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外科现状与展望

微创外科现状与展望
微创外科现状与展望

腹腔镜外科的发展史

腹腔镜外科的发展史 腹腔镜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主要作为腹腔疾病的诊断手段。直到1985年德国的MUhe和1987年法国的Mouret分别成功地完成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后,腹腔镜才真正进入了以干预性治疗为主的诊断和治疗相结合的现代外科腹腔镜时代。LC的成功引发了普通外科在手术技术上的革命,目前几乎所有的普通外科手术都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腹腔镜外科造就的内镜外科技术在普通外科以外的其他领域,如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妇科、骨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科等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和迅速的发展。以腹腔镜外科为主的微创外科,连同器官移植和重症医学已经成为了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三大重点课题,必将在新的世纪里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从事腹腔镜外科专业的同仁们深知自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的。因此.认真复习腹腔镜的发展历史,对于把握腹腔镜外科的未来是非常重要的。腹腔镜外科的发展经历了诊断性腹腔镜、治疗性腹腔镜以及现代腹腔镜三个时代。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于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渐进式和跳跃式的交替是腹腔镜外科发展的趋势,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构成了腹腔镜外科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腹腔镜的起源 1804年,德国人Bozzini首先提出了观察人体内脏器官的构想,并于1806年制造了第一台他自己称之为“Lichtleiter”的器械。他

也因此被称为第一个内窥镜的发明者。但由于这一器械使用蜡烛作为光源,因而从未在人体上使用过。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这一发明的意义,倒是Vienna医学委员会在评估后,认为其有“不适当的求知欲”对他进行了惩罚。 1853年,法国外科医生Desormeaux第一个将Bozzini的“Lichtleiter”改进后用于患者。因此有人称他为“内镜之父”。他使用的仪器是一个由镜面和透镜组成的系统,主要用于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光源为燃油的火焰,烧伤也成为了当然的主要并发症。 1877年Nitze与人合作设计了直接插入膀胱的内镜,并不断改进,尤其是在采用了Idison发明的灯泡后,1879年,膀胱镜正式问世。 1901年9月,在Hamburg的德国生理和医学会会议上,Kelling 报告了他为观察腹腔内注入了过滤空气的反应而将膀胱镜插入密闭的狗的腹腔做的研究结果。他称这一方法为Koelioskopie。这种首先在腹腔内注入气体制造气腹,然后插入膀胱镜进行观察的方法与我们现在的腹腔镜操作非常接近。但是Kelling并没有机会将其用于人体。尽管如此,这一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腹腔镜检查,连同其发明着Kelling(图1-1)的名字,永远载入医学史册。 二、诊断性腹腔镜时代 虽然Kelling是用腹腔镜观察狗的腹腔的第一人,但第一次在人身上使用这种方法的却是瑞典的Jacobaus(图1-2)。在1911

