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

综观学界目前对紧缩研究的现状,成果比较丰富的是复句紧缩(如果你饿了,你就吃吧。——饿了就吃。)和构词紧缩(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可以说这两个领域已经研究得比较充分了。相比之下从词组到词组的紧缩(排队分房子——排房子)尚未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是紧缩研究最薄弱的部分,本文重点研究的就是这个部分。全文共八章,十点五万字。第一章是引言。这一章我们首先在紧缩理论方面做些建设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一)对紧缩的界定,对紧缩涉及到的原形式和紧缩形式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紧缩的判定标准。(二)将紧缩的性质概括为三点。(三)讨论了紧缩的动因。其次,我们论述了研究紧缩的意义,说明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本文所持的语法观念、研究方法和使用的理论。第二章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本文只研究从词组到词组的紧缩,但是考虑到本文学术背景的完整性,我们将其他两类紧缩(复句紧缩和构词紧缩)的已有成果也做了梳理。这样做也可以方便读者将本文研究的紧缩和其他类型的紧缩进行比较。第三章我们讨论了连动结构“动1 +(宾1)+

动2 +宾2”紧缩为“动1+宾2”以后导致的句法语义后果。句法后果是“动1 +(宾1)+动2 +宾2”从一个句法语义透明的结构(分析性结构)变成“动1+宾2”这个句法语义不透明的结构(动词与宾语错配的综合性结构)。语义后果是“动1”的词义增值了。词义增值以后“动1+宾2”重新变成一个句法语义透明的结构,整个过程是一个连环的语义句法互动过程。“动1”的词义增值发生在“动1+宾

2”这个结构里,其动因是人们追求构式的可推导性,其机制是人们把一个综合构式的意义重新分配,这导致剩下的动1多承担了一部分意义。“动1 +(宾1)+动2 +宾2”紧缩为“动1 +(宾1)”的限制是多方面的:a.“动1 +(宾1)”所代表的过程必须与“动2 +宾2”所表示的过程相重合;b.“宾2”在认知上具有较高的关注度;c.要通过语言系统的核查:当语言系统中已经有一个形式与紧缩操作要生成的形式相同,为了维护语言的清晰度,这个紧缩形式会被拒绝;d.“动1 +(宾1)+动2 +宾2”所代表的事件要有一定的熟知度。最后,用我们建立的词义增值理论讨论了已经争论多年的“去”的“往”义如何获得的问题,“非”的肯定意义从哪里来的问题以及“承”如何会衍生出“听闻”意义的问题,结论是这些无法从引申角度得到论证的词义都是紧缩的结果。第四章讨论形式动词删略造成的紧缩。实际语言运用中大量存在的“A个B”结构,很多AB是词,比如“汇报”“表态”,有的还是单纯词,如“浪漫”“幽默”,有的是词组,如“洗手”。本章主要讨论了“A个B”结构的生成机制。给出了两个规则:规则(一):作个AB→个AB→A个B规则(二):个AB→A个B把“A 个B”结构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存在原形式的,一种是实际语料中找不到原形式的,前者用规则(一)生成,后者用规则(二)生成。而规则(二)是规则(一)的一部分,这样就将两种“A 个B”结构的生成机制做了统一的解释:都生成于紧缩。我们通过追索“浪个漫”这个结构体中“浪”功能的来源,证明了轻动词的存在。并基于汉语实际对形式语法的轻动词理论提出了修改建议,在承认轻

动词必然触发位移的前提下,认为位移的未必是核心动词V0,实际

位移的是AB中的A,这个A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单位,但形式上必须

是一个完整的音节。最后对我们提出的理论作了预测力测试,也就是证伪检验,得到的结果是预测率为90%.第五章讨论介词删略造成的

紧缩。这一章里我们讨论了三种句法语义不透明的结构:(一)不及

物动词带宾语结构(俄罗斯施压中国);(二)伪定语结构(开我的玩笑);(三)“像极了”带宾语结构(这孩子像极了他父亲)。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经过了紧缩,紧缩过程都是删略介词后促发了谓词位移合并。紧缩造成了一系列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导致结构不透明——从分析形式变成了综合形式,产出了一些新的构式。其次是导致某些语类功能的变化,比如不及物动词变成及物动词等。我们对几种看似不相干的结构的生成机制,给出了统一的解释。轻介词理论虽属于一种假设,其解释力是很强大的。第六章讨论“V一V”到“VV”的紧缩。重叠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语法手段,汉藏语言里用得尤其多。动词的Vv重叠式表量减(表轻松、短时、尝试等),这造成了汉语重叠手段内部的不自洽(形容词,量词,代词,动词AABB式重

叠均表量增)。更值得注意的是Vv重叠式似乎对语言的像似性原理构成了挑战。为了弄清个中原因,我们从类型学视角出发,做了跨语言的调查,意在查明此种情况是不是汉语独一家。调查结果表明,在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中,使用重叠手段的占多数,在这些语言中,除少数受汉语影响动词重叠表量减外,其余一律表量增,都符合语言的象似性原理。为了搞清汉语动词重叠式表量减的原因,我们梳理了动词

重叠式的发展脉络,论证了Vv式是由“V一v”式紧缩而来,而“V

一v”式的前身是带同源宾语的“V一V”结构。表量减、量小都源

自于“一”是表有的最小数词。紧缩的原则是不改变意义,这样“V

一v”表量减的意义就在Vv中存续下来。Vv可以叫做重叠式,但要

清楚,它不是原发的重叠式,是紧缩的结果,这就是它在众多重叠形式中显得特别另类的原因。第七章讨论从“打/V一V”到“一V”的紧缩。汉语的“一V”结构是个很受关注且争议颇多的结构,在这一章里我们聚焦于这个结构的语法化历程,我们发现已有成果在探讨该结构的源头时忽略了语境类同性这个条件,因而得出了不客观的结论。通过对语料的发掘和梳理,我们发现这个结构与动词重叠式居然有共同来源,“打一V”一方面发展成“V一V”,一方面紧缩为“一V”,

同时某些“V一V”也紧缩为“一V”。“一V”的产生年代几乎与动词重叠式的产生时间相同。第八章是结语。紧缩既然是语言的普遍现象,那它也一定遵循着某些原则,也应该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把这些原则、规律命题化、条理化就成为紧缩理论。已有成果(包括国内外成果)述及紧缩现象的也不少见,但将其作为一种理论来对待的成果几乎没有。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紧缩理论方面做些建设性的工作,并用我们建立的紧缩理论对一些传统难题给出我们的解释。我们不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这不过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所做的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