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翻译的回顾与思考
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

中医药英语翻译学者观点之探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行,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与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
华夏文化也随之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中医药理论及文化随同此番大潮也展现了向国际化发展的良好趋势。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走向世界,是许多年来华夏儿女的梦想。
她在中华大地为中华各民族世世代代所传承的基础上,不久的将来必将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诊病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我们传承中华医学,发扬华夏文明的传统美德,向全世界宣传中医药并在世界医学领域推广中医药离不开语言和文字交流。
1 问题的提出笔者注意到,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国内许多学者在从事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翻译事业,做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建设性基础工作。
国外的同行业人士也频繁来国内进行专业沟通交流。
国内的专家学者也不断走出去,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宣传中医药文化及近年来的发展。
但我们意识到,在沟通与使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汉文化在中医药中的语言,转变为英语后在以西方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国家地域在表达和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对中医药的英语译释不准确、不全面、没有体现中医的精髓,因此产生许多误解。
为了扭转这种对中医药在国际上发展的不利因素,国家近几年也陆续出版了相关的中医药典,形成比较规范的中医药行业指导性文献资料。
中医英语的译释工作在语言翻译行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科目,不断有新的、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理论阐述发表。
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英语的翻译工作及学术观点进行粗略总结,本文通过总结这些学术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业内人士共飨。
2 学者观点浅论2.1 汉斯·维米尔的《翻译目的论》[1]它的核心概念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而这个目的是由目标语读者或者译文信息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有条件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任何一种翻译做品都是指向某一特定的受众读者群体,由此翻译是目标语情态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生产的文字信息资料。
中医英译方法的回顾和总结

一
、
Hale Waihona Puke 引 言 译 《 圣 经》 时 ,美 国著 名 翻译 家 奈 达 指 出: “ 应该将语 义放在 翻译 的首位 。因为对于 《 圣
在 改革 开放 与 全 球 化 的语 境 下 , 中医 走 向 经》 翻译而言 ,信息 的内容是最为重要 的,这 世 界必 然 要 借 助 中医 翻 译 这 一 媒 介 。而 中 医翻 就 意 味着某 些 脱 离 原 文 的形 式 结 构 的翻 译 不 仅 译 质量 的 高 低 ,除 了译 者 自身 的 素 质 因素 外 , 是 合理 的 ,而且 是很 有 必要 的 。 ”_ 1 基 于 上述 认
等 。基 于有关 中医翻译方法 的现有研究 成果 ,本 文从术语 层 面全面 回顾 了中医英译 的基本方 法 ,并总结 了各种方 法 的特点及应 用范 围,以促进 中医翻译事业 的发展 。 关键 词 :中医英译 ;中医术语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4 5 1 3( 2 0 1 4 )一 0 5— 0 6 5— 0 5
t h e e v i l he a t i n t h e t h o r a x
宣剂 : a p r e s c i r p t i o n w i t h t h e e f f e c t o f d i s p e r -
t h e o v e r a l l a n ly a s i s o f s y mp t o ms a n d s i g n s
热 结 胸 :a s y n d r o m e d u e t o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o f
2 0 1 4 N o . 5
中医英译研究回顾与反思

中医英译研究回顾与反思最近几年,“中医”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对于这个“舶来品”,我们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把它译好。
因为只有译好了,才能让世界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
《中医英译研究回顾与反思》这篇文章主要针对目前我国的中医英译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更好的翻译中医,传播中医。
该论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总结出几种中医英译的方法,并将其划分为直译、意译、意加直译和意加意译等不同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论文指出,意译可能会造成一些专业词汇的损失。
直译虽然没有像意译那样造成专业词汇的损失,但是其中缺乏文化底蕴和美感。
因此,论文提出选择恰当的方法是译者的职责所在,译者不仅要注意保留原著的精华,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文学素养。
中医英译论著既要保留原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又要适当地运用英语中的修辞手段。
中医英译论著在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中医的内涵和文化背景,还要讲求语言的简洁和生动。
中医英译论著要有创新。
就语言而言,不能盲目追随国外译者的步伐。
中医英译文章中如果存在某个专业名词或者术语,译者可以利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这也体现了翻译的创新。
例如,将“ ASTP”翻译为“超氧化物歧化酶”,译者用“ NADH”来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突显了中医的药理作用和文化内涵。
此外,中医英译论著翻译后的读者和听众也是译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还需考虑读者群的差异性,在尊重原文风格的基础上,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
中医英译论著翻译的过程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将中医论著原文进行重新编辑;二是英汉翻译的过程;三是评价整理的过程。
首先,译者必须根据原文提炼出要点,再对原文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出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第二,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正确运用英语中的缩写词和专业术语。
第三,对译文进行评价和整理时,要客观公正。