腹腔镜手术发展史

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历史,腹腔镜手术从1901年就已在俄罗斯被应用,到1991年我国才成功完成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 1901年,俄罗斯彼得堡的妇科医师Ott在腹前壁作一小切口,插入窥阴器到腹腔内,用头镜将光线反射进入腹腔,对腹腔进行检查。同年德国的外科医师Kelling在狗的腹腔内插入一根膀胱镜进行检查,并称这种检查为腹腔镜的内镜检查。 1910年瑞典斯德歌尔摩的Jacobaeus首次使用腹腔镜检查这一名词,他用一种套管针制造气腹。 1911年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的外科医师Bernhein经腹壁的切口把直肠镜插入腹腔,用发射光做光源。 1924年美国堪萨斯的内科医师Stone用鼻咽镜插入狗的腹腔,并推荐用一种橡胶垫圈帮助封闭穿刺套管避免操作中漏气。 1938年匈牙利的外科医师Veress介绍了一种注气针,可以安全地做成气胸;在做气腹时,可以防止针尖损伤针下的内脏。用折中安全穿刺针制作气腹的主张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真正针对性腹腔检查术的发明者是德国的胃肠病学家Kalk,他发明了一种直前斜视135°的透镜系统。他被认为是德国的诊断肝脏和胆囊疾病的腹腔镜检查术的奠基人。他于1929年首先提倡用双套管穿刺针技术。 1972年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计划在以后几年中要完成近50万例的腹腔检查,这种检查法已被妇科医师广泛接受。洛杉矶的Cedars-Sniai医学中心有近1/3的妇科手术使用了诊断或治疗的腹腔镜技术。 1986年Cuschieri开始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动物实验,1988年首届世界外科内镜代表会议上他报告了一例实验动物用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获得成功,于1989年2月应用于临床。在人身上首次用腹腔镜作胆囊切除获得成功的法国外科医师Philipe Mouret,1987年他在用腹腔镜治疗妇科疾病的同时给同一个病人做了病变胆囊切除手术获得成功,但未报告。 1988年5月,巴黎的Dubois在开展猪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实验基础上也应用于临床,其结果在法国首先发表并在1989年4月美国消化内镜医师协会的年会上放映了手术录像,一举轰动了世界。它首先震动了美国的外科界,在美国兴起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热潮,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从动物实验、临床探索阶段进行到临床发展阶段。 1991年2月,荀祖武完成我国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也是我国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 1993年,第二军医大学刘彦教授进行了国内第1例子宫切除术,并率先进行巨大卵巢肿瘤切除、休克性宫外孕、重度子宫内异症等腹腔镜下手术。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山西医药杂志2000年第3期第29卷综述 作者:吉宏明任少华张汉伟王树荚 单位:吉宏明(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任少华(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张汉伟(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王树荚(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简称脑立体定向术,是指利用空间一点的立体定位原理,先求出脑内某一解剖结构或病变,即目标点在颅腔内的坐标,定出它的精确位置,再用立体定向仪,将立体定向术专用的特殊器械与装置导入颅内,使之达到目标点,对该结构或病变进行外科处理,以达到进行生理研究、诊断或治疗脑部疾病的目的。神经外科医师在施行脑手术时,通常必须先切开脑皮层,才能发现其下方的病变,故常为可能造成严重的副创伤而困扰。如果病变很小、位置深在,手术直接寻找将十分困难;若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开颅手术则难以避免造成损害;如果探查的靶点为正常组织结构,则直视下更无法加以区别。所以立体定向手术的问世,正是为了解决上述棘手问题。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定位精确和创伤性小,作为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脑立体定向术的历史发展 脑立体定向术的发展分为早期和现代两个阶段。20世纪前70年为早期阶段。公认的三维定向系统是Clarke和Horsley在1906年完成的。1947年美国学者Spiegnel和Wycis报告了首例病人的立体定向手术。而后国外许多学者,如瑞典的Lesell、德国的Riechert和Mundinger、法国的Talairach和Guiot、美国的Cooper、日本的杉田和铃木郎夫等人,对立体定向手术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临床利用X线进行脑室造影定位,治疗范围主要为功能性疾病。借助脑室造影,能够利用参考靶点推算不可见靶点;破坏脑内某一结构,改善药物治疗无效的临床症状,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焦点。50、60年代,国际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掀起了一个高潮,许多学者争相寻找出脑内新靶点,如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及纹状体袢区等,并治疗了大宗病例。在治疗Parkingson病(震颤和强直)以及疼痛方面收到满意效果。60年代初,我国北京、上海、安徽、陕西等相继开展立体定向手术,成功治疗了许多罹患锥体外系疾病和疼痛的病人,许多单位还自行研制了定向仪。目前脑立体定向术毁损丘脑腹外侧核治疗震颤麻痹已经成为定型手术;对部分痉挛性斜颈和肌强直也有明显的疗效。然而1969年治疗Parkingson症状的多巴胺类药物问世,明显减少了立体定向手术的病源,使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发展进入低谷。 70年代至今,为脑立体定向手术的现代阶段。先进影像学和定向仪的发展打破了脑立体定向术停滞不前的僵局,使该技术在国际范围内再次掀起高潮。1972年CT问世,为现代医学影像学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MRI体层成像逐步兴起更为立体定向手术打开了一个新领域。CT、MRI扫描可以直接显示颅内病变及其靶点,避免了脑室造影间接定位的不够精确、并发症较多的缺点,使得立体定向手术更加安全可靠,开创了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新纪元。先进的立体定向仪借助CT、MRI引导,手术精度差已达0.3~0.5mm。现代立体定向手术从此进入了一个以CT、MRI引导为代表的、能治疗多种疾病的崭新阶段。借助CT、MRI 引导施行定向手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CT室或MRI室施行手术,利用先进影像技术随时直接观察靶点或利用探针间接定位靶点。另一种方法是CT、MRI扫描定位后,仍回手术室施行手术操作。后一种方法容易利用其他设备资源(如脑血管造影、脑电监测、脑超声检测等)和手术设施,显然更为经济适用,因而为国际上绝大多数神经外科所采用。 2基本原理及方法 脑立体定向术的原理为:颅内任一手术目标点(解剖结构点或病灶)的位置,都可由三维坐标系统确定。病人头部与定向仪彼此固定后,在立体定向仪上就可标记出脑内病灶靶点。即若把立体定向仪的水平、矢状和冠状方向分别用三个不同的数轴表示,则脑内任意一个靶点都可在定向仪的三个坐标上找到其特定的

