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最新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left 0:20.3
50°left 0:59.5
50°left 1:23.3
50°left 2:26.0
50°left 19:07.6
诊断:双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右眼视网膜脱离
治疗:
1.手术治疗: 于2012-06-18行右眼巩膜环扎 +玻璃体切割 +眼内光凝+硅油填充+玻 璃体腔内曲安奈德注药术; 于2012-06-19行左眼玻璃体切割+眼内光凝+硅油填充术(术后第1日 患者突觉左眼视力降至手动,眼底可见上方视网膜脱离,颞上方视 网膜裂孔,后极部增殖膜);
眼科检查:视力:右眼: 1.0,左眼:0.05;右眼 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角膜透明,晶体轻度混浊, 眼压:右眼:9mmHg,左眼:5mmHg
眼底见视乳头色苍白,赤道后部视网膜脱离,鼻上方2 个圆形裂孔,周边激光斑,血管闭锁白线状,有增殖膜
左眼B超检查:
诊断:左眼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左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左眼视神经萎缩;
? 多发生于健康人,亦可见于获得性免疫缺陷 综合征(AIDS)患者;
? 发病年龄9~89岁,20岁和50岁为两个发病高 峰,男性略高于女性;
? 单眼或双眼发病 ,单眼发病者占 63%,双眼 发病者可两眼同时受累 ,亦可间隔1~6周,但 也可长达20~30年。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病因
带状疱疹病毒( VZV)、单纯疱疹病毒( HSV)1 及 2 型、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主要病因:
? 1971年由日本学者 Urayama等首次报道,于1983年正 式命名为ARNS。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 ,ARNS)
流行病学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表现
临床表现及分期 诊断及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治疗
流行病学
? ARNS在世界各地均发生,无种族易感性;
? 进展期:视网膜全层坏死、出血,各层细胞有嗜伊红 核内包涵体,脉络膜有炎症;动静脉管壁增厚、栓塞, 周围炎性浸润,毛细血管闭塞;
? 晚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胶质增生, 内核层增厚 ;外丛状层、外核色素上皮层变性萎缩 , 色素增生;玻璃体炎症纤维增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临床表现及分期
? 临床表现
? VZV 和 HSV-1 及 2 型多见于免疫力正常人发病; ? CMV 仅 见 于 免 疫 力 损 害 的 病 人 患 病 , 如 爱 滋 病
(AIDS)、非何杰金淋巴瘤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 大多数 ARNS发生在潜伏的 VZV状态或 HSV-1 或2型再度活化过程中; 很少病例发生在病毒原发感染;
? 急性期 坏死病变区 早期呈不均匀弱荧光,晚期逐渐呈不均匀 强荧光
? 退行萎缩的病变区 ,可见班驳样荧光及有荧光残存的血管, 不能清楚看见脉络膜血管 ;周边网膜大片无灌注区和正常之间 形成分界线,即所谓“新锯齿缘”
? 严重可见视网膜裂孔、玻璃体机化牵拉、视网膜脱离。
? 靛青绿血管造影( 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无充盈或脉络膜血 管减少,见低荧光区;某些在 FFA 中为荧光素渗漏血管在 ICG 中无改变,可见 ICG 可显示网膜血管受损最重部位
治疗: 于2012-07-05行左眼气液交换+重硅油填充术 于2012-07-10行左眼玻璃体腔内曲安奈德注药术
术后查体:左眼视力:指数 / 10cm,眼底:玻 璃体腔内重硅油填充,视网膜平伏,下方视网 膜可见曲安奈德白色颗粒;眼压:6.7 mmHg。
概念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ARNS)是一种由病毒感染所 引起的以急性坏死性视网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 动脉炎以及后期伴发视网膜脱离等病变为特征的综 合征,较少见 ,起病急 ,进展快 ,治疗困难 ,导致视功 能严重受损。
