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导学案)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优秀教学案例与(统编版必修3)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心得体会。
2.作业要求:内容真实、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4.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我国法治建设历程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治建设的艰辛历程。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宪法、法律体系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你们认为法治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优秀教学案例与(统编版必修3)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政治课程中,对于法治建设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公民素养的重要环节。针对“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这一课题,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通过深入解析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认识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法治观念和公民责任意识。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播放我国法治建设历程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治建设的艰辛历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问题导向: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讨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完成法治建设主题的项目,如制作法治建设宣传册、编排法治情景剧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下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3)
在本案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成长。这种小组合作法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起点和历程,掌握其主要阶段和重要成果;
2.理解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法治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基石作用;
3.掌握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涵,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认识到法治建设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法治意识。具体包括:
2.亮点二:问题导向深入浅出
教师针对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历程,设计了一系列深入浅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法治建设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法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种问题导向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详细讲解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阶段和主要成果,让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脉络;
2.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法治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基石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3.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涵:介绍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内涵,让学生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和探究;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3)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法治建设历程的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脉络,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呈现:
(1)通过讲授、图片展示等方式,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历程和成果,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关注法治建设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法治建设历程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需包括以下内容:简要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历程、重要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阐述法治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对法治建设的认识和感悟。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后,已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但对于法治建设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理解尚显不足。他们对法治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对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缺乏深刻认识。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容易受个人情感和立场的影响,缺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认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简要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包括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和新时代三个阶段,让学生了解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成果。
2.重点讲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维护宪法权威的重要性。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高一政治系列教学(统编版必修3)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疑问,引导他们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学生对法治的认识和态度,关注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法治建设的基本历程,介绍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同纲领》的制定,确立法治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部宪法颁布,明确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2.分析法治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解决途径和方法。
-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课堂活动设计。
4.家庭作业:与家人共同探讨以下问题,记录讨论成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践行法治精神?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5.请同学们关注国内外法治建设的相关新闻,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一篇分析报告。要求不少于1000字,内容包括: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我国法治建设历程为主线,紧密结合高一政治学科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法治知识,提高法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政治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对法治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理解尚显不足。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实践体验。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坚持依法治国,认同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
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依法治国是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法治意识: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公共参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重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法治思想的内容。
教学难点:法的产生及其本质。
【课前预习——知识填充】【易错点】1.法律体现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纠正:。
2.东周列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传布法律。
纠正:。
3.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和意志。
纠正:。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纠正:。
5.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以德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纠正:。
自学指导和预习自测【课前先学任务】阅读74-80完成以下知识,填写(勾画)关键词句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的产生:2.法的发展:3.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1.法的产生和本质:产生:本质:2.法的决定性因素:13.法的类型:4.法的内涵:5.法的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思考题】1.思考:自从有了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成了现实一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阅读教材77页探究与分享,思考法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区别与联系?【框架梳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依法治国的决定性因素:2.中国人民的法治实践:3.巨大成就:4.法治建设在路上:自测【自测】判断: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从蓝图逐渐变为现实,从理念化为行动,从中国走向世界,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法治进行保障。
”这是基于()①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②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国家机关能保证贯彻落实③法治保障能够降低投资风险,保障我国的海外利益④法治保障是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有力保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高一思想政治设计(统编版必修3)
在课堂尾声,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成就与问题。
2.强调法治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法治问题,积极参与法治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4.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评选出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中,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参与讨论。
2.主题:围绕“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展开讨论。
3.过程:各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分享观点,共同探讨法治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改进措施。
4.教师指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审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法治建设中的成就与不足。
3.结合现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法治问题,提高法治意识。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法治素养和价值观。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法治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法治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法治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认知,但尚处于较为浅显的层面。在此基础上,学生普遍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思考。此外,学生在分析、评价社会现象时,法治思维尚不够成熟,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优秀教学案例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对我国法治建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视频导入:播放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事件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法治建设的历程。
3.情景模拟:模拟法治建设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对法治的思考。
(二)讲授新知
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背景: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起源,让学生了解法治的发展过程。
3.提高学生运用政治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法治问题时,能够理性思考,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分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感悟法治精神。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本案例通过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重要事件,使学生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感到自豪,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同时,案例中强调每个人都有维护法治、参与法治建设的责任,使学生树立起为社会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的价值观念。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的重要性。在本案例中,我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能力;最后,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提升。本案例的亮点正是体现了教学的实际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为我国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三的“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历程,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紧密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以实用性为前提,符合教学实际,并采用人性化的语言,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首先,我提出了“什么是法治?为什么我们要建设法治国家?”等问题,让学生思考法治的内涵和重要性。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如法治与权力的关系、法治与民主的关系等。通过问题导向,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通过提问和分析,学生们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法治建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问题导向使学生们在思考中不断深入,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思维深度。
3.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研究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阶段。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公共参与意识,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加深了对法治建设历程的理解。
1.认识到法治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是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2.感受到法治建设是国家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体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理解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积极参与法治建设的态度。
4.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students更直观地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事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等。接着,我以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走进历史场景,亲身感受法治建设的历程。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脉络,深入感受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对练习结果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巩固学习成果。
4.了解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环节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
5.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问题,提高法治素养,树立法治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1.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法治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成果。
2.问题驱动法: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法治建设是如何走过来的吗?宪法在法治建设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思考。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法治建设的了解和看法,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系统地讲授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1.首先,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等阶段,梳理法治建设的发展脉络。
