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

合集下载

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浅析

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浅析
并调及散寒止痛 。
化痰止 咳平 喘药 4种 、补虚药 8 种 。使用频率排 在前 五位 的 燥 ,走 而不守 ,能上助心 阳以通脉 ,中温脾 阳以健运 ,下利 阳救逆 、温 阳通脉 、助阳解表 、温 阳利水 、温中健脾 、寒 热 水 ,又可散寒 除湿止痛 ,用于 阳虚水停证 。
1 . 1 回 阳救 逆 《 伤 寒论 》 第6 1 条: “ 下之后 ,复发 汗 ,昼 “ 腹 中寒气 ,雷鸣切痛 ,胸胁 逆满 ,呕吐 ,附子粳米 汤主 之 日烦 躁不得 眠 ,夜而安静 ,不呕 ,不 渴 ,无表证 ,脉沉微 , 粳 米主之 ” ,味甘性 ,归脾 、胃经 ,具有 补益脾 胃,顾 护 中
【 关键词 1 张仲景 ; 附子 ; 规律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4 9 8 5 . 2 0 1 4 . 0 9 . 0 3 2
附子 为毛莨科植 物乌头的子 根 ,始载于 《 神农本草经 》 , 列 为下 品。本 品味辛甘 ,性 大热 、有大毒 ,人心 、脾 、肾经 , 具有 回阳救逆 、 补火助阳 、 散寒止痛 的功效 ] 。 该 药大辛大热 ,
附子素太热纯 阳,补下焦 阳虚 ,逐沉寒痼冷 ,回阳救逆 至 四五 日,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 沉重 疼痛 ,自下利者 ,此
著称 ,是一 味温里回阳之要药 【 3 】 。在张仲景 的 3 2 首方剂 中,
共涉及到 4 0余种药物 的配伍 , 其 中解表药 7种 、 清热药 9种 、 泻下 药 2种 、温 里药 4种 、利水 渗湿 药 3种 、收 涩药 3种 、 药物分别是 甘草 、干姜、桂枝 、生姜 和大枣 ,其 功效 涉及 回
身 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 汤” ,干姜味辛 而热 ,守而不 走 ,具 有温 中散寒 ,回阳通 脉之力。附子辛甘大热 ,走 而不守 ,为

探析《伤寒论》用附子

探析《伤寒论》用附子

炙麻黄 4 5 . g、炒杏仁 l g、炒苏子 5 、橘红 9 O g g、炙前 胡 lg O 、半夏 6 、枳壳 6 、炒 山枝 6 g g g三剂后诸证大减,唯有
腰痛无力,按上方去杏仁加干姜 6 、肉桂 6 、杜仲 9 g g g以后 随访 ,恢复 良好 。
探析 《 伤寒论》用附子
胡 士 海
附子汤主之 “ ( 太阳篇 2 பைடு நூலகம்条),太阳病误下后,表邪 内陷胸 阳不振,又兼脉微,恶寒 、系阳伤 已重,故去芍药之酸敛 阴柔
加 附 子 辛温 纯 阳之 品 以振 奋 表 阳 。 痞 兼表 阳虚 ,以 附子泻 心 热
1走肌肤,扶阳解表 “ 阳病、发汗 、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 太 急,难 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0条)。太阳病 , 2
孙 某 ,男 ,6 l岁 ,工人 ,二零 零 五年 十 一 月二 十 五初 诊 :
甘草等酌情加减。
脾肾两虚 , 卫弱易感 此类病多见老年人和, J , b L 证见多 汗 、畏寒、恶风,反复感 冒发热,流涕 ,咳嗽痰稀 ,老人尚有 腰膝酸软,纳少便溏 ,手足不温。治疗时 以黄芪建 中汤和二陈 汤加减。素 日老人每用右 归丸去当归,加 白术、补骨脂为丸, 温水暖金。小儿当忌生冷食物 常服香砂六君子丸;以护中洲
用,以利呼吸 。病毒性肺炎 ,亦有内饮、外感范畴,宜小青龙 汤发散风寒 、温肺化饮 。肺阳得 以温通 ,宜降得 以恢复, 胃 肺 调和兼化湿痰,方可康复体健 。附病案
例 一:风邪郁闭
杨 x ,男 ,l 岁 ,2 0 年 6月 2 x 7 03 5日,初诊 。发热数 日, 体温 3 . 9 0℃,恶风寒,头疼身痛 ,咽痛、咳嗽吐痰 ,二便正
( 阳县原武镇 医院,河南 原

试述《金匮要略》中附子的配伍应用

试述《金匮要略》中附子的配伍应用

【 关键词 】
《 金匮要略》 附子 ;张仲景 ;配伍应用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7— 57 (02 0 — 06 O 0 81 21) 4 01一 1 0
【 中图分 类号】R 2. 223
张仲景在 《 匮要 略》 一书 中 ,既重视单 味药 物的 主 金 治功能 ,更注意药 物经 过配伍 组合后 的协 同作 用。现对 书 中附子配伍后的功效 ,试述如下 。 1 附子配 合干姜。增 强回阳救逆 之力 治疗虚寒呕 吐而 阴盛格 阳之 证 ,如 《 呕吐哕下 利病脉 证治第十七》 1 条云 :“ 而脉弱 ,小便 复利 ,身有 微热 , 4 呕
气, 驱散寒邪 的 目的。如 《 鉴》 日 : “ 金 心痛徼 背 ,背 痛 微心 ,是 连连 痛而不休 ,则 为阴寒邪甚 ,浸浸 乎阳光欲 息 ,
非薤 白白酒 之所 能治也 ,故 以乌头 赤石 脂丸 主之 。方 中乌 附椒 姜 ,一派 大辛大热 ,别无他顾 ,峻逐 阴邪而 已。 ” 5 附子配合粳米 ,可 以温中除湿 。降逆止痛 治疗 脾 胃虚寒 、水湿 内停 的腹 满痛 ,如 《 满寒疝 宿 腹
食病 脉证 治第 十》 1 0条云 : “ 中寒 气 ,雷 鸣切痛 , 胁 腹 胸 逆满 ,呕吐 ,附子粳米汤主之 。 由于脾 胃阳虚 ,不 能运化 ” 水湿 ,所 以雷鸣切 痛 ,寒 气 上逆 ,则 胸 满胁 痛 ,呕 吐。治 以附子粳 米汤散寒 降逆 ,温 中止痛 。方 中附子温 中散寒 以 止腹 痛 ,半夏 化湿 降逆 以止呕 吐 ,粳米 、甘草 、大枣扶 益 脾 胃以缓急迫 。
方 中重用 炮 附子 温里 祛寒 、通 阳止 痛 ;薏 苡 仁 除湿 宣痹 ,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仲景用附子经方浅探