总而言之,中医英译论著的翻译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程。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现状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现状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加快,中药制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需要逐步增加。
而中医药品的特殊性质给了药品说明书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探讨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一、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的问题(一)文化背景不同中药品说明书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包含了古代医学知识、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典故等文化因素,而且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而这些文化因素与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就增加了翻译的困难。
譬如,笔者曾见过某中药品说明书英译为:“炒丹皮、炙甘草、厚朴、陈皮、人参、黄芩、柴胡、泽兰、走地黄、麻黄、桃仁、杏仁、甘草、炙甜茶、桔梗、炙生地、黄柏、牛膝、鳖甲。
出自《7000种中草药方》。
”然而,这段英文翻译在文化实质上欠准确,无法传达药方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内涵。
(二)语言风格不一致中医药品说明书中,有许多用词、表达方式具有中国特色,而外语翻译往往不能完全传达出原文中某些特别的语言风格,如惯用语、喻体等。
譬如,“藏象”、“清热解毒”、“养阴润燥”等表达方式。
在翻译时需要注重采用英美语习惯表达方式,以使译文自然流畅、易于被理解。
(三)翻译分类不全中医药品说明书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医学、药学、化学等学科,还涉及药材采集、制法、配方、炮制等等,因此翻译难度也相对较大。
同时,这些内容被反映在中药品说明书上的方式也不同,有些内容以图示、表格的形式呈现,有些内容要求以文本的形式呈现。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针对不同的形式进行不同的翻译分类。
二、解决方法(一)文化翻译的运用文化翻译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的文化内涵、传统习惯等因素传达到目标语中。
如果把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看作文化翻译,其解决方法就是在译文中注重对中医药文化进行解释和说明。
换而言之,需要将源语的文化内涵翻译成目标语所理解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将中药名翻译为英文时,可以同时添加一个中文拼音,以此来解释该中药的文化背景。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现状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现状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医药品说明书的翻译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存在一些现状,如术语标准化不足、译文晦涩难懂等问题。
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的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术语标准化不足中医药品说明书中常涉及大量的中医术语,这些术语在汉语中有其特定的含义,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找到与其对应的准确翻译。
由于中医术语的特殊性,翻译人员往往倾向于直译,结果导致译文晦涩难懂,影响了药品的宣传和使用。
这种现象与生态翻译学的理念相违背,生态翻译学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生态平衡,尊重并维护源语言的生态环境,同时对目标语言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当的引入。
在翻译中应当更加注重术语标准化,建立统一的中医术语翻译库,并制定统一的翻译规范,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易懂性。
二、译文晦涩难懂由于中医术语的特殊性和文化差异,中医药品说明书的译文常常晦涩难懂,难以让非中文母语的读者理解其含义。
这与生态翻译学的强调违背,生态翻译学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和适应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和文化习惯,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自然性。
中医药品说明书的翻译工作应当更加注重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和文化习惯,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使译文更具易读性和自然性。
三、建立多元化的翻译团队目前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工作往往由单一的翻译团队来完成,而忽视了多元化翻译团队的重要性。
生态翻译学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要建立多元化的翻译团队,使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翻译人员共同参与翻译工作,以保证译文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医药品说明书的翻译工作,应当建立由中医药专业人士、翻译专业人士和跨文化沟通专业人士等多元化的翻译团队,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中存在术语标准化不足、译文晦涩难懂和缺乏多元化翻译团队等问题。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在我们探讨为什么要读研之前,需要先明确一个观点,即读研不仅仅是为了 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 面阐述读研的重要性和好处。
首先,读研可以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素养。攻读硕士学位意味着有机 会在更高级别的学术平台上深入学习,接触并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 究方法。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英语翻译
01 一、研究背景
目录
02 二、现实意义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研究成果
05 五、未来展望
06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 的。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中医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研究中医英语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将从研究背景、现实意义、研 究方法、研究成果和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研究中医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3、有益于制定中医药政策和发展规划。准确的中医英语翻译有助于各国政 府和国际组织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发展需求,为制定中医药政策和发 展规划提供依据。
三、研究方法
