酆都建置沿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置隶属】

丰都历史攸久,是举世闻名的"鬼城"。1996年在三合镇(原汇南乡)烟墩堡发掘出砍砸器、凹缺器、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1000余件,经鉴定属旧石器时代文物,距今10万年以前,这证明早在10万年以前丰都地域内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丰都自公元90年建县,迄今已历1900余年。

周时,境属巴国,曾建"巴子别都"。至秦,属巴郡枳县(今涪陵);西汉,属益州巴郡枳县。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分枳县地置平都县,治所倚平都山(名山),故名。是为丰都建县之始。初置隶属益州巴郡;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五年(190年-200年)隶属益州永宁郡。

三国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年),平都县并入临江县(今忠县),属益州巴郡;至西晋,属梁州巴郡;成汉,属荆州巴郡;东晋,属梁州巴郡;南朝宋初,属益州巴郡;齐,属巴州巴郡;梁,属楚州临江郡;北朝西魏、北周,属临州临江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境属临州临江县;大业三年(607年)属巴东郡临江县。恭帝义宁二年(618年),自临江县分出置豐都县,隶临州。治所酆民洲在平都山下。

唐贞观八年(634年),豐都县隶山南道忠州;天宝元年(742年),隶山南东道南宾郡;乾元元年(785年),隶山南东道忠州;至五代前蜀、后蜀,隶忠州。

北宋真宗时,豐都县隶夔州路忠州南宾郡。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复并入临江县。南宁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豐都县复置。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隶夔州路咸淳府。

元时,豐都县隶四川行省重庆路忠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垫江县并入豐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大夏政权时,垫江分出。

明洪武十年(1377年),豐都县并入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十三年(1380年)自涪州分出复置县,改名酆都,隶重庆府忠州。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酆都县为吴三桂军占领;十九年(1680年)清军复收。雍正十二年(1734年),隶忠州直隶州;嘉庆七年(1802年),隶川东道忠州直隶州。

辛亥革命(1911年),酆都县隶重庆军政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隶四川省忠州;民国2年,隶四川行政公署川东道;民国3年,隶四川巡按使公署东川道;民国17年,直隶四川省;民国24年,隶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酆都县隶西南区川东行署区涪陵专区;1952年9月,隶四川省涪陵专区;1958年改县名酆都为丰都。1968年至1996年,丰都县隶四川省涪陵地区;1997年重庆直辖后,丰都县由重庆市直管。

【境域变更】

①清代同治八年(1869)县界:

北岸东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垫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南岸西南接涪陵境,南接彭水境,东南接石柱及湖北利川界。

②民国30年县界:

东连忠县,北接垫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东南连黔江,东接湖北利川。

民国31年7月,丰、石两县互划插花地:

石柱县将湖海乡第十二、十五保,江池乡第一至四保,长坡乡第一至八保,沙谷乡第九保划交丰都县;共15保,163甲,1765户,9044人。

丰都县将第四区桥头、中益、龙沙、三会、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铃9乡,第三区武平乡漆潦坝一保,德建乡第六至十四保,平安乡第三、四、五保,太平乡第一保一至五甲,划交石柱县;共1区,9乡,69保,613甲,7276户,37285人。

同年11月,丰都县将崇兴乡嵌入涪陵境内的马鞍山,划交涪陵县三汇乡,计1保,40户,148人。

③建国以后1952年8月,忠、丰两县调整插花边界;

丰属洋渡、太极乡划交忠县,共5826户,22659人忠属鸿鹤乡第四至十四村划交丰都县十直乡的红庙村、贯塘村、七里村、龙头村、龙头村和新开村的一、八、九组划交丰都县,共1073户,4278人。

1963年9月,丰都县属丰胜公守划交垫江县,计4个生产大队,23个生产队,593户,2091人。

至此,丰都县境东西宽71.76公里,南北长79.85公里,总面积2901.16平方公里,驹公社和垫江县箐口、裴兴公社,北邻忠县任家、庙垭公社。

【行政区划】

①清代

康熙六年(1667),全县编户一里,名安仁里,辖12甲:长江北岸为一至八甲,南岸为九至十二甲,第十二甲又分内外两甲。

光绪年间,12甲辖88场市。

宣统二年(1910),改12甲为10乡上场面,长江北岸5乡,南岸5乡,以10户为一什,10什为一甲,10甲为一团,数团或十数团为一乡。

②民国

民国元年至18年,沿清末10乡1城的行政区划

民国19年1月,原10乡划为7区,辖50乡镇,乡以下设闾、邻。

民国20年9月,7个区并为两区:北岸为第一区,辖名山、安仁、忠武、忠义、太平、仁寿6镇。南岸为第二区,辖太和、新建、顺庆、崇德、义顺6镇。

民国22个1月,废区,行镇辖乡制,全县12镇,辖96乡。

民国23年7月,废镇辖乡制,并为12镇、33乡,分特、甲、乙、丙四等,直隶县府。

民国24年9月,编组保甲,全县划4个区,辖47乡镇;乡镇为联保

民国29年8月,4个区辖 55个乡镇,甲种32,乙种23,裁联保。

民国30年1月撤销第一区,民国31年2月撤销第二区;两区所辖划为5年指导区、37个乡镇。

民国31年7月,第四区9乡划交石柱县

民国34年10月,第碱区撤消,全县生新划为5个指导区,辖49乡镇

民国35年8月,5个指导区调整为3个指导区

同年12月,将3个指导区所辖 49个乡镇裁并为17个乡镇。

民国36年3月,3个指导区调整为4个。

五个月以后,恢复到民国35年乡镇建制,后经调整,至民国38年11月,全县农村为47乡镇。

镇3:名山、平都、高家

乡44:永兴、白合、虎威、太和、包鸾、营台、湛普、新建、江南、建国、太运、龙孔、太极、洋度、十直、树人、开峰、镇江、双路、佛建、兴义、金盘、仁沙、保合、社坛、大堡、崇兴、青龙、双龙、飞龙、三元、培观、理明、栗子、崇实、五龙、江池、长坡、河面、观音、三建、三坝、暨龙、武平

③建国后略

【县区治所】

第一节旧县城

丰都旧县城---名山镇,位于县境中部,长江北岸,名山、双桂山南麓,北纬29°53ˋ,东经107°42ˋ,海拔160米,其地古称酆民洲,周时为“巴子别都”,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县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暂迁徙,明末连年争战,官署民舍被毁,清初,县官曾侨居高家镇;顺十七年(1660),知县商起予在帮城宣化门重建县衙,同治九年(1870)治年毁于长江满腔水,十一年筑新城于傅家堡,县衙迁新城六口井;光绪三年(1877),知县陆鎔复葺旧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