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音乐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音乐结构分析[摘要]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著名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600

多首歌曲,开创了艺术歌曲发展的新纪元。《魔王》作为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试从多个角度讨论作品中各音乐要素的特点,浅析该作品创作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 魔王曲式旋律线伴奏织体

一、歌曲背景

(一)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舒伯特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

—1828年),奥利地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一个教师家庭。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在短暂的31年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他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歌词、曲调、钢琴伴奏三者紧密结合,从而使艺术歌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了艺术歌曲的新纪元,被称为“歌曲之王”。

(二)歌曲诗词创作背景

《魔王》歌词的原诗作者是歌德,原诗是作者写于1781年的一首叙事谣曲。1781年,歌德在图林根地区旅行时,住在一家叫“枞树”的旅馆里,听人们饭后闲谈时讲到附近村子里前几天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库尼茨村的一位村民,因为孩子病重,夜里骑马抱孩子赶到城里去找医生看病,途中要穿过一大片树林。由于孩子已病入膏肓,在归来的路上,还没到家,孩子已经死在怀抱中。歌德听说了这件事,联想起民间传说里的魔鬼夜里勾魂抢孩子的故事,魔鬼只要碰一下孩子,便摄去魂魄,孩子也就死去。把道听途说的生活事件与民间传说结合,很能满足他对民间谣曲的兴趣,便写了《魔王》用在他的叙事歌剧《渔妇》中。叙事谣曲是一种很自由的艺术形式,它可以从客观陈述转入戏剧性的表演,叙事性和戏剧性里又不排斥作者的主观抒情,叙事内容既可以是现实的,又可以是幻想虚构的。如此之下,叙事谣曲里现实的、幻想的、戏剧的、抒情的交织在一起,提供给艺术家一个宽阔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创作空间,可以容纳下极为复杂多变的抒情需求,这些特点使浪漫主义艺术家着迷,因为这里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束缚他们的艺术想像,于是叙事曲就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常采用的形式。

(三)歌词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舒伯特用音乐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惊心动魄。歌曲虽然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但却有统一的结构和完美的形式,叙说与行动配合的十分贴切适当。情节的变化是通过戏剧性的发展而表达出来的,因此他的音乐和歌词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音乐总是紧紧地跟随着歌词的发展而作相应的变化。舒伯特把故事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四个不同角色分别予以独到的塑造,笔调细腻,旋律奇妙。四个角色力度层次明晰:魔王的威胁、阴险、狡诈,父亲的慈爱、无助,孩子的胆怯、可怜,叙述者的无奈、同情。孩子的每一声呼喊仿佛都在我们耳边,父亲的每一次强作镇定都在引起我们心里的不安,魔王每一次的诱惑都让我们感到恐慌和憎恨。孤独的父亲既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又要战胜心中的恐惧。他柔声地询问和安慰着孩子,试图解除他的恐惧,然而他也意识到了魔王的存在,当他做后一次对孩子说“那只是老杨柳树”的时候,自己也深切地感受到了魔王的可怕,于是加紧

策马。此时已经极度虚弱的儿子连续三次惊恐的发出求援,消耗了身体最后全部的精力,音乐一步步推向紧张和危险(音区更高、力度更大)。然而这一次次求救得不到真正的救赎,孩子在呼救中浑身逐渐瘫痪,生命的挣扎力逐渐衰退(力度变弱)。魔王的诱惑更加肆无忌惮,把自己渲染成了一个幸福的使者,将魔爪隐藏了起来,音乐的旋律非常抒情,它讲述着它的能歌善舞的女儿,华丽堂皇的宫殿。这样,叙述者、父亲、儿子、魔王四个角色共同上演了一曲扣人心弦的艺术之旅。

二、音乐要素分析

(一)歌曲概述

《魔王》这首脍炙人口的叙事曲是舒伯特十八岁创作的,编为作品第一号。全曲采用通体歌①的形式,一气呵成,具有极其渲染力的宏大气势。在《魔王》148小节的贯穿发展过程里,几个不同人物(叙述者、父亲、病儿、魔王)的不同角度所表现出来的心情和语气,通过调性的对比转换、织体、力度、和旋律线条的变化被生动地表达出来。魔王的诱惑(大调性、平缓),儿子的呼救与父亲的紧张不安(小调性、急促并不停地转调),叙述者宣叙性的音调,以及钢琴自始自终地疾驰,以定型化织体、戛然而止及最后的和弦,与歌者共同营造出紧张阴森的情境和气氛。

(二)曲式分析

《魔王》的结构,按照歌词及与之相适应的曲调、伴奏可分为八个段落。第一段出现的是叙述者对故事开场的交代,舒伯特运用的旋律恰似口语化的朗诵音调,节奏紧张。体现出叙述者较客观的一面。第二段起第七段则是表现父亲、儿子和魔王的对话。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三种不同的心理活动。舒伯特在设计这三个人物的音乐形象上,运用的音乐材料在旋律上的力度、节奏,各个人物之间都有鲜明的对比。

表现父亲的旋律音调一共出现四次,它的特点是沉着、寓于神情。音域在中低音区,音调也较平稳,很恰当地体现出父亲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一开始旋律在降B大调上,父亲带着疑问音调;第二次是回答孩子的语气,带着安慰孩子的心情;第三次旋律音调又出现降B大调的关系小调g小调上,父亲尽力安慰孩子;第四次旋律音调的调性很不稳定。A大调、D大调先后出现,预示父亲心里很紧张,但还是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那些都是他的幻觉。

表现孩子的旋律音调,相对比较高。舒伯特运用同一旋律在不同的调上,模仿进行的手法,一次比一次高,表现了当孩子看到魔王的幻影时所感到的惊慌和不安。后面三次出现的更惊恐。更紧张的呼喊,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造成紧张不安的情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开始儿子的旋律在g小调上后又移到f小调上,后三次出现第一次在降B大调上,第二次在a小调上,音调相同,移高一个大二度,第三次又比第二次整个移高小二度,降G大调——g小调,舒伯特采用这种调性变化,旋律逐渐移高的作曲手法,很好地刻划儿子惊恐加剧,一次比一次强烈的音乐形象。表现魔王的旋律,则表面上抒情、甜蜜、骨子里却隐藏着奸诈、虚伪、狰狞。魔王第一次旋律音调出现在降B大调上,相对前面父亲,儿子的旋律,他明显地抒情、流畅、力度上PPP,表现了魔王采用甜言蜜语引诱孩子的阴险狡诈的一面。第二次魔王的旋律音调又出现在C大调上,旋律更加抒情柔美,钢琴伴奏的织体也改变了,流畅生动而抒情,犹如柔情的舞曲,表现魔王变着花样千方百计引诱孩子上钩,更突出了魔王的奸诈虚伪的面目。第三次魔王的旋律音调和前两次相比,已不是那么抒情柔和了。而且力度也加强了。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