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自考比较教育第七章德国教育

自考比较教育第七章德国教育

第七章德国教育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对德国教育历史演变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德国现行教育制度及其特点,深刻领会德国教育改革趋势。

考核内容第一节德育教育的演变(一)帝国时期以前的教育1.义务教育的实施2.教育机构收归国家3.双轨制的形式(二)帝国时期的教育1.福禄倍尔的幼儿园2.凯兴斯泰纳创立职业学校3.形成三类中学(三)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魏玛宪法》2.《基础学校法》(四)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教育目标及其后果(五)战后重建传统教育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2.《杜塞尔多夫协定》(六)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1.《汉堡协定》2.《教育结构计划》3.《教育总计划》4.东部地区的教育改造第二节德国现行教育制度(一)教育行政1.联邦教育行政机构及其职责2.协调机构及其职能3.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及其职责(二)学制结构及其特点1.学制结构图2.义务教育3.德国学制的特点(三)各级各类教育1.学前教育(1)机构(2)性质(3)宗旨2.初等教育(1)机构(2)学制(3)目的(4)教学实施3.中等教育(1)机构(2)任务(3)教学实施4.职业技术教育(1)机构与任务(2)教学实施(3)双元制5.高等教育(1)德育高等教育的传统(2)机构(3)宗旨(4)学位(5)德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6.师范教育(1)机构(2)两个阶段训练制度第三节德育教育改革动向(一)初等教育改革主要措施(二)建立州一级统一的中学毕业考试制度主要措施(三)改革高等教育1.改革大学的学习2.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一3.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地位(四)改革职业教育1.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措施2. 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措施六、德国《教育结构计划》的主要内容。

七、文化联邦主义的涵义。

八、高等学校总纲法的主要内容。

九、德育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以及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含义。

十、德国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含义。

十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的实质。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2023年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2023年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2023年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早在19世纪就已经建立起来了,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职业教育制度。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双元制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构建的以协商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将理论教育和职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2023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如下:1. 汽车技术汽车技术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

在这个领域中,学生将学习汽车制造、维修、诊断等方面的知识,并获得实践经验。

汽车技术专业分为不同的学习方向,包括汽车机械、汽车电子、汽车自动化等。

2. 机械工程机械工程是另一个重要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涵盖了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将在企业中学习机械工程实践和理论知识,并在职业学校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 电气工程电气工程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电气工程师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组织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将学习关于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4. 酒店管理酒店管理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职业领域,也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

学习酒店管理将包括酒店运营、餐饮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企业中实践,以提高其技能和知识水平。

5.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另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在此专业中,学生将学习有关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通信、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这个领域的工作机会非常广泛,学生可选择从编程到系统管理等不同方向的就业机会。

6. 建筑工程建筑工程师是建筑工程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在职业学校中,学生将学习绘图、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在企业中实践,则会学习到更加丰富的工程施工经验和技术。

7. 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职业领域,与商业和制造业密不可分。

在物流管理方面,学生将学习通过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效率的方法,以及实践运输、仓储和分销等相关技术。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德国双元制发展历史

德国双元制发展历史

德国双元制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手工业学徒制。

当时,年轻的学徒跟随师傅学习工匠技术并发展传承。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德国在19世纪开始面临工业发展带来的用工需求,这促使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897年,普鲁士王国通过了《手工业者保护法》,规定进修学校作为第二课堂,为学徒进行理论培训,这被认为是现代双元制教育的雏形。

1969年,联邦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标志着双元制在法律层面得到了确立。

1970年,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成立,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建立了规范。

在此之后,德国政府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政策,保证双元制教育始终适应市场需求。

双元制职业培训为德国培养了千万个优秀的技术工匠和产业工人,是德国制造业成功的教育基石,也是全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职业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以就业和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工人。

