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谈文言文的审美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析谈文言文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1-04-01T13:17:52.890Z 来源:《学园》2011年02月上旬供稿作者:黄灿平
[导读]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
黄灿平浙江省嵊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发掘蕴含文言文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目标在原来的培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就促使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对文言文作品的欣赏,激发他们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使他们的艺术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
一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中美的因素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而审美教育的方法,则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按照“美的规律”设计教学,以教师为审美中介,以美启美,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1.文言文包涵着形式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如《孔子?季氏》九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念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君子有几种考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颜色,考虑温和吗;容貌完整,考虑庄重吗;说的语言,考虑忠诚老实吗;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吗;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请教;将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可得。这几个三言句子的排列,在形式上与三言诗一模一样,具有鲜明详尽的表意效果,使孔子所讲述的君子立身处世,必须思考的九个问题一目了然,这既反映了一个教育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又充分地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每句叠加三个意象,分开来看,每句都缺乏一种建构的词语、组象的元素即通常所说的谓语,但合起来看,它们却又都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向心力,将这九个意象网结在断肠人的怅然愁绪上,藤干枯了、树老朽了、乌鸦在黄昏中无巢可归,三个意象一经网结,萧瑟之境全出;一座小桥,流水从桥下缓缓流去,这里竟有一户人家,三个意象一经结网,孤幽之境顿生;荒荒的古道上,阵阵秋风刮来,一个骑着瘦马的游子在艰难地跋涉着,三个意象一经结网,惆怅之境则现。如此层层网结,把夕阳西下踽踽独行的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孤独和惆怅之心境,十分深邃地显现了出来,回味无穷。
文言文包涵着形式美,课文中描绘出很多优美迷人而又各具特色的意境和场面,我们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其美。《醉翁亭记》中琅琊山谷的纯朴欢乐;《荆柯刺秦王》中易水河上惜别场面的慷慨悲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的雄壮磅礴,所有这些多姿多彩的意境,无不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2.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净化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文言文教材中的记叙,描写了许多优秀人物,显示出崇高的心灵美和性格美,揭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感情。
历史散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例如《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的形象,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陶冶情感,提高审美。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自由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参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还有如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智勇兼备;廉颇的忠勇不二,知错善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顾全大局,侯生的足智多谋,重义轻生,周瑜的多谋善断,儒将风度;曹操的自负谋略,奸诈多疑……当学生在阅读中为这些历史人物深深感动、神采飞扬时,我们的教学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所以,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做引领者,而绝不是搬运工。
3.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需要继承,文言文的教学是继承的途径之一。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反复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主要依靠的是学生自己主动地阅读,即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并走进作品,与作品同喜同悲,共乐共怒,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翟也”……这些情感之美,在教学中更能促使学生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4.感悟思想美的熏陶
历史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而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其思想内容是健康的、积极的。如《谭嗣同传》中,为挽救戊戌变法危局而视死如归的谭嗣同说得好:“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几句话不仅反映了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牺牲自我的爱国精神,而且熔铸了他一生从事社会改革痛苦而宝贵的经验,有着强烈的、震撼人心的鼓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