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公寓》里后现代元素分析及其思考[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情公寓》里后现代元素分析及其思考
摘要:《爱情公寓》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后现代元素的运用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轻松、欢乐、丰盛的娱乐大餐。剧作运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演将后现代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传达出年轻人在新时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爱情公寓》;后现代;元叙事;混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33-01
一部由女性交友社区网站爱情公寓投资的爆笑青春偶像剧——《爱情公寓》,得到了以80后群体为主的年轻受众的热烈追捧。在各类影视剧激烈抢夺市场的严峻形势下,没有耀眼明星出场造势,亦没有开播前仪式化的火热宣传,情景喜剧《爱情公寓》成功地运用后现代风格打造了媒介文化奇观,树立了新时代中国情景喜剧新的里程碑。
一、“元叙事”模式渐行渐远
应该说,后现代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晚期,苏珊-桑塔格所谓的“新意识”,全面攻击现代主义的先锋与主流地位,并强调“高雅”与“低俗”之间的界限没有任何意义。自然,生发于现代主义并占主流地位的“元叙事”难免受到猛烈的抨击与批判。何为元叙事?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说:“元叙事或者宏大叙事,确切地说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即权威话语。”
《爱情公寓》明显挣脱了“宏大叙事”的框架,看不到以追求意
义与深度、英雄主义、二元对立评判标准自鸣得意的现代主义的“影子”。无论从选题还是叙事方式都消除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走进观众内心。该剧讲述的每一个故事似乎都是自己身边的故事一般——零距离、零隔阂、零差异。
二、“去中心化”的喜剧人物设置
后现代主义被视为宏大叙事与普遍真理的掘墓者,必将开启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在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得以呈现,而“边缘”也取得了与“中央”同等的地位。
《爱情公寓》在人物设置方面就体现了“无人是中心,人人是中心”的理念。公寓内四男三女均是故事的主角,每段故事都围绕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展开,7人都参与其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虽然来自四面八方,并且拥有着不同的知识文化背景,身份地位和家庭背景也相差甚远,但是剧作中并没有因他们出身、社会地位不同刻意的突出这些差异,居住在公寓里的人都是平等的。也正是因为他们各自丰富多元的人生经历才在爱情公寓里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活灵活现的现代都市青年人生活。
三、与80后群体“对味”的话语构成
网络亚文化的兴起,少不了80后群体的集体智慧。《爱情公寓》与网络的渊源不止投资方是一个名叫爱情公寓的网站论坛,《爱情公寓1》播出后引起的巨大反响,使创作团体没有忘记与受众的互动,让网友提供素材,并运用当前网络流行语、网络短笑话,为观众提供了一份娱乐盛宴,让大家在繁琐的日常生活、紧张的快节奏
生活和高负荷的职场生活暂时走出来,进入笑料不断、精彩纷呈的喜剧小故事中。
例(1)子乔:你不懂,左眼跳桃花开,右眼跳菊花开。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春天里那个百花开!
例(2)一菲:还愣着干什么呀,送到楼下草坪上去呀,go,go,go,go,go大家抓紧时间,十分钟之后到总部开会,over!
回应:yes,madam.
例(1),该语言与吕子乔的个性特征相符,并将歌词和诗句的串用不但达到了缓解对方紧张心理的效果,还引发观众的一阵爆笑。例(2),中文里穿插简单易懂的英文单词是在年轻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混仿与拼贴,打造快感盛宴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混仿”的文化,其最重要的标志是“历史暗示之自鸣得意的表演”,只是一种“空白的戏仿”、“空洞的复制”,拒绝承认任何惯例或准则的存在,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分歧。“混仿”既无讽刺挖苦之意,更无诱人发笑之功;它认为人们偶然说出的反常语言中并不隐含着任何既定的惯例,而某些正常的语言规范依旧存在,故而“混仿”乃是一种空白的戏仿。
《爱情公寓》被誉为中国的《老友记》,仿效美剧的创作思路与技巧,成功实现了经典美剧的本土化。美剧的流行之作大多设置多个主角,群戏段落刻画精彩,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和细节,结构上非常立体。在人物设置上,《爱情公寓》四男三女与《老友
记》的六个主人公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来中国留学的日本人关谷成为一个创新点。在剪辑方式上,该剧模仿了《迷失》的闪回处理,《24小时》的分屏比较叙述、片头先引出引子后出主题歌等,这是对美国成熟的商业运作手段的一种致敬。
结语:《爱情公寓》以其80后年轻群体为目标受众,讲述了社会中不同类型年轻人的平凡故事,并运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迎合了都市青年的心理,结合了当下独有的幽默搞怪方式给受众以亲切、轻松、欢乐,并通过展现年轻人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给处在时代中的我们以有关人生选择的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