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合集下载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

由作物的定义可知,作物包括农作物、园 艺作物和林木作物,其中林木作物划入林业
生产,在此不予讨论,仅讨论农作物和园艺作物 (粮、棉、油、麻、烟、糖、茶、桑、果、菜、 药、杂(草坪、花卉、瓜类、饲料作物等)等。
一、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 喜温作物 min10℃ max30℃-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 分类与分布
§2.1作物的起源和传播 §2.2作物的分类 §2.3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2.1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一、作物的概念 二、作物的起源 二、作物的传播
一、作物的概念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 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 栽培植物。
广义:粮、棉、油、麻、糖、烟、茶、桑、 果、菜、药、杂等12大类。
⒉ 12中心简介
(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中国主要的,初生的;日本次生 的;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 的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栽培植物数量极大,含 热、亚热、温作物代表;种属数量上超过其它;确认中国是栽 培稻起源中心之一,纠正瓦维洛夫仅起源于印度的说法。 (2)印度中心:爪哇稻、芋的初生基因中心,热带植物区系丰 富; (3)澳大利亚中心:除美洲外,烟草初生中心之一,有稻属野 生种; (4)印度次大陆中心:稻、甘蔗、绿豆、豌豆等、许多热带果 树;
⒉ 12中心简介
(5)中亚中心:小麦、豌豆等; (6)近东中心:栽培黑麦、小麦; (7)地中海中心:(次生起源中心)燕麦、 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属等(马川地 区); (8)非洲中心:高粱、棉、稻等属,对作 物影响很大;
⒉ 12中心简介
(9)欧洲—西伯利亚中心:糖用块根、饲用 甜菜、苜蓿、三叶草等; (10)南美洲: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 棉、花菜等;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甘薯、玉米、陆 地棉等; (12)北美洲中心:向日葵、羽扇豆。

(完整版)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完整版)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讲解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一)栽培作物的起源和意义为了生存,古人类主要是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渔猎来获取食物。

当未食完的植物器官被遗弃或被埋藏在其临时住地后,发现其能不断繁衍,于是人类开始注意并将其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收集起来集中种植,且就近获取食物。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选取那些果形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易保存的植物进行集中小规模栽培。

随着人类长期地种植野生植物,对野生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则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创造适合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同时进行选择和培育。

伴随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使野生植物逐步驯化、演化成为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而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首先是有机体的变异能力,其次才是人工选择有利的变异类型。

通过研究作物的起源,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同时通过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如不少文字中将“文化”和“栽培”视为同义词,英文中的文化为“culture”,也是栽培含义。

业已研究表明,人类通过作物的栽培,形成了四大类农耕文化,它们分别是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东南亚、马来半岛为中心的农耕文化以及中美洲、南美洲兴起的新大陆农耕文化。

至今发现,地球上大致有50万种以上的植物,其中被人类利用的约在5000种以上,被人类栽培种植的约1500种,属大面积种植的约200种。

中国种植的作物约有600种,其中粮食作物30多种,经济作物70种,蔬菜110多种,牧草约50种,花卉130余种,药用作物50余种。

中国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是什么,中国本土作物有哪些

中国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是什么,中国本土作物有哪些

中国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是什么,中国本土作物有哪些中国本土农作物原始分布格局为南稻北粟。

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地区降雨量较多,适合水稻生长),而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相对南方地区比较干旱),后续栗的地位逐渐被小麦取代。

我国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以及华北平原,其中东北平原种植春小麦,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

我国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田区。

一、中国本土作物的原始分布格局是什么1、中国本土农作物原始分布格局为南稻北粟。

2、水稻主要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地区降雨量比较多,适合水稻生长),而粟类旱地作物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相对南方地区比较干旱),后续栗的地位渐渐被小麦取代。

3、我国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以及华北平原,其中东北平原一般是种植春小麦,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

4、我国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田区。

5、我国玉米产区分为6个,分别是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平原春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内陆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

二、中国本土作物有哪些1、水稻我国的南方属于主要的产稻区,其秆呈直立状,高度一般为0.5-1.5m,叶鞘松弛且没有毛,叶舌呈披针形,长度一般为10-25cm,叶片的形状为线状披针形,长度一般约为40cm,宽度一般在1cm,没有毛且较为粗糙。

