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

合集下载

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启示

交流E XPERIENCEOCCUPATION1072013 04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启示郑兆巍 摘 要:笔者通过分析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优势,总结其发展趋势,并结合镇江市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双元制 一、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和优势1.德国职业教育总体情况德国教育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四个层次。

德国法律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即各类型的学校教育都由各州管理。

其中,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德国职业教育学校主要有双元制职业学校、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职业进修学校、专业高级学校、专修学校(继续教育)等。

德国职业教育推行终身教育体制,即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

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失业救助,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州政府、企业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

这种体制,不仅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人人成才创造了平等的机会,培养出职业能力更强的人才。

2.“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在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行业是主导,企业是主体,职业学校是辅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考核由行业协会负责,学生具备企业学徒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所学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高度融合,完全具备在企业独当一面的能力和素质。

3.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德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民众拥有崇尚“技能”的文化传统。

其职教体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这些人才是德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1)法律体系健全。

为了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德国制定了十分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对各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的制度、组织、考试等作了原则性规定,使职业教育有法可依。

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发

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发

2013.09学教育121教育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得到恰当和完整的诠释。

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该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到会文化的特殊性,在解决“上不了学”的问题以追求“上好学”为根本目的。

让传统文化内容与学校教学直接发生关系,使得孩子在享受中找到学习新课程的知识固定点,使学校成为儿童学习与生活的乐园。

通过乡村教育协作委员会,多渠道的将民族文化纳入学校课堂。

3、增强教师配备,优化教师结构让每位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自觉地投入到学校发展与教育变革的工作中去。

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民族地区教师应该参加培训掌握现代化教育技能,通过教师水平的提高来改善学校教育“孤岛”现状,力求使文化产生地的多有成员都能够理解自己的学校教育,让毕业后的儿童是拥有前人文明并懂得现代化的新型牧民或者农民,而不仅仅是培养干部,培养“城里人”。

教师还应该进行本地民族文化知识普及,融会贯通,掌握民族学生心理。

只有理解当地特色文化,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当地人,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

充分理解民族特性,给民族教育机构配备充足多元文化课堂教师。

例如在藏区可以配备专业的声乐、舞蹈、绘画等专业老师。

4、加强校内外教育力量互动,为民族教育争取更广泛的支持通过各方面努力,争取当地政府、国内外关心民族事业的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关注和帮助,借助各种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捐助捐款等争取各层面的支持。

同时从社区中聘请民间艺人传授民族手工艺,藏区还可以请寺院僧人传授藏语、藏文化历史知识。

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教师配备和教学条件改善不够及时的时候,将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行动常态化。

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和专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民族地区的学校作为地方实习教学实践基地或者青年志愿者支援地,专业院校定期选送优秀专业学生到地方进行集中培训和指导。

根据实际情况,专本科院校实习生或者志愿者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普及,高水平实习生或者志愿者进行强化专业指导。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彭铁光本人受学校委派,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下于2011年7月30日至8月20日到德国的黑森州进行了为期21天的职业教育培训学习,现将学习情况与心得体会小结如下: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对德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尤其是“双元制”模式更是“秘密武器”的核心所在,本人通过深入企业、学校和有关政府机构学习考察,总结以下德国职业教育的五个特色。

(一)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个部分。

德国的基础教育相当我国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一般10岁前完成基础教育。

小学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和学习状况实现第一次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一流的文理学校(约40%),相对较差的进入二流的实用学校(约35%),最差的进入三流的实体中学(约25%)。

分流的标准是老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智力水平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决定选择哪一类学校。

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这个阶段,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

一流的文理学校以进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中学8年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高中文凭,然后凭高中文凭可以自己选择哪一所大学。

上大学不一定要在高中毕业的当年,高中毕业证书作为上大学的资格,终生有效。

因此,也有部分学生在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后,会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能去工作,到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再去上大学。

二流的实用中学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差一些,以进入高等的职业院校和科技型大学为目的。

中学的学制是六年,然后升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课(2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升入专业对口的科技大学或高职院校。

