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 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 “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
17
通假字
18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 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 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4.体会情感(道理)
在理解全首诗和整篇文言文的基础 上,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中表达 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言文中讲明的道 理等。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1.一词多义
例如: “说”读shuō时,说、说明。 “说”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 “说”读yuè时,高兴。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3
理解文言文的步骤
1.通读文章 2.理解词语 3.翻译句子 4.了解内容 5.领悟文章的道理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1.正音读文。
①要读音正确。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有通 假字、多音字,注释中对这些字都注明了读 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②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 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通过 诵读来实现。
1)下面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愚者审视之。(审视:仔细地看。)
B、至薄暮,愚者归。(薄暮:晚归) 临近傍晚 C、常于户外县履为志。(志:志向) 标志 D、吾家徙乎。(徙:消失) 搬走
2)句子翻译(3分) 愚者审视之,乃悟。
( 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这个故事讽刺哪种人?(3分)
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5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 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2.古今意义不同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 比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 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用的 就是不得志、不显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 中已经没有了。
19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小升初语文(一)
——文言文知识梳理
最常见的虚词及义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9分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 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 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16
以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例: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常见文言词语
11
之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12
其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曹冲称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 1.正音读文。
补充: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
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 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1.陈胜者,阳城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字/涉。 2.捕蛇者/说。
3.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2.读注解词 3.串讲文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书下注 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要从词到句、 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 首诗的意思弄清楚,串讲全诗、全文。
13
而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 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但是,表转接 )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并且,表并列 )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 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 “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
17
通假字
18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 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 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4.体会情感(道理)
在理解全首诗和整篇文言文的基础 上,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中表达 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言文中讲明的道 理等。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1.一词多义
例如: “说”读shuō时,说、说明。 “说”读shuì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 “说”读yuè时,高兴。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3
理解文言文的步骤
1.通读文章 2.理解词语 3.翻译句子 4.了解内容 5.领悟文章的道理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1.正音读文。
①要读音正确。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有通 假字、多音字,注释中对这些字都注明了读 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②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 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通过 诵读来实现。
1)下面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愚者审视之。(审视:仔细地看。)
B、至薄暮,愚者归。(薄暮:晚归) 临近傍晚 C、常于户外县履为志。(志:志向) 标志 D、吾家徙乎。(徙:消失) 搬走
2)句子翻译(3分) 愚者审视之,乃悟。
( 愚蠢的人仔细察看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这个故事讽刺哪种人?(3分)
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5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 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二、文言文翻译(必考考点)
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2.古今意义不同 ①词义的扩大。
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 比如:“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 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用的 就是不得志、不显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 中已经没有了。
19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 “见”通“现”,出现。《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小升初语文(一)
——文言文知识梳理
最常见的虚词及义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9分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 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 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 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16
以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例: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常见文言词语
11
之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12
其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曹冲称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 1.正音读文。
补充: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
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 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如:
1.陈胜者,阳城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字/涉。 2.捕蛇者/说。
3.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2.读注解词 3.串讲文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书下注 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要从词到句、 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 首诗的意思弄清楚,串讲全诗、全文。
13
而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 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但是,表转接 )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并且,表并列 )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