近五十年来,双元制在德国不断发展和完善。

据统计,2020年全德国共有324种不同种类的“双元制”教育职业可供学生们选择。

德国以制造业立国,有着尊重和重视技术工人的社会文化。

在德国,每年只有不到半数的中学毕业生进入普通大学,对大部分人来说,接受职业教育才是首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德国双元制的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学要中求等教育的发展
实科中学 18世纪后,德国出现了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性质的 一种新型学校--实科中学,有经济,建筑,采矿, 林业,技术,农业等传播近代实科知识的学校先后 建立,这些实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数学、物 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同时 辅以绘画、制图为主 • 这些实科中学的出现适应了德国社会工农业生产的 需要,推动了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教二学、要德求国学校教育制度
• (一)初等教育的发展
• 路德派的义务教育 • 1517年的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派提出了义务教
育的主张。提出强迫义务教育的观点,他认为 儿童受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 任,他主张,应当由国家和城市当局负责建立 学校并加以管理,应该把教育作为国家事务。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洪堡德教育改革:
18世纪德国出现了新人文主义思潮,企图 以文化的发展来振兴德国,引起了德国社 会各方面的改革,1808年,洪堡德任德国 公共教育部长,开始了对各类教育进行全 面的改革。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在初等教育方面:(初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补习教 育)洪堡德特别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 改进培训工作,在这一期间,一些教师(如 赫尔巴特 、第斯多惠、福禄培尔)被派往瑞士学习回国后或对德 国教育进行改革,或开办师范学校,推动了德国师范教 育的发展,当时德国师范教育的学习科目范围较广,主 要有德语及文学、数学、地理、自然、历史、物理、教 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神学等。
•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最 早从教会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初等教育)
教一学、要教求育行政制度
• 1878年设立最高学务委员会,作为中央教育机 关,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后改名为教育部; 中央以下的省(具体教育事物)、县(查学员 )都设立教育局,同时,每所独立学校都设董 事会,负责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这样,从上 到下形成了一个相当健全的教育管理系统,它 大大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公关论坛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文/洪雅婷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将肩负更重的历史使命,通过对比和分析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战后,德国能够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很重要的原因是发展职业教育。

文章阐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可借鉴的方面并提出自己见解。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比较;借鉴引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我国有近9亿劳动者,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00多万人,仅占6%。

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把先进的技术设备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种类众多。

德国职业教育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类型与办学模式、教育质量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以,中国可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补齐职业教育短板,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

一、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管理体制。

1996年中国出台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到2022年已经过26次修订。

新《职业教育法》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强国,职业教育一直是其重点发展的领域。

德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其发展历程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农业时期(19世纪初至中期)在这个时期,德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职业教育也主要是以农业为主。

各地的农村学校大量出现。

这些学校提供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中以营养、畜牧和农业机械最为重要。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开始向工业教育转型。

2. 工业时期(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德国工业开始蓬勃发展,职业教育也向工业教育转型。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高效的职业教育成为了大势所趋。

1840年,萨克森州成为德国第一个有工业职业学校的地区。

之后,类似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

这些学校培训各种不同的工人,例如铁匠、木匠、电工等。

同时,一些公司也开始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设立职业学校,培训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职业技能。

3. 公立职业教育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德国公立职业教育的体系在国家层面上显现出来。

此时,从事职业教育的机构增加到了五个,分别是基础教育、学徒制度、高级技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

整个公立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为德国的经济提供满足未来需要的技术人才,同时也为职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训和资格认证。

4. 节制经济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纳粹党执政,实施了一套经济和教育政策。

纳粹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们不仅引入了“工匠”的概念,也加强了学徒完工考试的约束力度。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职业院校,旨在以更严格的课程要求和教学方式培养出符合纳粹“国家工匠”标准的工人。

纳粹的政策不仅改变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5. 向现代化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逐渐向现代化和技术化方向发展。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咱来唠唠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时期(萌芽阶段)在古代,国外的职业教育就像一颗悄悄发芽的种子。

比如说在古埃及,那时候就有培养工匠的传统。

这些工匠们就像古代的“技术达人”,他们要学习如何建造宏伟的金字塔,怎么制作精美的木乃伊相关用品,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原始的职业教育。

这些技能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就像一个老工匠带着个小年轻,一点一点地教,从最基本的手艺开始,小年轻得乖乖听话,好好学。

古希腊呢,也有类似的情况。

他们注重培养各种专门的人才,像医生啊、哲学家啊,当然还有那些擅长制作陶器、雕塑的手工艺人。

这时候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不同职业技能的需求,不过它还没有形成特别系统的教育体系,就比较随性。

二、中世纪时期(缓慢发展)到了中世纪,职业教育就像一个走得很慢的蜗牛。

在欧洲,行会(guild)兴起了。

这些行会就像是各个行业的“俱乐部”,它们负责规范行业标准,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职业教育的功能。

