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造像
中国古代大佛排行榜TOP20
中国古代⼤佛排⾏榜TOP20正⽂共:3240 字 22 图预计阅读时间: 9 分钟本榜单只收录佛,不收录菩萨。
很多这类的榜单,都喜欢倒计数。
那是西⽅的玩法,咱们中国⾃古以来状元都在最前⾯,要不然“名落孙⼭”就成了褒义词了。
说起中国古代巨型佛像,我相信您⼀定知道,乐⼭⼤佛最⼤。
状元:乐⼭⼤佛乐⼭⼤佛其实是俗名,⼈家本名为:嘉州凌云寺⼤弥勒⽯像。
位于四川省乐⼭市南岷江东岸,由于挨着凌云寺,⼜名凌云⼤佛。
濒临⼤渡河、青⾐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佛为弥勒佛坐像,通⾼71⽶,是中国最⼤的⼀尊摩崖⽯刻造像。
此⼤佛始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九年(803年),前后历时90年。
1996年,与峨眉⼭联合在⼀起,被评为世界⽂化与⾃然双重遗产。
(太原蒙⼭⼤佛新做了头以后⾼度应该排在第⼆,但头是纯新,不能记⼊古代⼤佛排名。
如果按新建⼤佛来算,⼤约排在全球第20位)榜眼:拉稍寺摩崖⼤佛拉梢寺⼜名⼤佛崖,坐落于武⼭县城东北约25公⾥的钟楼⼭峡⾕中,是在⼀块巨⼤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的释迦佛,算上佛座⼀共⾼42.3⽶。
他是北周明帝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使持节柱国⼤将军陇右⼤都督秦州剌史尉迟迥出资修建。
被称为世界最⼤的摩崖浮雕⼤佛。
也曾经参加了2014年的丝绸之路申遗,虽然名落孙⼭,但由于其保存了北周时期的原貌,仍不失为⼀处丝路上的重要遗迹。
探花:荣县⼤佛位于四川省荣县县城东郊真如岩上,⼀般认为是唐代所刻,是⼀尊释迦牟尼造像。
佛⾝通⾼36.67⽶。
但清末蜀中名⼠赵熙编《荣县志》记载,荣县⼤佛为北宋神宗元丰⼋年(1085)僧⼈淳德募修,元祐七年(1092)建成。
由于没有找到明确的题记,开脸也经过了N次维修,看不出原貌,⽬前以唐代⽯刻⼊选第六批国保。
第四名:莫⾼窟96窟⼤佛位于著名的莫⾼窟的标志九层楼内。
九层楼就是为了保护他⽽修建。
这尊唐代⼤佛⾼35.5⽶,⽯胎泥塑,后世进⾏过重妆。
相信每⼀位去过莫⾼窟的朋友,都见过他。
最美之北齐佛教造像
最美之北齐佛教造像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 石菩萨立像高117厘米 1954年河北省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
北齐北响堂山北窟石雕佛手
北齐白玉造像塔,临彰邺城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北齐时期的三菩萨石造像
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铜鎏金持莲观音立像
河北博物馆北齐比丘尼法悦造观世音菩萨像
河北省博物馆北齐思惟菩萨残像
河北省博物馆北齐赵郡王高睿造阿閦佛像
金身合璧佛光普照北齐天保八年(557年)/佛身殘高:150公分,佛首高30公分/河北省灵寿幽居寺塔出土/佛身藏河北博物院藏
南北朝北朝北齐河清二年(563年)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高29厘米,宽17厘米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穿璧式帔帛,内着僧祇支,下穿长裙,跣足立于莲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穿璧式帔帛,内
着僧祇支,下穿长裙,跣足座上。
山西博物院观音菩萨五尊像北齐高60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砂石质贴金彩绘,透雕双树背光,高浮雕伎乐飞天及二龙奉
塔。
主尊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佩钏饰。
山西博物院典藏文物释迦七尊像北齐高46厘米 1954年太原市
花塔村出土。
释迦佛坐于仰莲座,全身贴金,施赭红彩。
舟形背光周边浮雕宝塔、飞天,底座雕莲花化生手托博山炉供养。
背面有彩绘佛像。
震旦美术馆北齐佛像。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
《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重新开馆后举办的重要专题展之一,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
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佛造像,是带着宗教情感的艺术创作活动,其工艺手法多样。
本展览汇集的佛造像艺术精品,既有简洁质朴的古印度造像,又有华丽庄严的藏传佛像;既有中亚遗风的彩塑泥像,又有中土气韵的木雕造像;既有窖藏出土的石刻精品,也有海外回归的石窟瑰宝。
其中早年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流失海外刚刚回归国家的山西太原天龙山唐代石刻菩萨坐像,姿态生动,衣纹流畅,是盛唐石窟雕塑的杰出代表;特别是高达两米的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像,是国内博物馆首屈一指的藏品,其雕刻之精、造型之美、体型之大,实为罕见,可称是精美绝伦。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藏传佛像,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实乃汉藏交融的艺术杰作。
本展览的多数展品属首次展出,这些展品中有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抢救的流失海外的重要佛造像,有国家文物局2010年2月划拨给国家博物馆的金铜佛像精品,有商借青州博物馆的石雕佛像,还有国家博物馆馆藏及近年新征集的佛像精品。
这些展品充分展示了佛造像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
观者既可领略到佛造像的艺术风采,还可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佛造像艺术所蕴涵的深邃的佛教哲理。
前言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地区。
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古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佛教造像。
