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韩丽丽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板书题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鲁人版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走进自然”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田园诗派第一人陶渊明辞官归隐时写下的作品。
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折回”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了农村的自然风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全诗情景交融、淡远潇洒、韵律悠扬、语言优美。
这首辞体抒情诗,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高峰。
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二、学情分析:刚刚进入高一,学生文言知识体系还不完善,但掌握文言知识是读懂文言内容的前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完善文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地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基于以上两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陶渊明的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重点的文言词语,如:谏、策、樽、觞、审、容膝、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眄、岫、盘桓、棹、窈窕、行、期、胡、奚、焉、曷、来、以;词类活用,如:幼(形-名)、怡(使动)、傲(形-名);特殊句式,如:①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②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③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⑥乐乎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3)了解作者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体会其高洁的志趣和乐天安命的生活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法与学法:学习不是容器式的灌输,而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我主要采用“五重发现”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展示、总结、拓展实现本文的目标
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
1、自学发现(课前预习)
①阅读学案中有关陶渊明生平、思想、归隐原因、归隐后生活的资料。
②课前指导:指导学生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学习文言文一般先言后文,指导学生再读文本,归纳、整理典型的文言现象。
边读边思考:散文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看出来?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写出自己的疑惑。
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2、交流发现
①小组内交流、共享积累的文言现象。
②小组内交流、初步解答存在的疑惑,不能解决的疑惑留待全班共同解决。
(二)、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重点是引导朗读和归纳文言知识。
1 课件展示表扬学案优秀的小组及个人。
2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不断传出书声琅琅。
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其次,教师指导诵读,本文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引导学生读出重点句的情味。
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冲出牢笼、放飞心灵的畅快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则要读出诗人参透一切的旷达之情。
然后,让学生自由展示朗读,
体会情感。
老师也可以范读一个语段。
3 归纳文言知识。
这个环节主要有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完成。
(1)小组内讨论、归纳、整理自己所积累的文言知识。
(2)各小组以竞赛的方式板书展示本组所积累的文言知识。
(3)解疑答惑。
这个环节依然有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引导解决。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中“以”中的用法,学生可能把握不了,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在第一段中出现的“舟遥遥以轻飏”,两处句式是否相同,“以”的用法是否相同,相信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弄明白此处“以”的用法是相当于“而”,表修饰。
4 教师用课件以测试的方式检测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课件展示检测内容)
5语文课代表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如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应该改进的地方。
第二课时:重点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小组内讨论、解决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并进行整合,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2各组展示最终整合出的问题,,展示时,每小组出两名同学,一名同学口述,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问题大纲,这样就避免了组与组之间整合的问题出现重复,讨论起来也有层次感。
班内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各组列出的问题,班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进行引导。
这个环节中应该有朗读和对诗句的赏析。
3 学生可能会探讨的问题:
(1)诗人决意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2)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那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诗人的归隐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一个词“快乐”之类概括,教师就需要追问,他的这种快乐体现在哪里,学生就会深入挖掘文本2、3两段,通过相关语句,自然就能概括出诗人归隐后的“乐”体现在室内之乐、园内之乐、出游之乐等方面,如果再引导学生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对情感的把握就更到位了。
(3)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因为时间关系,其他问题不再一一列举。
4 学生应该探讨的问题:
(1)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那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2)诗人的归隐之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3)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归隐是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还是逃避?
如果学生能在平等的首席——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5总结发现: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是阅读鉴赏方面、作文素材积累方面、写作技巧方面或对人对事态度方面
7、科代表对本节课各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应该改进的地方。
(三)课后拓展发现:
1、课外阅读
《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大众文艺》,2010年09期)
《名家讲堂·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于丹品读陶渊明》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文章。
这就是我的课堂设计过程。
近一年来,我们齐河一中全面推开了市教研室张敬军老师的“五重发现”教学模式,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在语文泰斗王新岳老师的带动下,我们的这种教学模式进行的有声有色,最主要的是学生和老师都收获很多。
六、效果分析:因为五重发现教学法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可能课堂环节不如老师设计好的课堂环节流畅,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充分得到动起来,学生真正发挥了课堂主体性的作用,
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只要给他们提供足够大的舞台,他们可以舞得精彩,他们是可以完成我们的预设目标的,甚至还要好。
久之,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自然会提高。
近一年来的实践也证明老师和学生都有很大提高。
还需提高之处,学生如何更准确地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对课堂的调控,时间的把握等,这都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研究。
结束语:语文是一条诗意的河。
希望在语文老师的精心设计之下,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语文的浪漫,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字音、字形、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