比如说,一个裁缝行会,里面的老师傅会教那些新入行的小裁缝怎么裁剪布料、怎么缝出漂亮的线脚。

不过这时候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在行业内部进行,保密性还很强,外人很难学到这些技术。

而且当时宗教对教育影响很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少受到一些限制,不像咱们现代这样开放。

三、近代时期(走向正规)近代的时候,国外职业教育就像一个睡醒了开始努力的孩子。

工业革命一爆发,机器轰隆隆响起来了,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那是蹭蹭往上涨。

在德国,职业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

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就像一对好搭档,一条轨是在企业里进行实际的技能培训,另一条轨是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工人那技术是相当扎实,就像盖房子打了很深的地基一样。

英国也没闲着,它开始建立一些职业学校,教人们各种工业技能,比如机械制造、纺织技术等。

这些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不再是以前那种零散的教学方式。

美国呢,它的职业教育发展有点像“大杂烩”,但又充满活力。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摘要:一、德国教育发展史简介1.德国教育的起源2.德国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3.德国教育制度的变革二、德国教育的重要阶段1.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2.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3.工业化时期的教育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教育5.战后德国的教育重建三、德国教育的特点与影响1.重视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2.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3.重视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4.德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四、德国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改革2.人口老龄化对教育的影响3.移民问题对教育的影响4.应对未来教育挑战的策略正文:德国教育发展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本文将简要介绍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重要阶段、特点与影响,以及当前教育现状与挑战。

一、德国教育发展史简介德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教育主要依赖教会。

随着德国各邦国的统一,教育体系逐渐建立并发展。

19 世纪,德国教育制度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开始实行普及义务教育。

二、德国教育的重要阶段1.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马丁·路德主张人人可以阅读《圣经》,因此推动了对普及教育的要求。

宗教改革家们还提倡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学习,为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思考,促使教育观念发生变革。

此时,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培养神职人员,也开始关注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3.工业化时期的教育: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德国教育开始重视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

这使得德国在技术领域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4.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教育:这段时期,德国教育受到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强调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的灌输。

5.战后德国的教育重建:战后德国的教育重建以民主教育和消除纳粹思想残余为核心,为德国的再次崛起打下基础。

三、德国教育的特点与影响1.重视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德国教育强调实践和技能培训,为德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2.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德国教育注重跨学科研究,培养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德国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

一、德国双元制的历史沿革1. 一元——“企业培训”起源于学徒制,学徒不仅要在生产车间里跟师傅学习实用技术,还要到学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

2. 1821 年,萨克森魏玛大公国的行业协会法律以及学校里的课程规定既要补充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提高学徒的普通教育水平。

3. 19 世纪中后期,不少城市明确要求学徒有义务到职校接受必需的理论知识学习。

1900 年许多大城市将学徒期青少年的进修学校教育定为义务教育,并决定让企业参加职业培训,承担主要培训责任。

与此同时,又用职业学校教育补充企业实训。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双元制”的正式称谓是在1948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首次使用了这一名称。

在1969年提出了《联邦职业技术教育法》,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双元制”培训是德国技术发展的支柱,德国的技术骨干大多是由“双元制”培训体系培训出来的,在联邦德国的企业中,经过双元制培训的技术工人在企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达到 40% 左右。

二、双元制的模式核心:企业与学校合作学生在 9、10 年级的时候,想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得先向企业提出申请,得先有企业接收他,不过目前企业中学都会选实科中学的毕业生。

(企业都会选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

)双元制中德国承认的职业有三百五十几种,所以说职业教育的学生中最大的比例是双元制的学生。

双元制学校中的学生在企业里学习实践课,在学校里进行理论学习。

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比为 3:1,或 4:1(学生一周在企业待 3 天或者 4 天)。

双元制培训体系的“双元”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个教育体——企业与职业学校(这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场所,企业着重进行实际操作的技能的训练,学校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2)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就企业而言,受训者在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的学徒的权利和义务。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一、引言二、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概述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由联邦和州层面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培训、职业学校和双元制培训三种主要形式。

企业内部培训主要由公司内部提供,以培养适应其需求的专业人才;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的机会;双元制培训则是企业和职业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在学校和企业轮流学习和实习。