三流的实体中学是学业成绩最差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目标,中学学制为五年。

中学毕业后,这部分学生会按照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去选择工作。

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职业导向性,即是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世界的真实性。

职业教育职业导向性的本质属性就决定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方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和市场导向性。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1职教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是“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或“德国学徒制”。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学生在学校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授课,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从而把学校的理论培养与企业的实践培训结合起来,学校和企业都是教学实施主体,是职业教育的“双元”。

在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下,招生工作由企业负责,学校基本上不组织招生工作,学生向有招生资格的企业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此时,学生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学徒。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有个别专业是三年半,第一学年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每周学校学习4天,企业培训1天,第二年、第三年以企业培训为主,每周企业培训4天,学校学习1天。

学生学习期满后,经过国家考试委员会的考核和审定,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选择就业,大部分学生是留在原企业工作,也可以选择其他企业,还可以到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深造。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就是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2师资队伍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可分为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两支队伍。

德国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总体教师质量比较高。

要想成为一名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之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能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如果是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通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

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而且教师每年还必须定期到企业挂职训练,或不定期派遣到相关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最新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等等。

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启示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德国为例,由于其发达的经济、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这个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最高和人才培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从而为国内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德国职业教育整体上发达,培训质量高。

在职业教育的支持结构中,德国的教育行政中心(Bildungsverwaltung)负责颁发职业技能证书,而技术教育组织(TewO)负责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审核。

因此,当从业者要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时,必须通过TewO认证。

此外,德国有市场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课程内容多、形式多样,涵盖基础教育、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各个方面,受到政府大力支持,是一个完善和灵活的体系。

此外,德国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质量可靠,因为德国有一套完善的有效考核机制,比如工作鉴定和职业能力鉴定等,这些考核机制不仅保护社会安全,还保证职业教育质量。

德国职业教育启示首先,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支持体系,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我国应当完善职业教育行政机构,结合企业和教育机构,建立一种多角色制度,将职业教育支持机构和技术教育组织合理分工。

其次,我们应当引入市场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求满足不同需求。

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采取了多种形式,可以满足从业者不同的需求。

我国在此方面也应当采取类似的模式,满足不同从业者的需求。

最后,关于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考试,应当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以便确保培训质量和考核标准的一致性。

考试的结果要有效,并且更新,以确保所认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具有较高的发达水平,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在职业教育支持结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职业考核机制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为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意见。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和职业教育的典范,其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本文将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优势和挑战出发,探讨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1. 学制长、质量高: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其学制一般为3-4年,内容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2. 联合培养、产教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是企业培养,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学历与技能并重:在德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重,从技能人才到高等教育学历,各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1. 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大大减少了失业率。

2. 技能优势明显: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行业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为德国的制造业、服务业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3. 教育与产业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1. 学历歧视:尽管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发达,但是在社会认可度上仍然存在学历歧视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是成功的保障,而忽视了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2. 教师短缺: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增加,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面临着教师短缺的问题,急需更多的优秀教师来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 技能更新不及时: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职业教育系统存在技能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使得一些毕业生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结语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应该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和产业的紧密合作、学历与技能并重等方面入手,使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一,其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以下是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一、实践导向
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技能。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产学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产学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需要到企业实习,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多元化课程
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非常多元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课程。

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四、职业认证
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职业认证,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需要通过职业认证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政府支持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这可以让职业教育机构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总之,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产学结合、多元化课程、职业认证和政府支持等经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述德国职业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后,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始于19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学校制和双元制两种形式。

学校制是指通过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而双元制则是指将学校培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1. 聚焦实践:德国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 分层次:德国职业教育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培训课程和考试。

3. 企业参与:德国职业教育中,企业参与度非常高,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并参与课程设计。

4. 国家认证:德国对职业技能进行了明确的分类和认证,通过考试获得相应资格证书。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开始实行工匠制度,职业教育得到了重视。

2. 1920年代:德国开始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

3. 1950年代:德国政府开始大力投资职业教育,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职业学校。

