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论文 唐诗宋词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
盛唐开元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意识呈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形成了宏大雄壮、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这种奋进的社会意识除了归因于唐帝国繁盛的物质基础外,还在于其深厚而富饶的文化、美学土壤。

远溯先秦两汉悠久而优秀的文化积淀,近承魏晋南北朝充实自由的审美心灵滋养。

远古文明的积淀,华夏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社会心理意识的互汇交融,培育成更为恢宏的盛唐气质。

这样,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意识以至远古记忆特别是那种欣欣向荣的时代情绪,必然会渗透在每一位艺术家、诗人的内心。

作为开元诗坛的领军人物,王维自然会受到整个时代风貌、社会意识的审美心灵启迪,进而形成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心态。

这种心态影响到他的诗歌风格,在他的诗中,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的壮怀激烈,“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与边塞相关的前期送别诗也同样极富盛唐气。

王维有送别诗70余首,占其现存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

其送别的对象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同乡,一是同僚。

送别事由多是友朋赴边、迁谪、落第和归隐之类,其诗中旨意往往跳出同情、祝愿的常规和常境,借机发表对时事的看法,开明政治的向往,表现出积极入世的建功理想。

他的送别诗一般都能别开生面,境界奇高,表现出踔厉奇发、壮亢激昂的风格特征。

我们也能在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诗里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自信乐观的气概、浩然开阔的胸怀,这种气概与胸怀投射到诗人笔下的风景物貌,掩抑不住一股强烈的壮逸之气。

如:
《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诗中,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浩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李清照
诗词是和诗人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的。

李清照的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经历了靖康之变,国破家亡的变故,随着诗人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人生经历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以李清照的生活轨迹为顺序,浅谈李清照从少女到少妇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李清照的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主要是写她的贵族少女、少妇的生活,是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后期,李清照夫亡国破,她也颠沛流离,饱经苦楚,诗词的总体风格较之前期有较大的改变,反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心境。

诗词的情感也由少女悠闲的情调转为了国破家亡的伤感情愁。

李清照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擅长古文,以文章受苏轼知重,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亦善文章,李清照资质聪慧,少识音律,正因为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气氛很浓的官宦家庭中,自幼便生活在一个恬静、优裕的环境里,所以她少女时代的生活悠闲,舒适,诗词大多颇有吟风弄月的闲情逸致,也正因她出生于官宦之家,靖康之变后的情感更加的热烈,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女性,李清照只有跟着生活的水随之起落,而她的诗词创作正是反映了她的情感变化历程,她的诗词都与她出生的家庭,她本人的身世遭遇,所处的社会、时代紧紧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涵。

闺阁之中,悠闲《如梦令》
李清照出嫁前,家庭地位犹在,正是李家兴盛的时段,李清照在这一时期的生活是安定,幸福,悠闲的,无论古今,每个少女都有一颗天真活泼心,“平白无故”的愁,和对未来充满着向往,期待,李清照也如此,与古时的少女相比,李清照又多了分智慧,正是这份悠闲,安定的生活经历,让李清照写出了名噪京师,声震朝野的《如梦令》,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虽带有伤感之意,却描写了词人,饮酒悠闲,平静问花事的恬静生活,用清新的语言写少女“平白无故”的伤春之愁,可以说是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而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一首描写她在一次出游时所遇的有趣的生活片段,词作中,人物与自然,飞鸟融为一体,可以想象出一幅生动的水乡图画,一幅美丽的风景图,这一时期的词作大多都刻画了一位天真活泼,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词用简单的语句,格调轻快,给人新鲜流动,活力充足的感觉。

初为人妇,离愁《醉花阴》
李清照的才气终究是挡不住,遮不住的,她来到京城后,才名卓著,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同样才华横溢的赵明诚闯入了李清照少女的生活,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婚后她脱去少女的稚气,沉溺于两情相悦的欢乐之中,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同丈夫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两人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情到深处,离别便是毒药,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夫妻两人饱尝相思之苦。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著名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以寄相思之情,这首词作,历代传为佳作,直抒对丈夫的思念以及自己内心的折磨,重阳佳节,思人更甚,词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塑造出了词人多愁善感的形象,表现出她深刻的相思,“薄雾浓云”,衬托人物的愁苦,“半夜凉初透”,写孤眠况味,“人比黄花瘦”,用秋风中的黄花映衬人物,以西风黄花的意境和一个“瘦”字形容内心的难受、憔悴,表达了闺中人用情至深和相思之苦。

这一相思时期的词作大多是表达了对爱人思念的九曲回肠,借助意境和抒情的气氛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这几句词大胆的吐露内心的感情和苦闷。