仲景用附子经方浅探

仲景用附子经方浅探
叶树星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0(029)024
【摘要】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附子之方有20方,在<金匮要略>用附子之方有23方.纵观仲景用附子之经方其配伍药物如病者邪已去,元气亦虚,则须与干姜人参等温补剂配伍;如病邪未去,正气已衰,则当审其去病之道应用何法,或与汗剂相伍,或与下
剂相伍,或与利水剂相伍.可以看出仲景用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主治亡阳(回阳生用,
与干姜为伍),用附子峻补元阳之功以治阳虚,用附子益火消阴之效主治水气内停及寒湿痹痛.
【总页数】1页(P129)
【作者】叶树星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中医医院,5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切磋经方针灸彰显仲景精髓——第三届国际经方班暨第十三期全国经方临床运
用高级研修班述要2.从《金匮要略》浅探张仲景治疗湿病的思路3.从《金匮要略》浅探张仲景治疗湿病的思路4.探仲景太阳病证用附子之法5.从《伤寒论》太阳篇
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探仲景对附子的配伍运用规律

初探仲景对附子的配伍运用规律

初探仲景对附子的配伍运用规律
李守业
【期刊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89(0)2
【摘要】将仲景运用附子的范围概述为7个方面:1.与祛寒药物配伍,适应于阴寒证;2.与清泄药物配伍,适应于热证;3.诸加附子法可具温中济燥、温肾强心、回阳救逆、化气行津等功效;4.与益气之品为伍,用于阳衰阴盛之患;5.与育阴之品为伍,功在潜化;6.与收敛药为伍,可固摄元真,潜阳宁冲;7.与发表宣卫之品为伍,可应用于多种外感及内伤诸疾;8.用附子常配伍甘草、生姜、蜜、盐等以制其毒性。

【总页数】3页(P21-23)
【关键词】张仲景;附子;中药配伍
【作者】李守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仲景运用芍药的配伍规律举隅 [J], 李建超;张喜奎
2.仲景制方阴阳配伍规律初探 [J], 欧林德
3.试析仲景运用杏仁的配伍规律 [J], 王琦
4.用仲景方附子配伍规律指导临床的体会 [J], 储水鑫
5.仲景运用芍药的配伍初探 [J], 陈新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仲景用附子经验

张仲景用附子经验
仲景治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善用附子。《伤寒论》用附子之方20首,《金匮要略》含附子者多达24方。陈修园云:“本经谓气味辛温有大毒七字,仲景即于此,悟出附子大功用。”仲景运用附子方法颇妙。包括炮制、剂量、配伍、煎煮及服法等。本文拟对此浅析如下。
1回阳生用,与干姜为伍
仲景用附子回阳救逆必用生者,与干姜作伍。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及四逆汤加减之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物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这些方剂的适应证均为阳衰阴盛,方以附子生用,配干姜为主,取其回阳救逆之功。附子生散性烈善走,伸发阳气,表散寒邪,与干姜相配,生附祛外寒,干姜暖内寒,一走一守,通力合作,诚非它药之力所及。喻昌阐曰:“用附子、干姜以胜阴复阳,取飞骑突入重围,搴旗树帜,使既散之阳望而争趋,顷之复去耳”。
4.4散剂再煎散剂一般以水送服,但仲景以附子组方的散剂也有要求煎服者,如《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取本散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为何附子散剂欲再煎服用?《圣惠方》载:“治肠痈皮肉状如蛇皮及如错,小腹坚,心腹急方”,用败酱二两、附子半两,切苡仁二两半共捣,粗罗为散剂,每服三钱,以水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渣温服。该法使用生姜水煎散剂便是解附子毒、减附子燥烈最好的说明。
三服、再服为常规服法。仲景凡用附子方,服法以日三服,分温三服为多,居18首;日二服,分温再服者为11方。即仲景以附子组方者一般1日1剂,1日3 服。特别指出的是《金匮》方栝蒌瞿麦丸不仅提出饮服二丸,日三服的服法,并且强调若不知,增加药量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对病重且急证,仲景用附子方采用顿服法。如干姜附子汤治下后复汗致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虚阳外扰,昼日烦燥,病情发展迅速,常为虚脱之先兆,需采用顿服,集中药力,单刀直入,急救回阳,免生他变。

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李守业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0(008)005
【摘要】@@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附子所组成的方剂共40首(包括5个隨证加附子方),是其仅次于甘草、姜、枣、桂枝的极为常用的药物.这里谨从诸附子方的运用规律上可以看出,附子不仅用于重症痼疾,而且用于外感伤寒;不但用于阴证,而且用于阳证.举凡表、里、寒、热、虚、实诸疑难病,皆有用之.因此,探讨仲景对附子的运用规律,对临床掌握附子的特殊功用和了解仲景的学术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仲景运用附子在处方配伍、使用剂量以及炮制和煎服方法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总页数】4页(P6-9)
【作者】李守业
【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6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见微知著擅用附子 [J], 徐小圃
2.郭志红擅用附子经验 [J], 何华亮;王芬;郭志红
3.基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炮附子4种炮制方法的比较研究 [J], 彭诗涛;张先灵;袁金凤;张语凡;王鑫;孙美玲;李飞
4.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 [J], 邢斌;金甦
5.李彦师擅用附子类经方的经验 [J], 邹学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详解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详解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附子粳米汤详解附子粳米汤(温中散寒法)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主治】胜寒气,和内外。

