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佛造像与笈多风格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州佛造像与笈多风格比较

摘要: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佛像始于北魏、止于北宋,但大多属于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时期。其中北齐时期,吸收大量外来风格比较多。故本文主要以北齐时期佛造像与笈多时期风格做比较。结果表明:佛造像虽然源于印度,但被中国本土化改造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青州佛造像;笈多风格;本土化因为考虑到佛造像的可比性,所以我们选择有影响关系的对象相比较。此处我们选择5世纪的笈多时期佛造像与北齐(550580)时期青州青龙寺窖藏出土的佛造像比较。

1笈多时期基本情况

笈多王朝(320—600)笈多特色的佛造像从4世纪后大量开始,大的发展是在五世纪初期。我们这里讨论的笈多时期主要是五世纪出土的佛造像。此时期的佛造像更能代表笈多风格。主要出土地点是马图垃造像另一个中心地方萨尔纳特,是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的地方,汉译为“鹿野苑”。在马图垃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图垃市内发现得佛立像几乎和人登高身大的高浮雕,[1]其特点两眼半闭,呈冥思装,面相静谧。整个身体均衡自然,紧贴肌肉的僧衣覆盖着两肩膀到下肢,用绳装隆起表示衣服褶,从肩部以下呈u字形的均匀分布。衣薄贴体,如“曹衣出水”。到了5世纪后半期在鹿野苑流派开始盛行,擅长坐佛,特别代表的是在鹿野苑故址出土的佛立向

此佛像身上几乎不施衣纹,仅在领口、袖口和大衣下摆处翻起一道边以表示穿有衣服。稍稍曲腰送垮,多用三屈法,面相沉稳,以僧衣表现的“薄衣派”几乎与裸体一般。由于萨尔纳特仍属于印度传统艺术范畴,特别是造像身上的其他特征与马土腊地方造像一样致,所以一般将它与马土腊造像一起合并称为“笈多造像”。

2北齐时期青州佛造像基本概况

中国北齐时期(550—580)此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其中北魏东魏本土化风格明显。北齐时期,吸收外来风格显著。经考证受笈多风格影响比较多。在青州龙兴寺窖藏出土的400余尊佛造像有60%都是北齐时期造像。此时期佛造像基本上为单体圆雕。这个不同于之前青州出土的背屏式造像,是其他地区也很少见的,更有印度风格。

[2]佛像特点头顶肉髻低平,表面饰有细密的螺纹,佛和菩萨的面相都很饱满,身段也趋于丰满,佛像穿通肩式大衣,有的没有衣纹,仅用田相袈裟。从面相和服饰来看,造像上的人物不像青州人,更像是印度人种,佛像面相上看,卵型脸蛋,五官集中,耳朵大,耳朵下垂,阴线刻出柳叶眉,双目微睁注视下方。佛和菩萨的衣服不再像北魏时期的褒衣薄带,士大夫闲逸的风格,而是衣薄贴体。如“曹衣出水”之风。但是菩萨披帛和璎珞装饰还是延续了北魏时期的特色。

3比较研究

3.1思想表达比较

印度人民比较注重彼岸的境界,他们利用佛教教义满足他们对死后的愿望。所以他们将带有希腊雕塑风格的佛像宗教化。尤其在笈多时期发展到兴盛。在他们心目中佛是神圣的神秘的,所以他们的佛像宗教色彩更浓烈一些。佛造像表现出来的风格比较神秘,让人看了心存敬畏。笈多风格是在继承贵霜时代犍陀罗和马图拉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笈多时代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马图拉式佛像和萨尔纳特式佛像。马图拉式佛像比犍陀罗佛像更加印度化。