李清照的幸福生活是很短暂的,夫妻的分离,家庭的巨变,是李清照的悲剧生活拉开了序幕,词
风也和前期“伤春别恨”的内容不大相同,逐渐由欢快,惆怅思念趋于理性,现实的转变。

国破家亡,凄凉《声声慢》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构建立南宋政权,金兵继续的南侵,南宋朝廷节节败退,最后定都临安,向金政权纳币称臣,形势的遽变导致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南宋朝廷执行妥协投降政策,但这时的广大人民,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抗战斗争则轰轰烈烈,向李清照这样生活在这一社会巨变中的一批“南渡词人”的生活与创作环境,明显地有着前后时期的不同,前期社会安定,生活舒适,李清照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颇有吟风弄月的闲情逸致,而后期,家庭的巨变,民族的屈辱,山河的破碎,人民的苦难,使李清照饱尝了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的苦痛。

例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通首写愁,先用十四个叠字直叙愁情,然后用“咋暖还寒”的天气,憔悴的黄花,点点滴滴的黄昏细雨,层层渲染,个人身世之悲,国家危难之痛,都寓意其中。

短短的九十七字展现出自己曲折复杂的内心世界,虽然哀愁满目,曲调凄苦,但无一处不是饱经忧患的低沉的倾诉,无一处不是历经折磨后的急促的忧叹。

国破家亡,李清照饱受南渡的苦楚,“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渔家傲》借梦境反映自己忧患余生中报国无门的感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诗句激昂慷慨,气壮山河,充满个人英雄主义,《永遇乐〃落日熔金》在故国怀思之中,寄寓身世飘零的感慨。

这些词作都可以表现出国破家亡的凄凉,以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总览李清照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这前后期之分也正是国家命运,家庭地位的分界,闺阁之中,正是李家兴盛时期,从而生活也是恬静闲适,婚后短暂的幸福时光,这一前期的词作大多是伤春恨别,相思之情,词调轻快,缠绵悱恻。

国破家亡之后,李清照颠沛流离,饱经苦楚,词作风格趋于沉郁凝重,反映现实,李清照一生的词作可谓是自己一生经历的日记,也正是一个朝代由兴衰到败落的记录
杜甫
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

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

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

他在这时期写的诗,根据他自己的叙述,可能已有数百首,不过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

其中虽有象《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长安时期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

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

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

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

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自己则在宫中寻欢作乐。

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

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

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

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

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开始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

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社会上尖锐的矛盾,又描绘了“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

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干元二年(759)。

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

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

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阪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阪》、《春望》、《哀江头》等诗。

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

不久因为疏救房□,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

八月,他回到□州探视妻子,完成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
表达了对于当前局势的意见。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

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干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杜甫回到华州,已是初夏。

这时关辅大饥,朝廷内李辅国专权,玄宗旧臣房□等被排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弃官,西去秦州。

在秦州不满四月,又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艰难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农村一片萧条,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而有增无已,造成人口锐减,生产力降低。

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

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
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传下来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

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

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

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

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上元二年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

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

宝应二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回到洛阳,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乐的高歌。

但快乐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切:“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早花》)他写出许多首诗,陈述他的政治思想。

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

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中住了几个月,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允许了他的请求。

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

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

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

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

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峡。

三月到江陵。

他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

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写出生动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岁晏行》。

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

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

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在这11年内,写诗1000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三强,大部分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有长篇排律。

诗歌创作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苏轼
1070年他(35岁)上万言书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受排挤,自请外调。

同时他在任开封
府推官时出了一个乡试考题《论独断》:“晋武平吴以独断亡,齐小白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于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终于激怒了王安石,遭到罢黜。

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的通判。

在密州时(1076年),心中思念子由,他写了一首词《调寄水调歌头》:阴晴圆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79年3月,调任湖州,他在谢恩表中谈论了时事。

监官弹劾他以诗文讪谤新法,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诬陷的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神宗皇帝不太相信,在将信将疑之间判了苏东坡的罪。

遂由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史称“乌台诗案”。

苏东坡在狱中关了四个月又二十天,由于许多重臣元老的救援,最终从轻发落,贬到黄州团练副使。

出狱时,他又写了一首诗: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写毕掷笔大笑。

其性情的放纵可见一斑
1080年除夕到黄州,他在黄州北坡筑室躬耕,自号东坡居士。

在黄州的近五年间,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儒释道三教会通的人生观,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定风波》(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

心胸开阔、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表现为:①诗序交代“遇雨”“同行皆狼狈,余不觉”②上阕的“莫听”“何妨”“轻”“任平生”③“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意思是人生旅途上的坎坎坷坷就像大自然的风雨阴晴,总会过去的,不必耿耿于怀,要从容面对,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宠辱不惊的淡泊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