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贪夜蛾的基本特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地贪夜蛾的基本特性
1 分类地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英文名称为Fall army worm,翻译为秋黏虫。

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夜蛾属(Spodoptera)[1],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Fab‐ricius)同科、同属,与我国历史上第二大类害虫黏虫My thimna separata(Walker)同科不同属。

因此,从亲缘关系上讲,草地贪夜蛾与我国危害极大、很难防治的斜纹夜蛾关系最近。

但从为害特性来讲,它们都具有夜蛾科害虫食量大、食性杂、寄主植物多、为害范围广的特点。

据目前的研究,该虫已经在我国分化出不同的种群生物型,西南大学的研究表明,该虫仅在重庆地区就有水稻型(COI分子标记基因)和玉米型(Tpi
分子标记基因)两个亚型[2]。

2 分布与传播特征
草地贪夜蛾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3],2016年从美洲入侵非洲,随后在撒哈拉以南的44个国家快速蔓延。

2018年7月,草地贪夜蛾首次传入亚洲地区,入侵印度、斯里兰卡等8个国家[1,4]。

2018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全球预警,将该害虫列为世界十大植物害虫。

2019年1月,在我国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宝藏镇发现该虫[3],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分布在我国粮食主产区的20个省份[4‐8],而且还有进一步向全国各地扩散的趋势,是典型的外来入侵害虫。

该虫具有迁飞特性,有别于斜纹夜蛾的区域性间歇暴发,该虫与黏虫的迁飞性和迁移性相似,与栽培作物的布局密切相关,最终成为全国性发生的暴食性食叶类害虫。

3 为害特性
草地贪夜蛾为害对象主要为禾本科植物,可取食玉米、水稻、高粱、甘蔗等186种植物。

由于该虫喜欢温热气候,冬季不能在北方越冬,因此,对小麦的为害主要是在小麦的生长后期,为害最为严重的作物是玉米,鉴于玉米的幼苗有抗虫物质丁布的存在,因此,其为害时期主要为喇叭口时期之后。

此外,当禾本科植物不能满足该虫的取食需要时,该虫也会对花生、豆类、蔬菜等栽培作物产生危害。

研究表明,该虫一般不取食烟草。

草地贪夜蛾是以幼虫取食为害植物的叶片、幼嫩组织,乃至尚未成熟的种子。

成虫产卵为聚产,一个卵块有200~300粒卵。

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然后在卵块周围取食;3龄之前,取食量很少,通常隐藏在叶、叶鞘等部位进行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3龄之后幼虫进入暴食期,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严重发生可将整株玉米叶片取食光;此外,幼虫也会钻蛀心叶、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进行取食[9]。

4 生物学特征
了解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征,对于防控十分重要。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草地贪夜蛾无滞育现象,适宜发育温度广,为11~30℃,在28℃条件下,30d左右即可完成1个世代。

二是产卵量大,卵聚产,成卵块状,一头雌蛾可产10个左右的卵块,产卵量可达1500粒左右;产卵一般在叶片的正面,便于识别。

三是具有迁移为害特性,低龄幼虫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3龄以后的幼虫可以爬行迁移,与黏虫的“行军虫”类似;成虫可以迁飞和迁移,一个晚上随气流可迁飞100~500km,最远可迁飞1500km[10]。

四是成虫具有一定的趋性,对糖酒醋液有趋性,对光有一定的敏感性,对性诱剂的反应敏感。

因此,可采用理化诱控技术控制成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