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研究
一40年代的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以小说集《传奇》而著称于世,评论者大多是围绕她的小说创作进行研究。首先对张爱玲的作品进行评价并肯定其独特价值的是傅雷。她以“迅雨”为笔名,1944年5月在《万象》杂志上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这一长文。傅雷针对新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忽视技巧的倾向,认为张爱玲的出现似乎是个奇迹,充分赞赏了张爱玲的技巧和创作才华,傅雷对张爱玲几部重要的作品都给予了评价,特别指出《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收获之一。”他认为最初她<七巧>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已。爱情折磨了她的一世和一家。
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张燕瑾吕薇芬> 出版社:北京2001.12 书中631-632页
“新旧文学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对意境精心绘制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特点。傅雷的文章对《金锁记》的评价是很有深度,也很有见地傅雷对《倾城之恋》和《连环套》也分别给了评价,他认为《倾城之恋》“华彩胜过了骨干,俩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而《连环套》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内容贫弱,过分注
重情节而有损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批评因该说得十分准确的。几十年后,连张爱玲自已也认识到了《连环套》的失败,也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傅雷的这些观点是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给予剖析而得出的,评价也十分客观,中肯,有些精辟的论断给以后的研究者很大的启发。
同年5月,胡兰成在《杂志》月刊发表文章《评张爱玲》。胡文也同样肯定了张爱玲的创作才华。“她知道的不多,然而不因此而贪乏,正因为她自身就是生命的源泉”。因而,她的“才华是常青的”。胡兰成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张爱玲小说所表现的深层主题,“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的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同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同饶恕了他们,并且抚爱那受委屈的”。
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张燕瑾吕薇芬> 出版社:北京2001.12 书中632页
胡文第一次将张爱玲与鲁迅相提并论,说“鲁迅之后有她。他是个伟大的追求者。鲁迅是尖锐地面对政治,所以讽刺谴责。张爱玲不是这样,到了他手里,文学从政治回到人间,因而也就成为更亲切的。时代在解体,她追求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对胡文这一评价的反馈,就是张爱玲本人的评语,“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胡兰成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感悟张爱玲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神韵的,基本的个人感情色彩浓重。
谭正璧撰文《论苏青和张爱玲》①将张爱玲的作品放到女性文学的广阔背景中,将五四时代的女作家与40年代的张爱玲与苏青相比较,认为前者向着全面的压抑做反抗,而后者仅是为了争取人性情欲的自由;前者喊出的是社会大众的呼声,后者只是喊出个人偏方面的苦闷,因而张爱玲与苏青的作品不能后来居上。谭文对其思想内容评价不高,但也认为“张爱玲在技巧方面始终下着极深的功夫。”在张爱玲的小说里,题材尽管不同,气氛总是相似,她的主要人物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处处都在为情欲所主宰,所以他或她的行动没有不是出之于疯狂的变态心理,似乎他们的生存专为着情欲的。这一评价中,细致地分析了情欲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
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张燕瑾吕薇芬> 出版社:北京2001.12 书中633页
①载《风雨谈》月刊1944年11期
二8 0年代张爱玲小说研究
进入80年代以后,张爱玲研究论文的数量,对张爱玲的论述也更加贴近作品,研究方法也很多样,从其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性,创作心态更多方面,探究张爱玲作品的艺术魅力,并逐步形成了张爱玲研究的格局。她是,各种现代文学史,流派史的写作也开始将张爱玲纳入研究视野,重新评价张爱玲及其作品。
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①新时期以来,最早对张爱玲
进行研究的文章。颜文对张爱玲作品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对读者了解张爱玲的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张爱玲研究来说,这迈出了第一步是很可贵的。1983年,赵园发表《开向泸港“洋场社会”的窗口》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②文。文章开宗明义地指出,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是一个开箱向泸,港都市社会,尤其是在其中的洋场社会的窗口。“反映近现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侧面,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小说的历史价值。对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赵园认为“这里最基本也最足构成特色的,是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张爱玲最擅长捕捉“感官印象”环绕人物的一切,它们绝不只是人物活动的衬景,而且是人物心理现实的一部分。赵园的文章从题材到艺术特色,对张爱玲的小说都进行了描述,给后来的研究者以一定的启示。
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张燕瑾吕薇芬> 出版社:北京2001.12 书中633-634页
①载《文学评论丛刊》第15辑1982年11月
②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3期1983年
宋家宏的论文《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①文,开始深入张爱玲创作的内在意识领域进行研究。宋文认为,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导致她悲观的气质感受生活,因此她在描摹客观现实的时候,映射着她浓重的主观色彩,“从而揭示出张爱玲小说中显
示出”荒凉意识的深层原因。从创作心态的角度研究张爱玲,此文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张淑贤的论文《精神分析与张爱玲的<传奇>》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张爱玲的小说,认为《传奇》在显露,掘进人性的潜在成分,人的原欲的不自觉或自觉丧失的悲剧,人的性欲屡遭压抑必然导致畸形态,以及残酷的报复和毁灭方面,都比新的文学初期的作家,比新感觉派作家来的自然,流利,深刻,而不做作。
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张燕瑾吕薇芬> 出版社:北京2001.12 书中634页
①载《文学评论》第3期1988年
②载《抚顺师专学报》第2期1989年
吕启祥的《金锁记》与《红楼梦》①文,将《金锁记》与《红楼梦》对照,认为张爱玲的《金锁记》深受《红楼梦》的影响,资料可靠,论证十分有说服力。无论在小说语言上。人物个性气质上,还是在环境氛围的描写,情节安排上,都参透着《红楼梦》的影子,尤其是该文指出了《金锁记》与《红楼梦》的精神向度上的关联,都同样“浸透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剧感。”。该文论析了《金锁记》与《红楼梦》是渊源关系,这一角度的选取是很新颖的,为了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张爱玲提供了新的途径。
80年代的研究吃看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张爱玲的小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