张玉琪:中国小儿神经外科发展现状

中国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 根据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我们全国从事神经外科医师约有1.3万名,由于儿童神经外科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造成国内优秀的小儿神经外科医生匮乏,能做儿童脑肿瘤手术的医师则少而又少。结合目前儿童脑肿瘤的发病率,可以说:目前我国的相当多的儿童脑肿瘤没有得到应有的正确诊断或治疗而死亡。因此,这是每一名神经外科医师、各级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尽管在50多年前,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就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独立病房的小儿神经外科,但目前在全国综合性医院中,也只有少数医院有独立病房的小儿神经外科和专职的小儿神经外科医师(如: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北京天坛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等)。其他绝大多数医院没有独立的小儿神经外科,只有个别神经外科医师兼职做儿童患儿的神经外科手术。在全国儿童医院系统内,有独立小儿神经外科或床位超过30张的医院(如:南京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也极少。 诚然,不仅是小儿神经外科,整个从事儿童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数量均在近十年下滑严重。虽然这种现状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成因,但作为从事儿童神经外科工作近30年的我个人来讲,儿童才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明天和希望,关注他们的健康是我们这代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赋予我们这些从事小儿神经外科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如何更好的提高我们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个人认为下述三个方面对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可能有所帮助:第一,高年神经外科医师应主动关注小儿病人,在条件较好的医院(病人来源、硬件条件和技术水平)要设立小儿神经外科。第二,在全社会普及小儿神经外科的科普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儿童颅脑疾病的重要性,特别是媒体的宣传作用。第三,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经费投入,支持医学科研和减免治疗费用。 与儿童白血病治疗相比较,开展小儿神经外科所需要的硬件条件要求不高,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费用低、早期治疗成功率高、长期疗效好。不高的经济投入,较好的治疗效果,每个单位拨付一些经费可使更多的儿童病人受益。 近些年社会对小儿白血病投入了较多的关注,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作为位列小儿神经外科发病率第二位的小儿脑肿瘤,却迟迟未得到全体社会的重视,所以在这里我大声呼吁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对儿童的颅脑肿瘤倾注更多的热情和关注。

微创外科的发展史

微创外科的发展史 王国政包荣广(搜集整理) 微创外科从起步构想以至完整思想体系的形成,从零星仪器、器材的凑合以至成套设备的供应与不断改进,从个别动物实验和临床尝试以至在广大外科领域各个专科内的普遍应用,持续逶迤不下一百余年。1901年德Kelling首用膀胱镜观察狗的腹腔。1910年瑞典Jacobaeus用腹镜检查人的腹腔。1928年俄Ott以额镜为光源,用陷凹镜观察孕妇腹腔。1928年德Kalk用之作肝穿活检。1938年匈Veress发明安全气腹针。二战期间,阻难频频,进展缓慢。50年代,英Hopkin发明柱状透镜,提高了光导效率。60-70年代,德Semm 配套设计了气腹机、冷光源、热凝装置及其他专用器材,施行大量妇科手术。1983年,英Wickham一位对泌尿内镜深有造诣的泌尿外科医生,首次提出了显微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的概念[1]。使MIS的诞生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条件均告具备。至1987年,法Mouret成功施行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1988年法Dubois连续完成了LC36例,并在翌年结合录像公布于世,引起哄动。1990年以后,MIS发展迅猛,在普外、胸外、妇产科、泌尿外科、小儿外科等各个专科领域内遍获开花、增华。整个90年代可称是MIS得到全盛发展的时代:初期,MIS已在外科各个领域中有所施展;中期,MIS进入相对成熟期;后期,开始探索肿瘤的微创治疗。一时间,彻底改变了外科界毫不问津内镜诊断治疗的局面,对长期统治外科医师头脑的:"切口越大,暴露越清楚;手术范围扩大,则治疗更彻底"的传统理念提出了质疑。于今,