2、大豆大豆原产于我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产区,其高度一般为30-90cm,茎粗壮且呈直立状,而且还有长硬毛,颜色为褐色,属于一种植物蛋白质很丰富的作物,一般可以用它来制作各种豆制品,也能够用来榨取豆油。

3、白菜白菜原分布于我国的华北,高度一般为40-60cm,全株稍微有一些白粉且没有毛,而且它还有很多条粗壮的侧脉,叶柄的颜色一般为白色,呈扁平状,长度与宽度分别为5-9cm,2-8cm,属于二年生草本植物。

4、荔枝荔枝产于我国的南方,属于常绿乔木,高度一般不超过10m,不过有时候也能够达到15m,甚至更高,它的果卵通常呈卵圆形至近球形,长度一般为2-3.5cm,在它成熟的时候,颜色一般为暗红色至鲜红色,而在食用时,一般需要剥开外皮,并食用里面的果肉。

山理工研究生考试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综合

山理工研究生考试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综合

山理工研究生考试341农业知识综合三——农业综合(30分2020.5.20更新)一、绪论考查内容:农业的含义及组成,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农学的概念与范畴,农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特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

1.农业(Agriculture):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调节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

2.农业的组成: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和耕作业,耕作业包括园艺和农艺)和养殖业,狭义的农业是指作物种植、耕作土地、栽培作物等。

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

3.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四产业(信息业)。

4.现在农业的基本特征:1.生产工序机械化;2.生产技术科技化;3.科学生产高效化;4.产供销加社会化;5.农业主体知识化。

5.农业的地位: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6.农业的作用:1.农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农业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

7.农业的主要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8.农业的基本特性:①整体性。

②地域性。

③可更新性。

④可培育性。

⑤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中国农业发展历程:1.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2. 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日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废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农业才结束了停滞的历史,进入了发展较快的新时期。

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显著改善,产量水平迅速提高。

4.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中国经济改革序幕之后,农业生产的这种停滞状况才得到根本性改变。

水稻的简单介绍

水稻的简单介绍

水稻是一种重要的人类食物来源,是禾本科稻属植物。

本文将从水稻的定义、起源、分类、特点、应用、产量、分布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1.定义水稻是指一种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其颖果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之一。

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2.起源水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南方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7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水稻栽培证据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的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良,逐渐形成了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水稻品种。

后来,水稻的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

3.分类水稻可以根据品种、地区和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分类。

根据品种,水稻可以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根据地区,水稻可以分为南方稻、北方稻和中部稻;根据生长环境,水稻可以分为水田稻和旱稻。

4.特点水稻的特点包括株型紧凑、穗粒数多、结实率高、抗性强等。

水稻的产量高,营养丰富,是人类主要的热量来源之一。

水稻的种植需要充足的水肥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因此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5.应用水稻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作为粮食直接食用,还可以用于制造酒精、饲料和其他工业产品。

水稻的颖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之一。

6.产量水稻的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种、气候、土壤、栽培技术和管理等。

据统计,全球水稻总产量约为2.95亿吨,其中亚洲是水稻的主要产区,占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其次是印度和孟加拉国。

7.分布水稻在世界各地的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水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肥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因此在这些地区得到了最好的生长和发展。

此外,水稻在欧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区也有种植,但由于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的限制,规模相对较小。

8.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稻的种植和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作物栽培学-概论2012

作物栽培学-概论2012

作物栽培学教材: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主要参考书:曹卫星作物栽培学总论王璞农作物概论主讲教师:王璞、李建民、陶洪斌等办公室:农学楼259Tel:62733611wangpu@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作物及作物生产第二节、我国及世界作物生产概况第三节、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形成第四节、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第一节、作物及作物生产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内涵二、作物的分类及分布三、物栽培学与作物栽培技术(一)作物(Crops)广义:是指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即栽培植物。

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牧草、花卉、林木、药材等等。

(Culture Plant)狭义: 是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目前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杂等农作物,因其栽培面积大,地域广,又称为大田作物(Field crops),也可称为农艺作物或农作物。

