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分类及影像学表现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一、脑出血⒈脑内出血:脑出血后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灶状或多灶状高密度区域,可见出血灶周围的水肿表现。
⒉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影像上呈现为高密度的血肿,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可见血肿的形状和位置。
⒊脑室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影像学上可见室腔内高密度区域,常见于脑室四壁、侧脑室三角区等部位。
二、脑梗死⒈梗死灶:在CT影像上呈现为低密度区域,且呈现灰白质分界模糊的表现。
⒉渗出灶:在病灶周围可见水肿表现,呈现高密度区域。
⒊梗塞性血管内膜炎:影像学上可见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颅内多发梗死灶。
三、脑血栓形成⒈血栓:CT影像上呈现为高密度区域,可见血管腔内阻塞。
⒉血小板沉积:血小板在影像上表现为高密度区域,常见于血管分支区域。
四、脑动脉瘤⒈动脉瘤造影:血管造影可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⒉CT血管造影:影像上可显示动脉瘤的血管供应和血管通路。
五、脑血管狭窄与闭塞⒈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及程度。
⒉CT血管成像:可见血管管径狭窄、管壁钙化、斑块形成等。
六、本文涉及附件:⒈CT影像示例⒉MRI影像示例⒊血管造影示例七、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脑出血:指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血液在脑组织内溢出。
⒉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动脉破裂导致的血液在蛛网膜下腔中聚集。
⒊脑室内出血:指血液进入脑室内。
⒋梗塞性血管内膜炎:指血管内膜发生炎症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疾病。
⒌血栓:指血液在血管内形成的凝块。
⒍脑动脉瘤:指脑血管壁的局部脆弱区域突出形成的血管扩张。
⒎血管狭窄与闭塞:指血管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与CT表现
额叶 蝶骨小翼 鞍背 桥脑
内听道 小脑半球
额叶 颞叶
鞍上池 环池
第四脑室 小脑蚓部
鞍上池层面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大脑镰
侧裂池 侧脑室颞角 桥脑 小脑半球
尾状核头部 侧裂池 豆状核 环池
枕叶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额叶白质 侧脑室前角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上失状窦
额叶
尾状核头部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四叠体池
▪ 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例可 见脑内小梗死灶或缺血灶,弥散加权MRI或PET可 见片状缺血区。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 软化。 脑血栓形成
临床常见类型: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右 侧 颞 叶 梗 塞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左侧颞叶、基底节大面积脑软化灶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桥脑梗塞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T1WI
桥脑梗死
T2WI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颞部及鞍结节) 的血液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起于椎骨下动脉根部
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支
内听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终 末支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常见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一)
常见脑⾎管疾病的MRI表现(⼀)⼀、脑梗死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动脉⾎栓、⼼源性栓⼦脱落、脂肪滴、⽺⽔)⾎管炎静脉⾎栓形成分类:缺⾎性、出⾎性、腔隙性病理:细胞毒性⽔肿⾎管源性⽔肿脑组织坏死(梗塞灶软化,周边可出现胶质增⽣)发病部位符合动脉⾎管分布区脑动脉供⾎分布图:掌握了动脉供⾎分布区,就有利于我们对脑梗死与炎症性病变、脑内脱髓鞘病变、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分⽔岭梗死:分⽔岭梗死是动脉交接区的梗死,主要分为⽪层型、⽪层下型。
⽪层型主要发⽣在额叶、枕顶叶,表现多为三⾓形、楔形或扇形,尖端指向侧脑室;⽪层下型是深部的穿⽀动脉与脑⽪层的动脉交接区的梗死,表现多为带状、串珠状的改变。
脑梗死影像学表现分期超急性期(<6h):CT及MRI检查阴性,DWI呈明显⾼信号(细胞毒性⽔肿,细胞外间隙的减少,⽔分⼦运动扩散受限);急性期(6~72h):CT表现低密度区,MRI表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 DWI呈较明显⾼信号;亚急性期(72h~10d):CT表现同时累及灰⽩质的三⾓形或楔形低密区,MRI可伴出⾎,DWI呈明显⾼信号,占位效应显著,增强扫描可见点⽚状强化;慢性期(>11d):脑软化、脑萎缩;发作性左侧肢体⽆⼒3⼩时(脑梗死超急性期)T1WI、T2WI未见明显异常,T2-Flair显⽰右侧基底节区略⾼信号,DWI对应区略⾼信号,ADC略低信号,说明弥散受限,⽽且⽆明显⼤体病理改变,所以符合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改变。
右侧肢体⽆⼒9⼩时(脑梗死急性期)DWI基底节区可以看到明显的⾼信号,对应ADC相呈现低信号,T2WI已经显⽰⾼信号改变,⽽且有轻度的占位效应,邻近的侧脑室有轻度受压,所以符合急性期脑梗死影像改变。
另外其右侧胼胝体压部还可见⼀异常信号,T2相显⽰中⼼⾼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似,边缘略⾼信号,DWI显⽰中⼼低信号,边缘略⾼信号,那么边缘⾼信号是否真的是弥散受限,但结合ADC相,未见相应的低信号改变,这就是脑软化灶形成后,其边缘形成的胶质增⽣。
脑血管疾病
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临床最常见类型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一)脑血栓形成 (cerebral thrombosis,CT)
