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性护理效果
泌尿系统感染及护理
泌尿系统感染及护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泌尿系统感染及护理一、概念:泌尿系统感染又称尿路感染,是指致病微生物在尿中繁殖并侵犯泌尿系的任何部位,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及前列腺,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本病为细菌直接引起的感染性肾脏病变,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多见,约占70%以上,其次依次是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产气杆菌、沙雷杆菌、产碱杆菌等偶有厌氧菌、真菌、病毒和原虫感染。
本病为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为1%~2%,其中主要是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0在学龄期儿童中,女性发病率为1%,而男性发病率为0·03%三、发病机制:1、感染途径(1)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正常情况下,尿道口及其周围是有细菌寄生的,但一般不引起感染,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尿道粘膜有轻微损伤时,或者细菌毒力大,粘附尿道粘膜和上行的能力强,容易侵袭膀胱和肾脏,造成感染(2)血行感染途径较少:细菌从身体内的感染灶侵入血流,到达肾脏。
(3)淋巴感染:下腹部和盆腔器官的淋巴管与肾周围的淋巴管有多数交通支,升结肠与右肾之间也有淋巴管沟通(4)直接感染外伤或邻近肾脏的脏器有感染时,细菌可直接侵入肾脏引起感染,但是这种十分罕见。
四、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1)膀胱炎患者的症状通常局限在泌尿道1)排尿时有烧灼感、疼痛、尿频、尿急和会阴部及耻骨上疼痛感2)血尿:尤其是排尿终末段3)其他症状:尿液混浊、全是不适、寒颤、发热、恶心、呕吐以及腰痛(2)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1)全身感染症状:多起病急,常伴有寒颤、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至腹胀、腹痛或腹泻。
2)肾脏和尿路的局部表现:常用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多数伴腰痛或肾区不适,肾区有压痛或叩击痛3)尿液变化:尿液混浊,可见脓尿或血尿。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情况越来越多,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尿路感染是指细菌侵入泌尿系统,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
许多泌尿外科患者因为疾病或手术导致的生理变化,使其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本文将就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患者朋友们有所帮助。
1.手术史: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因为手术后的泌尿系统生理变化,容易出现尿路感染。
尤其是膀胱、肾脏等器官的手术,更容易引起尿路感染。
2.尿路结石:泌尿外科患者由于长期的不规律饮食和水分摄入不足,导致尿液中尿酸、草酸盐等物质含量增加,从而形成尿路结石,增加了患尿路感染的风险。
3.导尿管:泌尿外科患者在术后需要导尿管引流,长期留置导尿管会给泌尿系统带来细菌感染的机会。
4.免疫功能下降:泌尿外科患者在手术后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可能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弱机体对抗细菌的能力,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5.尿道异物:泌尿外科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或手术后需要留置异物,如输尿管、支撑环等,这些异物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6.饮食习惯:泌尿外科患者饮食习惯不良,摄入过多高脂肪、辛辣食物,或者饮水不足,导致尿液成分改变,增加了患尿路感染的风险。
7.性生活:泌尿外科患者由于疾病或手术后,性生活质量下降,性生活频繁或不卫生的性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预防1.保持个人卫生:患者朋友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澡,使用清洁卫生的内衣内裤。
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要勤换卫生巾,保持外阴的清洁干燥。
2.饮食调理:患者朋友们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摄入高脂肪、辛辣食物。
适量饮水,每天保证1500-2000ml的水分摄入量。
3.避免尿液滞留:泌尿外科患者要避免尿液滞留,定时排尿,不憋尿。
女性患者在如厕后要正确擦拭,避免细菌侵入尿道。
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
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引言泌尿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尿路感染、结石、尿失禁等。
护士在护理患者时,需要通过护理诊断明确患者的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本文将介绍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
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1. 高危因素高危因素高危因素- 护理诊断:高危因素导致泌尿系统疾病- 护理问题:患者存在患泌尿系统疾病的高危因素,如长期憋尿、残留尿、尿路感染等,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
2.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尿路感染- 护理诊断:尿路感染- 护理问题: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需要采取护理措施,如保持尿道卫生、增加水分摄入、避免过度用力排尿等,促进尿路感染的康复。
3. 泌尿结石泌尿结石泌尿结石- 护理诊断:泌尿结石- 护理问题:患者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需要采取护理措施,如增加水分摄入、控制饮食、配合药物治疗等,促进结石的排出和疾病的康复。
4. 尿失禁尿失禁尿失禁- 护理诊断:尿失禁- 护理问题:患者出现尿失禁,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如定时排尿、训练盆底肌肉等,帮助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5. 泌尿系统手术后泌尿系统手术后泌尿系统手术后- 护理诊断:泌尿系统手术后- 护理问题:患者进行泌尿系统手术后,需要进行特殊护理,如监测排尿情况、定期更换尿管、观察手术切口情况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护理诊断是护士进行护理工作的基础,针对不同的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能够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有效地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以上介绍了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问题,希望对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帮助。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泌尿外科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常常面临尿路感染的风险,尿路感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泌尿外科患者来说,了解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因素1.手术操作泌尿外科手术是泌尿外科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手术操作过程中容易受到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
2.导尿泌尿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和术中常需留置尿管,而尿管的留置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因为细菌可以通过尿管进入患者的尿道和膀胱,引发感染。