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造像不断吸收、融合中国古代艺术精华,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佛造像艺术体系。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
欣赏15座中国古代雕塑,每一座都是传统文化雕刻技术的传承!展开全文中国一直承载的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古代石雕,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现都集聚在中国古代博物馆,这里展现的古代石雕上起战国、下至明代,每一个石雕作品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创作特色。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从北魏佛像的飘逸俊秀,到北齐和隋代佛像的优雅洗练、生动传神;从形态丰满、姿态优美的唐代造像到清新秀丽、富有世俗情态的宋代菩萨像。
每一座石雕精品都是中国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
1、陶俑(西汉)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
它们是将泥捏成的人体然后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
上图中的陶俑雕塑身材修长、垂目俯首,神态安详而恭谨,是为两个典型的西汉侍女形象。
陶俑宽大的衣袖与瘦窄的喇叭形衣裙相配合,构成优美的曲线,简洁而又韵味。
2、陶狗(东汉)这只陶狗昂头而立,两耳高竖,双目炯炯,嘴大鄂长,身躯肥硕,四肢粗壮。
尾巴上卷。
颈与前腹紧束套戴,头身分塑,套合成形。
这只陶狗整体雕塑生动,刻画传神,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神态。
3、抚琴佣(东汉)这座佣为汉墓出土,是一座艺术性很高的东汉音乐佣,整体造型概括洗练,表情生动自然,尤其是那眉飞眼笑的形态,把陶醉在乐曲声中而自得其乐的古乐演奏者,刻画得惟妙惟俏,极其传神。
4、佛石像(北齐)这是一件极具特色的北齐佛石像。
佛陀的端庄肃穆,胁侍的虔诚宁静,以及众多供养人像的整齐排列,使整个作品充满着神圣的佛国气氛。
作品雕刻精美,雕刻刀法娴熟细腻,布局对称,人物形态富于变化。
5、刘氏家族造思惟菩萨白石像(北齐)1954年曲阳修得寺遗址出土,故宫博物院借展。
此像底座内容最为繁复,基座为长方形,四面浮雕图案,满刻佛像、伎乐、神王、供养人、化生童子等。
正面图案分为三层:上层雕力士像,浅刻飞天、化生童子和莲花博山香炉;中层中间雕有两力士托座,两侧有三组施舍图案;下层雕护法双狮,相向而立,左前肢向前伸出。
浅述南北朝佛造像
220作者简介:秦欣欣(1988— ),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东汉末年,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大地,佛造像亦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开始了其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灿烂历史。
佛造像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受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背景、宗教发展、文化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朝代体现出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混乱和充满变革的时期,更是佛教文化深入传播发展的时期。
长期动荡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安定的向往,对普度众生的期盼,佛教在这一时期进入兴盛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基本遍布中原。
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
佛教文化的发展促使了佛造像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日益繁荣,大量的佛造像出现,开窟造像,斫石刻像,成为一时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向中原地区风格演变。
从北魏时期的粗犷古朴、安静内敛的风格逐渐过渡到后来俊秀瘦长、飘逸洒脱的“秀骨清像”风格,发展至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又逐渐向风格多变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南北朝佛造像的典型形式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由于在时间上跨度过大,经历了王朝数度更替,统治阶级重视的程度不一,以及所受民族文化的不同影响,前后有着明显的区别。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艺术不断进步,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水平远胜于之前,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不逊于唐、宋,不同地区、不同时代造像艺术风格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秀骨清像”“面短而艳”“曹衣出水”交替占据着那时的艺坛。
石刻造像是随着石窟的流行而出现的,开始以大型造像为主,之后开始流行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其风格、特征与同期石窟造像基本一致。
北朝时期盛行小型造像、造像碑等,北魏早期佛像头部出现水波纹发譬,多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年代较早的纹摺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摺密而柔软。
跨越千年堪比蒙娜丽莎的微笑…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欣赏
跨越千年堪比蒙娜丽莎的微笑…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欣赏菩萨头后带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头光,头光上浮雕仰瓣莲花,显示出这尊菩萨的身份和地位要比其他菩萨高。
