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大众文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约翰·费斯克是当今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理论家,更被誉为流行文化研究的创始人。
他对大众文化的理解是:“大众文化是大众工业的产品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
大众文化是大众创造的,而不是加在大众身上的;它产生于内部或底部,而不是来自上方。
”①他的大众文化研究也正是围绕这一理论基点展开的——无论是对“两种经济”理论的论述,“生产者式文本”的提出,还是对大众文化“迷”生产力的肯定等,他都在强调着大众积极的抵抗能力和“权且利用”大众文化产品进行再生产的能动作用,映射出他在大众文化研究中对“大众”所秉持的基本立场。
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在工业化、商业化在西方社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并以美国为代表,是与严肃艺术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通俗艺术、流行文化。
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
美国大众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约翰·费斯克提出了“两种经济”(即“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大众文化理论,并以电视作为文化产业的例子阐发这一理论,即在资本主义社会,电视节目作为商品在这两种平行且共时的经济系统中生产和流通。
这一理论为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费斯克认为观众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在接受文化产品的时候,大众并非是被动的、消极的、无助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具有抵抗性和颠覆性的。
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大众也在对文化产品进行利用和转换。
现今,普遍认为大众文化指的是一个地区、社团或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伴随着物质的富裕、精神生活的渴求,根植于市场经济的沃土,吸收丰富的自发状态的民间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的大众文化,已发展为中国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邵子华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了如下定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的日常生活,通过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生产并借助现代传媒传播,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并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大众文化”。
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当代中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生活领域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文化蓬勃发展,日益成为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因素。
随着大众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大众文化素质也在快速提升,人们对大众文化需求日益增大增强,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然而,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今后的发展出路又是如何呢?
中国的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首先,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是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根本条件。
在中国本土大众文化的产生阶段,中国不断地向国外学习借鉴,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的
①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钰,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②邵子华: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特质、缺失及发展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4
丰富上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这一切都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为目的。
这一时期产生的大量大众文化作品也是为满足大众日常文化生活而开展创作的,如在小说界著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创作了大量的武侠巨著;在歌坛涌现了大批的流行歌手如邓丽君、费翔等,这些流行性因素造就的成功人物都是大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性产物。
随着大众文化发展的日渐成熟,它在满足大众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上,也开始了商业化的转向,日益丰富的大众文化产品极大的满足了大众的需求,也使大众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孵化,大众文化的特性与中国大众文化产生的独特之处使它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为满足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
其次,当代社会深刻转型是中国大众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的标志性开端。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人民大众的心理上都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尹鸿从社会转型的五个具体方面总结了大众文化产生的原因。
他认为:首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大众文化兴起的基本动力;其次,泛大众文化消费群体的形成为大众文化的兴起准备了必要条件;第三,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是大众文化兴起的文化背景;第四,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标准走向宽松是大众文化兴起的政治条件;第五,消费社会的形成是中国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
尹鸿的归纳基本上是全面的,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①经济文化都在急剧向前发展使大众文化发展有了较好的社会基础。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不仅促进了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还使其消费成本不断下降,这些都使人民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我国向消费型社会急速转变。
与此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品质生活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各种假日被国家以法定的形式固化下来,这些使得人们有时间去消费大众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也在这过程中发展起来。
最后,文化全球化历史巨流是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外在条件。
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涉及的各个领域当然包括文化领域。
文化全球化作为大众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是中国大众文化产生的一个不得不提及的因素。
金民卿指出,经济全球化对大众文化的国际性交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全球化发展使全球性信息技术网络得以建立,世界传媒系统得以健全,从而为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生产、传播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把市场经济理念推广到世界各地,加深了人们对商品经济的认知,同时商品经济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从而为大众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全球化的互动发展促进了世界不同的国家人民的文化交流,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拓展了人们对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受,让人们对异国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从认知到逐步接受有了较好的契机,从而为大众文化的全球性发展提供了受众基础。
例如西方快餐文化、服饰文化、风俗文化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西式的文化理念和消费理念与中国本土文化理念的融合。
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文化的互动,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在精神层面上做好了准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与国际的融合度进一步提
①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11页
②金民卿.全球化·大众文化·文化主权[J].河北学刊,2000.06.第21-23页
升,在参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发展的三十个年头,社会财富得到了大量的积累,这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准备。
在精神层面上,港台文化的反哺,西方大众文化的进入,人民对大众文化的需求都使本土大众文化发展获得了精神上的营养,也使本土大众文化在众多催化剂作用下孕育而生。
所以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文化全球化带来的社会财富剧增与大众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大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都孵化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那么又如何在文化全球化发展态势下,在西方强势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的猛烈攻势的渗透下,提高我国国民的大众文化创造力和引领力,增强我国的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创造力呢?