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atherosclerotic thrombosis cerebral infarction)
最常见,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
一、病因
二、病因
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最常见 脑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炎 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ITP、血友病等 梗死后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Moyamoya disease):烟雾病 抗凝及溶栓治疗等
四、临床表现-不同动脉系统TIA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
对侧单瘫、偏瘫、面瘫,伴麻木
椎-基底动脉系统
眩晕、恶心呕吐、平衡失调
同侧单眼黑蒙或失明, 对侧瘫痪及感觉障碍
跌倒发作(drop attack)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
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对侧同向性偏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病理性质
• 缺血性卒中(脑血
发病缓急
• 急性脑血管疾病(TIA、 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脑栓塞)
• 出血性卒中(脑出 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 慢性脑血管疾病(脑动 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抗凝:
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
常见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特点
【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炎 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 血液高凝状态 Moyamoya
【临床表现】
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TIA或中风。
前驱症状: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无力等。
起病情况:相对缓慢,夜间醒来或清晨起来时发 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 于数日内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短暂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 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 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 管病,血液直接流入珠网膜下 腔,又称原发性SAH。
*病因
①先天性动脉瘤:最常见,约占50%以上; ②脑血管畸形:第二位,以动静脉型常见; 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梭形动脉瘤;
④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占 儿童SAH的20%; ⑤其他:如霉菌性动脉瘤、脑血管炎、血 液病。原因不明者占10%。
手术适应证
①脑出血病人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
*②小脑半球出血的血肿>15ml、蚓部血肿>6ml,血肿 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急 性阻塞性脑积水征象者;
③脑室出血致梗阻性脑积水;
④年轻患者脑叶或壳核中至大量出血(>40-50ml),或有 明确的血管病灶(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 瘤)。
粟粒状动脉瘤部位:壳核及内囊占70%, 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区各占10%
*临床表现
50-70岁,男性略多见。多有高血压病史。 起病急骤,活动中和情绪激动时发生。 发病时头痛、头晕、呕吐,可伴有意识障碍、大小便 失禁。 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依据出血量及部位不同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一、介绍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其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分类和定位。
二、影像学特征1·CT扫描脑出血在CT扫描上呈高密度灶,常呈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密度高于周围的脑组织,且通常在出血后数小时内可见。
血肿周围可有占位效应,表现为脑组织受压。
根据出血的年龄,CT表现可分为新鲜出血期(高密度)、亚急性期(高密度与低密度混杂)和慢性期(低密度)。
2·MRIMRI可提供更详细的脑出血图像,并可以区分血肿的不同阶段。
T1WI上,新鲜出血区呈高信号,亚急性期血肿为高低信号与高信号混合,慢性期血肿为低信号。
T2WI上,新鲜出血区呈高信号,亚急性期血肿呈高信号,慢性期血肿呈低信号。
同时,MRI还可通过增加脑出血局部血流灌注的动态对比增强扫描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进一步评估血肿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三、分类根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脑出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股沟出血:发生在大脑股沟的出血,常见于高龄患者和高血压患者。
2·脑内出血: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可分为深部出血和浅部出血。
●深部出血:发生在基底节、内囊等部位,常见于高血压。
●浅部出血:发生在大脑皮质、白质交界处,常见于颅脑外伤。
3·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在蛛网膜下腔的出血,常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
4·脑室出血:发生在脑室内的出血,常见于颅脑外伤和脑动脉瘤破裂。
四、定位定位是脑出血影像学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血肿的位置可以推断出血源的部位和病因。
1·血肿位于大脑股沟:可能存在大脑股沟出血。
2·血肿位于基底节、内囊等部位:可能存在深部出血。