眼科检查 :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 0.3; 双眼角膜透明,晶体轻度混浊,玻璃体混浊;
眼压:右眼:2.3 mmHg,左眼:10.7 mmHg
右眼底视网膜灰白色隆起,大量增殖膜形成皱褶,颞上及 颞侧可见多个虫蚀样裂孔,血管闭塞
左眼底可见视网膜平伏 血管变细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左眼血管充 盈迟缓,周边部可见一斑片状弱荧光
药物治疗
(2)在疾病进程中的诊断方法 :荧光素眼底血管 造影、B型超声、视网膜电图、 CT及MRI等。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可显示动脉阻塞、血管 炎所致的荧光素渗漏现象、视盘视神经炎等 病变。
?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典型表现
? 视乳头边界不清,早期或晚期高荧光;
? 视网膜动脉 血管细、管径不均匀,充盈迟缓,荧光素渗漏; 视网膜静脉 血管迂曲扩张、管壁着染,晚期视网膜动静脉血 管均变细或闭塞成白线状无充盈;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 )
典型病例介绍 1
? 田少珍,女,5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 2月,左眼 视力下降1月余,于2012-06-15收入院;
患者于2个月前开始出现右眼视力下降,伴有眼 红、眼痛不适,当地医院诊断“右眼虹膜睫状 体炎”,给予局部抗炎治疗;于 2012-04-27患者 自觉右眼视物不见,给予全身激素药物治疗, 2012-05-17左眼出现视力下降,诊断“双眼视网 膜坏死”,给予全身抗病毒及激素药物治疗, 症状无好转。
ARNS诊断的注意事项
?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与患者的种族、 年龄、性别和免疫状态关系不大;
? 诊断与是否能从眼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或其它致 病原无关;
? 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不少ARNS患者在起病后被误 诊为单纯前葡萄膜炎;对近期有疱疹病毒感染 史或眼部合并玻璃体混浊前葡萄膜炎患者 ,应散 瞳详查眼底;有条件者应行FFA等检查。
典型病例介绍 2
? 黄团红,女, 55岁,因左眼玻切术后视物不见 20 余天,于2012-07-03收入院;
患者于2012-04-01突然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伴眼红、 眼前黑影,当地医院诊断“左眼急性视网膜坏死, 视网膜脱离”,给予全身抗病毒、激素药物及眼 底激光治疗,并于2012-06-01行“左眼玻璃体切割 +气体填充术”,术后 1周患者自觉左眼视力下降, 伴有视物变小,眼前闪光感,复诊时发现左眼复 发视网膜脱离。
用法:活动期 ARN,首先每次5-10mg/kg,静滴,每日 3次,1-2 周后,改为口服 ,总量2000-4000mg/d,分5次,总疗程应达 6周 以上。
ACV副作用较少,主要肾功能损害
甘环鸟苷,又称更昔洛韦 :对病毒抑制作用是无环鸟苷 1015 倍,但副作用多且重,胃肠吸收差,静脉给药疗效好, 用法: 5mg/kg,每日 2次, 2-3 周后改为 5-6mg/kg/日,每
1.症状 主要有视物模糊 ,眼前黑影飘动 ,可伴眼痛、异 物感等
2.眼部体征
眼前段:早期为轻、中度非肉芽肿前葡萄膜炎 ,伴有眼 压升高;晚期可见虹膜新生血管和并发性白内障
临床表现
a.玻璃体炎
c.视网膜坏死
周边部多发性黄白色的病灶 ,位于视网膜深层或视网膜
下
严重 PVR
眼后段
b.视网膜血管炎
d.视网膜脱离
B型超声: 当玻璃体炎症影响眼后节检查时 ,了解 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意义较大 ,所有患者均进行, 但缺乏特异性。
视网膜电图( ERG):ARN早期即可出现 a波和b波峰 值降低,潜伏期延长;晚期为峰值重度降低或 熄灭。通常与视网膜受累范围有关 ,但这些变化 可在健眼出现
CT及MRI:可发现视神经、视路及脑部病变 , 缺乏 特异性。
0期:前驱期
Ⅰ期:坏死性视网膜炎 Ⅱ期:广泛视网膜坏死 Ⅲ期:视网膜炎症消退
Ⅳ期:视网膜脱离
自限性,发病后4-12周, 视网膜萎缩,血管 闭锁
?A: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多伴PVR,裂孔大而多 , 很快发生全脱离; ?B:转入慢性过程,玻璃体混浊加重,伴视网膜 新生血管,眼内出血,最终眼球萎缩
诊断及诊断标准
2.药物治疗: 入院后给予全身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更昔洛韦胶囊、强的松片) 及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术后继续减量应用。
