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PPT课件45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第一幕:探理学之源
材料: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 经常屈来自百度文库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 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1、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 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其学术 思想流传海外。
3、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消极)
陆王心学 ——寻找内心的理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 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派别
程 朱 理 学
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两大流派的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影响 地位
宇宙观 方法论 伦理观
“理”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官方哲学 流传海外
朱熹 理学的 集大成
者
陆 王 心
陆九渊 王守仁
宇宙观 方法论
“心”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心即理”
内心反省 致良知;知行合一
影响深远
朱熹(南宋)观点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理之源在于天理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把握“理”
“格物致知”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程 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朱 理 学 道德观: 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的 观 点 方法论: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 影响:
儒家学说独尊地位的动摇。
2、表现:独尊 →佛道盛行→三教合一→三教
并行(唐朝)
第二幕:走理学之路
理学的含义: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 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 “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 “理学”。——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 熟
这是对儒学的第二次 改造,请问这次新儒
学“新”在哪里?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在历史 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此讲学, 更使书院地位独特,时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 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程朱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理学宇的宙宇之宙观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材, 料地 二得:“ 其 界理 统实之其” 一质而(是 于是为 理世人客界的观地)的意唯。张本识心之原之主为(外义核的,三心精即纲思神认,想 存为) 在世其纪之为 五常。 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依据教材归纳陆王心学的主张
陆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九
陆
渊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 反对“格物致知”
王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 王守仁
学 (阳明心学) ② 认识论:提出“致良知”
(明代) “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
鼓励奋发立志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学还涵盖了哪些领域?
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是如何产生的。 判断标准是物质和意识谁先产生
1、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2、唯心主义: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①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②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
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 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 天理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
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致所良谓知良—知—也良。知是天理─。─加王强守仁道《德王修文养成,公去全掉书》人
理学兴起于两宋时期的原因和条件
(1)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并遭到佛学 和道家的冲击
(2)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理学创立的 先声。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复兴 提供条件。
(4)北宋尖锐的阶级矛盾需要强化君权意 识。
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怎么才能通达“理”?
理学的方法论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世界)的本原而得到其中的知(理)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程朱理学
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北宋)观点
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 理”。
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材料五: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材料六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知察行处合,一即—是—知知。和知行行都功产夫生,于本心不,可用离良。知支配自
己的行为实践。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 “理”?
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致
良知,知行合一。
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 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 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 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 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 是你的良知!”
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陆九渊)
材料二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材料三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 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 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 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第一幕:探理学之源
材料: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 经常屈来自百度文库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 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1、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 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其学术 思想流传海外。
3、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消极)
陆王心学 ——寻找内心的理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 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派别
程 朱 理 学
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两大流派的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影响 地位
宇宙观 方法论 伦理观
“理”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官方哲学 流传海外
朱熹 理学的 集大成
者
陆 王 心
陆九渊 王守仁
宇宙观 方法论
“心”是宇宙万物的 本原,“心即理”
内心反省 致良知;知行合一
影响深远
朱熹(南宋)观点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理之源在于天理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把握“理”
“格物致知”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程 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朱 理 学 道德观: 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的 观 点 方法论:格物致知
程朱理学 影响:
儒家学说独尊地位的动摇。
2、表现:独尊 →佛道盛行→三教合一→三教
并行(唐朝)
第二幕:走理学之路
理学的含义: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 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 “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 “理学”。——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 熟
这是对儒学的第二次 改造,请问这次新儒
学“新”在哪里?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自宋以来在历史 上以理学大师每多宣讲于此而著称于世。程颢、程颐在此讲学, 更使书院地位独特,时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 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程朱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理学宇的宙宇之宙观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天材, 料地 二得:“ 其 界理 统实之其” 一质而(是 于是为 理世人客界的观地)的意唯。张本识心之原之主为(外义核的,三心精即纲思神认,想 存为) 在世其纪之为 五常。 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依据教材归纳陆王心学的主张
陆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九
陆
渊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 反对“格物致知”
王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 王守仁
学 (阳明心学) ② 认识论:提出“致良知”
(明代) “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
鼓励奋发立志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学还涵盖了哪些领域?
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是如何产生的。 判断标准是物质和意识谁先产生
1、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2、唯心主义: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①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②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
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 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材料四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 天理
材料五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
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致所良谓知良—知—也良。知是天理─。─加王强守仁道《德王修文养成,公去全掉书》人
理学兴起于两宋时期的原因和条件
(1)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并遭到佛学 和道家的冲击
(2)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理学创立的 先声。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复兴 提供条件。
(4)北宋尖锐的阶级矛盾需要强化君权意 识。
代表人物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怎么才能通达“理”?
理学的方法论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世界)的本原而得到其中的知(理)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程朱理学
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北宋)观点
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 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 理”。
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材料五: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材料六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
知察行处合,一即—是—知知。和知行行都功产夫生,于本心不,可用离良。知支配自
己的行为实践。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心学的方法论--------如何把握 “理”?
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致
良知,知行合一。
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 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 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 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 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 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 是你的良知!”
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陆九渊)
材料二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材料三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 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 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 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