中医英语翻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回顾、术语翻译和文本分析等。文献 回顾可以系统梳理中西方医学英语翻译的历史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术 语翻译是解决中医英语翻译难题的关键,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提 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文本分析则通过对中医英译文献的深入分析,理解翻 译的策略、特点和难点。
总之,阅读经典是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阅读经典,我们 可以拓宽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提高个人素养,同时还可以推动文化传承和国际 交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阅读经典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和社会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翻译研究[1]
![中医翻译研究[1]](https://img.taocdn.com/s3/m/30d21eaea26925c52dc5bf44.png)
中医翻译研究:回顾、现状与思考(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周恩)摘要:本文对过去几个世纪关于中医翻译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
分三个阶段回顾了其发展历程,并从学科与研究队伍建设、学术成就以及研究内容等几方面概述了中医翻译研究的现状,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中医;回顾;成就;不足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Survey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research on TCM translation in the past several centuries. It reviews the three-staged developments of the research, presents the status quo by highlighting the researcher cultivation and subject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contents as well as weaknesses in the research of TCM transl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view; achievements; weaknesses1.引言中医翻译早已有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医药学就已传入东南亚诸国。
然而,在我国同那些国家那时所进行的医药交流中,却鲜有翻译活动的记载。
直到17 世纪中叶,我国开始与欧洲诸国进行医药交流,才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医翻译历史提供了比较详尽资料(李照国1997)。
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中医翻译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系列的发展过程。
在此,我们将对中医翻译的历史做一个大致的回顾,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大致的介绍,并提出中医翻译研究的一些思考。
中医英语翻译发展简述

中医英语翻译发展简述【关键词】翻译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和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中医热”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到中国来学习中医。
众所周知,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四大经典是中医理论及临床的基石,一直被古今中医教育所最为推重。
但中医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的理论著作皆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对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而言,是一种异质文化,有着相当的学习难度。
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中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许多专家、学者在中医的翻译与传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 中医的国际化进程推动其英译发展1.1 第一阶段英国医学家芙罗伊尔(Sir.JF)早在1707年,就针对王叔和的《脉经》,在伦敦出版了《医生诊脉》(The Physician’s Pulse―Watch)一书,现存于英国图书馆[1]。
这表明在近300年前,已经有英文版中医图书出版。
针灸,是中医引起近代西方世界关注的重要标志与起点。
《纽约时报》副总编、资深记者、专栏作家詹姆斯.瑞思敦(J Reston)于1971年随基辛格访华,在北京采访期间,患阑尾炎。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詹姆斯・瑞思敦在手术后接受了不到20min的针刺及艾灸治疗以减轻腹部的严重不适,疗效很明显。
随后他写了一篇报道,题目为“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手术”(Now,Let me Tell You about My Appendectomy In Beijing),发表于1971年7月26日《纽约时报》[2],如实的报道了他在北京切除阑尾手术的经历和针灸的特效功能,这引起西方人对针灸功效的密切关注。
之后,包括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在内的西方政府机构和医疗研究机构,纷纷派人到中国参观访问,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对针灸展开研究。
从此,西方开始了对针灸较为深入广泛的研究,兴起了针灸热,也刺激了对中医英译本的需求。
中医英译的思考

中医英语已经逐渐成为专门用途英语体系中的一个新成员,而中医翻译作为中医英语这一学科形成的基础,也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中医翻译方法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开辟了中医英译专栏,提供了一个固定的理论研究园地,加强对中医英译的理论研究,才能既准确体现出中医药术语的原意,又能被外国学者理解和接受。
1 中医英译的标准把中医原作译为英文,也就是把用汉语表达的信息再用英文进行传递,用英文传递汉语原文提供的信息时,既不能过头,使信息增值,也不能欠火,使信息贬值,要贴切,恰如其分地传递中医原文所提供的信息。
中医英译的标准首推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要求译出来的词语能准确(信)反映(达)原中医术语所包括的内涵,英译词规范化同样要以信达雅为准绳,具体来说就是用词的准确性(所用英译词对中医术语所含概念的符合程度),合理性(表达中医术语思想内容能力即示意作用的大小)和可接受性,郭沫若在《关于翻译标准问题》一文中说:“……科学文字能够带上艺术价值,那是会更加引人入胜,对科学活动有好处,绝无害处。
”郭老在这里强调了翻译的“雅”。
2 中医英译的方法2.1深化译法[1]所谓深化,主要是对原文理解及表达上的透切、入理,而不是满足于表层信息的转述,如将“土不制水”译成“earth fails to control water.”而这样的翻译外国读者不能理解,因此在翻译类似这样的词句时,译者应在充分理解其表层结构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其深层结构的实际所指,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转达到译入语中去,至于其表层结构,应当舍弃。
2.2浅化译法[2]所谓浅化,就是把特殊的东西一般化的一种译法,中医把脑称为“髓海”,有人将其译作“sea of marrow”,虽然字面对应,却难达到语义对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髓海浅化的译作“brain”。