3·血肿位于脑皮质、白质交界处:可能存在浅部出血。
4·血肿位于脑室:可能存在脑室出血。
附件:本文所涉及的影像示例图片。
各个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各个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包括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其他疾病。
各种脑血管疾病都有其特定的诊断标准,下面我将针对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列举其诊断标准。
1. 脑梗死,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其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通常包括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言语障碍等。
影像学表现主要是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来确认梗死灶的位置和范围。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凝血功能、血脂等指标的检测。
2.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出血的疾病。
其诊断标准同样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
影像学表现则是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来确认出血灶的位置和范围。
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的检测。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疾病。
其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脑脊液检查。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等。
影像学表现通常通过头部CT或脑血管造影来确认出血灶和动脉瘤的位置。
脑脊液检查则是通过腰穿来获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脊液,并进行化验。
除了上述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痉挛、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它们都有各自的诊断标准。
总的来说,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确定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影像表现
血管畸形表现为血管走行异常 ,呈团块状或蚯蚓状。
脑血管病变的鉴别诊断
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时,血管壁可 出现钙化斑块,管壁僵硬 ,失去弹性。
烟雾病
烟雾病时,造影可见脑底 动脉环狭窄或闭塞,同时 可见异常血管网形成。
颅内肿瘤
部分颅内肿瘤可压迫脑血 管,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肿瘤本身在造影中也可 显影。
脑静脉系统
脑静脉系统在造影中通常不显影 ,仅在特殊情况下,如静脉窦血 栓形成时可见显影。
脑血管病变的影像表现
血管狭窄或闭塞
脑血管病变时,造影可见血管 管径变窄或完全闭塞,血流受
阻。
血管扩张
部分脑血管病变可引起血管扩 张,表现为血管粗细不均,走 行迂曲。
动脉瘤
动脉瘤表现为血管局部膨大, 呈囊状或梭形扩张。
03
04
缺血性病变
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 缺血,如脑梗死。
出血性病变
由于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 如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畸形
由于血管发育异常导致,如脑 血管畸形和烟雾病。
动脉瘤
由于血管壁薄弱导致血管扩张 ,如颅内动脉瘤。
02
脑血管造影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总结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通过数字化处理,减少影像背景噪音,突出血管影 像的技术。
VS
详细描述
CT血管造影技术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 获取一定厚度的组织数据,经过计算机后 处理重建出血管影像。该技术能够获取高 分辨率的血管影像,同时还能显示血管与 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适用于脑部血管病 变的诊断和手术前评估。
03
脑血管影像表现
正常脑血管影像表现
脑动脉系统
正常情况下,脑血管造影显示脑 动脉系统呈对称、规则的分布, 管径粗细均匀,走行自然。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什么是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脑部血管功能的疾病,包括脑动脉疾病、
脑静脉疾病以及脑血管畸形等。
脑血管疾病可导致脑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起脑缺血、脑出血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需要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通过影
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脑部血管的情况,了解病变的位置、范
围和严重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
头颅CT扫描(CT):利用X射线通过头部对组织进行断层扫描,
快速获取脑部血管的信息。
CT扫描可以检测脑血管病变、脑血栓形
成等情况。
头颅磁共振(MRI):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脑部图像。
MRI
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脑血管信息,能够观察到毛细血管,更准
确地评估脑血管疾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借助X射线观察
血管状况,通常用于明确血管内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影像学评估的意义
诊断性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帮助医生进行病因诊断。
定量分析:影像学评估可以提供血管直径、血流速度等量化指标,帮助评估病变的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治疗规划:根据影像学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如手术切除、介入治疗等。