德国职业教育以实践、技能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1.实践导向:德国职业教育以实际工作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

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在企业实习锻炼,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双元制培训:德国职业教育通过双元制培训的方式,将学校和企业教育相结合。

学生在两个环境中交替学习和实践,为他们提供了更全面和深入的教育体验。

3.高度行业适应性:德国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各个行业的需求,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专门的培训。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四、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1.优秀的师资队伍:德国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教师们不仅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还拥有培训和教育背景。

这使得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2.强调学生实际能力: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职业学校会设置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课程和项目,以帮助学生尽早适应工作环境并掌握所需技能。

3.产学合作: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和实践项目,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五、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1.培育实践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技能,将实践工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培训。

2.强化师资培养:我国职业教育要注重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3.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我国职业教育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真实和实用的培训。

近现代史中的教育与知识普及

近现代史中的教育与知识普及

近现代史中的教育与知识普及近现代史是一个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为主线的时期,其中教育与知识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近现代史中教育的发展和知识普及的过程,探讨其在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近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教育改革成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1. 提高普教水平:近现代各国普及基础教育的力度空前,严格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个公民接受平等的基础教育。

2. 培养人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3. 教学改革: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引入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知识普及的重要意义1. 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和知识普及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科学文化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

2. 扩大社会公平:教育和知识普及的推进使得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缩小教育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 推动经济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提高了人们的技能和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创新和进步。

四、近现代教育与知识普及的案例分析1. 中国教育改革:近代中国通过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为近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 美国高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健全,其开放和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吸引了全球学生前来学习和研究,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 德国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职业选择和培训机会,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和高效。

五、教育与知识普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近现代教育发展和知识普及的经验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教育和知识普及仍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关键力量。

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

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
• 继威登堡大学之后,1694年成立的哈勒大学、1734年成立的哥 丁根大学,这些新大学在使教育贴近生活,接近实际上都起了 很大作用。 • 总体而言,大学的贵族性很强,只收文科学校毕业生。表现出 教育的双轨制特点。 • 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学校教育表现出国家主义,民族性特征。
(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
(五)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前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资产阶级镇压 了工人的革命运动,建立了资产阶级的 共和国,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期间 (1919年—1933年),德国学校进行了 改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兴。 •主要措施如下:
1、行政管理和教育领导体制:根据 《联邦基本法》,实行地方分权制
•通过洪堡德改革,德国学校教育有了很大变 化,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四)教育上反复与倒退时期 (19世纪中叶—末叶)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终于在 1848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很快失 败,贵族东山再起,革命后建立起封建贵族 与资产阶级的联合政体。这个政体对已改革 的教育进行了摧残,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教育 的封建性和宗教性,在学校宣传忠君思想和 宗教信条,取消了自然科学科目,致使德国 教育倒退回去一百年。 这一时期,教育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性。 •德国近代教育是在适应工业革命和在农业中 发展资本主义的“ 普鲁士道路 ”上曲折前进 的。
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 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但是:
(1)教师地位低。由仆人、手工业者 (裁缝师、鞋匠)、残废军人等兼任; (2)学习宗教教义,读、写、算水帄低, 管理松弛,学生众多,质量低下; (3)男女分校,实行严格隔离。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平台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平台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平台【摘要】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平台是世界闻名的教育系统,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健全完善,包括学徒制度和双元制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技能培训和实践经验。

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师资队伍。

教学创新方面,德国注重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教学评估体系科学完善,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展望未来,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将继续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培训,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平台、教育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创新、教学评估、成功经验、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平台概述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平台是一种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平台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平台以其注重实践、培养创新和与企业合作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取得成功。

2. 正文2.1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非常完善和成熟的。

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一种高质量的教育形式,被广泛认可并受到重视。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包括了学徒制度和职业学校两种主要形式。

在德国的学徒制度中,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实习并接受实际工作经验来学习相关技能。

这种学徒制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直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到实际操作和技术知识。

与此德国的职业学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学校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涵盖了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通过系统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课件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课件

