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基础*

何新明①张双文②

联系方式: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361005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 实证研究

Key Words: Stakeholder Theory, Positive Research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日益在管理学科、企业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在理论框架、研究传统等方面均有了较深入的探讨。但在实证研究方面,该理论仍显薄弱。特别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识别、权重研究、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及如何评价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我国的理论界和管理部门已开始重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问题,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实证研究需要有前期的基础研究。本文将主要探讨这个问题。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对要求管理者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主义”的挑战。该理论认为,公司影响、也受到其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影响,管理者要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自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关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问题。1963年由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首次命名并给出定义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众多管理学、企业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学者的关注,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方面取得很大的发展。美、英、日、德、欧共体(后为欧盟)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已开始在立法和判例上考虑利益相关者问题(Donaldson & Preston, 1995)。在我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问题也逐步得到重视,如《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六章“利益相关者”的第81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及其他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2002)。

尽管有了理论上的发展和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仍显薄弱,特别是对企业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识别、权重研究、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及如何评价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实证研究迫待前期的实证研究基础。本文将主要探讨这个问题。

1.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产生已有数十年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概念和理论体系仍不算完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宗师级学者Freeman给出的定义“一个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是可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其目标实现的人或群体”(Freeman, 1984)被广为接受,但Mitchell等列举出的文献中出现过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定义就有27个之多,其识别的理念也多种多样(Mitchell, Agle, and Wood, 1997)。虽然在研究中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识别比较一致,不过研究者们在定义的广义性和狭义性、分类方法上还未取得一致意见。以下是一些研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识别:Ruf等认为包括员工、顾客、环境、社区和社会(Ruf et al, 2001);KLD数据库包括顾客、社区、员工、环境和社会(Ruf et al, 2001);Waddock等认为基本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供应商、员工、投资者和环境,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和政府(Waddock & Graves, 1997);Cornell等认为利益相关者即公司的索取者,包括股东、债券持有者、顾客、供应商、分销

*本文的撰写得益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二位博士生导师:沈艺峰教授、翁君奕教授的中肯建议,同时感谢暨南大学会计系的沈洪涛女士参与了我们的讨论。

①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商和员工(Cornell & Shapiro, 1987);Donaldson等认为包括投资者、顾客、员工、供应商、政治集团、政府、社区和行业联合会(Donaldson & Preston, 1995);Agle等认为包括股东、员工、顾客、政府和社区(Agle et al, 1999);Berman等认为包括员工、产品安全/质量、多样性、自然环境和社区(Berman et al, 1999)。

Rowley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取决于两个问题:1)对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定义,2)能够把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以理解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他还认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识别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是谁,以及决定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Rowley, 1997)。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中,建立具有普遍性的识别标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还需要研究中国企业利益相关者定义和识别的问题。

2.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重研究

在对我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和识别后,还要研究对企业而言,利益相关者群体的重要性是一样的抑或是不同的?目前对该问题研究的结论不尽相同。Donaldson等认为各相关利益者与公司的距离是“等长的”①,即各相关利益者的权重应是相同的(Donaldson & Preston, 1995)。而Harvey等认为实践中经理们并不把公司与相关利益者关系看得一样重要(Harvey & Shaefer, 2001)。Mitchell等人认为,应该按相关利益者的权力(Power)、合法性(legitimacy)和紧迫性(urgency)对相关利益者的显著性(salience)进行划分(Mitchell et al, 1997)。而广泛用于衡量公司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和社会绩效的KLD数据库的10项指标因未给出权重,而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Ruf et al, 1993; Wood & Jones, 1995; Waddock & Graves, 1997)。Ruf等人进而提出应该利用AHP②方法对不同类别利益相关者间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Pair-wise Comparison)(Ruf et al, 1998)。因此,对我国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证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重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如何对权重赋值。

3.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内容

识别并对企业的各类利益相关者进行权重的赋值后,还需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企业与其不同类别的利益相关者群体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或换句话说,企业目标的实现在什么方面影响其利益相关者,其目标的实现又在哪些具体的方面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欧美学者广泛应用的KLD数据库把这些关系归纳成10个维度,在各维度的评级标准上,给出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关系的各维度“令人担忧的区域(Area of Concern)”和“具有活力的区域(Area of Strength)”,如“员工”维度的“令人担忧的区域”为“显著的与工会的恶劣关系、由于员工安全状况造成的可观的罚款、员工数量大幅的减少、退休金/福利项目资金提供不足”,“具有活力的区域”为“与工会的紧密关系、现金利润的分享、员工参与决策过程、丰厚的退休金”。在评价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时,由被调查者按这些内容对每一维度的情况按5分制Likert评分法进行打分(Berman et al, 1999)。对中国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证研究,需求先剖析中国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具体内容,为研究关系管理的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4.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证研究

学者们强调规范性理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性,实际上反映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实证检验上的不足。正因为如此,长于规范分析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长于实证检验的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研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结合(沈艺峰,林志扬,

①他们用了equidistant一词来形容这种状态。

②即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