(二)作物生产(Crop Production)指在人类的栽培管理下作物(绿色植物)将日光能转化成人类所需有机物质的过程。

•狭义: 指作物从播种到收获产量的过程(产中)•广义: 作物生产应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个过程(三)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为人类提供食品、畜牧饲料、工业原料•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农民增收第一节、作物及作物生产一、作物与作物生产的概念、内涵二、作物的分类及分布三、物栽培学与作物栽培技术(一)作物的起源•栽培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已有很大不同(生长迅速;产品器官变大;产量提高;品质改善;成熟一致;种子休眠性变弱;传播手段退化)•由于气候地理条件不同,某些作物出现在特定地区作物起源中心(瓦维洛夫1935)起源中心主要作物中国起源中心黍、稷、粟、稗、大麦、大豆等印度起源中心稻、绿豆、黄麻、芝麻等中亚起源中心小麦、豌豆、蚕豆、亚麻等近东起源中心小麦、黑麦、紫花苜蓿等地中海起源中心小麦、燕麦、甜菜、三叶草等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高粱、大麦、蓖麻等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玉米、甘薯、陆地棉南美起源中心(a) 智利起源中心马铃薯等(b) 巴西-巴拉圭起源中心花生、烟草、木薯、海岛棉等(二)作物的传播自然力:风、水、地壳变动动物:鸟、昆虫人类活动:移民、旅行、战争运输机械:车、船、飞机水路陆路天空(三)作物的分类地球上有记载的植物约有39万种,被人类栽培和利用的约有2300种——栽培植物起源于我国的栽培作物就有100种以上。

作物学概述

作物学概述

第一章作物学概述一、作物学研究粮、棉、油等各类大田作物生产管理和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

二、作物生产的特点1. 严格的地域性2. 明显的季节性3. 生长的规律性4. 技术的实用性5. 生产的连续性6. 系统的复杂性三、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农业生产的发展依赖于完善农业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和发展农业科技三条主线。

我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改善作物品质4、强化产后加工与利用5、调整粮食发展战略开发新的食物源7、立足自给,适当进口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一、作物的概念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也可经人工合成(应用生物技术合成新物种)二、分类(一)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 food crops )( 1 ) 禾谷类作物( cereal crops)(2)豆类作物(legume crops )或称菽谷类作物(3)薯类作物(tuberous crops)或称为根茎类作物2、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或称工业原料作物( 1)纤维作物( fibre crops )( 2)油料作物( oil crops )( 3)糖料作物( sugar crops)( 4)嗜好类作物( stimulant crops )3、饲料及绿肥作物( 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4、药用作物( medicinal crops )第三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第一节作物品种及种质资源一、品种的概念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种质资源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

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

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玉米生产技术课件)

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玉米生产技术课件)
第三条路线:先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经海路传入我 国东南沿海各省。
从现有的资料看,玉米最早从东南沿海传入我国的可 能性不大,从西北陆路传入的证据也不足,玉米从西南陆 路传入我国的可能性最大。
三、 分类
玉米(Zea mays L.)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禾本科玉米属,
学名玉蜀黍,也称作苞谷、苞米、玉茭等。
玉米的起源地、传播路线和分布区域
关于玉米传入我国的年代和路径,目前还没有定论, 目前比较公认的玉米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期, 农史学术界认为,玉米可能沿着3条路线传播到我国:
第一条路线:由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由麦加经过中亚 细亚传到我国的西北地区,从西北再传到内陆各省份;
第二条路线:先从北欧传到印度、缅甸等地,再由印 度或缅甸引种到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尔后向北传到陕西、甘肃、山西等地,向东传播到广西、 湖南、湖北、浙江等地;
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关于起源中心仍有不同的观点: 1. 瓦维洛夫等认为玉米起源地在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
拉和洪都拉斯; 2. 达尔文等认为玉米起源地在南美洲的秘鲁和智利沿岸的
半荒漠地带; 3. 曼格斯多夫等认为玉米有两个起源地,初生起源中心在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包括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 等地,中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则是第二起源中心; 4. 叶卡索夫等认为玉米有多个起源中心,软质型玉米起 源中心在哥伦比亚,硬粒种玉米起源中心在秘鲁,马齿 型和爆裂型玉米起源中心在墨西哥,甜质种和有稃种玉 米起源中心在巴拉圭; 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云南、广西一带也可能是玉 米的起源地之一。
(一)按生育期分类:
1. 早熟种: 生育期春播85-100天,夏播70-85天,积温 2000-2200℃,植株较矮,叶数较少,一般14-18叶, 籽粒较小,千粒重约150-250克,如烟单15号等;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作物的分布
除了上述提到的作物,还有许多其他作物也具有独特的分布和生长特点。例如,竹子主要 分布在亚洲地区,甘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大豆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和巴西 等国家。这些作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气候、土壤、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分布情 况也各不相同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一些作物的分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例如,某些热 带作物原本只能在气候炎热的地区生长,但是现在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温带甚至寒带地 区进行种植。这种变化为人类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同时,作物的分布还受到市场和贸易的影响。某些作物可能因为市场需求大或者贸易便利 而扩大种植区域,而另一些作物可能因为市场小或者贸易受阻而缩小种植区域。这种变化 不仅影响了作物的生产和发展,也对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作物的分布
除了上述常见的作物外,还有其他许多作物也具有特定的分布区域。例如,咖啡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可可主要分布在赤道 附近的热带地区,羊毛主要分布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另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物的分布也在发生变化。例如,一些作物原本生长在热带地区的现在也开始向温 带地区迁移,而一些原本生长在温带地区的作物也开始向寒带地区迁移。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繁殖,也对人类的农 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了影响
作物的分类
6
作物的分类
作物
可以根据多种方式进行分类,例如根据用途、生长环境、生长习性等。以下是几种常见的 分类方式
根据用途分类:作物可以 根据其用途进行分类,如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 用植物等。粮食作物主要 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 ,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 、花生、大豆等,药用植 物主要包括人参、当归等
作物的分布
8