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方论选萃】《医宗金鉴》:腹中切痛,寒也,腹中雷鸣,气也,腹中寒气,故雷鸣切痛。

而胸胁逆满者,肠胃之外寒气为之也;腹痛雷鸣呕吐者,肠胃之中寒气为之也。

主之以附子粳米汤,胜寒气,和内外,此治腹中寒之法也。

《金匮要略心典》: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

故以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

《古方选注》:治以附子之温,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枣缓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

清·周禹载:人之生,阳气为之耳。

阳气生于下焦,盛于中而会于上,岂得复有寒乘之,于是阴阳通,清浊分,而上下因以位,由是清气上升,遂不致下陷,浊气下降,亦不致于上潜也。

若使腹中有寒,则入者已不化,承者已不生,又何能生克不差,府藏相安乎。

于是为雷鸣,为切痛,为胸肋间逆满,势必至于呕吐不已者,无他地气之寒为之也。

故以附子为阳,阳回而寒气去矣;以半夏散满,满散而呕逆止矣。

若论养胃何如粳米,安脾何如甘味,此言痛之因于寒,寒则未有不本于虚者(《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清·喻嘉言:腹中阴寒奔迫,上攻胸肋以及预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砥,则入阳位则殆矣。

是其除患之机,所重全在胃气。

承其邪初犯胃,尚能自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温飨其胃,胃气温飨则土厚而邪难上越,胸肋逆满之浊阴,得温无感留恶,必还以下窍而出,旷然无余,此扶危扶颠之手眼也(《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清·王旭高:此益胃通阳益肾之剂。

半夏、甘草、粳米、大枣,皆脾胃药,加入附子一味,通彻上下,上下散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王旭高医书六种》)。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含附子经方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含附子经方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南阳正安中医院附子全草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辛温有毒。

《伤寒论》中附子生用者7方,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及四逆加人参汤等,多用于治疗阴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且配伍干姜。

张仲景用附子,观其条文与用药,并不要求附子先煎,仅要求去皮,故生附子之毒应在皮上。

附子一般是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使用炮附子(熟附子),有附子汤等15首方剂。

附子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减少,其毒性亦大为降低,安全性增强,且便于内服。

附子药用部分黄顺片剂量根据《伤寒论》统计,用附子1枚的方剂有18首(野生附子小的3-9克);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2首方剂用2枚;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2首方剂用3枚。

乌梅丸方以两计之,用附子6两。

根据考证,其重量因块茎大小而别,一般为9~40克左右,取均数约为3 0克。

附子用量大小要因人而异。

如在去桂加白术汤的方后注云:“附子3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还有“强人用大附子”之说。

煎服特点《伤寒论》中提供了许多关于煎药的经验与方法, 具体体现在附子的煎煮时间因生熟而不同。

生附子煎药时间比制附子短。

如四逆汤生附子1枚,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

桂枝加附子汤方用制附子1枚, 以水7升, 煮取3升;附子量大,煎煮时间亦长。

如桂枝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 前者附子3枚, 以水6升,煮取2升;后者附子2枚, 以水6升,煮取3升。

一般不超过12克煎煮40分钟,20克以上煎煮一个小时,超过20克一般选用生附子比较有意义,剂量过大没有具体意义,要加长煎煮时间,挥发破坏的也多。

生附子兼配干姜、甘草,则煎煮时间比单伍干姜者短。

如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均单用干姜, 要比兼伍姜草的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煎煮时间长,缘由甘草之缓和药性、解药毒之故。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子的巨大作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而非补肾阳

附⼦的巨⼤作⽤,在于温通⼗⼆经络,⽽⾮补肾阳附⼦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但⽕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药,不是补肾阳。

附⼦的作⽤是温经散寒,能通⼗⼆经络,能使阳⽓外达,⼲姜和⽢草对脾起作⽤。

之所以很多病⽤附⼦能起作⽤,是因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的作⽤就是温通经络,使⽓机流畅⽽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

⼤家要厘清认识,好不好?郑钦安的⽤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附⼦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解应该是这样的:⽤附⼦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姜守⽽不⾛,⼲姜,⽢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附⼦。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肾也!钦安也误啊!⽕神派擅⽤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神⼤家对此却隐⽽不彰。

吾今和盘⽽出,诚⼀⽚救世的仁⼼。

冀⼤家不要被刘⼒红等所误,失其宗旨⽽乱⽤附⼦。

举个例:⽕神派治⼝⾆⽣疮等虚⽕症,⽤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我辈谨记。

重申:附⼦⾮补肾阳之药。

其功⽤在于温通⼗⼆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剂中使⽤以助药效,但对⾮寒湿阻滞之⼈使⽤,则会⽣热风,不宜使⽤!即使⽤,也得合理配伍。

⼈之内伤杂症,多因为⾎瘀⽓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黄祛邪,有的⽤马钱⼦,⽽⽕神派的显著特点是⽤“附⼦”以消阴翳,⽤⼲姜,⽢草培⼟以补中⽓(但⽕神派说是⽤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样。

附⼦在⽕神派⽤药中,相当于⼀个“先锋官”的作⽤,现在的⽕神派传⼈对附⼦的运⽤,似乎有违钦安先⽣原旨,钦安先⽣⽤药,有时也⽤阴药的,现在的⽕神有的好像不⽤阴药,不知现在的⽕神还是否执定中州⽽兼顾三焦,对附⼦动则⽤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之⾝体,相⽕(肾阳)为体,君⽕(⼼⽕)为⽤。

张仲景附子理中-脾肾阳虚

张仲景附子理中-脾肾阳虚

张仲景附子理中-脾肾阳虚把医圣张仲景的妙方拿出来借花献佛,这个方子是张仲景专门为脾肾阳虚的人量身定做的,汉朝的老百姓就在用,现在还在用,可见它的效果不同寻常。

它就是附子理中汤,中成药叫做附子理中丸,方子简约但不简单: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理中汤,理中汤,调理中焦温暖脾胃的一碗好汤。