2.3轻化译法[3]所谓轻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翻译理论性强且难懂又不适应于译入语行文习惯的文章或词语。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原创版)目录一、引言1.背景介绍:中医术语翻译的重要性2.目的:探讨中医术语翻译策略,提高翻译质量二、中医术语的特点1.语言形式特点2.文化内涵特点三、中医术语翻译策略1.保持中医术语原意2.注重语言表达的通顺性3.融合中西方医学术语4.创造新词5.借用其他语言的类似术语6.保留原文四、具体案例分析1.针灸术语翻译2.中药术语翻译3.中医病名翻译五、总结1.回顾中医术语翻译策略2.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正文一、引言随着中医学在国际间的传播和影响日益扩大,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正确的中医术语翻译对于传播中医文化和促进国际间医学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以提高翻译质量。
二、中医术语的特点中医术语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语言形式特点:中医术语往往具有古文特色,用词讲究,语言简练。
这使得中医术语在翻译时需要特别关注语言表达的通顺性和准确性。
2.文化内涵特点:中医术语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阴阳、五行等。
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文化背景,以免造成误解。
三、中医术语翻译策略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保持中医术语原意: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中医术语的原意,避免偏离或曲解。
2.注重语言表达的通顺性: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要注重语言表达的通顺性,使翻译后的文本易于理解。
3.融合中西方医学术语:在翻译时,可以适当融合中西方医学术语,以便于国际间医学交流。
4.创造新词:对于一些难以直接翻译的中医术语,可以尝试创造新词,以便于国际间理解和接受。
5.借用其他语言的类似术语: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其他语言的类似术语,以便于传达中医术语的意义。
6.保留原文:在一些特定场合下,可以适当保留原文,以保持中医术语的独特性。
四、具体案例分析以下分别从针灸术语、中药术语和中医病名三个方面,分析中医术语翻译策略的应用:1.针灸术语翻译:例如“经络”,可以翻译为“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既保留了原文意义,又便于国际间理解。
中医中药中医药的英译探析——兼论其对新内涵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英译的启示.docx

“中医” “中药” “中医药”的英译探析一一兼论其对新内涵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英译的启示任秀兰赵霞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摘要:目前“中医” “中药”“中医药”存在多种译法。
由于中陕药的发展,中陕药基础核心术语内涵也反映了中医药的发展趋势,涵盖中医药新学术理念。
怎样在翻译中医基础核心术语吋既保持中医药传统理念,同时又反映中医药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关系到屮医药的发展,也是屮医英译的重要命题。
故通过对“屮医”“中药”“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的语义辨析,研究其英译,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提出概念细化的翻译原则,以期对中医基础核心术语新内涵的英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医;中药;中医药;英译;术语内涵;作者简介:任秀兰(1990-),女,山西大同人,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
作者简介:赵霞(1962-),女,副教授,硕-上研究牛导师,从事中医英语翻译与教育研究,Tel*************,E-mail:*****************0收稿日期:2017-03-25基金:国家国际科技专项(2015DEA309101)Analysis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Zhongyi" , "Zhongyao” and "Zhongyiyao" ---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ew Connotationof Basic Core Terms of Chinese MedicineREN Xiu-lan ZHAO XiaSchool of Humaniti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There are several translationsabout “Zhongyi” “Zhongyao” “Zhongyiyao”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ormotation of basic core terms in Chinese medicine, which covers new academic concepts, also reflect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How to translate the core tcrms, which both maintain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reflect the latest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basi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s wel1 a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translating Chinese medicine into English. Through a semantic analysis of“Zhongyi" “Zhongyao” “Zhongyiyao" from its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ncepts and studying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refinement of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n the basis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ee” translation theory, with a view to provide referenee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new connotation of basic core te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Zhongyi; Zhongyao; Zhongyiyao; English translation; Connotation of the term;Received: 2017-03-25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承载着深厚的传统中医药学术思想,是中医药的基础。
中医英译研究回顾与反思

中医英译研究回顾与反思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英译研究受到了关注。
