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圈和水循环(第1课时)教案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及解读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解读:“运用示意图〞是教学手段的表现,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或者使用水循环示意图来对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对“水循环的过程〞的学习需要同学了解地球外表上各种水体的名称和含义,明白水循环各环节包含的概念。
在熟悉这些名称和概念后才能更好的理解水循环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水循环的过程〞是根底学问,为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做铺垫,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习应留意形成一些根本熟悉,如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联系起来,表现出自然界圈层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水资源处于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二、教材分析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四章第第一节内容?水循环?。
教材第一局部简要介绍了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为理解水循环做好学问上的铺垫。
其次局部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计,介绍了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接着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洪涝灾难的防治措施。
依据“课标〞的要求,同学对于“水循环示意图〞要能“读〞“说〞“画〞,会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学问,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学习风格:经过近两年的高中地理学习,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思索,自主的发觉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心理方面:相对于刚上高中时学习地理的迷茫,同学现在已经把握学习地理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在面对自然现象时依旧有探究的欲望,并有想将自己的发觉与其他人共享的想法。
学问根底:通过高一地理的学习同学根本能够读水循环示意图,知道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那些,能够结合实际推断水循环的类型。
能大致说出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但对于水循环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还存在一些困难。
力量方面:具有肯定的综合思维,能从多角度分析,但时间观和空间观局限,对问题的思索还不够全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循环与洋流专题教案_图文(精)

高考一轮复习水循环与洋流专题教案一、水循环1、水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2、水循环的类型:3、影响湖泊或海区盐度的因素:(1温度和蒸发量高低;(2降水量多少;(3水域封闭程度。
内陆湖泊往往属于咸水湖,主要原因是蒸发强烈,降水少,湖水与外界交换缓慢。
位于副热带比较封闭的海区,如红海,盐度最高的原因也是如此。
例如: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伊犁河;③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巴尔喀什湖是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部的一个内流湖,萨雷姆瑟克半岛从南岸中部向北岸延伸,把湖水分为东西两半,流经中国新疆的伊犁河,接纳了大量的来自天山的冰雪融水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占总入水量的75%至80%,而湖东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加之湖区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湖水大量蒸发而使湖水含盐量增多,因而形成了西淡东咸的一湖两水现象。
二、河流及其水文、水系特征径流环节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因此河流补给类型及特点、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是复习考察重点,而不同河流的补给类型及特点在新课已经学过,在此不再赘述,1、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分析方法:(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内容:流量的大小;曲线变化幅度反映水量的季节变化;曲线的峰期反映汛期出现的时间以及长短;谷期反映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及长短(2利用流量过程曲线判断河流补给类型:流量大小由河水来源决定;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汛期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出现春夏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有可能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而内流河往往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无冰川融水补给所致;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高三地理复习学案——水圈及水循环 鲁教版必修1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一课时水圈及水循环【明确考点】水圈的组成。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1)在图中再画出七个箭头,完成水循环的全过程。
(2)填写出图中各代号在循环中所代表【思维拓展】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怎样的?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输送。
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水循环的规律,恰当地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化害为利。
例如,一个地区修建水库、引水灌溉,修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如引滦人津工程)等都属于这种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例子。
人类活动如果忽视了某地区水循环的规律,不恰当地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如大面积地滥伐森林,大面积地排干湖泊和沼泽,过度抽取地下水,就会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例如,1998年夏长江流域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其主要原因:一是气候异常变化;二是人类活动,大面积毁坏森林和大面积围湖造田(如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所造成的。
我们要接受这个教训,大面积植树造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自我评价】1.下列地理现象中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是()①长江②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③东南季风④塔里木河河水蒸发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以下属于海陆间大循环中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 A.冬季风南下B.钱塘江水入海C.台风登陆宁波D.高山冰川融化3.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A.海陆间循环B.陆上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D.大洋循环4.在下列水循环的各组成环节中,目前人类在某些地区某些时候可施加一定影响的是( )A.降水B.地表径流C.蒸发D.水汽输送5.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 ) A.人类活动B.大气运动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D.水循环6.引水工程、跨流域调水能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是()A.蒸发B.水汽输送C.地表径流D.下渗7.下列环节在三种水循环中都具备的是( ) A.蒸发和降水B.蒸发、降水和径流C.蒸发、降水、径流和水汽输送D.蒸发、蒸腾和降水8.下列地理现象中,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有( ) A.苏必利尔湖的水分蒸发B.塔里木河的径流C.冬季影响我国的冬季风D.我国季风区域的降水二、综合题9.完成方框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把代表水循环各环节的字母填入方框内相应位置。