神经外科年度工作总结

神经外科年度工作总结 篇一:神经外科工作总结 神经外科工作总结 神经外科在院领导的领导下,务实创新,以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指导,以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创建“三甲”医院这一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优质护理服务”,“三好一满意”等活动,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管理和教育,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往年均有明显提高。现将XX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创建“三甲”医院为动力,向管理要效益创建“三甲”医院活动主要是通过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一系列工作,帮助医院和科室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实现对现有工作的持续改进,从而实现“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人才,向管理要效率”的科学管理目标,并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我科在开展和推进“创先争优”,“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中,坚持实事求是,重在改进的原则,立足于客观认识缺陷,持续改进工作,效果明显。同时加强脑卒中的筛查和随访工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过去的一年的工作中,我科未出现过一次医疗纠纷和差错,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二强化“三好一满意”,杜绝医疗违规行为我科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教育促整改;还把自身的服务工作和“创先争优”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服务。使“优质护理服务”及“三好一满意”工作落到实处,工作中未发现医务人员收受、索要病人及其家属的“红包”和其他馈赠以及以各种名义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收入的现象发生。拒收红包34次,接受锦旗6面。 三改进服务流程,规范医疗行为,努力增加科室收入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在床位紧张,医护人员及设备器械不足的情况下,改进服务流程,规范医疗行为,落实核心制度,继续开辟新技术和护理项目,增加各种合理的收费项目,共收治病人1115人次,一年来共施行手术582例,手术病人占住院病人的50%,一年来神经外二科总收入共计2800万元,净收入720万元,同期环比收治病人增加6%,毛收入增加%,净收入增加19%,临床治愈率达99 %,为我院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拓展创新思路,开创进取,大力开展新技术在开展新技术方面,大力开展显微神经外科,微创神经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我科开展的新技术,均达到很好的效果。开展的新手术如下: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显微镜下经鼻

腹腔镜发展的历史

腹腔镜发展的历史 文章来源:四川省生殖健康研究中心附属生殖专科医院发布时间:2008-3-13 【关闭】 核心提示: 1901年,俄罗斯彼得堡的妇科医师Ott在腹前壁作一小切口,插入窥阴器到腹腔内,用头镜将光线反射进入腹腔,对腹腔进行检查,并称这种检查为腹腔镜检查。 同年德国的外科医师Kelling在狗的腹腔内插入一根膀胱镜进行检查,并称这种检查为腹腔镜的内镜检查。 1910年瑞典斯德歌尔摩的Jacobaeus首次使用腹腔镜检查这一名词,他用一种套管针制造气腹。 1911年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的外科医师Bernhein经腹壁的切口把直肠镜插入腹腔,用发射光做光源。 1924年美国堪萨斯的内科医师Stone用鼻咽镜插入狗的腹腔,并推荐用一种橡胶垫圈帮助封闭穿刺套管避免操作中漏气。1938年匈牙利的外科医师Veress介绍了一种注气针,可以安全地做成气胸;在做气腹时,可以防止针尖损伤针下的内脏。用折中安全穿刺针制作气腹的主张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 真正针对性腹腔检查术的发明者是德国的胃肠病学家Kalk,他发明了一种直前斜视135°的透镜系统。他被认为是德国的诊断肝脏和胆囊疾病的腹腔镜检查术的奠基人。他于1929年首先提倡用双套管穿刺针技术。 1972年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计划在以后几年中要完成近50万例的腹腔检查,这种检查法已被妇科医师广泛接受。洛杉矶的Cedars-Sniai医学中心有近1/3的妇科手术使用了诊断或治疗的腹腔镜技术。 1986年Cuschieri开始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动物实验,1988年首届世界外科内镜代表会议上他报告了一例实验动物用腹腔镜施行胆囊切除术获得成功,于1989年2月应用于临床。 在人身上首次用腹腔镜作胆囊切除获得成功的法国外科医师Philipe Mouret,1987年他在用腹腔镜治疗妇科疾病的同时给同一个病人做了病变胆囊切除手术获得成功,但未报告。 1988年5月,巴黎的Dubois在开展猪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实验基础上也应用于临床,其结果在法国首先发表并在1989年4月美国消化内镜医师协会的年会上放映了手术录像,一举轰动了世界。它首先震动了美国的外科界,在美国兴起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热潮,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从动物实验、临床探索阶段进行到临床发展阶段。 1991年2月,荀祖武完成我国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也是我国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10年来,我国已开展40多类腹腔镜外科手术,病例已超过100多万。术前吃一些清淡的,提前一天住院,遵医嘱进术前准备。 术后的调养: 一、伤口护理: 通常腹腔镜的伤口在肚脐处是一公分长,在下腹部侧则各为0.5公分的伤口,在手术完后,一公分的伤口通常或做简单的缝合,此时可能使用可吸收线或不可吸收线缝合,若使用不可吸收线缝合,则应于手术后七天予以拆线,若用吸收线缝合则不需拆线;至于0.5公分的伤口,使用透气的胶布贴合就可,但有时为增加伤口愈合的整齐性,也可能用缝针、简单的缝合。对于这些伤口的护理,要注意的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等伤口完全愈合后(约十天),方可淋浴或弄湿。最重要的是,因腹腔镜的患者,住院天数极短,所以患者返家后,每天一定要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的现象,以防感染发炎的发生,不过腹腔镜术后伤口的发炎相当少见。 二、阴道出血:

发展规划(普外科)

长沙市第三医院普外科三年发展规划 一、本学科现状:我院普外科是全市最早的普外专科之一,现分为普外一科和普外二科两个病室,共有床位张 ,医疗设备较为齐全 ,其中腹腔镜 2 台 ,胆道镜1 台 ,多功能监护仪 台 ,放射性微粒子植入仪1台。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门急诊量达人次9856/年,收治病人数达 2400 人/年,近年来,先后开展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叶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术、腹腔镜结肠肿瘤切除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高难度的手术。普外一科主任胡智强现为湖南省胃肠外科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肿瘤外科委员会委员,长沙市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普外二科主任倪斌现为湖南省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科室整体实力强大。 二、发展目标:通过三年建设,使我院普外科发展成为具有专科特色、技术领先、科研教学成绩突出、整体实力处于市级领先、省内先进的学科。 三、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 1、腹腔镜微创外科:在现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技术已经很成熟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腹腔镜技术在普外科的应用,重点开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 2、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强化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的理念,新辅助化疗、手术和术后化疗三者结合,提高治疗效果,规范胃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的术式,积极开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3、乳腺外科:积极开展乳腺癌筛选工作,以提高乳腺癌的

早期诊断率,规范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开展乳腺癌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研究,实施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4、小儿外科:继续扩大小儿外科的规模,积极开展先天性巨结肠等高难度手术。 四、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计划: 1.拟在全市率先开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2. 拟在全市率先开展乳腺癌的保乳手术。 3. 拟在全市率先开展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 五、人才和学术梯队建设 ⑴、人才梯队建设 1、学科带头人 力争继续担任省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争取在多家学术期刊任职。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把握专业发展趋势,组织带领专科梯队不断创新。 2、学科梯队建设:在现有人才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专业、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医师队伍中达到教授4人,副教授6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4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4人,护士本科以上学历者8人以上。主管护师职称人数达2人以上。每年选送1-2名优秀医师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家重点普外科进修学习,重点学习腹腔镜和保乳手术。 3、教学能力建设:继续承担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本科、本硕连读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做好各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进修培训,周期进修医生3-5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为基层培养技术带头人。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推广新技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技术水平。 ⑵学术能力建设