这个中说的就是中焦脾胃。

原来的方子是没有附子的,就是理中汤,后来张仲景一想,有的人肾阳虚咋办?加点附子吧,于是就成了调理脾肾阳虚的附子理中汤。

这个方子包含了好多张仲景的经典方子:附子与人参就是参附汤,回阳救逆,起死回生;附子与白术就是术附汤,温脾健脾的;附子与甘草一起就是附子甘草汤,治疗各种风湿病基础方子;附子、干姜、甘草就是大名鼎鼎的四逆汤,专门治疗严重的四肢厥冷的,扶阳派火神派最常用的方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就是著名的理中汤,如果加上茯苓,去掉干姜,就是如雷贯耳的四君子汤啊。

之所以叫附子理中汤,不用说,附子就是这个方子的绝对君药。

寒湿,寒湿,寒湿调理的重点在于驱寒,驱寒用什么,用的就是附子。

说到附子,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估计是有毒。

是的,影视剧经常这么演,某某怀孕了,给她吃点附子,让她堕胎,心比附子还毒。

不过,不用怕,正是附子有毒,才可以治疗大病、重病,它的毒是上天赐予的与众不同的大热之毒,大热就治大寒。

何况,现在用的附子都是炮制过的,很安全了,去掉了毒性,留下了药性。

附子大热,补一身阳气,尤其是补肾阳,补阳第一药,驱寒第一药。

附子驱寒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它很灵活,特别善于走窜,不像某些温阳的药,只能驱身体某一个部份的寒,比如独活就善于驱下肢的寒,羌活善于驱头面部的寒,独独这个附子驱一身的寒。

有些寒湿特别狡猾,潜藏在我们身体的死角,比如骨头缝隙之间,很难找到它,这个附子就能够大显身手,把这些寒湿搜刮出来。

正因为如此,张仲景治疗风湿病都离不开附子。

附子炖排骨汤喝,附子熬上一晚上,十多个小时,完全没有毒了,治疗风湿病效果很好。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

浅析《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

剂 及 物理 降 温 、 冰枕 , 中 1 较严 重 的 l 个 月患 儿 , 其 例 1 出现 过 高 热 , 温在 4 . ̄ 4 ℃ , 识 不 清 , 眼凝 视 , 体抽 动 , 色苍 体 05C- 1 意 两 肢 面 白, 口唇青 紫 , 四肢 末 端 冰 凉 及皮 肤 呈 花 纹状 改变 , 口腔 分 泌物 增 多 , 搐 时 间 较 长 , 复 约 2 , 后 给 予 抗 惊厥 药鲁 米 那 、 抽 反 h先 地
浅析《 伤寒论》 中附子的应用
李 维洁
摘 要: 附子是 临床 上常 用的 温里 祛寒 中药之 一 , 历代 医家视 为补 火要 药, 张景 岳将 附子 与人 参 、 被 明? 熟地 、 大黄 列为“ 药中四 维” 。古 称礼 义廉 耻 为国之 四维 , 为立 国安 邦之要 ; 中四维 , 治病保命 要 药。 古今 医 家用其 组方 很 多 , 言 药 即 用法也 颇 多 。但 我认 为 , 张仲景 在 《 寒论》 伤 中对 于附子 的应 用 , 组 方 、 如 配伍 、 炮制 、 量 、 煮 、 法上 颇有 独到之 处, 值得 研 究。 剂 煎 服 很 关键 词 : 附子 ;伤寒论 》 《
哮喘 l 。所 有药 物均 在静 脉滴 注 双黄 连粉 针剂 ( 例 哈药集 团中药 双黄 连粉针 剂是 由连翘 、 金银 花 、 黄芩组 成 。 研究 表明对 细菌 二 厂生 产 ) ,0 i 发生 或 静脉 滴 注 完毕 后 1m n出现反 应 。 内毒 素引 起 的发热 有较 强 的解热 作用 , 后 2mn内 0i 能促进 增 强机体 对病 原体 其 中输液 速度 过快 8 , 释浓 度过 高 4 。 例 稀 例 感染 的应 激 能 力特 别 是对 流 感病 毒 、 炎腺 病 毒 、 合胞 病 毒及 肺 肠 呼 吸道合 胞病 毒均 有一 定 的灭 活作用 ,同时对金 黄色葡 萄球 菌 、 2 临床 表现与 治疗 双黄连 粉针 剂引 静脉 注 射局 部 出现 丘疹 性 皮 疹瘙 痒 5 ,全 身荨 麻 疹 样皮 肺 炎球菌 有一 定 的抑制 作用 。在 本文 资料 显示 , 例 疹 3 , 管性 神经 水 肿 2例 ( 度 )腹痛 恶 心 呕吐 等 胃肠 道症 起 的不 良反 应 大部 分 表现 过 敏 反应 , 者 出现 皮疹 、 例 血 轻 , 轻 血管 神 经性 状3 , 例 哮喘 发作 1 ( 喘气 促 痰 多 ) 例 咳 。表 现 寒 战 、 热 、 色 水 肿 严重 致 哮 喘 发作 , 高 面 出现 寒 战 、 热 、 高 面色 苍 白、 四肢变 冷 、 抽 苍 白、 四肢 凉 5例 , 出现 过 高 热 , 复 惊 厥 , 反 四肢 皮 肤 呈 花 纹 样 搐 、 意识 不清 。发生 严重 过敏 反应 可 能与过 敏体 质或个体 素 质有 改 变 1 。所 有 患 儿 一 旦 出 现 不 良反 应 即 停 止 静 脉 滴 注 双黄 关 , 此 , 过敏 体 质 患儿 应 慎 用 , 例 因 对 对本 品有 过敏 史 的患 儿禁 用 。 连, 出现 皮疹 轻 者 给予 扑 尔 敏 、 萄 糖 酸 钙 针 剂静 脉注 射 , 葡 皮疹 在 静脉 点滴 滴 速过 快 或稀 释 浓 度过 高 均可 因 血药浓 度 过高 而 出 大 多在 2 4 ~ h消失 。1 在 2h后 才 完全 消失 , 例 4 出现 腹 痛 、 心 、 现 胃肠道 症状 。 文 资料 3 恶 本 例表 现 为 胃肠 道症 状均 因使 用不 当引 呕 吐 等 胃肠 道 症 状 者 , 情 给 予 维 生 素 B 、5 — 2 , 般 在 起 , 引起 注 意。 酌 6 64 等 一 应 24 ~ h内消 失 , 喘发 作 给予 静 脉 滴 注 氨茶 碱 , 哮 吸氧 。普米 克 舒 、 虽然 双黄 连粉 针剂 不 良反应 临床 报道 较少 , 良反 应大 多数 不 爱全乐、 万托 林 雾 化 吸人 , 状 均 在 2h得 到 控 制 , 管 性 神经 较 轻 , 经停 药 及 给予 抗 过敏 和 对 症处 理预 后 较好 , 少 数过 症 4 血 且 但对 水肿 治疗 同皮疹 的治疗 , 消失 时 间 在 4 h 右 。 热 给予 退 热针 敏严 重不 良反 应 , 不及 时处 理可 导致 严重后 果 。 前 , 8左 高 如 目 对双 黄连 粉针 剂引 起过 敏性休 克 还未 有发 生过 , 但在静 脉滴 注双 黄连 粉针 江西 省新余市 新钢 中心 医院(30 1 380 ) 剂 时 , 密切 注意 观察不 良反应 的发 生 , 应 以免延误 病情 。 21年 7 l 01 月 1日收 稿