作物栽培学(作物的起源)

作物栽培学(作物的起源)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一、作物的概念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狭义的作物概念主要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一般称大田作物,俗称庄稼。

二、作物的起源(一)栽培作物的起源(二)作物的起源中心1. 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瓦维洛夫东亚起源中心)。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

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第一个最大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在栽培植物种和属的数量上,中国超过了其他起源地,如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中国是初生基因中心;普通小麦和高粱等是次生中心。

该学说确认中国是栽培稻(Oryza sativa V.)的起源中心之一。

2. 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心(瓦维洛夫称东南亚热带起源中心)。

是爪哇稻(Oryza sativa L.ssp.Javanica)和芋(Colocasia esculenla L.Schott)的初生基因中心。

这里还具有丰富的热带野生植物区系。

3. 澳大利亚中心。

除美洲外这里是烟草的初生基因中心之一,并有稻属(Oryza)的野生种。

4. 印度斯坦中心。

农作物有稻、甘蔗、绿豆、豇豆等,还有许多热带果树。

5. 中亚细亚中心。

中心农作物有小麦、豌豆、山黧豆等。

6. 近东起源中心。

农作物有栽培小麦、黑麦等。

7. 地中海中心。

从许多作物品种和组成来看,这里是次生起源地,很多作物在此区被驯化,如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等属的种。

8. 非洲中心。

农作物有高粱、棉、稻等属的种。

此中心对世界作物影响很大,许多作物起源于非洲。

9. 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农作物有二年生块根糖用和饲用甜菜、苜蓿、三叶草等。

10.南美洲中心。

农作物有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等。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

农作物有甘薯、玉米、陆地棉等。

12.北美洲中心。

该中心驯化的主要作物有向日葵、羽扇豆等。

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类以及分布!相...

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类以及分布!相...

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类以及分布!相...农作物指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