结论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是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
的一环。
通过头颅CT扫描、头颅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方法,
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脑血管疾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常见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常见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常见脑血管畸形的影像学表现一、动静脉畸形(AVM)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在血管发育期间动脉和静脉之间出现异常通路。
以下是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表现:1.平扫:动静脉畸形可在平扫CT和MRI上呈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异常密度或信号增强区域。
平扫CT可显示畸形血管周围的硬化骨质。
2.CT血管造影(CTA):CTA可清晰显示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通路以及畸形血管的分布情况和大小。
3.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A可显示动脉和静脉的异常通路,包括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异常的畸形血管。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确诊动静脉畸形的金标准,可准确显示血流动态以及动脉和静脉的异常通路。
二、动静脉瘤(AVA)动静脉瘤是一种由瘤体表面的动脉和无弹力成分的壁组成的血管扩张。
以下是动静脉瘤的影像学表现:1.平扫:动静脉瘤可在平扫CT和MRI上呈现为局限性异常密度或信号增强区域,密度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不同。
2.CTA:CT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动态CTA可观察动脉瘤的血流动态。
3.MRA:MRA可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和供血动脉,但对于较小的动脉瘤显示不够清晰。
4.DSA:DS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三、海绵窦瘘(SSD)海绵窦瘘是一种由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通路引起的血流混合。
以下是海绵窦瘘的影像学表现:1.平扫:平扫CT和MRI可显示海绵窦内的异常密度或信号增强区域,同时还可显示相应的脑水肿和脑梗死表现。
2.CTA:CTA可显示异常血管的分布情况和通路,同时还可观察动脉血流的快慢和混合程度。
3.MRA:MRA可显示异常血管的分布情况和通路,但在显示小血管和血流速度方面相对有限。
4.DSA:DSA是确诊海绵窦瘘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异常通路的形态和动态。
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相关的影像学图片和病例报告。
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静脉畸形(AVM):指血管发育异常,出现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通路。
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1]本月修正2023简版
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背景介绍脑出血和脑梗死是两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们都会造成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组织损伤甚至死亡。
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是其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脑出血和脑梗死在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
脑出血的影像学表现CT扫描脑出血通常是在CT扫描中发现的,其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 高密度灶:在CT图像上,脑出血表现为局灶性高密度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白色,这是由于血红蛋白的高密度造成的。
- 形状规则:脑出血一般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其形状规则是其与脑实质的边界清晰,这有助于将其与脑梗死区分开来。
- 局灶性脑水肿:脑出血的周围脑组织往往会出现局灶性脑水肿,这是由于血液进入脑实质引起的。
MRI扫描MRI对于观察脑出血的体积和进展情况更加敏感,其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 T1加权图像上的高信号:脑出血在T1加权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这是因为血红蛋白的存在影响了磁场的均匀性。
- T2加权图像上的低信号:脑出血在T2加权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低信号,这是由于血红蛋白和血液分解产物引起的。
- 血液积聚周围的脑水肿:脑出血后,周围的脑组织往往会出现水肿,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此现象。
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CT扫描脑梗死通常也是在CT扫描中进行观察,其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 低密度区域: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为局部低密度区域,呈现为黑色或暗灰色,这是由于脑组织缺血和坏死引起的。
- 呈现梗死区域的供血动脉:CT扫描可以显示出脑梗死区域的供血动脉,有助于进一步分析血栓形成的位置。
MRI扫描MRI对于观察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更加准确,其表现包括:- T1加权图像上的低信号:脑梗死在T1加权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这是由于缺血引起的脑组织坏死。
- T2加权图像上的高信号:脑梗死在T2加权图像上通常表现为高信号,因为缺氧的脑组织会持续积聚水分。
- 弥散加权成像(DWI):DWI对于早期诊断脑梗死非常敏感,它能够帮助揭示脑梗死区域的异常扩散情况。