4. 1970年代:德国开始大规模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度明显提高。

5. 1990年代至今:德国继续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和改革,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1. 高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德国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企业参与和实习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 分层次、分类别认证:德国对职业技能进行了明确分类和认证,通过考试获得相应资格证书,为企业招聘提供了依据。

3. 政府投入、企业参与: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企业参与度也非常高,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并参与课程设计,使得职业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

五、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1.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我国职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企业参与和实习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 分层次、分类别认证:我国应该对职业技能进行明确分类和认证,通过考试获得相应资格证书,为企业招聘提供依据。

德国职业教育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
学 生 在 这 里 学 习 。大 部 分 接 受 双 轨 制 培 训l 学 生 毕 业 后 作 为 专 业 力 量 的 参 加 工 作 , 些 人 则 接 着 接 受 职 业 继 续 教 育 。在 特 定 的 条 件 下 , 们 还 有 他

德 国 职 业 教 育 的 机构 与框 架
1 负责 机 构 、
部 拥有 全 面的 协 调 权 利 , 要 任 务 是 制 定 职 业 教 育 法 、 责 职 业 教 育 政 主 负
可 以获 得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的 毕 业 证 书 , 样 就 可 以 进 一 步 进 入 大 学 深 造 。 这 目前 许 多 优 秀 的 职 业 继 续 教 育 毕 业 生 都 被 高 校 录 取 。 在 全 日制 职 业 学 校 当 中 , 业 专 科 学 校 的 学 生 人 数 最 多 。 职 业 专 职
必须 接 受 教 育 。
名员工以下的企业) 仍然 是 德 国职 业 教 育 培训I 的主 力 军 。 地

德 国 小 学 的 学 制 为 四 年 。 小 学 之 后 是 四 种 不 同 的 中 学 模 式 , 普 即 通中学、 实科 中 学 , 高级 文 理 中 学 以 及 大 部分 州 都 有 的综 合 中学 。 在 双 轨 制 的双 职业 教 育体 系 中 , 出现 了 殊 途 同 归 的 局 面 : 里 的 学 这 生来 自 普 通 中 学 , 科 中 学 , 级 文 理 中 学 , 合 中 学 以 及 职 业 学 校 。 实 高 综 双 轨 制教 育 体 系是 德 国 中等 教 育 中 最 大 的 教 育 领 域 , 约 5 的 适 龄 大 3
专门 设 立 的 大 学 生 信 贷 。
要任务是实施职业教育 , 对其进行监督 。 并 职 业 教 育 社 会 合 作 伙 伴 的 任 务 主 要 分 为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与 职 业 参 教 育 以 及 职 业 教 育 标 准 的 制 定 ; 调 学 校 和 企 业 的 关 系 , 责 职 业 教 育 协 负

德国职业教育特色及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特色及启示

稳 定增 长 , 这就要 构建 保增长 的长效机 制 。

是 理顺 农产 品价 格 的形 成机 制 。在农 业现 代
四是夯 实农 业全 产业链 致 富机 制 。 经 验证 明, 农
化过程 中, 农业成本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只有适时提 高农产品价格 ,保证农 民能取得高于一般工业品的 利润, 才能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 剪刀差” , 提高农
■■■■
塑 塑
德 国职 业 教 育 特 色 及 启 示
● 熊淑 平
德 国职 业 教育 的科 学研 究 ,正如 其职 业 教育 对

经济 的推 动力 一样 ,举 世瞩 目并始 终处 于世 界领 先 地位 。 德 国的制造 业在 世界上 是 一流 的, 其 中原 因不 仅是 德 国拥 有 先进 的 设备和 技 术 ,且 拥 有众 多 的高