而中医英译涉及到众多领域,包括中医理论、中药材和处方、书籍和文献等。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外中医研究及文献翻译领域,本文尝试回顾、反思中医英译研究进展及发展,来表明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在对中医英译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需要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涉及的语言、文学和专业知识的多样性及其复杂性。
中医研究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涉及不同的语言,因此在进行翻译时,研究者需要考虑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深入理解各种文献中出现的术语,以及进行专业性的翻译。
同时,中医英译也需要仔细考虑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医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字的分布和表达方式,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努力将中医文化的信息正确传达出去。
其次,在中医英译的组织实践中,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虽然近年来有一些研究对中医英译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目前可用的方法仍然很少。
除了使用常用的翻译策略外,如词汇表和翻译软件外,还需要研究者们针对中医英译特有的问题提出更加全面、科学、客观的翻译方法。
而且,在深入探讨中医英译问题时,研究者们也需要注意词汇本身的信息结构及其文化根据,以及翻译的艺术文本性质等问题,进行更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最后,中医英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全球中医文化交流搭建一座桥梁。
虽然中医文化本身的定位、内涵及表现形式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畴下,中医英译应当着重于推广和共享中医文化知识,从而营造一个更为和谐、互助、共存的研究文化氛围,通过这一种方法来拓宽中医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现中医思想和文化的全球化。
总而言之,中医英译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利于更好地了解和推广中医文化,而且还可以为中外学者和研究者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文献翻译和研究服务。
因此,未来中医英译研究应当着重于建立更加全面、科学、客观的翻译理论体系,以及更加深入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
对中医英语翻译的思考

对中医英语翻译的思考作者:李卫丽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23期【摘要】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古典医学,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医是中国所固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行文风格给中医英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本文作者针对中医翻译现状,从中医英译的原则、方法和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中医英译;原则;方法;前景【Abstract】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s a unique classical medicine in China.I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ino-foreign cultural communication.However,TCM is a medical system inherent in China.Its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writing style bring great difficulties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situation of TCM,the author thinks over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principles,methods and prospects and puts forward her own understanding and views.【Key words】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Principle;Method;Prospect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古典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随着国际上中医热的出现,中医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现状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现状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医药品说明书的翻译工作越发重要。
目前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国外患者对中医药的理解和使用,也影响了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对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中医药品说明书的翻译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状分析1.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中医药品说明书的翻译工作主要由专业翻译人员和中医药专家完成。
目前仍存在一些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导致一些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翻译错误的情况。
2.文化差异影响翻译中医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
在翻译中医药品说明书时,文化差异往往成为翻译障碍,导致翻译内容不易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
3.术语统一性不强中医药术语有其独特性,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派对中医药术语的表述有所差异。
在翻译中医药品说明书时,术语的统一性不强,容易给读者造成困惑。
二、分析原因1.人才短缺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具备中医药知识和专业翻译能力,目前中医药翻译人才仍然相对短缺,导致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2.缺乏专业标准目前对于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的专业标准尚未形成,导致翻译人员缺乏规范的翻译指引和标准术语,影响了翻译质量。
三、改进措施2.建立规范化标准国内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推动中医药品说明书翻译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制定统一的翻译指引和标准术语,以保证翻译质量的统一和规范。
3.加强跨文化交流为了解决文化认知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需要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和跨文化理解,提升外国读者对中医药的认知和理解,为翻译工作提供更好的条件。
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