增强学徒制项目个性化的另一个方式是 将学徒制“模块化”
英国当前进行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改革,就 将包括学徒制在内的所有学习以学习单元的形式记入学 生的学分系统,不同项目中的相同学习单元可以互认。
在丹麦,提供学徒制项目的职业学院允许学生在规定的 最短和最长学习时间之内灵活地完成学徒制。学院的课 程按基础课、领域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来安排课程, 专业课是按地方企业的需要设置的,有利于满足企业需 要,而选修课则有利于满足学徒个人的兴趣。
另外,传统学徒制的主要对象是男性,而 在现代学徒制中,女性所占比例也越来越 大。
如从1996-2001年,澳大利亚的学徒人数从 16.33万人增加到了32.96万人,增长了 101.8%,而其中女性的增长率为239.9%, 女性已经约占学徒总数的1/3。
换言之,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几乎是面 向完成义务教育后的所有人。
apprenticeship) 又名“新学徒制”(new apprenticeship)
(二)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目前,大多欧盟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加拿 大等国家都建立了或正在探索建立适合新 时期的国家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在当前德国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 与培训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诸 如英国、法国、爱尔兰和加拿大这样的国 家,也是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力补充。
德国在2005年重新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 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模块化改革。2007年德国联邦教 育部的《教育与职业培训模块化及组合式培训系统辩论 会提要总结报告》又提出,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将与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合作,在其后的三年里,为双元制 内部的模块化改革提供便利。
4. 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的整合
1. 北欧系统

德国教育

德国教育

一、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1.帝国时期以前在16世纪以前德国教育还比较落后,学校都由教会控制,以教堂学校为主。

16世纪后半期一些公国就开始颁布强迫教育法令。

至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规定义务教育以后,德国各地几乎都实行了义务教育。

1794年,普鲁士以法令形式把教育机构收归为国家机构,其他各公国也纷纷效法,使德国成了西方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权的国家。

19世纪初,废除了骑士学院和武士学院等封建等级学校,从而基本上结束丁封建等级学校制度,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

19世纪60年代德国教育发展水平跃居世界首位,当时没有一个国家文盲率像德国那样低。

2.帝国时期(1871~1918)1871年普法战争后,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网迅速扩大,确立了三种类型的普通学校:古典文科中学、文实中学、高级文科中学。

在这种普通“补习教育学校”基础上创立了职业学校,并在各地迅速推广。

职业学校师资的培训工作逐渐得到重视,有关的培训学校也相继建立起来,这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魏玛共和国于1920年4月28日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建立了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四年制的基础学校,增设了一种新型的九年制中学,名为德意志中学。

在师范教育方面,《魏玛宪法》规定,所有国民学校教师都受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这时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型的高等专科学校随之出现。

4.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1933年以后,德国陷入纳粹统治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学校管理制度,各类学校进行所谓的“种族教育”,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中学几乎减少一半,高等学校的发展处于停顿状态。

二、二战后德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战后初期的德国教育(1945~1949)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颁布,承认了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

2.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所有学校统一学年,即从每年的8月1日开始,于次年的7月31日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一、17—18世纪德国职业技术萌芽
17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以及三十年战争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家。

同时在教育史上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以普鲁士教育为主。

(一)泛爱学校
受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泛爱学校”。

其创始人是巴西多(J.B. Basedow1724—1790)。

泛爱学校的学习内容包括有实用知识、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

(二)哈勒学园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

在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是1695年弗兰克(A.H. Francke1663—1727)在哈勒开办的一所国民学校以实科内容和直观方法施教并对贫家子弟免费提供教材此后又设立科学学校其中配备各种实验室、各类仪器、诊所、印刷厂、师范学校以及文科中学。

1708年哈勒学园的副主教席姆勒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

此后肄业于哈勒学园的赫克又于1747年建立了类似的学校所开设的实科课程更为广泛又附设工艺学习班、师训班影响更大。

二、19世纪—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一)19世纪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19世纪德国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令欧洲各国瞩目。

1806年普法战争和欧洲革命给德国教育发展带来了两次重大的冲击。

其实在18世纪德国就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

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它标志着实科中学这一形式得到政府的承认。

且于1859年颁布《实科中学课程编制》规定高级实科中学修业年限为九年。

然而此时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直到1870年才获得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在19世纪还建立了与大学功能不同的高等工业学校或其他专业性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从而奠定了德国现代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1、德意志帝国时期
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国家服务”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德国教育在此时形成典型的三轨制学制并在此学制下
产生了三种学校一种是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国民学校一种是为中层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还有一种是为上层阶级设立的文科中学在这三种学校中前两者主要为学生就业或谋求较低一级职业作准备。