德 国职 业教 育 的特 点
( 一) 制 定较 为完 善的 法律体 系 在德国, 《 联邦 职业 教 育法》 作 为职 业 技术 教育 的基 本法 , 规 定 了职 业 教育 的定 义 、 使 用 范 围、 培 训 合 同和 报酬 、 福 利保 障 等权 利和 义 务 , 也规 定 了 国家 机 构和 经济 部 门对职 业教 育 的责任 和作 用 。《 企业组 织 法》 则 规定 企业 职 工委 员会 必须 协助 企 业 完善 技 术工 人 的培训 和保 护 工作 , 《 青 年 劳动 保护 法》 规 定
农村富余劳动力, 增加工资性收入。口
( 作者单4 i :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36
上海农村经济 2 0 1 3年第 8期
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 8 2 0 0万 人 口, 有 各 类 职业 学校 9 7 2 7所 , 在校 生 高达 2 6 0多万 人 。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将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的教育制度,它具有多个优点,不仅能够有效地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可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对于中国来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经验教训也有很大启示。

一、教育的目标以企业需要为导向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企业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导向,同时教育机构也要与企业紧密协作,建立起联系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做法能够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获得收入的水平。

在中国,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并没有很好的沟通和联系,因此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发现自己的专业并不适合现实工作中的需求,导致了不少人才浪费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重点考虑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真正具备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最终可以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二、企业参与评价和管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参与教育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不仅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还参与学生实习和毕业评定等重要环节。

同时,企业也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的标准相匹配,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管理和文化,适应职业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企业参与教育的过程还不够深入,企业文化和管理也很难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中来。

因此,在今后的职业教育中,我们应当加强企业和教育机构的联系,并进一步增加企业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实践过程中各种因素的适应性和最终效果的有效性。

三、实践教育优先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通常与企业和教育机构紧密合作,确保在学期中安排大量的实践课程,同时还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和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作者:丁菲摘要:在国际职教发展史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和认可。

在职业教育领域这方面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德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快速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关键字: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德国是职业技术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德国产品的质量全球公认,经久耐用,因此“德国制造”享誉全球。

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历史悠久,它是世界上首先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国家,其“双元制”堪称“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

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可的重要前提。

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是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

因此,德国社会上上下下都高大重视职业教育(这就是所谓文化传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在各方面努力与支持下,如今全国已形成了一个从学徒培训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多阶段、多功能、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的完备体系。

各州、市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络。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基本能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要求。

同时,该体系高度分化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很好地适应与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和英国一样德国职业教育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早期的行会制度。

当时,在手工业部门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以师傅带学徒,从学徒到帮工,最后成为师傅的学艺方式。

到了中世纪后期,这一早期意义上的职业培训方式便流行了下来。

到17世纪,德国重商主义者对师傅带徒弟的职业培训形式进行强烈的抨击。

他们认为它过于强调直观模仿,缺乏理性。

他们还认为要提高德意志手工制造的生产率,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多手工业者的训练。

德国职业教育给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给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给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和先进,二战以后,德国的经济恢复与快速发展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职业教育领域这方面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德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能更好地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启示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职业教育国家之一,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领导地位。

按照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本人有幸专门学习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特点,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使我对德国以“职业技能”为主体以及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了进一步得了解和体会。

1 德国职业教育的总体情况1.1 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况(1)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升学导向的职业教育:即“立交桥”式的职业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职业、专科或技术完全中学,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实科中学,而学制则为3年,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综合类大学。

第二种类型为技术或职业高中,生源主要来自于已受过职业教育者或来源于实科中学,同样学制为2年,以全日制理论学习为主体,学生毕业后可升入综合大学;第三种类型为专科高中,生源主要来源于实科中学,入学后学制一般为2年,其中理论和实践课程各占1年,毕业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入专科大学;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将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普通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在企业里进行的相关工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同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

即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非常的重要形式,它是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密切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

学生在学习期是免费的,接受教育学员须与相应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学员每月还能从企业拿到一定生活补贴和法定社会保险金。

在企业受教育学员的身份则是“学徒”、而在职业学校的身份则是“学生”,接受系统完整与正规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相应专业知识。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职业教育体系也成为了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德国一直以其成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著称,其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探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概述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之一是“双轨制”,即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学生可以在高中毕业之后选择走学术路线,也可以选择进行职业教育,这样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职业教育方面,德国拥有众多的技术学校和职业学院,提供从技工到工程师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内容涉及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建筑等多个领域。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与企业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得到实习机会,并且很多学生在实习结束之后就能够直接获得企业的工作机会。