包括粮⾷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和做⼯业原料⽤的棉花﹑烟草等。

⼀、常见农作物的分类及原产地农作物有不同的分类⽅法,按⽤途兼顾植物学的分类法为农业上所习⽤。

⼤⽥作物按⽤途常可区别为⾷⽤、⼯业原料⽤和饲⽤三⼤类,但由于同⼀种作物常有多种⽤途,⼀般只按其主要⽤途来划分。

常见农作物分类及原产地表:ID农作物分类常见作物名称原产地引⼊中国时间1⾕类作物(粮⾷作物)⼩麦西亚和中亚⽔稻中国和印度11世纪(早稻)⽟⽶墨西哥16世纪⾼粱⾮洲中部中国12—13世纪⾕⼦(稷)中国2⾖类作物油料作物⼤⾖中国向⽇葵、芝⿇美洲16世纪末花⽣、油菜中国芝⿇⾮洲汉代棉花、油茶、油棕、油橄榄、蓖⿇等⾮洲(油棕)3薯类作物马铃薯南美洲清初⽢薯中美洲明代⼭药亚洲、⾮洲、美洲⼭药亚洲、⾮洲、美洲4糖料作物甜菜地中海沿岸、中亚5世纪⽢蔗印度春秋战国时期5饮料作物茶中国咖啡⾮洲可可南美洲蛇⿇花(啤酒花)捷克、中国新疆6植物性纤维作物⿇类作物⿇类作物棉花中国和印度汉代或宋代剑⿇剑⿇(中美洲)1901年蕉⿇(马尼拉⿇)蕉⿇(菲律宾)1957年⼴东亚⿇地中海沿岸纤维性1906年黄⿇东南亚唐以前苎⿇、⼤⿇(⽕⿇)中国7蔬菜、⽠类桑、果树番茄南美洲明代黄⽠、南⽠印度(黄⽠)南⽠(⾮洲)西汉(黄⽠)莲印度、中国等辣椒中南美洲16世纪哈密⽠、西⽠⾮洲(西⽠)五代柑橘中国菠萝南美洲1605年⾹蕉中国、⾮洲苹果、李、杏、桃中国椰枣、葡萄中亚、西亚(葡萄)前2世纪8其他包括:染料、⾹料、药⽤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花卉、烟草、橡胶等玫瑰中国和朝鲜⽉季中国茉莉花伊朗晋朝郁⾦⾹中国青藏⾼原唐朝传⼊中原樱花中国常春藤亚洲和北⾮等橡胶树⾦鸡纳霜南美洲烟草美洲16世纪注:空格表⽰原产地为中国,或未引⼊中国种植,不详或有争议。

⼆、主要农作物在世界和我国的分布1. ⾕类作物世界主要的商品⾕物⽣产国主要分在美国、加拿⼤、阿根廷、澳⼤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年产量⼤于⼀亿吨的有: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作物的起源与传播一、作物的起源(一)作物的起源过程人类现在种植的作物是野生植物经过长期驯化选育而来的。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古人类获得食物的手段除了渔猎外,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

人们常常把所采集到的植物带到临时或半临时住地食用,其中一部分被遗弃或埋藏起来,那些具有繁殖能力的果实、种子、块根、块茎等在住地附近开始繁衍起来。

由于住地附近人类的排泄物及其活动使土壤比较肥沃,所以植物生长格外繁茂。

于是人们便对这类植物幵始注意,并逐渐从野生植物群落中把它们分离出来并加以保护,这是由采集野生植物转变为栽培植物的萌芽。

当人们对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比较了解、感觉种植更有利于保障生活所需时,便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这些植物,并注意选择其中果型大、生产多、成熟后脱落损失少的类型。

薯类和禾谷类作物可能是最早被驯化的植物。

因为薯类在采挖后,遗留在土壤里的根茎又长成新薯,于是给人以人工种薯的启示。

禾谷类的种子适应性强,结实多,成熟期较一致,易贮藏,所以易被驯化、种植。

人类在种植野生植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改进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适合人类需要的那些变异类型被保留下来,使野生植物逐步转变为栽培作物。

(二)栽培作物与其野生祖先的差异栽培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但与其野生祖先之间有着很大差异。

主要表现在:栽培作物产品器官变大。

经过长期选择,那些被人类利用的器官不断变大,为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如野生大豆种子百粒重仅2〜3 g,而栽培大豆种子百粒重可达20〜30 g。