第一,取国外大众文化发展之精华,助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
积极主动地扩大我国大众文化同国外大众文化合作,培育和发展我国大众文化力量,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开放的重要形式,是我们吸收国外大众文化优秀之处的重要渠道。
因而,在当今条件下,中国大众文化应该积极展开同国际性的大众文化机构、公司、市场、人士的合作,在合作中发展壮大自己。
中国大众文化引进世界大众文化,走向国际化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和国际大众文化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吸收国外大众文化的合理因素,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大众文化必须善于在参与国际化合作中吸收他们的合理性因素,借助国外优秀的大众文化力量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在市场运作和产品的制作模式等不同方面谋求改革,提升自身文化的品质,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大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获得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总之,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文化开放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必须以自强自信的精神、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外来大众文化的引进力度,在引进中学习和吸收,不断增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最终达到发展壮大的目的。
第二,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向,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也是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方向,它要求一方面大众文化要不断地渗透国家的意识形态内容,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教育宣传与大众娱乐紧密地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要求大众文化都是主旋律的文化或以主旋律文化内容为主,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大众文化的主旋律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剥夺了大众的实际需求从而降低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总之大众文化需要时代主旋律精神的灌注但应定位于非主旋律的多样性文化,只要它不违背主旋律的导向尊重主旋律文化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就应该受到鼓励。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建设步伐,对大众文化的发展引导必须要加强对我们大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在繁荣的文化市场中,在强大购买力的影响下,不断提高我国人们群众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对腐蚀我国民众思想的垃圾文化产品要严禁在市场中流通。
在尊重大众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市场运作规律前提下,引导大众多接触科学进步的文化产
品。
同时,积极培养创新人才,任何文化,创新是灵魂,只有创新才能使文化富有生命力,才能满足当代中国大众的文化需求,才能促进中国大众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实现全人类文化的共荣。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展开,强势大众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攻击是不可避免的。
文化霸权主义产生,并恩威并济的侵蚀着我们的生活。
那么我们是被动的在文化霸权主义伸向世界各个角落的触须中扑捉到它的动态,寻找对策,还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都感受到本土文化受到威胁的时刻,达成共识,实现全人类文化的自主共荣。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自然不能离开世界文化发展的大系统而孤立地运作,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活动,做到有效参与必须要熟悉国际文化的基本规则,本国文化产品要“送出去”得有效,外来文化产品要“拿进来”得有理,只要方向是对的,在确立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地位,加强中国大众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上我们还要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
要想“走出去”实现国际合作,就要懂得国际游戏规则,要想了解和熟悉国际受众,我们必须加强调查和研究,调查研究外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外国受众的心理活动、生活方式和语言习惯。
体现积极融入,我们必须对世界各国加强了解,在了解中摸透他们的秉性。
积极培养一批可造之才“送出去”,让他们对外国文化有切身的体会,积极反馈,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融入才会得到认可,这样融入带来的文化产品的革新才能被接受和认同。
总而言之,我们要根据坚持健康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方向,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本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根据当前的文化全球化趋势,制定适合我国的文化战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产方式为理论指导,尊重大众文化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尤其正确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规范化发展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享受的需求,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活动,加强国际合作,推介我国优秀的大众文化产品,传播我们的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发挥大众文化在维护我们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