《伤寒论》中附子“破八片”探析

《伤寒论》中附子“破八片”探析

第17卷第18期·总第314期2019年9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CHINA附子,属于温里药,是临床上最有用,也是最难用的一味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

其味辛而甘、其性大热,有大毒,归入心经、脾经、肾经,不仅能回阳救逆,还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1],凡是阳虚之证均可应用,近当代火神派医家将其作为扶阳的第一要药。

《本草汇言》称它“有起死之殊功”“乃命门主药”“通关节之猛药”。

1《伤寒论》中的附子“破八片”张仲景用附子救治急危重症时疗效显著,要想用好附子,不仅要辨证准确,更要注意附子的用法。

附子有毒,所以不仅要讲究炮制加工,更要做好煎煮。

经统计,在《伤寒论》中有20个方用附子,包括加减方中有3方用到附子,一共有23个方用了附子。

在这些方剂中,附子的用法普遍为:一枚或者多枚,或炮制或需生用,均要去皮,破或破八片。

其中,一共有15方里出现了附子“破八片”,另有干姜附子汤是“切八片”,这15方多为治疗阳虚外感、亡阳虚脱、水肿、虚寒、寒湿痹痛等证。

归纳总结含附子方剂及用法见表1。

《伤寒论》中附子“破八片”张蕙缨1朱章志2△(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广东广州510405)摘要:附子为临床常用中药,在《伤寒论》含附子的方剂中,频繁出现附子“破八片”的描述,为了更好理解张仲景用附子“破八片”的内涵,通过考证历代本草古籍,发现附子“破八片”用法是极为罕见的。

结合术数理论,更有利于理解张仲景用附子“破八片”背后隐含的意义,体现了张仲景始终遵从《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之准则。

关键词:附子;破八片;伤寒论;术数;张仲景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9.18.013文章编号:1672⁃2779(2019)⁃18⁃0032⁃03ZHANG Huiying 1,ZHU Zhangzhi 2*(1.The Frist Clinical Medicine School,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405,China;2.Endocrinology Departmen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405,China)Abstract:Aconite,a commonly ⁃used Chinese medicine,is indicated that it should be cut into eight pieces in many prescriptions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But the indication is rarely found in other ancient works about Chinese Herbology.This article shows that Shushu theor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 of Zhang Zhongjing prescribed aconite to be cut into eight pieces in those prescriptions.And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Zhang followed the law of "followed the rules of yin and yang and adjusted Shushu the ways to cultivate health"of Huangdi Neijing when writing those prescriptions.Keywords:Aconite;cut AConite into eight pieces;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Shushu;ZhangZhongjing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873190】表1《伤寒论》中含附子方剂及用法注:“-”为原文未描述方剂附子用量炮或生用是否去皮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四逆汤干姜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汤附子泻心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乌梅丸小青龙汤四逆散理中丸1枚1枚1枚(强人可大附子1枚)1枚1枚1枚1枚1枚1枚2枚1枚1枚1枚(大者)1枚1枚(大者)1枚3枚3枚2枚6两加1枚加1枚加1枚炮炮生生炮生炮炮炮炮生生生生生炮炮炮炮炮炮炮-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切片方法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切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八片破破破破异捣筛-令坼-32第17卷第18期·总第314期2019年9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2古代附子“破八片”考证在东汉时期,附子都要去皮,可以生用也可炮用,炮是将生附子放到火灰中加热。

张仲景《伤寒论》中附子运用

张仲景《伤寒论》中附子运用

张仲景《伤寒论》中附子运用附子 , 大辛 , 大热, 有毒 ,归心、肾、脾而善通十二经。

《伤寒论》用附子者凡 36 见 ,涉及条文33 条 , 方证20 个 , 方后加减法3处 ,施治多种病证。

其配伍精当、园机活法,足为临证师表。

笔者对其运用 , 初探如下。

1 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四逆汤以附子为君并伍干姜、炙甘草而成, 在《伤寒论》少阴病寒化证中运用甚多。

如 323 条: “少阴病 , 脉沉者, 急温之 , 宜四逆汤”。

凡汗、吐、下后见“下利清谷”、“厥逆”、“脉微欲绝”或虚阳外越之发热等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者均以四逆汤回阳救逆。

表里证相兼而里阳虚衰者, 先用四逆汤急救其里。

此外, 还见于阳虚而寒饮不化(324 条) , 阳衰阴盛致厥 (353、 354 条) 以及霍乱亡阳(388、389 条) 等。

总之 , 四逆汤为回阳救逆之总方, 附子大辛大热 , 为补益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 走而不守 , 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力挽沉疴。