1.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之一是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当前社会中,实践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尤其是在技术行业和制造业中更加突出。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向德国学习,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实践经验。

2.提高职业教育的声誉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另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于,其职业教育的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被社会广泛认可。

在德国,选择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学业不好,而是一种对个人潜能的发掘和培养。

相比之下,在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和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

我国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职业教育的声誉,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意识到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3.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并且也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也应该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并且在学校中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世界闻名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欧洲“双轨”教育制度的代表,以其成功的案例充分证明了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以及个人的重要性。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培训和专业素养,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注重与企业紧密结合。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离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也正是这种紧密合作让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认可和推崇。

德国的大量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职业教育的培训计划,为企业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是单纯的教学,而是与实际生产密切结合,更加强调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战性和实用性,培养更多高级技能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注重职业认证和技能评估。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以实际能力为评估基础,特别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身份认证,这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各行各业中都享有较高的声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德国的职业学校不仅仅是“学校”,更是具有职业技能培训和身份认证功能的机构。

德国漫长的职业技能认证过程,可以使职工在多年职业生涯中不断增长自身技能和知识,为其职业生涯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潜力,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这可以启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更加注重职业认证和技能评估,建立起职业技能认证与培训制度,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进一步推广我国的职业技能认证制度。

最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注重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还着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德国职业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来制订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符合自己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方向的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同时也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教改革的借鉴意义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教改革的借鉴意义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教改革的借鉴意义1. 内容概括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全球职业教育的典范,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成功经验,为我国职教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从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分析其对我国职教改革的借鉴意义。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强调职业教育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紧密结合。

这种理念体现了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为我国职教改革提供了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灵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市场需求,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职业技能。

德国职业教育还强调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双师课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德国职业教育还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德国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习方案。

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职教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推动职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愈发频繁,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因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先进的实训设施和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经验,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

我国职教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育模式符合当前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上仍有不足,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难以适应职场需求。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拥有一套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晋升通道。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德国作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大国,其职业教育体系一直备受关注。

与中国相比,德国的职业教育具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借鉴的地方,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本文将重点围绕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展开讨论。

一、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德国的职业教育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

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际工作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还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创新实践解决问题和提高技能水平。

这种注重实践和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我们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三、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路径在德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职业教育路径,包括技工学校、行业学院等。

不同的职业教育路径都注重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这种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路径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有启示意义,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不同职业教育路径的发展和建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

四、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在德国,职业教育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并且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尊重。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工人和技术人才,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

这种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观念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也有启示意义,我们也应该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倡导和支持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道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和借鉴的地方,包括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路径、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等。

我国应该不断借鉴和吸收德国的职业教育经验和模式,不断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工匠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启示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德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德国政府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定了宏伟的规划,在经济和教育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今天,德国的职业教育拥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国家和社会制定了明确的方向。

第一,德国职业教育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将全部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所有专业性机构,结成一个整体,形成了和谐、有序的工作关系,从而产生了迅速发展和强有力的教育效果。

此外,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统一的考试制度,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专业课程,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从中学开始,学生开始接触实际的技能,学习职业技能,逐步提高职业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职业技能教育的社会服务,提供了职业技能的实践训练。

第三,德国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实施了大量政策性措施,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重视职业教育的宣传,发布了大量的宣传材料,增加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进步。

综上所述,德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同时,德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技能缺乏、就业压力等问题。

兴趣素养低,实践能力欠缺也是职业教育中的一大障碍。

应该加强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改善实践环境,加强丰富兴趣素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因此,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是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各级职业教育机构,提升职业教育的素质,完善和改进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改善就业环境,提高技能水平,推动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作者:丁菲摘要:在国际职教发展史上,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和认可。

在职业教育领域这方面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德国,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快速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关键字: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德国是职业技术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德国产品的质量全球公认,经久耐用,因此“德国制造”享誉全球。

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历史悠久,它是世界上首先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国家,其“双元制”堪称“职业技术教育”的典范。