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传统医学,是现今世界各民族所保存下来的最丰富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医学体系。
中医早在300年前就被译成英文传播到了欧洲各国。
为了有效地推动当下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我们有必要回顾历史,梳理中医英译的发展过程,以史为镜,归纳总结中医英译的成功经验及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查找影响中医英译发展的要素,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医英译在文化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部分主要是对中医英译作品进行整理,其时间上按照出版的先后顺序,空间上按照中国人的作品和外国人的作品分开来进行归纳。
与此同时,对不同时期中外出现不同英译作品的原因以及不同时期英译作品的特点加以分析,结合时代背景,给出合理的总结,为下篇的进一步理论分析提供材料和依据。
下篇重点分析中医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一些对未来中医英译发展的构想。
目前,中医英译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主要就是翻译的信息失真问题。
其中会产生对中英两种语言动态的对比,翻译者必须透过中医语言结构的表层,深入的研究中医文本的真正内涵。
不论是个人翻译,还是集体翻译,从中医原文到英译文的转换都只能在个人的大脑中进行,这就会出现翻译时随机的现象,想要完全实现中英之间的对等翻译就相当困难,信息失真也就在所难免。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医学术及其语言文字的特殊性。
从中医学术具有特殊性的角度来分析,首先,中西医文化差异对中医英译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西医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始源性的,是从中西医学起源开始就注定了各自发展的类型的。
从客观的地理环境,到主观的宗教形式,哲学思想,无一例外的展示出二者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是导致中医英译出现困难的原因所在。
再者,中医理论非科学而经验却超科学,中医的理论知识既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可检验性,中医的经验知识却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可检验性。
中医这样复杂的知识体系给英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导致中医英译历经数百年仍进展缓慢。
关于中医英语翻译的若干问题及其发展方向的思考-4页文档资料

关于中医英语翻译的若干问题及其发展方向的思考英国中医英语翻译家魏?杰(Nigel Wiseman)曾谈到中医英语翻译时说: 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 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ble- and even fewer willing- to do it.中文大意是说“中医难译,很少有人能够,甚至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可见,中医英语翻译的确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这主要是因为中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医学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以及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然而就其本身而言,中医又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医学科学,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为棘手的是,中医的大部分用语在西方各国语言中都没有对应语,这更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要对中医英语翻译进行研究分析,找出解决办法与途径,并归纳出其发展方向。
一、中医英语翻译的目的中医英语翻译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种族民众了解并接受中医,其服务对象就是用英语表达中医的人,其功能就是用英语交流中医。
笔者认为中医英语翻译的定位不是对中医词句的直译,不再是翻译中医,而是表达中医,应重在意译,着重对其意蕴准确表达、对其内涵清晰解说,使学习者真正领悟其本质,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否则译出的东西,真会让人哭笑不得。
如把中医的“生气”(生命力)译为“发怒”,把中医术语“白虎历节”(关节肿痛)译成“白色的老虎在奔跑”,把“五脏六腑”译为“5个仓库和6个宫殿”。
要实现中医英语翻译的根本目的,避免上述错误的出现,应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要正确理解并能用现代语解读中医理论。
二是要掌握地道的英语表达,能够准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
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的行文风格大相径庭,按照中文中医教材翻译成英语,就相当于用汉语思维方式组织英语,表达出来的英语尚不够地道准确,何谈美感呢?因此,中医英语翻译首当其冲要在准确理解中医知识的基础上表达中医,不应局限于直译中医。
中医翻译史研究现状与思考

中医翻译史研究现状与思考李思乐;刘娅【摘要】Studies on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medicine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what has been made in this field,including the division of different phases in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typical features of each phase,introduction to western translators and comments on their translation works, diachronic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put forward by translato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clue as to what is badly needed in this field.%中医翻译史研究对中医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总结中医翻译史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明晰中医西译的历史分野及各个阶段的特征,介绍西方译者及译著的引介与评介,可以对中医典籍西译作历史性研究,可以梳理中外译者翻译思想及嬗变,且可以尝试指出中医翻译史研究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7)003【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中医翻译史;历时性研究;嬗变【作者】李思乐;刘娅【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中医融医、史、文、哲于一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普济含灵的仁爱观。
《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

《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传播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而中医英译作为其国际传播的桥梁,其历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均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梳理中医英译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二、中医英译史的梳理1. 古代中医英译的萌芽早在明代,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医开始与西方医学进行初步的交流。