栽培作物品质改良。

栽培作物在人类的长期定向选择下,产品的品质在不断改良。

如甜菜,1747年刚被发现时,其块根含糖量不足5%,经过200多年的选择和培育,现在的含糖量已达19%,最高超过25%。

栽培作物成熟期一致。

在自然界中,野生植物为了提高生存能力,成熟期较不一致,且时间拖得很长。

这种生存特性对作物栽培极为不利。

在人类长期选择过程中,淘汰了成熟期不一致的类型,选出成熟期较一致的类型。

农学概论2011.07

农学概论2011.07

第二节
作物生产概况
一、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表1.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FAO,2009)
项目 水稻 小麦 玉米
面积(万公顷)
单产(千克/公顷) 总产(万吨)
15830
4328.7 68524.0
22562.2
3038.7 68561.4
15862.9
5161.8 81882.3
续表1.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FAO,2009)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主要围
绕作物规范化、指标化进行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如水稻叶龄指标栽培法、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
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小麦玉米平播吨粮技术等。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主要研究作
物持续增产和优质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以及作物 生产管理的计算机决策系统,如小麦节水高产栽 培技术、多元高效立体种植模式、作物栽培专家 系统等。
1.中国—日本起源中心
优质的农产品。
四、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吃,人民生活中所消费的粮食、水果、 蔬菜几乎全部由作物生产提供。 穿,我国服装原料的80%来自作物生产, 合成纤维仅占20%左右。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目前,我国约40%工业原料、70%的轻工 业原料来源于作物生产。总体而言,以农产品 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会有所 下降,但有些轻工业,如制糖、卷烟、造纸、
防治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植保工作的指导方
针,但其中化学防治仍是最主要的防治手段。 另外,生物防治也日益受到重视。
选用抗病虫品种被普遍认为是经济有效的途径。
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有普遍推广意义的 除基因工程技术外,主要有遥感技术、计算机信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1、农作物起源中心:(1)中国起源中心(最早、最大的起源中心,大豆起源于中国)(2)印度起源中心(3)中亚起源中心(小麦)(4)近东起源中心。

玉米起源于墨西哥,智利是马铃薯的起源地。

2、农作物分类:(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分类方法,一般分为三部分八大类。

①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水稻、玉米、小麦)、豆菽类作物(大豆)、薯类作物②工业原料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嗜好作物③绿肥及饲料作物:(2)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①喜温作物(10℃)(水稻、玉米)和耐寒作物(5℃)(小麦、油菜)②长日作物(小麦、油菜)、短日作物(水稻、玉米)和中性作物③四碳作物(玉米)和三碳作物(水稻、油菜、小麦)3、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1)模式化生产技术(2)轻型化生产技术(化学调控、抛秧、叶面施肥)(3)信息化生产技术(4)生态化生产技术(地膜覆盖、免耕)4、耕作制度:(1)概念:是指人们利用土地以及温、光、水等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以种植模式为中心,配合土壤耕作、管理、施肥、灌溉以及植保等环节组成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体系。

(2)组成部分:农作物种植制度和农田土壤管理制度(3)中心环节:种植制度。

5、种植制度:(1)概念: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

(2)内容:作物布局和种植方式(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轮作、连作)6、作物布局(作物配置):是种植制度的首要内容。

(1)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作物的空间配置;另一方面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种植作物的种类及其面积的比例安排。