菩萨面容清秀,眉弓舒展,双目平视,鼻梁隆起,嘴角微翘,颈部微收,呈现出一派慈祥与愉悦的神态。
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多数形体较大,包括北魏至北宋延续500 年的石、玉、陶、铁、木和泥造像200余尊,其中以北齐时期石像最多,有佛、菩萨、弟子、罗汉、飞天、供养人等多种题材。
造像有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
为山东地区北魏至北齐时期的石佛造像提供了一批珍贵的断代标本。
以北魏、东魏、北齐造像为主的佛教窖藏,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青州市。
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延续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
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的最北部,南北长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有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
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仅高20厘米。
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多种技法。
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
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佛教美术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的实物资料。
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发掘是近年来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代表了自北魏至宋元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成就,为研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及雕塑、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经过我馆业务人员日复一日地整理、拼接、粘对,这些曾惨遭破坏的艺术珍品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其中的佛像精品先后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士、英国、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了精品展或大型专题展。
当人们看到那些面带微笑的佛像、衣着雍容华贵的菩萨、呼之欲出的飞天、生动活泼的护法和多姿多彩的荷莲时,无不被其深深折服这尊东魏带头光圆雕菩萨立像,右手曲肘上举;左手执一莲茎状物。
北朝石刻艺术的瑰宝——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
1996年10月,山东青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博物馆南的龙兴寺遗址上,抢救性发掘了一处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出土佛教造像400余尊。
这批佛教造像,时间跨度大,涉及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各时期;材质众多,有石灰石、花岗岩、汉白玉、陶、铁、木、泥质。
造像数量众多,贴金彩绘保存完好,雕刻技法精美,至今尚无出其右者。
它是1949年以来,继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四川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大批佛教造像之后,又一轰动海内外的佛教考古重大发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
它是佛教在中国兴衰历程的一处最集中的见证,是被称为改写中国美术史和传播史的重要遗存。
龙兴寺是青州著名的千年古刹。
据元代益都人于钦所著《齐乘》记载:“龙兴寺府城西北隅修身坊,宋碑,碑阴金人刻曰:宋元嘉二年但呼佛堂,北齐武平四年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改曰长乐,又曰道藏。
则天天授二年改名大云。
唐中宗时改为中兴,宗开元十八年始号龙兴。
今寺内有饭客鼓架,寺东淘迷涧……寺有北齐八分碑,制刻精妙。
碑阴大刻四字,曰龙兴之寺,是唐人续刻者。
”宋元以来,代为名刹。
在龙兴寺遗址上还出土了一件长1.22米,直径0.8米的唐代盘龙石柱,也可证明当年龙兴寺建筑规格之高和建筑之宏伟。
龙兴寺窖藏造像从形式来说,有单体佛、菩萨、佛菩萨三尊像、佛菩萨弟子五尊像。
北魏末期至东魏期间,以佛菩萨三尊像居多。
主北朝石刻艺术的瑰宝——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邸刚 孙铭涛1.永恒的微笑尊通常着比较厚重的双领下垂式袈裟,菩萨的配饰相对简单。
造像碑底部都雕刻有两条呼之欲出的螭龙形象。
这是青州造像碑最显著的特色。
螭龙都在主尊莲花座两侧,螭首由小变大,到后期发展为昂首扬鬃、四爪强健、形体完整的螭龙形象,特点明显。
碑尖上的顶部雕刻火焰、飞天和佛塔等形式。
飞天主要有伎乐、舞蹈和托塔等三种。
北齐时期圆雕单体造像数量最多。
轻薄贴体服饰中透露出优美的肌体轮廓,四肢与躯干之间凿空或较深凹入,突现出躯体造型的立体感,肌体的隆起度与力量感比前一阶段显著增强。
新乡市博物馆藏古代精品佛造像
□秦欣欣新乡市博物馆中的藏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河南省地市级博物馆中均位居前列。
该馆收藏的佛造像有近千件,主要集中在南北朝、隋唐、明清时期。
本文从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佛造像中选出部分精品,试作赏鉴,以飨读者,也为学界研究佛造像提供一些实物资料。
1.交脚弥勒石刻造像。
北朝时期,通高52厘米,宽50厘米,以深浮雕手法雕于石上。
弥勒肉髻大耳,目微闭,着交叉式披肩,左手下垂扶膝,右手残,双脚相交而坐。
自坐处向两侧各延长一水平线,线上各阴刻一尊佛像,均为立式,身后有背光。
右侧佛像上部,阴刻坐佛和飞天各一,形似听法。
左侧佛像上部残缺,只可见有阴刻遗痕。