而“附子无姜不热”, 故配干姜守而不走 , 温中复阳, 更佐炙甘草温养扶正 , 三药并驱, 可见仲景处方之精当。

在四逆汤基础上, 仲景另制四逆汤类方随证选用。

如四逆加人参汤 , 用于霍乱后“恶寒脉微而复利, 利止亡血”之亡阳脱液证 (385条) , 以四逆汤回阳救逆 , 并加人参益气生津。

如里寒太甚 , 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证 , 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等 (317、370条) , 证势较重 , 则于四逆汤中加重附子用量 , 倍用干姜, 即通脉四逆汤 , 急散内寒、以拯阳气。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而成通脉四逆加猪胆汤, 用于吐利交作致阳气衰、阴液竭之“汗出而厥 , 四肢拘急不解 , 脉微欲绝者”(390 条) , 以通脉四逆汤重剂回阳 , 加猪胆汁苦寒和阴 , 且有引阴入阳的反佐之妙。

如为少阴病虚寒下利证 (314 , 315 条) , 则用白通汤 ,以葱白通阳散寒 , 姜附回阳救逆。

张仲景运用附子乌头规律试探

张仲景运用附子乌头规律试探
风 漏 汗证 ; 附子 配 麻黄 、 细辛 , 扶 阳解 表 , 如 麻 黄附 子 细辛 汤 。
汤剂 : 乌头必 须炮 用煎 煮时 间宜 长 、 或 与蜂 蜜 同煎 。 有 研 究认
辛、 乌 头 配 细辛 , 二者相伍, 善逐 阴分 沉 寒痼 冷 , 前 者 如 大黄 附 子 为 , 生附 子 常压蒸 制 l 0小时 的 附 子毒 性 小 而强 心 作 用 明显 ; 生 附 片高 压蒸 制 4 0 — 1 0 0分钟 获得 的 附子 饮 片具 有较 佳药 效 。该 结
l 2 2
内蒙 古 中医药
雾 医经鹈 读 鬻 瓣 ∽
张仲景运用附子乌头规律试探
雷文 昌 马 辉‘
摘要 : 近 年 来, 中医界 又掀 起一股扶 阳热 , 代 表人物 李可认 为“ 阳虚之人 十 占八 九 , 真正 阴虚十 不见一” , “ 生死 关头 , 救 阳为急 。” 在 临床 中 这种观 点 已经影响 巨大。“ 要 善 于应 用 附子 , 就 必须研 究《 伤寒论 》 中有 关附子配伍 的方 剂, 多T. 7 - 夫, 才能得心应 手 。 ” 现就 自己发现 到 的 有关 最新 资料 总结 , 以供 参考 。
1 方, 治 疗病 证 包 括 , 湿病 、 中风 历 节病 、 虚劳 、 胸痹 心 痛病 、 腹 满 适 合代 替 它 。炮 附子 则 以微 波炮 附 子最 好 _ 3 】 。
寒疝病 、 消渴病 、 水气病 、 便血 、 肠痈 、 妊 娠病 、 产 后病 、 妇 人 杂 病 2 . 2剂 量 : 炮 附子 汤 剂用 1 — 3 枚, 丸 散 剂量 小 , 少者 只用 1 分 。生 等 十 余种 病 证 。
煎, 3 0 g 时多 先煎 3 O —6 o 分钾 , 6 0 g以上应先 煎 9 0 分 钟 以上 , 基 本 1 . 3 温 阳 固表 , 解表 : 附 子 配桂 枝 汤 , 即桂 枝 加 附子 汤 治 太 阳 中 论与《 四逆 汤 》 有认 为 阳虚 内寒 多用 制 附 子 , 1 5 g以下 一 般 不用 先 1 . 4 温 阳利 水 、 化饮 、 逐饮 : 附子 配 麻黄 ; 附子 配 茯苓 、 白术 , 如 真 相 同 。 甘 草干 姜与 附子 同煎可 使附 子毒 性大 减 。 经 方 附子破 八 片 , 武汤 ; 附子 配小 青 龙 汤治 疗太 阳病变 证 ; 附子在 肾气 丸 中温 阳化 加 水 与各 药 共 煮 , 久 煮 而成 , 药 中有麻 黄 者 , 应 去上 沫 , 有 时单 煎 饮利水 , 治疗水肿 、 转胞 ; 附子 配 半 夏 , 逐饮散寒止痛 , 如 附子 粳 附子取 汁兑 服 。乌头 煎法 一法水 先 煮 , 去 渣后 加入 蜂蜜 共 煮 久煮

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标准

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标准

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标准附子理中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个著名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阳虚肢冷等病症。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组成、用法用量、适用人群以及注意事项。

一、组成成分附子理中汤主要由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等组成。

其中,附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的作用;干姜能够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甘草则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的效果。

二、用法用量1. 煎服方法:将上述药材按照比例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至药汁浓稠。

2. 用量:附子理中汤的用量一般为附子6克、人参9克、干姜9克、甘草6克。

具体用量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3. 用途:附子理中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阳虚肢冷、脘腹冷痛等症状。

同时,对于呕吐泄泻、寒疝腹痛等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三、适用人群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人群,尤其适用于老年人、体质虚弱者以及慢性胃肠疾病患者。

此外,对于因寒邪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1. 孕妇慎用:附子理中汤中含有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妇应慎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 热证忌用: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病症,对于热证患者应忌用,以免加重病情。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因此在使用附子理中汤时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 饮食禁忌:在服用附子理中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5. 药物配伍:附子理中汤可以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使用,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6. 中药煎煮:在煎煮附子理中汤时,应选用砂锅或瓦煲进行煎煮,避免使用金属器具,以免影响药效。