临床青年脑小血管病病例分析、疾病类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遗传性因素及诊治经验
临床青年脑小血管病病例分析、疾病类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遗传性因素及诊治经验病例简介患者37 岁女性,因7言语笨拙伴反应迟钝2 天7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2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笨拙伴反应迟钝,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偶有左眼视物模糊,无胸闷、胸痛、大汗等症状,否认发热、中毒等病史。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BP 155/100 mmHg,神清,言语缓慢,计算力差,近期记忆力减退,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额纹、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右偏,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双侧病理征阴性。
定位诊断:患者以言语缓慢,计算力差,近期记忆力减退及反应迟钝定位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白质;伸舌右偏定位于左侧皮质核束。
定性诊断:急性期病,无发热,否认中毒史,暂不考虑感染,中毒等疾病,头颅CT排除脑出血,考虑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能性。
次日复查头颅核磁:头颅MRI + MRA + MRV 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提示脱髓鞘病变;左侧大脑中动脉M2~M3 局部管腔轻中度变窄;左侧颈内动脉虹吸部局部管腔稍突起;MRV:下矢状窦未见明确显影。
图. 患者入院后完善头颅磁共振检查因DWI 未见新发脑梗死,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家属要求转至上级医院。
数日后对病例进行随访:考虑为脑小血管病变可能性大,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不除外。
基因检测报告提示:NOTCH3,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遗传性脑动脉病I 型。
讨论脑小血管病常见于老年人。
年轻患者脑小血管病做出诊断的比较少,该患者以头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I 以多发缺血灶,尤其以双侧颞叶缺血灶为特点。
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以脑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由基因检测可进行确诊。
目前较为明确的单基因遗传性CSVD 可归类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病(如CADASIL、CARASIL)、血管间质性病(如CAA)、遗传性胶原蛋白病(如Ⅳ型胶原突变所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微动脉病和白质脑病)、血管内皮细胞病(如RVCL)、血管代谢性病(如Fabry 病、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等。
(完整)脑血管病各种分型
一、根据缺血时间分型(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体征持续时间<24h。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体征持续>24h,〈3周。
(3)小卒中:症状、体征持续〈1周.(4) 大卒中:症状、体征持续〉1周。
二、根据影像学改变分型(1)腔隙性梗死:梗死灶面积〈1。
5cm。
(2)小梗死:梗死灶面积1。
6~3 cm。
(3)中梗死:梗死灶面积小于一个脑叶,3.1~5cm。
(4)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梗死灶面积>5cm.(5)阴性:CT检查未见相应的低密度改变者。
(6)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梗塞。
三、根椐病因分型目前,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系统是TOAST分型,该分型中沿用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哈佛卒中登记分型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卒中数据库的分型标准.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OSAT)亚型分类标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标准.该标准来源于一个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TOAST亚型分类标准侧重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类,根据这一分类方法提出的大、小血管病变学说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TOAST分型将缺血性卒中分为分为以下五种亚型:(一)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具有颅内、颅外大动脉或其皮质分支因粥样硬化所致的明显狭窄(〉50%),或有血管堵塞的临床表现或影像学表现.(1)临床表现:包括如失语、忽视、意识改变及运动障碍等皮质损害,或脑干、小脑损害体征;间歇性跛行、同一血管支配区域的TIA、颈部血管杂音或搏动减弱等病史支持该亚型的诊断。
(2)头部影像学(CT或MRI)表现:大脑皮质、脑干、小脑或半球皮质下梗死灶直径>1.5 cm。
(3)辅助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狭窄>50%,但应排除心源性栓塞的可能。
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或血管造影无异常所见或改变轻微,则该型诊断不能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脑深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 组织较小体积的缺血性坏死。
CT:好发于基底节区,内囊,丘脑,脑干。 表现为斑点状低密度影,0.5cm~1.0cm直 径,无占位效应。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腔隙性脑梗塞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左颞顶叶脑梗塞(超急性期,发病4小时)。T1加权(左图)示左颞顶 叶皮层下区略低信号影。同一层面T2加权(右图)示左颞顶叶病灶呈高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正常脑灰质CT值35HU,白质30HU,脑脊液6~10HU。