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和机遇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现状和机遇 作者:常鹏飞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53 刊名: 中国医师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IAN 年,卷(期):2011,13(1) 参考文献(19条) 1.李龄.雷霆癫癎外科的进展[期刊论文]-中华外科杂志 2007(02) 2.刘仕勇.安宁.杨辉儿童难治性癫癎的外科治疗[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05) 3.张建国脑深部电刺激术的现状与未来[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05) 4.李建宇.陈革.庄平丘脑切开术对原发性震颤的疗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2(05) 5.张宇清.李勇杰.李建宇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病276例病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07) 6.邵明.孙成彦功能神经外科的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康复 2003(02) 7.李建宇.张宇清.庄平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肌张力障碍[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06) 8.向军.常鹏飞.刘坤神经电刺激治疗慢性疼痛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8(02) 9.陶蔚.胡永生.张晓华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06) 10.陈立华.陈凌.凌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疗效分析[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8(04) 11.常鹏飞.凌至培.左焕琮精神外科的发展历程-理论与实践 2007 12.王连仲.尹忠民.闻华立体定向多靶点手术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期刊论文]-中华外科杂志 2007(24) 13.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精神外科临床指南(建议稿)[期刊论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9(08) 14.李贵涛.陈锡然.陈造宏脑瘫多种手术治疗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15) 15.马凯.李勇杰.胡永生脊髓圆锥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附22例报告)[期刊论文]-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5(02) 16.马凯.李勇杰.庄平脑瘫手术中肌电图监测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02) 17.孟凡刚.张建国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期刊论文]-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9(03) 18.周晓平神经电刺激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9(03) 19.张玉琪.王忠诚.张杨北京地区神经外科状况的调查报告[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曲友直.高国栋.QU You-zhi.GAO Guo-dong神经外科进修医生临床带教的几点体会[期刊论文]-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 2.提高学生兴趣,搞好神经外科学教学[期刊论文]-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 3.庄明华.蔡绍先.杨棉华Problem- based Learning与剖析临床教学病例相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的教学改革方案设计[期刊论文]-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教学人文版)2000,13(4) 4.陈立朝.许民辉.邹咏文.陈广鑫神经外科临床带教工作的体会[期刊论文]-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2) 5.杨丹.刘宁案例教学法在外科学实习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期刊论文]-当代医学2010,16(2) 6.周晓平.孙伯民第十四届世界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大会纪要[期刊论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6) 7.张光斌.贺涛.张宁.Guang-Bin Zhang.Tao He.Ning Zhang DMBT1过表达对食管癌细胞系EC9706生物学行为的影

脑外科五年规划

脑外科五年规划(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科室五年规划 一、科室现状及基本情况 1、开展业务:目前脑外科可单独开展各类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及开颅去骨瓣血肿清除术、颅脑损伤(轻型、中型、重型硬膜下/外血肿清除术,脑挫裂伤清除减压、颅内压探头置入术)、颅脑凹陷性骨折复位固定术、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脑室钻孔伴脑室引流术、颅骨缺损修补术、V-P分流术,头皮撕脱伤修复术及其他常规的开放手术。颅脑外伤综合治疗经验丰富,抢救成功率高。 2、人员结构(学历、职称、专业、进修学习等情况) 二、目前存在问题及发展阻力 存在问题:硬件设备不足,我县县级医院神经外科已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目前我科颅脑常见病、多发病(脑创伤、高血压脑出血、多种颅内血肿清除术、脑室钻孔伴脑室引流术)已常规开展各类II、III级手术。因缺少硬件系统(脑科显微镜、大C型臂数字减影机--DSA),如果有这些设备:特别是CTA、DSA技术开展后,可以拓展

脑动脉瘤、机械取栓、脑血管畸形介入治疗,极大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治疗风险。我县神经外科将在南疆区都是先进水平。 发展目标 (一)目标:经过五年学科建设,全面提升我院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学科带头人具备渊博的学识水平,精湛的专业技术,良好的管理能力和高尚的医德风范;成就一支整体素质好,医德高、具有团结、拼搏精神和甘于奉献的技术队伍。专科特色显现,是我县神经外科成为本地区有影响力和有竞争力的重点学科。 1、医疗工作:建立专科门诊,调整专业人员到位,建立神经外科绿色通道,建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呼吸机使用等。实现神经外科独立抢救危重病人。 2、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每周进行一次科内疑难病例讨论,每月进行一到二次业务学习,根据专业需要每一到二年安排一到二名医师或者护士进修学习。建立定期讲座制度,落实医师轮转制度,医师进修制度,加强对轮转医生的带教管理,严格落实带教计划。 (二)具体目标: 1.特色专业开展情况:开展各种脑出血的CT引导下软通道微创精确穿刺引流术。手术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使常规脑出血开颅率减低。 2.科室在已有情况下重点全面巩固开展1、2级微创手术及多发病常规手术。五年内向医院申请需要购进:脑科

