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冢遗址、大邿城、小邿城历史考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邝冢遗址、大邿城、小邿城历史考究
在济阳县太平镇邝家村西400米处,有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邝冢遗址,遗址中心为高台地,最高处高于周围地表4米。东西宽122米、南北长138米、总面积约16800平方米。在邝家村北有大邿城、小邿城村,当地一直流传这里曾是邿城古国,而邝冢遗址就是邿王点将的地方。。
一、邿国考究
邝冢遗址没有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但是1973年,考古人员就在这里试掘过一条长2米、宽1米的探沟,而就是在这条小小的探沟里,考古人员就发现了包括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和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物80多件,呈现出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在探沟中发掘出的一件独特的商代蚌鱼钩,国内罕见。据民国《续修济阳县志》记载,“邝冢,西北距邿城三里,世传此冢为邿王点将台,邿于春秋鲁襄公十三年灭国。后台上庭宇渐就倾塌,风雨摧残,遂成古冢。然迄今数千年,高可数仞,大有亩余。前济阳县博物馆馆长熊建平说:“前些年搞文物普查的时候,邝冢村的支书还跟我说,他在位于邝冢遗址北500米处翻地时,在地下一两米深处发现有城墙遗址,不过目前在地表看不到痕迹,邝冢遗址究竟是否是邿国故地,尚需考古发掘
证实。”村里的老人说,以前这里的耕地上还留有很多夯土城墙残存部分,但是随着这些年的耕种,这些残存部分渐渐被削平了,当地流传神秘邿国城墙每60年现身一次。
邿国,又名寺国、诗国,出土青铜器铭文作“寺”,《公羊传》作“诗”,是周代山东地区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妊姓。《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夏,邿国发生内乱,分裂为三,鲁国出兵救援邿国,并乘机吞并了邿国。
关于邿国地望,历来有几种说祛。一种说法认为在今济宁邿堆。《左传·襄公十三年》杜预《注》:“邿,小国也,任城亢父县有邿亭。”《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和《水经注》对邿的地望的记载与杜预一致,后来史志也多遭此说。如清人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四谓:“今济宁州南五十里有亢父城,又有邿城在州东南。”另一种说法认为在今济阳县境。《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二:“邿城,在济阳县西二十五里,古小国,春秋鲁襄公取即此。”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之卷三十一:“新市城,(济阳县)西六十里,故邿国地……又县西二十五里邿城,志以为春秋时邿国也。”
1995年3月至5月,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对位于山东长清县的仙人台邿国贵族墓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共发现墓葬6座,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六号墓居然出土了十五座鼎。古人说:“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许正
是因为迁国后不守礼法、政治混乱,才被鲁国借机灭亡。
梳理现有线索,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邿国初位于平阴以东,因战略位置险要,故在齐势西扩的压力下约于春秋中期早段南迁,在汉晋任城亢父邿亭立国,平阴故地成为齐之邿邑。南迁后邿沦为鲁国附庸,公元前560年因内部分裂而灭于鲁。当时邿国遗民不食鲁粟,回迁至今大邿城、小邿城村处,并将邝冢遗址命名为邿王点将台,盼望有一天邿王拜点名将,重整旗鼓,光复旧国。另一种可能是邿国最初封国在今天大邿城、小邿城村处,当时建有防御敌人的城墙,后因种种原因南迁至今山东长清县,进而因为分裂被鲁国灭亡。理由是仙人邿国墓地最晚的一座5号墓所属时代恰好与邿国灭亡时代相当;并且《春秋左传》中记载,在鲁境以北的平阴县境内,有地名邿和邿山。至于鲁境以南的邿,因为是汉代人的说法,也不能轻易否定,就像春秋时期存在过上邳、下邳和上曾、下曾一样,当时也可能有南北两个邿国。
济阳自先秦属齐地,西汉时著县,治今济阳县二十里西邿城,一直持续到隋朝设临邑县,南宋时期设济南府济阳县至今。
二、妊姓族源
妊姓是一个中文姓氏,是中国最早的上古八大姓之一。《通志•氏族略》对妊姓族源的记述是:“妊姓,未详因生
之始,妊娠,女子之事也,姓,女子之事也。妊古作壬,又作任。或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妊氏。综合各类典籍文物,妊姓族源有以下两种观点:
1、起源于黄帝一脉。
黄帝一脉起于禹阳,他有二十五个儿子,共得十四姓,其中黄帝最小的儿子叫禹阳,他得姓为“妊”,是现在谢姓、任姓、章姓、祝姓等姓氏的先祖。后来,他的后裔寒浞,曾统治整个华夏民族长达40年。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说:“谢,妊姓,黄帝之后。”《世本》为史学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有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情况。
据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载:“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妊、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妊,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过、狂大氏,皆妊姓也。”王季,周文王姬昌之父。太妊,周文王之母,性格端庄娴静,忠诚稳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严格要求与道德标准相符。姬昌天性聪慧,智力过人,所以祖父古公亶父才准备传位给予三子王季,即姬昌的父亲,这使得长子太伯、二子虞冲逃到荆蛮。王季继位后,太妊辅佐下,诸侯归顺,天下大治。《诗经·大雅·大明》说:“扫描仲氏妊,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与王季,维德之行。大妊有身,生此文王。”
2、起源于母系社会。从中国最古老的的姓氏--上古八大姓可以看出,大多姓氏带有女字旁,连“姓”字也是这样,原因是姓在产生之初,便是由女性来确定的。当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人们尊女性为部落首领,作为氏族徽号的姓带有女性色彩。《三坟》记载:“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说文》解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生,生亦声。”
山东地区是东夷人的发源地,最早是北辛文化,而后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最后是岳石文化,从北辛文化━━岳石文化的居民看,是一个同一族的土著民族,至今未发现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这就是不存在其他什么族人在这一地区杂居的佐证”。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奇明确指出:“北辛━━大汶口文化,代表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仰韶文化代表关中(陕西)、晋南、豫东为中心的中原”。史实正是这样,妊姓的历史活动区域,全在东夷文化区内的,这里没有黄帝族的仰韶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