新鲜血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密度病变,CT值范围是 60~80HU。密度均匀一致,边缘锐利。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2.MRI表现: 脑缺血lh之后就可发生脑组织水含量增加,从而引起MRI
信号的变化,MRI显示脑梗塞优于CT。 在缺血早期, 缺血区T1为低信号, T2为高信号。T2加权
像对显示梗塞更为敏感。 急性期有占位效应 MRI对梗塞区内的亚急性出血甚为敏感,T1加权像在原
CT表现:
累及皮质和髓质区的 扇形、楔形或规则 形低密度影,边界清 楚或欠清楚。
常有占位表现,为脑 水肿所致。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左额颞顶叶脑梗塞。CT扫描左额颞顶叶大片低密度灶,其范围相当于大 脑中动脉供血区,中线结构略向右偏移。右放射冠见一腔隙样梗塞灶。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临床表现] 主要取决于梗塞大小、部位。临床上表
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 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 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情较 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以及瞳 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1)急性期:发病后头5天作为急性期。 24小时内CT检查可不被发现。 24小时后,病变区密度减低,皮质和髓质同时受累,多呈
(3)慢性期:21天以后, 缺血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遗留含脑脊液的空腔,
合并胶质增生,病变区仍为低密度,与脑脊液相似,边界 清楚,但体积缩小,表现为患侧脑室扩大,蛛网膜下腔包 括脑裂、沟、池增深增宽,皮质萎缩。 (4)腔隙性脑梗塞:多数位于基底节或大脑半球深部 脑白质,病灶大小在1.5cm以下。一般没有占位效应。 (5)出血性梗塞:CT表现的特点是低密度梗塞的背景 上有散在、不均匀的高密度出血区。与血肿不同,其密度 不如血肿高,亦不如血肿均匀一致。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脑梗塞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左颞顶叶脑梗塞(超急性期,发病4小时)。T1加权(左图)示左颞顶 叶皮层下区略低信号影。同一层面T2加权(右图)示左颞顶叶病灶呈高
信号影。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塞呈高信号影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腔隙性脑梗塞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信号影。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塞呈高信号影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病因病理]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在非创伤
性脑出血中,绝大多数是高血压脑出血, 约占90%左右。一般发生40岁一70岁的患 者,出血部位多见于基底节、丘脑、桥脑。 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动脉壁 变性,缺血或坏死,血管壁强度减弱,在 血流冲击下,细小动脉破裂或动脉壁坏死 渗血造成脑出血。
楔形,与受累动脉的供血范围一致,边界模糊; 一定程度的占位效应 (2)亚急性期:指发病后第6~21天, 水肿明显吸收,占位效应减弱或消失。多数情况下也是
低密度,边界较急性期清楚; 少数病人表现等密度病变,不易发现,即所谓“模糊效
应”。增强扫描,脑梗塞表现为脑回样增强。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临床表现] 高血压脑出血通常在情绪激动、过度兴
奋、剧烈活动时发病。临床表现依出血部 位、出血量及机体反应而异。一般起病突 然,突然头痛或头晕,伴恶心。呕吐,迅 速出现偏瘫、失语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若病情进行性恶化,意识障碍逐渐加深, 最终出现深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脑梗塞的T1加权信号减低区内出现淡薄的高信号区,T2 加权呈均匀高信号。 脑梗塞发展过程为:脑梗死,脑组织水肿,占位效应,脑 水肿减轻,占位效应减轻直至消失,然后萎缩和遗留下一 软化灶。 软化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与急性脑梗塞灶相比, 脑软化灶的边缘更清楚。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缺血性脑梗塞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左额顶颞枕叶脑梗塞,女,93岁,突发右侧 肢体无力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左额顶颞枕叶脑梗塞,女,93岁,突发右侧 肢体无力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左额顶颞枕叶脑梗塞,女,93岁,突发右侧 肢体无力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脑梗塞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脑梗塞(上一病例)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 影像学表现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病因病理] 脑梗塞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
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约占全部急性 脑血管病的50%-60%。引起脑梗塞的原因较多, 主要的是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急性闭塞后,最初4h-6h缺血区逐渐出 现脑水肿,12h后脑细胞开始坏死,但梗塞区与 正常脑组织尚难区别。24h后至第5天,脑水肿达 到高峰。从第2周开始,脑水肿逐渐减轻,但梗塞 区组织坏死及液化更明显。有部分病人在血栓溶 解、血管再通的同时,梗塞区的血管壁因缺血性 损伤通透性增高,可形成出血性梗塞。
左侧颞叶脑梗塞。CT增强示低密度区呈脑回状强化。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右额、顶叶出血性脑梗塞。梗塞后17天,CT平扫示低密度区内有斑片状 高密度影,密度不均,代表梗塞内出血。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脑干梗塞
脑血管疾病分类和影像学表现
左额顶颞枕叶脑梗塞,占位效应,女,93岁,突发 右侧肢体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