中国腹腔镜外科的现状及进展

·专家论坛·中国腹腔镜外科的现状与进展 郑民华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一转眼,我们已经进入2010年。 2010年,是一个新的年代的开始,世界和中国在这个新的年 代里将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腹腔镜外科的发展也像世界 与中国的发展一样,亦转入了一个飞速发展和丰富变化的新时 期。对于腹腔镜外科医师而言,面对这一新的年代的开始,我 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去,进而展望未来,并开始规划这新的一 年,为腹腔镜外科新的年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开端。 一、腹腔镜在胃肠肿瘤根治手术的发展 以腹腔镜外科为代表的微创外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以腹腔镜胆囊切除为主的良性病变脏器的切除与功能修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展了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切除;21世纪初开始进入了消化道肿瘤微创外科快速发展与普及的时代。微创外科经历了从良性疾病的治疗到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手术的历程。外科手术经历了从传统的开腹手术到被誉为“第二次革命”的腹腔镜手术的过渡,近年来,又正在经历从多孔腹腔镜手术向单孔腹腔镜手术乃至经自然腔道内镜下的体表无瘢痕手术的演变。 由于微创理念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发展的趋势往往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1)技术决定论(technique driven):如胃肠肿瘤手术的腹腔镜手术,需要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建立才能获得顺利的开展;(2)术式决定论(procedure driven):如胃癌手术的D2根治术成为金标准手术,需要一个标准化的受到普遍认可的规约加以引导与规范;(3)市场引导型(market driven):由于微创技术的发展,对于有前途的术式,厂商投巨资开拓,引导方向,如减肥手术、疝手术、单孔手术、经自然孔的手术、机器人手术、外科治疗2型糖尿病等。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作为腹腔镜消化道手术中最为成熟的一种手术方式,在我国亦已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在技术层面上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国内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已经得到相当程度开展。对于腹腔镜胃癌手术,由于早期胃癌诊断率相对较低,进展期胃癌占有较大比重,我们国内主要是以腹腔镜下的 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中心 通讯作者:郑民华,E-mail:zmhtiger@https://www.360docs.net/doc/bc9757104.html,

腹腔镜基础知识介绍

腹腔镜系统基础知识介绍一、目录 第一章医用内窥镜定义及发展历史 第二章腹腔镜系统的基本组成 第三章腹腔镜摄像系统 第四章气腹机

第一章医用内窥镜定义及发展历史 一、医用内窥镜的定义 医用内窥镜泛指经各种管道进入人体,以观察人体内部状况的医疗仪器,其最大的好处是微创。部份内窥镜同时具备治疗的功能,如膀胱镜、胃镜、脑室镜、支气管镜、腹腔镜等,本文着重介绍的即为其中的一类——腹腔镜。 二、医用内窥镜的起源及发展 1795年,德国Bozzini制成的"Lichtleiter"(德文,意思是光线传导装置) ,用于探索人体的各个孔道和管腔,开创了内窥镜的起源。早期内窥镜都是从人体自然腔道进入,如泌尿科膀胱检查、妇科宫腔检查、五官科检查等。 人类运用内镜探测腹腔始于20世纪初,1901年,VonOtt将阴道后穹窿切开,利用头镜反射光照明使用膀胱镜首次检查了孕妇的盆腔,成为第一个穹窿镜专家。1902年,Kelling向德国生物医学会报告了通过膀胱镜检查人的食管和胃,以及通过膀胱镜检查狗的腹腔。直到1910年,瑞典Jacoaeus 首次报道用腹腔镜检查了人体的腹腔、胸腔、和心脏,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腹腔镜检查。由于Von Ott、Kelling和Jacoaeus在腹腔镜临床应用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被称为腹腔镜之父。 1960年KARL STORZ发明了第一台医用冷光源,为内窥镜显影带来了光明。1964年,HOPKINS柱状晶体镜的发明是内窥镜发展的里程碑,这种柱状晶体镜具有:超广角,大视野,无球形失真,亮度高等优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内窥镜影像系统的诞生,人类完成了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启了内镜治疗的新篇章。 1991年2月19日,云南曲靖第二人民医院荀祖武使用KARLSTORZ设备完成了中国内地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这是国内第一例腹腔镜外科手术。随后腹腔镜技术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手术的发展与手术器械、设备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不断拓展手术开展范围,由最初的良性病变治疗发展到恶性肿瘤切除,腹腔镜成为一个又一个疾病诊疗的金标准。 ? 第二章腹腔镜系统的基本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