而此时期的中国人民,由于政治分裂,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中。更需要一种精神寄托。因此佛像在此时期很自然得被接受,其实中国人接受佛教对佛像的兴趣远大于对佛教义兴趣,他们需要的只是保佑平安一些普通的佑护意识。宗教感不强烈,所以在他们手下创造的佛像就有世俗化特点,而且菩萨比佛更受欢迎。菩萨是未成佛的修养很高的得道人,更加接近现实的人,所以在青州出现一批菩萨。青州北齐出土的菩萨像被刻画得慈眉善目,衣着富丽繁冗,更加像大家闺秀,富家贵人。在体型上已经出现了曲线美,有些还显现了“出水芙蓉”的艺术风格青州佛造像虽然延续了更多笈多因素但是整体风格充满了宁静、内向、和谐的基调,青州造像眼角上翘,嘴角微笑,体态丰腴,面容和蔼、可亲。比笈多佛像看起来更世俗化一些。

3.2雕塑形制比较

(1)佛像都以螺发作为头饰,都有三十二相中的肉髻,但是青州佛像肉髻更平缓一些甚至有一部分佛像肉髻看不出来凸出部分。

(2)佛像面相端庄,眼睑低垂,神态慈和宁静,眉间无白毫相,鼻直适中,嘴唇棱角分明,刻画细腻。颈部都有三道折线,也是三十二相中的一种。笈多的佛像五官。额头圆润,无白毫相。双唇宽大,下唇尤厚,表情丰富、生动。眼帘下垂,鼻直适中,鼻翼外张。双耳下垂,饰有耳环。青州佛像五官额头圆润,也无白毫相。

(3)佛像肩宽腰细,躯体丰腴饱满,肌肤细腻而富有弹性,青州佛像身材虽然相对比北魏时期佛像身体更饱满丰腴,但是对比笈多佛像还是显瘦一些而且身体轮廓明显。笈多佛像身材更敦厚一些。

(4)青州单体佛造像大多为站立姿势,佛像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施与印或执袈裟角,身着贴体的薄透衣服,身体正面看似没有着衣,衣褶都集中在两臂部位,身后宛如穿了一件大披风。这种造型样式也完全是从笈多风格来的。然菩萨像有思维菩萨,其风格是中国自己后创的。

3.3衣纹色彩比较。

佛像衣纹样式受笈多艺术影响最为突出,青州北齐佛像共出现三种衣纹样式,即条状衣纹、无衣纹和多褶衣纹,其中前两种衣纹就分别来源于马土腊和萨尔纳特两种艺术风格。大体风格相似,但青州佛像纹饰有个显著特点色彩丰富,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贴金彩

绘,雕刻与绘画相结合。佛像风姿富丽堂皇。中国有句话“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这个在青州佛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笈多佛像衣薄贴体,如“曹衣出水”,俗称“湿衣法”,极富装饰性。而且笈多佛像现留存佛像很少出现上色佛像。青州佛造像其中条状衣纹与笈多时期马图垃出土的佛像衣纹雕刻类似,无衣纹与鹿野苑出土的佛立像在青州北齐时期也有相类似然青州服饰更丰富。而且衣服紧贴身体,露出裸体的结构,这些在中国早期佛像中是没有的。证明了其纹饰上的传承关系。

4结论

从上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青州佛造像和笈多时期佛造像显然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但是经过中国人的本土化创新,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佛造像。新创远大于师仿。新创的佛教造像种类样式远超过印度佛造像,加之自我创新的图像内容,被地方化的青州佛造像成为了中国又一个新的佛像代表样式。

印度佛造像是以宗教化的象征,而中国佛造像风俗化更明显些,佛的表情,装饰更接近现实中的人。笈多佛像是把佛当神一样敬畏的心理来创造,而中国的青州人们更多是把他当做现实中生活的人来创造。所以这两种内在思想不同造就了他们的审美方向不同以至于最后的风格特点不同。印度佛造像服饰比较单调,我们现在所见的基本无色彩,佛像表情凝重,深沉。而青州佛造像服饰华丽,姿态优美,慈眉善目。人性化远远大于佛性。美学价值大于神学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