(图1)交脚弥勒是早期的弥勒菩萨造像,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后来的大肚弥勒佛形象完全不同,在造像艺术风格上保留了比较多的印度及西域特色。
本座造像呈思维状,从背景上的飞天等装饰看,应和敦煌石窟处于同一时代,是思维菩萨的一种造像形式。
2.太子半跏思维白石造像。
南北朝时期,通高17厘米。
此像,头背光,戴宝冠,左脚下垂于地,右脚横叠在左膝上,左手自然下垂,置于右脚踝上,右手支撑在右颊下,呈在菩提树下思维之状。
两侧有两立胁侍。
底座正面图案中间为宝莲,两侧各有一卧狮。
(图2)思维相,是指造像中呈现以手支颐或触额、头略低垂作思维状、面部表情或沉思或微笑的形象,表达造像正处于思考状态,这种思维手势和支颐姿态是思维菩萨的独特造型。
半跏思维菩萨相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其清净、洒脱、沉静的“觉者之相”,反映了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乱连绵的时代,人们对于思维悟道的追求。
3.镏金释迦铜造像。
南北朝时期,通高21厘米。
此像通体镏金,大背光,肉髻大耳,双目微闭,身披大氅,施禅定印,结跏趺坐。
(图3)佛造像,有高古佛造像和明清佛造像之分。
高古佛造像,是指明清之前的佛造像,也称汉传佛造像,内涵新乡市博物馆藏古代精品佛造像图3镏金释迦铜造像图2太子半跏思维白石造像图1交脚弥勒石刻造像丰富、制作精美,历史价值高,艺术性强。
盘点中国的13尊神秘大佛
盘点中国的13尊神秘大佛1.灵山大佛江苏的灵山大佛,释迦牟尼立像,青铜材料,通高88米,重700吨,佛体79米,莲花瓣9米。
公元1997年建成。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大佛所在位置系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
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均为祝福之相。
2.天坛大佛香港的天坛大佛,释迦牟尼座像,锡青铜材料,通高26.4米,重220吨,公元1993年建成。
天坛大佛座落在香港大屿山海拔520米的昂平,是香港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是全球最大的青铜座佛。
佛像坐在268级的石阶上,端坐的佛像庄严肃穆,无论远观近看,都予人宁静祥和的感觉。
美国权威地理旅游杂志《国家地理旅行者》极力推荐天坛大佛这项名胜。
3.乐山大佛四川的乐山大佛,弥勒佛座像,石料,通高71米,公元803年建成。
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
佛像高71米,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
4.云岗大佛山西的云冈大佛,释迦牟尼座像,石料,高达17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云冈石窟,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也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
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历时约30年才基本完成这一浩大的艺术工程。
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
5.龙门大佛洛阳龙门大佛,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卢舍那佛,石料,属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即龙门大佛,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中国目前大型佛菩萨塑像一览
乌鲁木齐红光山大佛始建于2002年7月19日,完工于2004年7月底,历时两年,加莲花座高40.8米,释迦牟尼佛祖铜像 38.8米,重量达百余吨,使用材料为黄铜,用铜量达80吨。是中国第二大铜立大佛像。
宁波奉化雪窦寺露天弥勒大佛总高度为56.74米(其中铜制佛身33米,莲花座9米,基座14.74米),是海内外最高 的坐姿铜制弥勒大佛,为佛教文化的传世精品。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开凿于北魏中期至北宋的四百 余年间,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石窟中保 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2011年10月,龙门石窟园区发展战略规划出炉,将投资260亿通过打造大唐风味浓厚的唐城古镇。
中国目前大型佛菩萨塑像一览
1993年底在香港大屿山建成的天坛大佛,是中国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制造第一座大佛。大佛为释迦牟尼座像,青铜材质, 重250吨,佛像连同基座总高约34米,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佛。 宝莲禅寺前广场附近有一座庄严雄伟的佛像,为“天坛大佛”。大佛由200块青铜铸件组成,高26公尺,重达220公吨, 是全球最大的户外青铜坐佛。天坛大佛面相参照龙门石窟的昆庐庶那佛,衣服的纹理和头饰则参照敦煌石窟第36窟的释 迦牟尼佛像。天坛大佛坐在莲花上,取其出污泥而不染之意。在象征北京天坛的三层基座之内,设有展览厅,布置了各 佛教艺术品如壁画、书画及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子等陈列。天坛大佛现已成为香港著名的宗教建筑物。
大连旅顺口区横山寺,一座20米高、60吨纯铜铸造并通体镏金的露天大佛——渡海观音,佛威震荡地耸立在云 山之间,脚下是1.5万平方米汉白玉观音文化广场,雕栏玉砌,气势不凡。周边镇守着一对巨大的石狮与威风 凛然的四大护法金刚石像前后呼应,地下是500平方米的万佛堂。
佛造像方法
佛造像方法原文地址:佛造像方法作者:大河艺术love王诗文自古以来造像的方法很多,制作材料亦多不胜数。
最常见的可分为锤鍱、铸造、雕刻、塑造、干漆夹纻、陶瓷烧制等各种工艺技术。
质地则可分为锤鍱像、铸像、雕像、塑像等八大类;另外还有刺绣佛像、缂丝佛像等等以丝织品制作的佛像,统称为织绣像。
缂丝佛像在东晋时就已出现,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己相当繁荣。
这些工艺技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也各有特色,了解个中奥妙之处,才能更深入地鉴赏每尊佛像,以及分辨佛像的真伪。
可以说任何工艺美术技艺都可以用来表现佛教各种题材,艺匠们凭着精湛的手艺,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制造出不同种类的佛像作品,丰富了中国的佛像艺术。