-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注重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采用引人入胜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时刻、法治建设的重要事件等,让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政治系列教学(统编版必修3)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法治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2.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法治精神,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3.激发学生为我国法治建设献身的意愿,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自觉践行法治精神。通过讲述法治建设的重要历程和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崇尚法治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
2.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关注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问题的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分享成果: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拓宽大家的视野。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强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同学们,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希望大家时刻牢记法治精神,为我国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2.分析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3.阐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未来展望,以及青少年如何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同时,通过设置问题和讨论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讨兴趣,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高中政治统编必修三教学设计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可能对法治建设的具体历程和深层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法治观念方面,大部分能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可能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法治观念内化为自身行为,提高法治素养。
3.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详细讲解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阶段和成果。
1.讲解封建社会的法治状况,分析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法治建设,强调法治在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的作用。
3.阐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过程,重点讲解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3.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选取近期发生的法治热点事件,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事件进展。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调查报告,分析事件背后的法治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法治实践活动,如法治宣传、社区服务等。学生需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方式等,并在活动结束后撰写一篇活动总结,不少于500字。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观点表达,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基本原则和主要成果;难点是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法治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和法律素养。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高中政治统编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原因。这些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法治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影响。
3.亮点三:小组合作的互动性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分享,共同完成对法治建设重要事件或成果的调查研究。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能够从合作中学习和成长。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高中政治统编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政治统编必修三《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涉及我国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转变,以及法治建设的重大事件和成果。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不仅是一节思想政治课,更是一节涉及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课程。
5.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从合作中学习和成长。
(四)总结归纳
1.教师以归纳总结的方式,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成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强调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理解法治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思考如何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1.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法治建设的重要事件或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3.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分享,共同完成对选定事件的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核心要义、宪法和法律体系等方面展开讨论。
2.各小组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如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形成共识。
8.教学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高。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法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新课:以时间为线索,依次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阶段,重点讲解每个阶段的核心内容和成就。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比较分析:让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法治建设,认识到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6.实践活动:组织模拟法庭、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法治素养。
7.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8.课后作业:布置与法治建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学习做好铺垫: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吗?它对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有哪些重要意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法治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导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课前预习(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历程法律的产生法律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法律的发展历程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近代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2.中华法系的形成过程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
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法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历史类型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还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如“法治建设对于保障公民权益有什么作用?”“法治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什么意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和重要性。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一、案例背景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是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进依法治国。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认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际可行的推进依法治国的措施。
最后,在案例中,我提出了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我引导学生从完善法律法规பைடு நூலகம்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等方面,提出实际可行的推进依法治国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提出,让学生明白,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使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脉络,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事件,如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导学案【预习案】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一)产生和作用1.法律是()的产物。
2.法律体现着()的意志,是()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二)我国古代的法律发展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3.()时期,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我国近代的法律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1.意义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的创新和发展。
()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具体观点(1)法律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阶级社会中法律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法的发展规律(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历史上四种类型的法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领导的()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5)法律的内涵(法与社会规范)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①法是()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公民在法律面前(),既平等地(),也平等地()。
②法是()的社会规范。
()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的活动。
③法是()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
(6)法律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又具有()。
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的作用。
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的作用。
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五)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形成了()。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立法的()不新提高,法律在()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不断(),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坚持(),坚持(),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等权利。
结论: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一场由()领导的、()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讲授案】总议题:法律,社会发展的准绳议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议题二:法治,为何要坚持?议题三:如何维护法律的权威?议题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自主学习:古代与近代的中国法律发展结合预习,快速浏览教材,自学知识:Ⅰ法律的产生和作用?Ⅱ我国古代的法律发展?Ⅲ我国近代的法律发展?(提示:本问题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提前预习、了解和感悟中华法系的源远流长)材料:有观点认为:法律是人类的重大发明,有些发明使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然,法律则使人类学会如何用规矩来驾驭自己。
材料: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是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中,出土了大批秦简,包括《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锺》、《为吏之首》、《日书》等。
简文内容反映了战国到秦始皇这一中国从诸侯割据转向中央集权制时期政治、经济,尤其是法律方面的内容。
这些法律文书向人们展示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法律状况,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其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名词点击:中华法系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重点突破: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结晶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结合教材,分组探究:Ⅰ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有何意义?Ⅱ请梳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具体观点?Ⅲ分享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法律的名言。
(提示:这是本课第一个重点内容,请同学们提前预习并识记知识点。
并请同学们课前查找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法律的名言,和同学们分享;查询《罗马法》《唐律疏议》《美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条文,思考法律与规范的关系。
)材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
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恩格斯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名词点击: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执职业规范等。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材料: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
被称为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
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会二次会议、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2020年2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发布一批妨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
据悉,这批典型案例都是检察机关刚刚办理的案件,且属于疫情防控期间常见易发的案件类型。
其中,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两件,分别为湖北省嘉鱼县尹某某妨害传染病防治案、四川省仁寿县王某拒不配合防疫工作,妨害公务案。
诈骗犯罪一件,即江苏省南通市张某发布卖口罩的虚假信息,实施诈骗案。
造谣传谣犯罪一件,即辽宁省鞍山市赵某某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案。
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一件,即福建省武夷山市陈某某涉嫌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案。
此外,还有其他涉疫情犯罪一件,即河北省隆尧县赵某某寻衅滋事案。
材料: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二: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
人民法院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接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理论升华:当代中国的法治光辉结合视频和教材:Ⅰ感悟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Ⅱ谈谈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成就(提示:这是本框题的另一个重点问题,请同学们提前识记相关知识点。
)结论: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复习案】1.自行梳理知识树。
2.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自原始社会末期至近代,源远流长,独树一帜。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中国制定成文法开始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②西汉时期法律开始“儒家化”,强调礼法结合③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的标志④中华法系作为最古老的法律文明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是在夏朝,①错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②正确;唐朝时期形成的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③正确;中华法系并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律文明,④错误。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关于我国法治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③党领导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④我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①错误;我国第一部宪法是在1954年颁布的,②错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目前正在全面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④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