同时,在煎煮前应将药材浸泡30分钟左右,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

7. 服药时间:附子理中汤一般需要在饭前服用,以充分发挥药效。

若患者脾胃功能较弱,也可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附子应用浅谈

附子应用浅谈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96 178于内,表虚更甚,故有夜间加重征象,脉沉细,更为少阴证原文所述的应用要点,故而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阳散寒、通行经络,患者有鼻后滴流感,是为鼻病,加入苍耳子散以疏风通窍,半夏、橘红化痰,咳嗽为人体祛除外邪的防御反应,而患者夜间咳甚,是为正气抗邪而不足以抗邪外出的表现,根据原文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也就是23点至次日早晨5点,此也正是人体休息回复正气之时,附子当可补足阳气,再加入花椒目、干姜,以加强温阳散寒之力,而乌梅、五味子,可敛肺止咳,芍药甘草汤可缓急解痉,而缓解症状的作用,全方以辛温为君,通经散寒、化痰通窍,佐以酸涩,缓急解痉、敛肺止咳,君臣相宜,故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1-4]。

参考文献[1] 程竑.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日本的研究应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19(3):30-31.[2] 王维赋,谭晓梅,梁少瑜,等.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豚鼠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7):176-178.[3] 王艳宏,包蕾,刘振强,等._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16-217.[4] 魏梅,宋煜勋,梁仁.麻黄附子细辛汤对Th1、Th2型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6):727-729.·中医中药·附子应用浅谈杨世雷,杨扬(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0)摘要:附子,补阳要药,但因其具有毒性,严重影响了临床的广泛应用,为了使附子更好的应用于临床;作者通过查阅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的十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附子的使用指征、使用剂量、炮制方法、煎煮方法等方面都有详细阐述,并提出了解毒之法。

经方附子药对临床应用探讨

经方附子药对临床应用探讨
用量提示:附子与黄连相用, 如治疗胃热阳虚证,其用量比例关 系近2:l,如附子泻心汤用附子1 枚约59,黄连1两即39;如治疗蛔
散阴寒,善于治疗寒结证,但因附
子温热,用之稍有不当,则会引起
温热燥化伤津,导致由寒结而演化 为燥结,于此必须配伍大黄为药
附子泻心汤用附子1枚约59,大黄
2两即69。
临床运用:慢性肠炎,慢性阑
研究附子药对既要重视药对
在仲景方中的作用机制,又要重视 扩展药对在非仲景方中的主治范 围,以此深入研究才能灵活运用附
用大黄以泻热,附子以温阳,相互 为用,以治疗阳虚内寒、邪热内蕴
证。常用药对配方有大黄附子汤、
附子泻心汤等。 用量提示:附子与大黄相用,
子药对主治诸多常见病、多发病与 疑难杂病,于此试将附子药对探讨
逐阴寒,通利关节。白术益气健
脾,燥湿散寒,通利关节,除痹痛。 白术与附子相用,以增强散寒燥
其用量比例关系是1:1,如黄土汤
用附子3两即99,黄芩3两即99, 提示只有用量相等,才能达到温阳
湿,温阳止痛作用,治疗肌肉关节 疼痛诸证。常用药对配方有白术
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附子汤等。 用量提示:附子与白术相用,
分泌失调,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浅 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风湿 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
神经痛等。 12
附子配干姜
配伍关系:附子辛热,通达十
二经脉,温壮阳气。干姜温暖脾 胃,使脾胃生化气血。附子温阳偏 于温先天之阳,干姜温阳偏于温后
附子配粳米
配伍关系:附子温壮阳气,助
天之阳。治疗只有既重视温先天
不燥化,寒制而不寒凝。
临床运用:胃及十二指肠溃 疡,慢性结肠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或过敏性 血小板减少,月经过多或过期不 止,崩漏,肝硬化呕血、便血,红细 胞减少症等。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药阐析篇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是针对中焦气机失常这一病机而发挥良好临床疗效的一首方剂。

而中焦气机升降运动正是中医学胃肠动力理论的作用基础。

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动力理论虽然概念不同,但是殊途而同归.是消化系统生理作用的表现形式。

因此,半夏泻心汤对胃肠道的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
蔡秋杰,曹洪欣o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2中国中医研究院100700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可以治疗由阴寒所引起的各种病症。

仲景总结前人之法在实践应用中擅灵活运用附子,药中寓法,给后人以启遣。

纵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运用附子甚多。

《伤寒论》中除方后加附子3方外(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四逆散加附子、理中丸去术加附子)计太阳病篇12条、1I方,阳明病篇1条、l方,太阴病篇1条,少阴病篇lo条8方,厥阴病篇5条3方,霍乱病篇4条3方。

《金匮要略》中痉湿喝病篇3方,中风历节病篇2方,胸痹心痛短气篇3方,腹满寒疝宿食病篇2方.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1方.水气病篇2方,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1方,呕吐哕下利病2方.疮痈肠痈浸淫病篇1方,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蜕虫病l方,妇人杂病篇1方,杂疗方1方,跗方1方。

二书共32方,其中8方用生附子,其余均为熟附子。

《神农本草经》附子“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瘾瘕积聚、m瘕、寒湿、痿壁、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仲景用附子既遵循《神农本草经》又不拘泥于《神农本草经》,圆机活法,灵活运用,现将仲景运用附子归纳如下,以飧读者:
一、治疗功效
1,补阳气
(1)回阳。

附子为“回阳就逆第一要药”,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量丢失体内津液而致的厥逆汗出,多与干姜、甘草同用。

如四逆汤类方(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治疗少阴寒化证,回阳以救逆。

(2)温脏。

温肾中元阳。

少阴阳虚水泛证用真武汤;肾阳气虚妇人转胞,用肾气丸。

上两方中均以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温中焦脾胃。

理中丸霍乱“寒多不用水”兼见“腹满者”用理中丸去术加附子,附子助理中汤温运中焦脾阳;虚寒下血用黄土汤,附子温中焦助诸药温脾扶阳补血摄阴;中阳虚衰,寒气久盛的腹痛.用附子粳米汤,附子温中阳驱散寒湿。

温通心阳。

阳微阴寒胸痹急痛,用薏苡仁附子散,附子温心阳通络散阴寒以缓痛;阴寒癌结心痛,用乌头赤石脂丸,附子温阳散寒,开结行痹而止痛。

另外乌梅丸治脏寒蛔厥证,用乌梅丸寒热并用.安蛔止痛。

(3)助卫阳。

如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附子并桂枝助表阳,扶阳而固表止汗;太阳病误下,邪陷伤胸阳证+用桂枝去芍加附子汤,附子扶胸阳以驱表寒;素体用虚而复感外邪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温阳助麻辛解表而不损阳气。