锤鍱像锤鍱像是以薄金属(铜、金、银)片覆于钢或铜模上,然后以锤敲击而成的佛像。
铜皮还要鎏金,所以也往往被称为金薄像、金箔像、金鏄像。
此种技法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
公元3至4世纪,中国西行求法的僧人从西域带回了锤鍱像,此种技法也很快得到应用。
最早记载中国制作锤鍱像是南朝时期,如《高僧传》卷五记载晋太和六年(公元371年),琅岈(今江苏省)郡守王荟于会稽建嘉祥寺,请道一居僧首,道一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锤鍱千像。
计算起来此种技艺传入中国的时期应更早。
锤鍱像是用模具敲击而成,故很适合制作连续排列的千佛图,看来僧史的记载是可靠的。
锤鍱佛像的实物遗存,可见于德国探险队于20世纪初,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发现的数件佛坐像(现藏柏林国立印度美术馆),呈圆薄片形,四周有孔,应是嵌于器物之上。
当中一件一佛二菩萨像(直径6.2厘米),佛陀着通肩大衣,衣纹隆起成圆棱状,大衣襟部呈U形,与十六国时的造像样式接近,从样式分析时代当在公元6至7世纪左右的北朝晚期到初唐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佛像都带有浓浓的西域佛像风格。
汉风的锤鍱像最早实例有佛说法坐像(青铜镀金,正方形,边长15.3厘米,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释迦佛着袒右肩大衣,两侧为二菩萨、二弟子,下方是二供养菩萨,上方有二飞天,与隋代的石雕和铜佛像的艺术风格一致。
我国破纪录的巨型人造佛像简介
1.峨眉山金顶十方普贤像峨眉山金顶十方普贤像通高48米。
(其中台座高6米,长宽各27米)总体重:660吨,建筑面积:1256平方米,工艺:铜铸镏金工艺,材料:外部采用花岗石浮雕装饰,铜像外部镏金,造型:普贤菩萨端坐在大象和莲花座台上,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
金顶十方普贤像在中国四川峨眉山金顶,由台湾著名建筑师李祖原设计,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
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
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
2.东林大佛东林大佛位于中国江西省星子县温泉镇,属庐山景区,东林大佛通高四十八米,底座为48瓣莲台,表现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
东林大佛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动用48公斤黄金为大佛镀金。
3番禺莲花山望海观音像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望海观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观音立像,番禺莲花山望海观音像高40.88米,用120吨青铜铸成,外贴纯金180两,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观音铜立像。
番禺莲花山望海观音像高40.88米,用120吨青铜铸成,外贴纯金180两,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箔金观音铜立像。
4.红光山释迦牟尼佛西北大佛,又称红光山大佛,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北面卡子湾附近的红光山大佛寺内,红光山释迦牟尼佛始建于2002年7月19日,2004年底完工,历时两年,被誉为“西域第一大铜立贴金佛”,佛像通高40.8米,直径14米,佛手高5.7米,佛的耳朵高达2.6米。
佛身全靠工匠们精心打造而成,使用材质为黄铜,用铜量98吨。
大佛的造型,依据佛经如来三十二相的记载完成,大佛慈颜微笑,广视众生,右手指天,施“无畏印”,象征施一切众生安乐无畏;左手指地,施“与愿印”,代表给与快乐;佛胸前的“万”字福,代表佛佑永续。
整个佛像形态庄严圆满,安详凝重而细致,显现佛陀慈悲的法相。
4.金鼎大佛世界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坐像在吉林省敦化市六鼎山国家AAAA级风景区,金鼎大佛像体总高48米,表释迦牟尼农历四月初八诞辰;佛身38.4米。
河南博物院院藏北朝佛教造像
AppreciatION 鉴赏·悟佛图1AppreciatION 鉴赏·悟佛北朝佛教造像上承魏晋,下启隋唐,在中国佛教造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河南博物院藏有北魏、东魏、北齐佛教造像,这些造像形象丰富饱满,线条细腻生动,多为北朝佛教造像精品。
本文选取几件代表作,以飨读者。
1.北魏田延和造像(图1、图2) 。
此碑出土于淇县,高96厘米,横43.5厘米,厚15 厘米,缺座,正背二面造像。
碑阳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造像。
阿弥陀佛束螺髻,身着通肩大衣,左手作施与愿印,右手作施无畏印,跣足立于如意座上,后有圆形忍冬纹项光和桃形火焰纹背光。
二菩萨侍立两旁,立于小莲花座上。
碑阴上部线刻本尊佛,本尊佛两侧各刻一侍立佛弟子,其正刻有五层三十四个供养人像,每人身侧皆有题名。
石像背光右侧磕损一块,佛像鼻部有磕损,左右手指有缺损,背阴有磕损多处,但整体上保存尚好。
此碑艺术风格比较鲜明,佛与菩萨的面庞都很清瘦,是典型的北魏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
印度犍陀罗艺术对之影响不明显,说明此时佛教造像已开始中国化。
造像用直平刀法、漫圆刀法、阴线刻及浅线刻四种技法雕刻而成。
造像构图简洁大方,主次分明,匠心独具,人物形角栩栩如生。
碑中的题名为典型的魏碑体,字体苍劲,坚挺有力,方笔最有特色。
该造像碑对于研究北魏佛像艺术及书法艺术均有很重要的价值。
河南博物院院藏北朝佛教造像袁鹏博 张子伟图2编辑|朱慧敏1976481234@AppreciatION 鉴赏·悟佛2.北魏德何造像碑(图3)。
此造像碑高71 厘米,宽47厘米,厚12厘米。
正面浮雕波浪纹,浪中簇拥出并蒂莲五枝,莲上各有造像一尊,释迦牟尼居中,高肉髻,珠形宝缯束发,头后有圆形项光,其上饰莲瓣和火焰纹。
束带于胸前作结,外穿通肩大衣。
右手上举,手持花朵,左手向下提带。
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双手合十于胸前。
释迦牟尼与弟子中间上部雕二菩萨侍立。