术后查体:
视力:右眼:光感(上方及颞侧),左眼:指数 / 50cm,玻璃体腔 内硅油填充,眼底:右眼下方视网膜可见曲安奈德白色颗粒;双眼 视网膜平伏,可见激光斑,血管闭塞;眼压:右眼 13.5 mmHg,左眼: 7.6 mmHg。
? 弓形体病: 多为孤立的脉络膜视网膜病灶 ,周围可 出现新老病灶并存特征性改变。血清学检查可检测 出弓形体抗体,血凝试验阳性。
? Behcet病 :病程长,反复发作,前段炎症较重,前房 积脓发生率高,视网膜血管炎等改变多局限于后极 部。绝大多数病人有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 损害和关节炎等全身表现。
? ARNS 患者有细胞免疫应答损伤或体液免疫应答增强,即 两种免疫应答之间失衡机制;
?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激酶和多种细胞因子在 ARNS 患者 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其中 肿瘤坏死因子(TNF)在 其发病过程中明显表达。
病理表现
? 早期:阻塞性血管炎改变,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 润及纤维组织增生;
诊断标准
1994年美国葡萄膜炎协会制定诊断标准 : ? 周边视网膜单个或多个病灶边缘模糊(主要位于临近或
在颞侧主支血管弓区)、黄斑区病损虽少见,如伴周边 视网膜病损则不应排除ARNS 诊断; ? 如不经抗病毒治疗,病灶进展迅速(边缘进展或出现新 病灶) ? 病变沿周边缘扩大; ? 闭塞性血管病变,累及视网膜小动脉; ? 前房及玻璃体显著炎症反应。 此外,巩膜炎及视乳头病变或视神经萎缩均支持 ARNS 的诊断,但非必备体征。
发病
感染淋巴 穿过血-视网膜屏障到视网膜 细胞
血源性播散 视网膜
Cullbertson等(1986)对VZV感染者推测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上,病毒的高感染率和 ARNS 的低发生率形成鲜明对 比,这表明 ARNS 的发生与其他因素有关:
? 有研究表明ARNS 的发生可能与特殊类型的人白细胞抗原 免疫遗传因素有关;
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特征: ?中周部视网膜坏死病灶,并向后极部推进; ?以视网膜动脉炎为主视网膜血管炎; ?中度以上玻璃体混浊和炎症反应; ?后期裂孔性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还应结合病史,如近期是否病毒感染,是否有过度 疲劳、应激、手术、重病及大量应用激素等情况
2.实验室诊断: 对不典型病例,需行辅助检查
治疗
药物
激光
手术
?抗病毒药物 ?糖皮质激素
?抗凝药物 ?中药
?预防性视网 膜光凝术
?玻切术中眼 内激光治疗
?预防性玻璃体切 除,联合或不联合
巩膜环扎术 ?玻璃体切除联合
硅油充填术
药物治疗
? 抗病毒药物:无环鸟苷(ACV)又称阿昔洛韦,目前首选药物
机制:ACV选择性作用于疱疹类病毒感染细胞,抑制病毒DNA的 合成。对活动期ARN能加速视网膜坏死病变消退 ,延迟或防止 新的坏死病变发生,减少健眼受累的机会;
鉴别诊断
ARNS应与各种原因引起视网膜白变及坏死性视网膜炎相鉴别:
? 进展性外层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多见感染疱疹病毒免疫功能 障碍者,特点进展迅速的坏死性视网膜炎,早期即后极部受 累,但少或不出现视网膜血管炎,玻璃体炎症反应轻;
?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AIDS患者、 有全身感染新生儿。病程长,发展慢,血源性播散。病灶早期 多见后极部,呈颗粒状炎症,沿视网膜血管弓分布,玻璃体炎 症反应轻 ;视网膜脱离少见,眼组织检查可发现 CMV,血清学 检查有助诊断。
视网膜动脉炎为主,动脉白鞘, 周边小动脉闭塞;静脉纡曲扩
张,伴视网膜内出血灶
晚期最常见、最严重并发症,占 70%~85%,常发生于ARN起病6-8周
临床表现
3. 全身表现 发病前有皮肤疱疹病毒感染史; 发病时可伴口腔溃疡 ,低热,头痛,鼻窦 区疼痛 ,颈部僵硬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临床分期(典型的分 5期)
(1)病因学检查:借助眼内获取物进行
? 培养及电镜组织学检查可直接显示病毒 ,但成功率较低 ;
? 抗体免疫荧光技术可测定局部 VZV及HSV或HSV抗体,方 法快捷,对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 PCR技术是目前临床较普遍应用的诊断方法 ,该方法灵 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 ,且PCR亚型鉴定结果 可确定致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