然而,此时的中医英译仅限于个别药物的简单翻译,尚无系统的翻译成果。
2. 近现代中医英译的发展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医学的进一步传入和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医英译逐渐受到重视。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量中医经典被翻译成英文,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国际化发展。
3. 当代中医英译的繁荣进入21世纪,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医英译逐渐形成规模,涵盖了中医理论、治疗方法、药物等多个方面。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翻译家和学者投身于中医英译的研究与实践。
三、中医英译存在的问题研究1. 术语翻译的不统一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差异,同一中医术语往往存在多种不同的英文翻译。
这不仅给读者带来困惑,也影响了中医的国际传播。
2. 文化背景的缺失中医理论体系与西方医学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很多概念在英文翻译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
此外,英文读者对中文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也影响了对中医理论的正确理解。
3. 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由于翻译者的专业背景和语言水平不同,导致中医英译的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译文存在语义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1. 建立统一的术语翻译标准应由相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统一的中医术语翻译标准,规范术语的翻译,减少不必要的大同小异。
2. 加强文化背景的传播与教育在传播中医理论的同时,应加强中文文化背景的传播与教育,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3. 提高翻译者的专业素养与水平应加强对翻译者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与语言水平,确保翻译质量。
中医药翻译的回顾与思考

。 这为今后的翻译 工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几年的 30 多年里 ,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政 治气候的影响 , 但中 医 在西 方的 翻译 和研 究 并未 中 断, 且 有新 的发 展 。 据统 计 ,这期 间 ,国内外 先后 出 版了 91 部有 关 中医 学 的 译著 。 20 世 纪 70 年 代 初 期, 针刺麻醉术在外 科 手术 中的 应用 获得 突 破性 进 展, 这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起轰动 ,从而掀起了一些 海外人士学习中国针 灸 的热 潮 ,一些 国家 开 始派 遣 人员来华学习中 医 。 为 了适 应这 一需 要 ,有 关方 面 组织专家学者翻译出 版 了一 些中 医教 科书 ,如中 国 [ 4] 中医药研究院组织翻译出版的 枟中国针灸学 枠 等 专 著 。 在这一时期的中 医 药翻 译活 动中 ,拉 丁 语彻 底 退出了舞台 , 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已被涉及到 ,翻译 活动首先在官方的组 织 下进 行 ,大部 分的 中 医术 语 已被译成英语 , 对以 后 的翻 译工 作有 着现 实 的指 导 意义 。 然而 ,中医 翻译 中译 语不 一 的混 乱状 态 也 逐渐暴露出来 。 1. 4 渐趋 成 熟时 期 20 世纪 80 年 代 ( 包 括 70 年 代末的几年 ) ,随着我 国 对外 开放 政策 的实 行 ,世 界 范围内对医治癌症 和抗 艾滋 病毒 的研 究 举步 艰难 , 回归自然成为时代的潮流 。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邀请 国内中医界一些著名 学 者 ,参加 这些 医学 领 域里 尖 端课题的研究 。 许多国家不但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 中医 , 而且 在 本 国 也 开办 了 中 医 学 院 或 研 究 机 构 。 国内外从事中医药翻 译 和研 究的 学者 越来 越 多 ,中 医学术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 。 翻译工作的中心已基 本转移到了中国大陆 ,中国 的翻 译工 作者 成 为中 医 药翻译队伍的主力军 ,其活 动已 由实 践转 入 理论 总 结, 表现出明 显的 广泛 性 和系 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为今后的翻译 工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几年的 30 多年里 ,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政 治气候的影响 , 但中 医 在西 方的 翻译 和研 究 并未 中 断, 且 有新 的发 展 。 据统 计 ,这期 间 ,国内外 先后 出 版了 91 部有 关 中医 学 的 译著 。 20 世 纪 70 年 代 初 期, 针刺麻醉术在外 科 手术 中的 应用 获得 突 破性 进 展, 这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起轰动 ,从而掀起了一些 海外人士学习中国针 灸 的热 潮 ,一些 国家 开 始派 遣 人员来华学习中 医 。 为 了适 应这 一需 要 ,有 关方 面 组织专家学者翻译出 版 了一 些中 医教 科书 ,如中 国 [ 4] 中医药研究院组织翻译出版的 枟中国针灸学 枠 等 专 著 。 在这一时期的中 医 药翻 译活 动中 ,拉 丁 语彻 底 退出了舞台 , 中医经典著作的翻译已被涉及到 ,翻译 活动首先在官方的组 织 下进 行 ,大部 分的 中 医术 语 已被译成英语 , 对以 后 的翻 译工 作有 着现 实 的指 导 意义 。 然而 ,中医 翻译 中译 语不 一 的混 乱状 态 也 逐渐暴露出来 。 1. 4 渐趋 成 熟时 期 20 世纪 80 年 代 ( 包 括 70 年 代末的几年 ) ,随着我 国 对外 开放 政策 的实 行 ,世 界 范围内对医治癌症 和抗 艾滋 病毒 的研 究 举步 艰难 , 回归自然成为时代的潮流 。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邀请 国内中医界一些著名 学 者 ,参加 这些 医学 领 域里 尖 端课题的研究 。 许多国家不但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 中医 , 而且 在 本 国 也 开办 了 中 医 学 院 或 研 究 机 构 。 国内外从事中医药翻 译 和研 究的 学者 越来 越 多 ,中 医学术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 。 翻译工作的中心已基 本转移到了中国大陆 ,中国 的翻 译工 作者 成 为中 医 药翻译队伍的主力军 ,其活 动已 由实 践转 入 理论 总 结, 表现出明 显的 广泛 性 和系 统性
Revie w and reflection on history of Engl 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D engFeng Z H A N G , Jun M ei X U E , Yang TIA N , Lin LI
中 西医 结 合 学报 2 0 06 年 9 月 第 4 卷 第 5 期 Jo urn al of C hinese Integrativ e M edicine , Septe m ber 2 0 06 , V ol .4 , N o .5
· 5 49 ·