水圈与水循环(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2.运用图表等资料,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3.能够分析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概念、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表现。
2.知道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学会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掌握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
2.理解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片段《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事件》,以大致了解世界海水密度的变化及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激发起学生探索海水性质的欲望。
【讲授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圈层结构,并且知道了大气圈的组成和大气的运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地球的另一个重要圈层——水圈。
你知道水圈是由哪些水体组成的吗?水圈中的水是怎么分类的?水资源指的是什么呢?还有,你知道海水的理化性质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吗?它们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呢?为了弄懂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开始学习吧!(板书)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一、水圈的组成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水圈的水往往以哪些形态存在?各种形态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怎么样?2.地球上的水体有哪些存在形式?各种水体所占比例有什么特点?生:(可能的答案)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并相互转化,形成的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水圈。
固态水仅在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液态水数量最多,分布次广;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2.水体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其中,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约占水圈总水量的96.53%,各类陆地水约占3.47%,其中淡水约占2.53%。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三必修1地理教学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目标】1.能读图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判读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说出补给类型,分析水文特征。
【知识梳理】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体的类型⎩⎪⎨⎪⎧海洋水:最主要的,占96.53%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陆地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陆地淡水:冰川是主体占2/3(2)关系:从水的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1.雨水、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补给 类型补给 季节补给 特点 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雨水补给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①时间集中②不连续性③水量变化大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湖泊水补全年①较稳定 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 普遍给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相对位置②湖泊水量的大小地下水补给全年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①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普遍2.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积雪及冰川融水补给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有明显的季节性①气温高低②积雪多少③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①太阳辐射②气温变化③积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陆地水体的补给我国某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流量变化示意图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1.读横轴,看时间与径流曲线的对应状况:横轴指示了径流变化对应的月份,从中可以看出河流径流变化的时间分布特点。
图中径流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冬季的几个月份没有径流。
2.读竖轴,看流量的数值大小:竖轴上标明的流量数值大小可以反映河流的流量大小。
图中的最大流量在220立方米每秒左右,说明该河流量较小。
3.1水循环(第1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1 水循环〔第1课时〕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3.同学绘制示意图并用图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和主要环节4.通过水循环过程分析培育同学综合思维,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环节及过程。
三:新课讲授过程导入: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假设果真水不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枯了,带着疑问进入水循环的学习。
【板书】水循环播放小水滴探险旅程视频,边放边讲解:我是一片汪洋中的一颗小水滴,在一个阳光绚烂的日子里,我仿佛拥有了一双会飞的翅膀,一路向上,时而会穿越连绵的山峰,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一阵风吹来,我圆鼓鼓得身体始终往下坠,坠落到一个什么都看不见的黑土里,在泥泞中摸爬滚打,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又回到了大海,几十亿年来,斗转星移,在很多次上升又下落的过程中,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样的奇遇。
师问:视频中的各个箭头代表什么含义?答复: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师:其实各箭头就代表了水循环的各环节,包括: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板书:1、水循环的环节师问:水循环的动力来自哪里呢?同学答:太阳辐射总结:水循环的动力来自太阳辐射,还来自水的重力能,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在水的重力作用下最终汇入大海。
板书:2、水循环的动力师问: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结构呢?同学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总结:什么是水循环呢?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构成连续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三态水〔固态、液态、气态〕相互转化的过程。
板书:3、水循环的概念师:水循环按发生的领域分成三类:1〕海陆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上空2〕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上空3〕内陆循环:发生在陆地上空思索:各类水循环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老师边一边绘制示意图一边讲解:1)海陆间循环:海洋外表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重难点:
(1)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作用,特别是植物蒸腾、地下径流等环节的理解;
(2)运用地理图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水循环过程;