深度分析历朝历代佛造像样式及特点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一般认为为汉明帝时期,「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有名,证据更充分,三国以来即被流传。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
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永平求法样”。
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而千姿百态。
尽管同样是表现佛、菩萨等宗教形象,但人文内容却并不相同。
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也有所差异。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
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於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
魏晋南北时期佛教造像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郁,但其造型的基础就是现实的人,写实的因素处于主导地位。
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显示的是宁静、洒脱、飘逸和充满智慧的神态,实际上是集中地寄托了当时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理想,是魏晋以来这个阶段所追求和向往的美的标准。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像。
从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其特点有四个方面:1、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发纹。
面相方圆,略瘦,额头较宽;衣着多为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2、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西晋末年)或是莲瓣形(北魏时期)3、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神圣庄严“卢舍那”
神圣庄严“卢舍那”(雕塑美学随笔)作者:卢忠仁(教授)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石雕,是中国佛教造像杰作中的杰作,石雕艺术巅峰中的巅峰。
下面谈一点观赏卢舍那大佛像的感想。
一、龙门石窟与“卢舍那”在介绍卢舍那大佛雕像之前,先简说一下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主要是画像和雕像两类。
佛教的造像包括佛陀像、菩萨像、护法神像、罗汉像、祖师像、高僧像等“瑞像”。
佛教造像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美,如佛的庄严美、神圣美、圣洁美;菩萨的善良美、慈悲美、祥和美;天王的威武美、刚健美、力量美;力士的暴烈美、狞厉美、狂悍美;罗汉的古怪美、清奇美、神异美;高僧(包括祖师)的高逸美、智慧美、深邃美。
……佛教造像从姿势看,主要有立姿、坐姿、卧姿三类,同时佛教造像有许多象征型形象,如:俯视人间型、悲悯众生型、超凡脱俗型、目光高远型、深邃睿智型、神秘微笑型、高深莫测型、菩提般若型、秀骨清相型、高贵典雅型、庄严神圣型、崇高圣洁型……佛教造像最多、最常见的是佛像、菩萨像,一般都以佛教造像的“32像”、“80种好”的理想标准来塑造和绘写。
在中国数不清的佛教造像中,最完美、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像要算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中的卢舍那大佛雕像了。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东南12公里处的风景秀丽的伊水之上的伊阙即“龙门”,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494)年,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至宋,长达500多年的开凿,而到今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留有大小佛龛2000多个,佛像十万多尊,碑刻题记3600多块。
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龛是奉先寺摩崖大龛,(俗称“九间房”)工匠们在南北宽36米、进深40米的崖面上,雕出巨大的九尊石像(一佛、二弟子(迦叶、阿兰)、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天王、二力士。
)佛教将佛陀分为“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和“三身佛”(“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化身佛”又名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
各朝代佛造像的时代特征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
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雕刻艺术品更是各有特色,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
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
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中国古代佛造像观后感
中国古代佛造像观后感佛造像作为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一环,承载着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中国某座著名的古代佛造像寺庙,这次的观后感令我深受启发。
进入佛殿,我首先被佛像那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吸引。
佛像眼神中透露出般若智慧,端庄稳定,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宁静与安宁。
佛像的身姿优雅而庄重,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存在感。