志或医学院校的学报 ,但也 出现 了黄 光明 博 士等 人 亲自撰写的有关中国医学史的专著 。 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由王吉民和伍连德所著的 枟中国医学史 枠 一书于 1932 年出版 。 书中 一 些 基本 的 中 医 名词 术 语 采 用 意译 、 音译或借用西医用语进行翻译 。 例如 ,中医的 “ 气 ” 就采用“chi” 加汉字 和解释的 手段 进行翻 译 ,五 脏六腑等人体生理和病理术语大都借用西医用语翻 译, 而书籍 、方剂的名 称 则大 多采 用音 译和 意 译 ,然 后再加上汉字的方法来翻译 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 1]
。 这一时期的中医翻 译
活动参与者主要为欧 洲 人 ,其中 大部 分是 来 华的 传 教士 , 对中医药的翻译多属综述性的 ,尚未发现将整 部中医典籍译成西文 的 记载 ,但 一些 中医 名 词术 语 的翻译在日后的翻译活动中被普遍接受 。 如我们今 天所使用 的 acup uncture( 针 刺 ) 和 m oxibustion ( 艾 灸 )就是由荷兰人在 17 世纪初首先译成西文的
· 548 ·
中西 医结 合 学报 20 06 年 9 月 第 4 卷 第 5 期 Journal of Chin ese Inte grative M edic ine , S epte m b er 2 00 6 , V ol .4 , N o .5
中医 药翻 译的 回顾 与思 考
张登峰 , 薛俊梅 , 田 杨 , 李 琳 (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 , 陕西 咸阳 712046) [关键词 ] 中医药 ; 翻译 ; 历史 ; 回顾 [中图分类号 ] R 205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21977(2006)05054803
[ 3]
版社出版 ; 1986 年 , 欧明主编 ,广 东科 学技术 出版 社 及 三 联 书 店 香 港 分 店 出 版 的 枟 汉 英 中 医 辞 典枠 ( Chinese E nglish Dictionary of T raditional C hinese M edicine ) 问世 ;1987 年 ,人 民卫 生 出 版 社 组织 编 写 的 枟 汉 英 医 学 大 词 典 枠 ( Chinese E nglish M edical Dictionary ) 中 所 收 录的 “ 中 医 中 药 词 汇” 达 11 000 条 ;1984 年 ,台 湾五州出 版社出 版了刘 必 先 主 编 的 枟 汉 英 中 医 辞 典 枠 ( Chinese E nglish D ictionary of C hinese M edicine ) 。 同时 ,英国学者 Giovan ni M aciocia 来 华 学 习 中 医 数 年 ,归 国 后 于 1989 年 编 写 出 版 了 The F oun dations of C hinese M edicine 一书 [ 5 ] 。 20 世纪 90 年 代 初 ,为 了 便 于 外 国喜 爱 中 医 的 人士学习针灸学 , 世 界 卫生 组织 出台 了针 灸 穴名 标 准化方案 , 并于 1991 年颁 发了 枟 标准 化针 灸 经穴 名 称 枠( Stan dard Acup uncture N o m enclature ) 一书 。 在国内 , 各出版机构先后又推出了 20 多种版本的中 医药类的翻译词 (辞 ) 书 ,影 响较 大的 有李 照 国先 生 担任主编的 枟中医药大词典 枠(1997 ,世界图书出版公 司 )和黄钟老先生 任主 编的 枟 汉英 中 医辞 典 枠 (1998 , 人民卫生出版社 )等 。 与此同时 ,系统的英汉对照中 医教材也相继问世 。 1990 年 ,上 海中 医药大 学出 版 育出 版社 推出 了徐 象 才先 生 主译的 枟英汉实用中医 药大全 枠 丛书 。 1995 年 ,国 内 用于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 枟中医英语教程 枠( 李照国 , 张登峰主编 , 西北大学出 版社 ) 出 版 。 20 世纪 90 年 代, 李 照 国 的 枟 中 医 翻 译 导 论枠 ( 西 北 大 学 出 版 社 , 1993) 、枟 中 医 英 语 翻 译 技 巧 枠 (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1997) 和 枟 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 枠(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 版社 , 1999)等 专著 相继问 世 。 这 些系列 丛书 、教 材 和专著全面系统地向国内外读者用英语介绍了中医 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对中 医翻 译及 中医 走 向世 界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中 医翻 译的 理论 研 究初 具 学科雏形 。 然而 ,随着 学术 界对 中医现 代化 等问题 的深 入 探讨 , 一些中医术语 不 规范 的翻 译给 国际 交 流带 来 诸多不便的混乱局面也引起中医翻译界有识之士的 密切关注和担忧 。 例如 ,中医 学 “ 气 ” 一词 在 当时 就 关于 中 有七八种译法 ; “ 三焦 ” 的译文多达六七种 ; 医的五脏六腑等生理 、病理 名称 是音 译还 是 直接 借 用西医用语进行翻译成为一时争论的焦点 。 于是成 立协调中医翻译活动 的 组织 ,重 视中 医翻 译 的实 践 与理 论 研 究 等 问 题 就 被 提 到 了 议 事 日 程 。 继 1991 年 2 月 “ 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 在山东济南宣告 成立之后 , 1996 年 12 月 ,“ 中 国 中 医 药学 会 翻 译 学 会 ” 在上海正式组建 。 此后不久 ,第一届中医翻译学 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
( D epartm ent of E nglish , Shaanxi Col lege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 Xianyang , Shaanxi Province 712046 , China)
K E Y W O R D S tradi t ional Chinese m edicine ; t ranslat ion ; history ; revie w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J C hin Integr M ed , 2006 , 4 (5 ) : 548550 w w w . jcimjournal . co m 中医从理论 到实 践都 与西 医 迥然 不同 。 因此 , 把中医药学翻译成外 语 ,的 确是 一项 十分 艰 巨的 工 作 。 中医药虽然很早 就 传播 到了 亚欧 各国 ,但是 引 起世界各国医药界越 来 越重 视应 该是 在近 三 、四 十 年里 。 回顾中医药翻 译 的发 展历 史 ,总结 期 间的 研 究成果和经验 , 对推 动 该项 事业 的不 断发 展 有着 一 定的积极作用 。 1 中医药翻译的发展史简述 1. 1 启蒙时期 早在秦汉时期 ,中国医学就已传入 东南亚各国 。 然而 ,同 那些 国家 进行 的医 药 交流 活 动却鲜有翻译的记载 。 亚洲的一些国家 (如日本 、朝 鲜、 越南等 ) 在同中国 的 文化 交流 中 ,不但 接 受了 中 国的医药学 , 而且也接受了中国的一些文化和文字 。 小范围的翻译活动肯定有过 , 但因年代久远 ,如今已 很难考证 。 直到公元 8 世纪前后中医药伴随着 “ 丝绸之路 ” 传入阿拉伯 诸 国 时 ,翻译 才 成 了 交 流 的 必 要 手 段 。 所以 ,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中医药对外翻译史可能始于 其向阿拉 伯 世界 传 入 的 那 个 时 期 。 但 由 于 历 史 原 因, 阿拉伯人那时翻 译 中医 的方 法及 翻译 的 中医 术 语对嗣后的翻译影响甚微 。 到了公元 17 世纪中叶 , 我国才直接与欧洲诸 国 进行 医药 交流 活动 ,但确 切 的文字记载几乎难以查找 。 1. 2 早 期阶 段 17 世纪 中叶 到 18 世纪 末中 医 药 向欧洲传播的进展比较缓慢 。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 时期内 , 在欧洲仅出版了 19 部有关中国医药学的译 著 。 就译语而言 , 有拉丁文 、法语 、 英语 、德语和荷兰 语 。 18 世纪末 到 19 世 纪 的一 百 多 年 间 ,中 医 药 学 在欧洲的传播有了相 当 的发 展 ,研究 和翻 译 的中 心 虽然仍集中在针灸学 方 面 ,但范 围却 有了 明 显的 拓 展 。 先后 翻译出 版了 137 部 有关 中医的 书籍 ,译 语 又增添了意大利语和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