(2)原则:a、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b、因地制宜,因土种植。

c、用养结合,增进地力。

7、复种:(1)概念: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
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的作物称日中性作物,如荞麦、豌豆等。 定日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小 时45分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
作物学通论
二、分类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 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可分为C3作物和C4作物
C3作物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三个碳原子的磷酸甘油 酸,其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如水稻、麦类、 大豆、棉花等。
作物学通论
第二章 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起源与传播 第三节 分布与生产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作物学通论
一、概念
crop ——“作物”一词源自日本语,我国古代称做稼、禾、谷、粟、 稷等等;
人类栽培种植的作物有1500多种;而且不断有新的植物资源被开发 利用成为栽培作物;中国栽种的作物种类繁多,仅常见的农作物就 有50多种 。
作物分布还受到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工业、国防发展的需 求以及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轮作换茬、培肥地力的需要等方面的 影响。
二、世界作物分布与生产
(一)作物分布比例
全世界用于栽培各种作物的可耕地面积大约14~15亿公顷,分 布比例:
油料作物占17.6% 纤维作物占7.4% 糖料作物占2.2% 其他作物<1%
亚洲 47% 中国占21.7%
印度占10.7~14.3%
76
小麦(wheat),喜冷喜凉湿润。 是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谷物,总面积约2亿公顷 主要小麦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主要小麦进口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巴西 单产最高国:英国、法国(6000kg/hm2)、德国
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如甘薯、马 铃薯、木薯、山药(薯蓣)、芋、豆薯、菊芋、蕉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主要内容 • 起源中心及其作物 • 作物的分类 • 我国作物分布及分区
a
1
作物起源概述:栽培植物种类有多少
世界上
植物 利用植物 栽培植物
食用 经济 饲料
39万种 2500-3000种 2300种
900
1000
400
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经人类驯化选育而成。
a
2
作物起源概述:栽培植物及其野种的比较
物与中耕作物
a
8
作物分类:
典型分类(用途+植物学系统分类)
1、粮食作物 (1)谷类:三大作物,含蓼科的荞麦 (2)豆类:大豆 (3)薯芋类:含菊芋,蕉藕等 2、经济作物 (4)纤维类:棉花及各种麻类 (5)油料: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 (6)糖料:甘蔗和甜菜 (7)其他(部分嗜好作物):烟草、茶叶、薄荷 3、饲料及绿肥 (8)饲料及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9)药用作物:人参、黄 、枸杞
a
9
作物分类:扩展类型(广义)
1、木本油料作物:油茶、油橄榄
2、纤维作物;芦苇、席草等
3、饮料:咖啡、可可
4、调料:胡椒、花椒
5、染料:蓝靛、红花、茜草
6、特用:桑、漆、橡胶
a
10
各类作物特性
(一)谷类作物:基本特征
须根系,茎由节和节间组成,分基部密集不
伸长节间和上部伸长节间,每一节一片叶可生长1 芽成为分枝,称为分蘖。叶由叶片和叶鞘组成, 叶鞘包裹茎杆,叶耳、叶舌和叶枕是不同品种的 标志;花序有穗状、圆锥、肉穗等,通常称为穗, 由小穗和小花组成,小花授粉后发育成籽粒,植 物学上叫颖果,农业上叫种子。由胚、胚乳和皮 部组成。种子分成麦类和栗类两部分。
现新大陆) • 作物种质资源交流的好处?难点?
a
6
水稻的传播
a
7
作物分类:普通分类
(一)植物学分类 举例
(二)生物学性状分类 对温度要求:喜温作物与耐寒作物 对光周期要求:长日、短日、中性(荞麦、豌豆)和
定日(甘薯12:45) CO2同化途径:C3、C4、CAM 农业生产上:夏播、春播、秋播、冬播作物;密植作
a
24
(四) 纤维 作物:
形态
a
25
蔺 草
a
26
(五)油料作物:特点
草本: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7
作物的适应性
作物的适应性(adaptation):是作物长期适应于一定环境 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性状,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 果。 ----类型和品种
世界粮食生产中,谷类占90%。谷类具高产、 稳产、易消化的特点。
a
11
谷类作物:两大类谷类作物特点比较
a
12
谷类作物:两大类谷类作物图片(1)
a
13
谷类作 物:两 大类谷 类作物 图片 (2)
a
14
a
15
谷类作 物:两 大类谷 类作物 图片 (2)
a
16
a
17
a
18
a
19
(二)豆类作物:基本特征
根系为直立圆锥根系,茎有直立、蔓生、攀缘不 等,叶为复叶,花为蝶形花,种子各异,多为圆形, 种子大部分为子叶充实,胚乳退化。根部生有根瘤, 能固氮。如何协调N素营养是一大关键;对环境的要求 比禾谷类高。
种子内蛋白质含量多在20%以上,较禾谷类高2-3 倍,较薯类高5-10倍。
a
20
(二)
豆类作
物形态 特征
a
21
主要
豆类
及其 产地
a
22
(三)薯芋类作物:一般特征
利用地下块根、块茎,地上部有草本和藤本之分。主要食 用部分富含淀粉,可食用、饲用、加工粉丝、汽车用酒精
a
23
(四)纤维作物:特点
棉花:利用种子上的纤维。一年生草 本作物。
麻类:茎部韧皮纤维。多年生宿根性 植物或一年生植物。
纤维品质:长度、细度、强力、弹性、 色泽、纤维素与木质数含量。
性状
作物
种子脱粒性

种皮厚度

种子与芋大小

发芽、开花、成熟一致性 好
收获指数

生殖模式
自花授粉
肥料需求量

有用成分含量

种子休眠性

野生种
强 大 小 差 小 异花授粉 低 低 强
a
3
八大起源中心
a
4
野生植物近缘种及其利用价值
a
5
作物种质资源的传播及其焦点
• 史前时期主要靠考古资料,有史以后主要靠文献资料。 • 两条道路:水路、陆路。以小麦为例。 • 没有搞得很清楚的,如中国的小麦是否是一个起源中心? • 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流比较清楚(1492哥伦布发
棉花:要求充足热量和雨量,但吐絮期晴朗干燥,因此在我 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淮地区和新疆( 灌溉地区)
a
29
以大豆、棉花、小麦、稻等为例说明。
a
28
主要作物分布
小麦:高产、蛋白质含量高,适于冷凉地区,因此世界分布 广。中国分成三大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春麦区
水稻:受热量和水分制约,亚洲第一。中国主要在南方,北 方占5-7%。
玉米:降水500-1000mm/年好,要求温度高,光照充足,但 水分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