无论是金身佛像还是石刻佛像,每一处细节都展现出古代工匠对于艺术的追求和精湛技艺。
佛像的造型多样且独特,每个佛像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有的佛像以某位佛陀为原型,通过精细的雕刻展示了佛教的教义和智慧。
有的佛像以菩萨形象呈现,展示了慈悲与宽容的精神。
而有的佛像以抽象的形式出现,更注重表达佛教信仰中的宇宙观念和精神追求。
每一个佛像都如此独特,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代匠师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佛像背后蕴含的佛教思想也让我深思。
佛教强调内心平静与智慧的追求,佛像作为佛教信仰的象征,通过其庄严的姿态和微笑的面容,传递给人们正念与冥想的力量。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观赏佛像让人们得到片刻的宁静,也提醒着我们要关注心灵的栖息与自我修养。
通过参观中国古代佛造像,我不仅获得了艺术的享受,更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像以其高尚的形象与智慧的内涵,为人类社会传递着关爱、宽容与和平。
深深感受到佛教文化对于我们内心的引导和启发,我对佛教文化充满了敬意与好奇心。
这次观后感是对中国古代佛造像的一次深度体验,让我更加欣赏和理解了佛教艺术的魅力。
我相信这种体验将会激发更多人对于佛教文化的兴趣,并让佛像继续承载着中国古代智慧和精神,为现代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和慰藉。
中国古代雕塑------中国历代佛造像欣赏
宋代佛像
元代佛像的特点
元代地域辽阔,佛 像深受印度及藏传佛 教的影响:菩萨袒露 上身,胸佩璎珞,璎 珞的颗粒较大;下身 着裙,纹络简洁。 佛 像面部为倒置的梯形, 五官紧凑;菩萨蜂腰 长身,姿态妩媚,高 乳丰臀,具有印度巴 拉王朝造像风格。
明代佛像的特点
这一时期佛像又回到传统审美中:面相丰润, 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 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佛造像的身材比较匀称 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 折自若。 其最大的特征是:宝冠叶片呈镂空状, 正中叶片呈弯月形;台座为束腰仰俯莲座,莲 瓣宽肥;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腿部装饰略 呈椭圆形群褶;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这 些都是明代佛造像独有的特征。
天王像
• 天王像:佛教传说中,须弥山的山腰有一座名叫 犍陀罗的山,山上有四峰,每峰上有一王居住, 护一天下,称为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东方 持国天王,身为白色,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 身为青身,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 手上绕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手中托 塔。在莫高窟彩塑中,中唐以后多有表现,也常 常和力士并列出现;归义军时期的洞窟中多于窟 顶四角画四大天王,表示护持四方之意。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佛像特点
•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 • 这一时期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且大多是青铜佛 像。 • 其特点有四: •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 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 发纹。 •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 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 束腰须弥座。
弟子像
• 弟子像:按字面的意思讲,跟从师父接受教导的人都可以 称为弟子。这里的弟子指佛教中那些通过听从佛的教导, 进而自我修行,最终达到自我觉悟,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 者。与菩萨不同的是,弟子不能超度他人,只能解脱自己, 其最高果位是罗汉。就塑像而论,弟子多以比丘(即和尚) 的形象出现。在莫高窟,释迦佛左右作为侍者出现的比丘 都是迦叶和阿难两弟子。敦煌的弟子画像出现的很早,十 六国时期的第272窟就有,但北魏时期无此题材,北周又 重新出现了塑、画的弟子像。隋唐多绘塑结合进行表现, 以表现十大弟子为主,多是塑二而绘八。五代以后的洞窟 则是将弟子都付诸绘画,并有榜题保存至今。
中国第一立佛
中国第一立佛中国第一立佛禹迹山大佛,刻凿于禹迹山腰,为释迦牟尼造像,中国古代第一石刻立佛,与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巴蜀三大佛。
大佛面南而稍西,负岩而立,身高18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容貌端庄,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
(泠泠江月摄影)中国第一立佛禹迹山大佛,刻凿于禹迹山腰,为释迦牟尼造像,中国古代第一石刻立佛,与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巴蜀三大佛。
大佛面南而稍西,负岩而立,身高18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容貌端庄,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
(泠泠江月摄影)中国第一立佛禹迹山大佛,刻凿于禹迹山腰,为释迦牟尼造像,中国古代第一石刻立佛,与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巴蜀三大佛。
大佛面南而稍西,负岩而立,身高18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容貌端庄,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
(泠泠江月摄影)中国第一立佛禹迹山大佛,刻凿于禹迹山腰,为释迦牟尼造像,中国古代第一石刻立佛,与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巴蜀三大佛。