德国这一时期的学制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也是具有等级性和阶级差别的双轨制教育制度。

1901年德国进行教育改革宣布了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三类学校地位相同都可以为大多数科系培养学生。

2、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
在初等教育上国家通过颁布《魏玛宪法》主张废除等级性的双轨学校制度建立统一的公立学校系统。

1920年德国学校工作委员会设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研究公众参与高等教育的问题。

并发表《关于民众高等学校和自由民众教育的指导原则》的文件其中明确要求建立民众高等学校为广大民众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

(三)德国职业学校之父
乔治·凯兴斯泰纳是19世纪后期开始在欧美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被誉为“德国职业学校之父”。

凯兴斯泰纳主张设立农业补习学校以进行技术、政治和艺术的教育。

1901年在《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中把职业工作视为“公民训练的一种极好方式”认为人的品格是在连续不断和扎实的实际工作中形成的。

1905年在《小学校的改造》
的演讲中首次使用“劳作学校”这一名称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可谓“三位一体”。

他指出以职业教育为人的教育途径这是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发现的人类教育真理应该将其发扬光大他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力。

“他看到了日益增长的技术革命和与之俱来的知识爆炸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训练的事业和才智的专门化用以实现国家主义教育政策”。

(W.F.康纳尔在其《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第247页)。

1919年魏玛共和国制定的德国新宪法将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定为初等学校的必修科目。

1920年召开的德国教育大会强调新学校必须是劳作学校并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

凯兴斯泰纳的主要著作有《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1901、《公民教育要义》(1901)、《劳作学校要义》(1911)、《性格与性格教育》(1912)、《陶冶过程的基本原理》(1917)和《教育原理》(1926)。

三、二战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逐渐走向繁荣(一)1959年改革
1959年2月14日德国教育委员会公布《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划其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等问题建议设置三种中学(1)主要学校其职能是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
并为接受职业教育作准备。

(2)实科学校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科学知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3)高级中学《总纲计划》提出的学校教育结构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特征又适应了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

(二)60—70年代教育改革
1、1978年联邦德国推行职业基础教育年计划
即在职业教育的第一年专门进行职业基础教育职业基础教育是将220种职业划分为13个职业领域学生学习某种职业领域的必备知识、技能为以后接受特定职业的专门训练奠定基础。

为了改变以往德国职业教育只注重单一职业领域专门知识技能的状况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在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

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也是胜任人生生涯中各种不可预见变化的能力。

他同时指出作为教育培训目标关键能力应该包括1.基础能力不仅局限于职业活动还涉及一般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如逻辑性、全局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计划和学习能力等。

2.职业拓展性要素是指应用领域中各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劳动保护、机器维护、技术测量以及阅读书写等知识和技能。

3.信息获取和
加工能力即根据实际问题或任务有目的地获取、理解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4.时代关联性要素是指与某一时代相关的能力要素如全球化时代的外语能力计算机时代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梅腾斯的“关键能力”概念曾在德国教育界引起热烈的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演化成更高级的职业行动能力并作为培训目标写入德国208个职业的培训条例。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联邦德国为部分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不能继续进大学学习的青年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采用双元制的培养模式双元制就是一面在工厂企业培训中心接受实际操作性的训练一面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

学校为每届接受双元制教育的青年同企业签订三年的职业义务教育合同最后学生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合格工人证书作为就业的依据。

这一培养模式在其日后的实践过程中被证明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对德国及其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80以后年代职业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最明显的改革体现在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相互渗透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职业学校增加普通课程使中学毕业生能适应升学和就业两种选择。

“行动导向”概念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中随处可见。

在德国“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是
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几种常见的“行动导向”教学形式有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的学习、问题导向的学习以及项目教学法等。

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形成必要的职业能力。

1996年德国开始对职业学校课程模式进行重大改革。

在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的课程“编制指南”中首次提出“学习领域”的概念其基本定义 5 是按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体学习单元。

一个“学习领域”的组成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等三个部分。

一般来说每个职教专业的课程由10至20个“学习领域”组成。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核心成果是在内容上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其主要特征是1.以构建理论作为教育理论基础2.以能力本位定向课程内容3.以行动导向作为教学实施原则4.以职业学校作为开发实施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