(3)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掌握水循环对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水循环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3.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课堂互动: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分组讨论水循环在我国水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2)讨论主题:如水循环对南方地区水资源的影响、水循环与西北地区气候的关系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水循)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2.了解水循环在地球水文学、气候学、生态学等领域的重要意义。
3.学会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分析水循环的过程,提高空间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2水圈与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知识难点:
-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及其地理意义。
-分析水资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实际能力。
-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圈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运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强化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对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以学生能理解、运用水圈与水循环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素养为评价标准。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资料分析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的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解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圈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水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水循环的主要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水圈与水循环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图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水圈与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研究性作业要注重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圈和水循环
【考试说明要求】
【设计思路】
水圈是地球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在太阳能作用下,不断交替转化为气态、液态或者固态,并通过全球水循环在地球表层及大气中不断运动。
为此,正确认识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既是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水循环与洋流”知识框架;三是进行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
本节课利用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和洋流模式图来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环节,暴露学生答题时的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阐释地理原理、运用地理、运用地理规律的能力。
第一课时:水圈和水循环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水循环”和“洋流”。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四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利用课前准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水循环和洋流”等考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把握应该是地球的圈层水圈,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环节及地理意义。
1、复习重点:
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分类、环节及意义。
通过绘制水循环的全过程图,掌握水循环的组成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
2、复习难点:
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水循环的过程,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
考点诠释1:水圈及其组成。
探究活动1:结合教材和图2,归纳水圈的组成、分布、特点,总结人类使用的主要淡水资源类型。
探究活动2:据图3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试探寻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并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表1)
表2缺水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考点诠释2:陆地水的补给类型和相互关系(1)河流水的补给
表3河流水的补给
(2)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及其分析思路
【典例剖析1】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完成1~2题。
1.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D.④地
2.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
答案:1.D 2. C
思路点拨:第(1)题,读图b可知,甲、乙两个水文站都观测到了河流流量明显增大,说明此次暴雨对甲、乙两个水文站都有影响,若暴雨出现在①②③三地的话,暴雨只会影响到乙水文站的流量,故选D。
第(2)题,甲、乙两个水文站之间有个湖泊,在洪水期可以蓄洪,对下游水位起调节作用。
考点诠释3:水循环及意义。
探究活动3:结合教材和图4,根据所学知识总结水循环的类型,比较水循环不同类型的差异,完成表格。
(1)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
(2)水循环的环节:标注到图中,结合实例理解参与水循环的自然现象。
(3)水循环的类型:甲乙丙
其中参与水量最多的是,外流区参与了,内流区参与了,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的是。
表4不同类型水循环的对比
海陆间循环海洋与
陆地
之间
最重要的类
型,使陆地水
得到补充,水
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水
循环的地表径
流,夏季风参
与了水循环的
水汽输送
海上内循环海洋与
海洋上
空之间
携带水量最大
的水循环,是
海陆间循环的
近十倍
降落在海洋上
的雨水
陆地内循环陆地与
陆地上
空之间
补充给陆地水
体的水量为数
很少
塔里木河流域
的降水
(4)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影响的结果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探究活动4:阅读教材,从水循环对“圈层关系”、“水资源”、“地貌”等产生影响的角度,概括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典例剖析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图5为海绵城市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有
A.蒸发减弱 B.下渗增强
C.地下径流减弱 D.地表径流增强
4.建设“海绵城市”可以
①增强解城市供水能力②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③减轻城市交通压力④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A 2.B
思路点拨:第3题,“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
第4题,“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地表径流,加强蓄水能力,促进雨水资源利用,缓解城市内涝。
【重点图像】按空间范围水循环分海上内循环(环节有蒸发、降水)、海陆间循环(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和陆上内循环(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降水)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