大佛面南而稍西,负岩而立,身高18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容貌端庄,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
(泠泠江月摄影)中国第一立佛禹迹山大佛,刻凿于禹迹山腰,为释迦牟尼造像,中国古代第一石刻立佛,与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巴蜀三大佛。
大佛面南而稍西,负岩而立,身高18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容貌端庄,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
(泠泠江月摄影)大佛刻造的确切年代因无镌刻及文献记载,无从稽考,但从南宋前期阆中人何汝贤所撰《禹迹山院记》一文中就已有禹迹山大佛的记载可知,至迟在北宋时期,佛像早已存在,再就其造形、衣着、风格及雕刻手法来看,并与四川地区其它摩崖造像比较,应近似唐末时期作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泠泠江月摄影)大佛刻造的确切年代因无镌刻及文献记载,无从稽考,但从南宋前期阆中人何汝贤所撰《禹迹山院记》一文中就已有禹迹山大佛的记载可知,至迟在北宋时期,佛像早已存在,再就其造形、衣着、风格及雕刻手法来看,并与四川地区其它摩崖造像比较,应近似唐末时期作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The statues of the Buddha and Bodhisattva were replaced by more secularized arhat statues. This change put more human feelings into the statues, making them look more like humans than gods, which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pread of Buddhism.
隋朝的鎏金菩萨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盛唐的佛坐像
初唐的造像一般仍保留着隋代遗风,造型体态 视为瑰宝的山西五台山 南禅寺唐代彩塑 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 面相丰满而偏方。盛唐可说是唐代佛造像的黄金时 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 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 动态极为自由活泼。晚唐时受安史之乱的战祸影响, 社会动荡,造像技法呈现衰退。盛唐时的那种气势 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 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 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菩萨略欠自由感,衣 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型匀称有余,但气势 夸张不足。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1), the Buddha statues began to feature increasingly realistic clothes and ornaments.
明代的鎏金观音坐像
The statues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ancient, and Ming and Qing dynast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value of a Buddha statue lies in its craftsmanship and the inscriptions that reflect the artistic style and values of the ancient time in which it was sculpted.
Section 3 Buddha statues in China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 during a time of great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stability. With their economy struggling and their ethnic groups divided against each other, many Chinese people of all different social rankings embraced Buddhism as an alternative to a way of life that seemed to be crumbling before their eyes. With the spread of Buddhism, Buddhist art, particularly Buddha statues, flourished throughout ancient China. Buddha statues varied in figure and subject depending on the dynasty in which they were produced.
The statue of Sakyamuni, plated with gold and bronze Produced in Taihe reign of Northern Wei Dynasty(477-499)
S akyamuni Buddha a nd two a ttendant B odhissattvas Taihe r eign o f N orthern W ei D ynasty(477-499)
宋代佛造像肉髻较平缓, 五官端正,体形较丰满, 反映出宋代佛造像倾向 于世俗化的高度写实风 格。
山西晋祠内的宋代彩塑
The Buddha statues of the Yuan Dynasty (1271-1368) were unique for the statues’ faces, figures, postures, costumes and lotus thrones (the Buddha’s seat, in the form of a lotus fl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