素体阳虚而复感外邪证轻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4)通阳。

如少阴病阳郁致厥而见腹痛。

用四逆散加附子治以宣畅气机,透达郁阳;诸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证,用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通达内外。


(5)护阴。

如误汗过后阴阳两虚证,用芍药甘草附子汤;阴阳两虚的下利或阳气不足兼有亡血津枯者.用四逆加人参汤;阳虚液亏烦躁证,用茯苓四逆汤;阳亡阴竭证,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方中附子助诸药扶阳以益阴,阴阳并补。

2.祛寒湿止痹痛
(1)祛外感风寒湿邪。

桂枝附子汤治风湿在表兼阳虚汪.去桂加自术汤(白术加附子汤)治风湿在表偏重于肌肉兼阳虚证,甘草附子汤治风湿流于关节兼阳虚上三方中附子皆为温阳助诸药散风寒湿邪。

头风摩散外治风寒之邪凝涩于头部经络的头痛,方中附子散风寒温通血脉以缓拘急疼痛。

(2)祛寒止痛。

尤善治寒痹痛剧。

如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历节,附子温阳散寒.行痹止痛。

大黄附子汤治
149
仲景学术挥睛
寒凝肝胆,胁下偏痛。

附予温阳散寒止痛。

二、用量服法
1.剂量
仲景用附子不仅配伍严谨,且随证治异炮觎不同(生附子力峻。

炮附子力缓)而剐量精当。

助表阳量轻多用炮附子,皆用一枚,如汗后伤及卫阳,或阳虚外感之证。

回阳用生附子量稍大.如用生附子大者一枚.以回阳救逆。

病重偏里,难以速去,则用炮附子量稍重,如用至二枚,意在缓图,以尽其邪。

对于寒湿甚痛证,如风湿相搏,身体烦痛和寒凝的胁下偏痛,重用炮附子三枚。

重用则散寒祛湿力强.而且可以看出大量炮附子可止寒湿较甚的疼痛。

根据考证,附子其重量因块茎大小而别,一般小者109左右,大者20.309。

此外,某些方中附子以两计之,如桂枝芍药知母汤用附子2两,赤石脂丸用附子0.5两,肾气丸用附子1两,黄土汤用附子3两,乌梅丸用附子6两,九痈丸用附子3两等。

汉代一两约今之159。

因方中丸、汤剂型不同,按日服量比较,治虚寒下血的黄土汤,因其虚寒较甚,方中又配伍较多养阴养血的药物,故用附子量最大。

治阴寒痼结心痛的赤石脂丸。

其证虽阴寒亦甚,因其配伍了大量的蜀椒、千姜、乌头等辛温热药。

故用量最小。

上六方中均取附子温脏腑祛阴寒之性,故用量略大又因治证和配伍方药不同而不同。

从以上可看出,仲景用附子的量约在79一909不等。

助阳扶阳剂量宜小,用宜炮制以取其走表固卫。

温肾助阳之功。

回阳救逆剂量宜大.宜生用.非重用附子无以回阳救逆。

散寒湿止痹痛宜重用炮附子,取炮附子贵徐不贵骤之义,缓尽其邪,且量大止痛散寒功效奇佳。

温脏腑祛阴寒用炮附子,量随证治组方而取用之。

2.煎服法
附子的煎服法随证治不同而有异,如治疗邪热有余,正阳不足证的附子泻心汤中,单煎附子,意取其厚味温阳,而三黄另渍,取其气薄清心开痞,体现了煎法对附子功效的影响。

此外,仲景提出服用附子的暝眩状态。

如去桂加白术汤方后“初一服。

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尚书・说命》有“若药弗暝眩。

厥疾弗瘳”,是说服药后有所反映是病情向愈的表现。

所以有“其人如冒状”而“勿怪”.故服附子后的暝眩和中毒是有别的。

仲景妙用半夏杂谈
张炳填
湖南中医学院410007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半夏的方剂有43首,其中以半夏命名的有2l首。

仲景妙用半夏,圆机活法,别具匠心。

独树一帜.为后世遣方用药树立了典范。

一、半夏生用。

汤剂煎煮.解毒增效
许多医书都有明确记载,半夏生用有毒。

其毒副作用主要是麻舌、刺激咽喉、声音嘶哑、甚至呕吐腹泻。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生半夏含有一种原儿茶醛的化学成分。

该成分为强烈的辛辣刺激性物质,刺激咽喉、声带、胃肠等粘膜,可引起发炎,水肿而出现毒性反应。

为防止半夏的毒副作用,历代研制了许多半夏加工炮制方法.根据文献记载大约有70余种。

目前最常用的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沥半夏等品种。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然半夏经过种种炮制后,其毒性降低了,但有效治病成分却亦随之丢失许多。

据药理研究报道原儿茶醛虽然具有辛辣刺激的毒副作用,但经体外抑菌实验证实.该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绿脓杆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半夏的毒性成分可能就是它的某些有效成分。

因此,张氏指出:半夏一物,浸之又浸。

捣之又捣,药物本真.久已消灭;甚至重用白矾、罨之悠久,而辛开滑降之实,竟无丝毫尚存,乃一变为大燥之渣滓。

则古人所称种种功用。

皆不可持.此所谓矫狂而过其正也。

临床上也有用制半夏效力不佳时改用生半夏即显效之实例,说明生半夏的功效优于制半夏。

仲景所处的时代,半夏炮制方法还很不完善,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制半夏供应。

另外,仲景在许多方中都注明半夏“洗”或“水洗”等字样.因半夏的药用部分为深埋于地下的根茎块,采挖后难免带有泥沙,因此必须洗净方能人药。

从一个“洗”字可以推断。

仲景使用半夏当为鲜150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
作者:蔡秋杰, 曹洪欣
作者单位:蔡秋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 曹洪欣(中国中医研究院,100700)本文链接:/Conference_6127606.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