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是德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原动力,是企业生存与竞争的手段,是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基础及个性发展、感受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可的重要前提。

特别是企业界人士更是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产品质量,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

因此,德国社会上上下下都高大重视职业教育(这就是所谓文化传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在各方面努力与支持下,如今全国已形成了一个从学徒培训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多阶段、多功能、形式多样、结构复杂的完备体系。

各州、市也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职业教育网络。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基本能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要求。

同时,该体系高度分化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很好地适应与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发展和英国一样德国职业教育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早期的行会制度。

当时,在手工业部门的某些行业中出现了以师傅带学徒,从学徒到帮工,最后成为师傅的学艺方式。

到了中世纪后期,这一早期意义上的职业培训方式便流行了下来。

到17世纪,德国重商主义者对师傅带徒弟的职业培训形式进行强烈的抨击。

他们认为它过于强调直观模仿,缺乏理性。

他们还认为要提高德意志手工制造的生产率,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重视多手工业者的训练。

受其影响,再加上18世纪德国工业、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急需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操作工人,于是实科学校、商业学校和各种职业专科学校应运而生。

这些学校在18世纪虽很不发达,可是它连同在各生产部门内进行的职业训练一起,在18世纪的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随着18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到19世纪,德国大工业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满足加速发展的工业化的要求,培养出大批具有不同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各种不同层次水平的职业学校便建立了起来。

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并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目前在德国占有核心地位的“双元制”培训体系。

(以学校形态出现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确是大工业的产物这一点确证无疑,可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但当代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产业、新的职业大量涌现,怎能固守原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呢?这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要改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多数职业教育者所不理解的地方。

)一、校外职业培训史校外职业培训主要指学徒培训。

它源于中世纪,其最早的史证是1192年科隆旋工规章。

在中世纪以及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学徒训练主要集中于手工业部门。

一是因为手工业部门所需人数有限;二主要是由于德国在19世纪前是一个农业国,它绝大多数劳动者都分布在农业部门。

当时,成为学徒的条件非常严格。

学徒培训的最兴盛时期是中世纪后期,到了16世纪以后,随着同业工会的解体,培训质量缺乏监督而一度陷入危机,学徒制自此走向衰落。

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学徒培训事业在德国再度复兴。

这主要归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德国经济发展对受训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1869年、1897年、1900年、1908年四次立法中分别对职业培训作出了最低质量要求并对有关职业培训的法规作了重大修改。

这为学徒培训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学徒培训的地位。

虽然,学徒培训在19世纪初已走出手工业部门,但企业大规模自成体系的学徒培训则是20世纪才开始。

20世纪20、30年代,学徒训练工场大量发展,后来又提出并普及了专业工人考试。

1969年《职业培训法》的颁布,标志着学徒训练在联邦德国已逐步完善。

如今,几乎所有的德国经济部门都参与学徒的培训。

(德国的确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国家,它没有重复走英国多元发展的职教道路,而是从学徒制度直接走向了学校形态的职教,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呢?)二、学校职业教育史最早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学校可以追溯到16、17世纪宗教界与实业界一起举办的星期日学校。

到了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重商主义影响下,建立了实科学校、商业学校和各种职业专科学校。

到19世纪20年代末,德国各大城市里出现了一大批地方性职业学校。

30年代则有高级职业培训学校问世。

1850年德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学校建制标准。

19世纪60年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给德国职教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也使德国各界认识到提高在业人员科学文化技术素质的重要性。

于是,德国明确规定工厂主必须为雇员提供学习机会和条件。

并规定18岁以下徒工可以通过地方法规定强迫接受进修学校教育。

随后,在许多大城市里,进修学校便成了在职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场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职业教育作为战后经济重建的一部分受到极大的重视。

为了不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文化素质,德国又建立了职业补习学校,继续进修学校等。

