect;同样的,“阴病治阳”可译作treating yin disease from yang aspect。
8.阴胜格阳
“阴胜格阳”指阴寒内盛,阳气被拒于外,常译作predominant yin rejecting yang或excessive yin repelling yang。
同理,“阳胜格阴”可译作predominant yang rejecting yin或excessive yang repelling yin。
五行学说的英语翻译问题
一、五行学说的翻译
“五行”一般有三种译法:five elements, five phases, wuxing。
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five elements 最为流行,且有约定俗成之势,值得采用。
“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一般直译为wood, fire, earth, metal and water。
亦曾有人将“金”译作gold,这是不妥的。
“五行”中的“金”实际上指的是金属。
有人将“土”译作soil,太具体化。
因为soil在英语中的含义是“the top covering of the earth in which plants grow”(植物赖以生长的地表之土),而earth的含义则较为宽泛和抽象。
另外,earth翻译“土”也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对于“木”的翻译,以前也有过不同的意见。
比如有的人认为,wood指木材,意即砍到的树木;而“五行”的“木”则是指生长中的“树木”,所以建议用tree来翻译“木”。
其实wood在英语中并不一定就是指经过加工的木材。
例如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给wood下的第一个定义就是“the material of which trunks and branches of trees are made, which is cut and dried in various forms for making material, for burning, for making paper or furniture, etc.”(构成树木主干和枝节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砍到和凉干,用以制作材料、燃料、造纸或做家具,等等)。
二、五行之间各种关系的翻译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作用,其相互关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生:在“五行学说中”,“相生”指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一面。
常译作mutual promotion, mutual generation或inter-promotion, inter-generation。
mutual 和inter-都表示相互的意思,只是mutual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来使用,而inter-则不能作为独立词语使用,只能作为一个构词成分使用。
“相生”还有人译作engendering和generation in the five elements等。
2.相克:在“五行学说”中,“相克”指事物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一面,常译作mutual restraint, mutual restriction, mutual inhibition或inter-restraint, inter-restriction, inter-inhibition。
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mutual (inter-) restraint 和mutual (inter-) restriction使用的最为普遍,虽然mutual(inter-)inhibition在语义上也有可取之处,但其使用范围远不及前两种译法广泛。
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人不用mutual和inter-的,直接使用restraint或restriction。
3.相乘:“相乘”指克制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程度,常见的译法有:over-restraint, over-restriction,也有译作subjugation。
4.相侮:“相侮”指相反方向的克制,常译作counter-restraint, counter-restriction或reverse restraint, reverse restriction。
国外也有译作rebellion,显然是意译了。
还有译作inter-insult,有点质直了。
6.“我生”“生我”:“我生”一般译作“to generate”而“生我”则译作“to be generated”。
7.“我克”“克我”:“我克”一般译作“to restrain”或“to restrict”,而“克我”则译作“to be restrained”或“to be restricted”。
8.制化:“制化”指五行之间既相互制约,有相互生化的关系,常译作restriction and generation, restraint and promotion, inhibition and generation等,意思基本一致。
应用于中医学的五行关系及其翻译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不仅被用作理论上的阐释,而且亦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现就与其相关的一些概念和用语的翻译介绍如下。
一、“五行”的直译与意译问题
在上一课有关“五行”翻译问题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一般分别直译为wood, fire, earth, metal和water,这也是国内外普遍的做法。
但当它们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等问题时,其翻译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
例如当我们翻译“抑木扶土法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又称为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木不疏土之证”这句话时,我们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木”、“土”究竟是按照“五行”的译法译作wood,earth,还是按照“五行配五脏”的实际内涵译作liver,spleen呢?
若按照“五行”的一般译法来翻译,那么这句话则应译作:The method of suppressing wood and supporting earth is used to treat hyperactivity of the liver and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lso known as soothing the liver and harmonizing the stomach, applicable to the treatment of subjugation of earth by hyperactivity of wood and failure of wood to soothe earth.
若按照“五行配五脏”的实际内涵来翻译,则应译作:The method of suppressing the liver and reinforcing the spleen is used to treat hyperactivity of the liver and weakness of the spleen, also known as soothing the liver and harmonizing
the stomach, applicable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subjugation of the spleen by hyperactivity of the liver and failure of the liver to soothe the spleen.
第一种译法强调了“五行”理论对中医的影响并力图在译文中保持中医的固有特色。
从“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医的理论,完整准确地再现中医的信息”这个角度来看,第一种译法无疑是值得推广的。
因为这种译法初看起来晦涩难懂,但却承载了丰富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理念与实践,使其始终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
第二种译法强调了对原文实际内涵的再现。
广大的西方读者对于中医的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相当陌生的,如果能以较为明确易解的语言翻译较为晦涩的中医理论,这无疑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医理论和中国文化。
这种译法是比较符合现代翻译学的理论的,现代翻译学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translation is to translate the meaning)。
我国唐代学者贾公彦在其所作的《义疏》里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贾公彦的话大概也是说的这个意思。
由此看来,这两种译法实际反映了两种翻译理念,无孰优孰劣之分。
但在一般的交流活动中,首先强调的应是信息的准确快捷的传递,其次才是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的保持。
具体到中医翻译上,如果是专业书刊的翻译,第一种译法是值得倡导的;如果是一般性交流或大众性读物的翻译,则以第二种译法为妥。
实际上在翻译实践中,这两种译法是可以兼取并用的。
例如,有时人们在翻译诸如“抑木扶土”这样一些概念时,采用直一译意译兼取之法翻译为suppressing wood (liver) and reinforcing earth (spleen)。
有时人们也采用类似于中医上讲的“肝木”、“脾土”、“肾水”等说法,将这些概念直译作liver-wood, spleen-earth, kidney-water。
咋一看,颇为怪异。
但仔细推敲,岂不正合中医理论与文化之辙!
二、有关传变问题的翻译
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可以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相生关系传变中的“母病及子”与“子病犯母”的翻译问题。
五行学说中的“母子”关系过去译作mother-son relation。
有人感到译的太“白”,故改译为the generator and the generated relation。
这一改似乎“雅”了一些,但似乎也丢掉了中医的特色。
实际上在英语里也常用“母”或“子”表示某些具有特定功能的事物或现象,如生物学上的mother cell(母细胞),化学上的mother liquid(母液),航海上的mother ship(母舰)等等。
由此看来将“母子”关系译作mother-son relation在英语中既有语用学基础,有能保持中医的特色。
但son最好改为child,这样较为合理一些。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母病及子”与“子病犯母”的翻译问题就好解决了。
“母病及子”一般可译作disease of the mother-organ affecting the child-organ,“子病犯母”可译作disease of the child-organ affecting the mother-organ。
mother 和child之后加上organ一词既限定了mother和child的内涵,又说明了其属性。
目前国内外的常见译法还有:diseased mother affecting the child, disease of the mother affects the child。
如果mother 和child之后不加上organ一词,mother和child的内涵与属性就不明确了。
“母病及子”与“子病犯母”中的“犯”与“及”也可译作involve,如有人就将这两个概念译为:illness of a mother-organ involves its child-organ, illness of a child-organ involves its mother-or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