这些补习学校组成了德国所谓第二条教育途径,为在职青少年提供再一次升学机会。

§2 专题研究一、德国的双元制1.德国双元制的形成学徒不仅要在生产车间跟随师傅学校实用技术,还要到学校来历学校必要的理论知识。

这一想法早在1821年就产生了。

在当时,萨克森—魏玛大公国的同业协会法律中就规定:师傅要严格认真地教授学徒学会一种手工业技艺。

同时又要督促学徒到绘图学校、星期日学校或专门的手工业学校中求学。

而学校里的课程则按规定要补充职业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要提高学徒的普通教育水平。

这种企业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实际上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

双元制真正的形成还是在19世纪中后期。

随着工业化的开始,传统的学徒培训在提高学徒文化知识素质及适应需求方面,日益显出其弊端。

因而,有不少城市明确要求学徒有义务到职校接受必需的理论知识学习。

到1900年许多大城市将学徒期青少年的进修学校教育定为义务教育,并决定让企业参加职业培训,承担培训主要责任。

与此同时,又用职业学校教育补充企业实训。

这样,整个职业教育就分在两个地点进行,即企业和职业学校。

两者相互合作,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并进而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

但是,由于缺乏全面的法律基础,双元制也曾陷入过“危机”。

在战后进行重建的过程中,当时的政府曾就是否应将已有的教育机构,特别是双元制培训体系保存下来产生过以后。

一些国际组织也曾对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持强烈的怀疑态度。

然而,双元制还是保留了下来。

尤其是在1968年《职业培训法》实施后,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进而成为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

2.双元制的内涵及特点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一种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通常是公立的)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

受培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掌握“怎样做”的问题;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以了解实训技能操作中“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

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一些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企业占主导地位。

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一般时间比为3:2或4:1,或采取离职进修制的形式。

学生的学徒期根据其申报的任职资格,一般在2—3年之间。

在这期间学生可获取微波的工资,其幅度为正式工人起点工资的20%—40%。

[1]双元制培训体系的“双元”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两个教育主体——企业与职业学校企业与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场所。

企业着重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从另一角度讲,这两个主体既涉及了由国家举办的公立学校事业(职业学校)又涉及私营企业的市场经济体系。

b.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在“双元制”培训体系中受训的青少年首先须同企业签定培训合同,成为企业的学徒,他也就自然成了职业学校的学生。

就企业而言,受训者在初中毕业后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培训期间所应履行的学徒的权利和义务。

而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三年教育。

c.两种法律制度——职业教育法与学校法企业里的培训主要遵守联邦制定的职业教育法,属联邦管辖。

职业学校的教学要遵守各州制定的学校法规,各州负责。

另外企业培训绝大多数是在私营企业里,是建立在民法性质的培训合同基础上,而职业学校大多数是公立的,是建立在公法标准基础上的,学校职业培训是按公共教育法进行的。

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培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范围。

d.两个主管单位——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企业和职业培训由联邦政府颁布的《企业培训条例》进行,该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

全国各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

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各州的文教部分管。

它以各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为指导性文件。

该大纲规定了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

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而职业学校则必须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e.两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训练课“双元制”培训体系中的课程总的来说可划分为两类,即理论课与实训课。

实训课主要在企业内进行;理论课主要在职业学校中进行。

但这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企业中的实训,除在培训岗位]教学实训车间进行之外,还在实训指导课教室为学生讲解必要必需的理论知识。

在职业学校,除了理论教室、实验室外,还有作为理论教学补充,在企业内上实训指导课。

职业学校的教员则将那些在企业实训车间所无法学到的技能在学校实验室或实训演示车间内向学生演示。

[2]双元制的特点双元制目前已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在政府及各界的扶植下日趋完善、合理、有效。

从总体上讲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a.注重实践、突出技能培训。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培训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技巧的培训。

理论与实践之比大约为3:7或2:8。

同时理论教育注重实用性,并紧密与实践相联系,服从实践需要。

“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这一指导思想不仅表现在职教理论与实训的时间分配上,还体现在培训的运行机制上。

b.培训的实施方案合理、有效并有法律作保障。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实训、实验,还是企业培训,均有严密而完整的教学目标、计划、教材、设置和师资配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