3.免疫功能低下泌尿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常需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而长期和过量使用抗生素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4.尿路解剖异常一些泌尿外科患者可能存在先天性的尿路解剖异常,这些异常使得细菌更容易进入患者的尿路系统,增加感染的风险。
5.尿路结石尿路结石是导致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结石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流动,同时也提供了细菌滋生的场所,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1.术前评估医护人员在进行泌尿外科手术前应对患者的尿路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尿路解剖异常、是否患有尿路结石、尿路感染史等,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2.手术操作规范医护人员在进行泌尿外科手术时应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减少手术操作过程中细菌的侵袭。
3.合理使用尿管尽量减少留置尿管的时间,及时拔除尿管,并在拔管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尿液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尿路感染。
4.合理使用抗生素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和过量使用抗生素,以免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5.定期复查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应定期复查尿路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尿路结石等问题,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6.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患者本人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及时更换内裤、勤洗澡、避免尿液停留在尿道口等,以减少细菌的滋生和侵袭。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一、加强患者宣教
对于留置尿管患者来说,需要清楚地了解尿管留置的相关知识,明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法。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充分理解患者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宣教工作,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首先,应告诉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尿袋和清洁尿袋,尿管和尿袋每次更换时都要彻底清洗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其次,应建议患者每日至少喝足够的水,增加尿量,有助于冲洗尿路,防止感染。
最后,应鼓励患者多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干净,防止感染扩散。
二、注意尿管通畅
尿管通畅是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环节。
尿管患者术后需要保持尿管通畅,避免因阻塞引起感染。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检查尿管是否通畅,如发现管腔阻塞时应立即通畅,避免细菌滋生。
三、定期更换尿袋
尿袋是直接与外界相接触的器械,不定期更换易造成细菌感染。
因此,我们需要定期更换尿袋,时间间隔视患者病情而定。
当患者出显异常过多时,尿袋应该立即更换。
更换尿袋应小心翼翼、细心认真,避免尿袋脱落或漏尿,还要注意手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四、护理个人卫生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治疗和预防都离不开卫生护理。
我们可以通过护理个人卫生来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
主要的个人卫生措施包括:勤洗手、勤换衣服、勤擦身、勤洗脸、勤漱口、做好环境清洁等措施。
更重要的是,护理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在日常护理中,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性,注意护理技巧和方法,从而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探讨泌尿外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
探讨泌尿外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泌尿外科病患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究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所收治的142例泌尿外科患者临床资料,深入分析其中出现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期为降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现象提供可靠临床数据和可行护理措施。
结果本组探究中共计出现11例尿路感染患者(7.74%);病原菌共计25株且其中主要是革兰阴性菌(12株);造成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在60岁以上、留置导尿管时间大于5天、存在侵入性操作、在治疗期间使用了抗菌药物。
结论于泌尿外科的病患而言,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需要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建立规范性消毒制度,严格按照相关的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从而将病患的护理满意度逐步提高。
【关键词】泌尿外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随着泌尿外科创伤性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侵入性微创手术的迅猛发展,泌尿外科患者发生住院感染的概率持续上升,且近几年发生率不断上升,泌尿外科住院病人发生院内感染,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同时还会影响患者对医护人员想信任度,降低其对医疗手段的信任度,加重病人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特别是多重抗菌药物的快速发展,细菌的耐药性问题逐渐成为临床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因此,充分了解泌尿外科手术病人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积极应对该类病人发生院内感染,对于泌尿外科医护人员及病人均是当前一道重要难题。
本研究共计选取142例泌尿外科患者临床资料,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泌尿外科尿路感染患者危险因素和针对性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9年1~12月所收治的142例泌尿外科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各项临床资料。
本组探究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82例、60例,患者年龄在22~86岁,平均年龄为(52.58±4.12)岁,住院时间在6~18d。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慢性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也逐渐增多。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因为尿液无法正常排出,需要通过留置尿管来进行排尿,这类患者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在护理这类患者时,我们需要加强对尿路感染的预防,促进患者康复。
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我总结了一些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现在和大家分享如下:1. 严格的无菌操作留置尿管患者的尿液排出系统与外界直接相连,是很容易受到外界细菌感染的部位。
在进行留置尿管护理时,我们必须做好严格的无菌操作,包括洗手、戴手套、准备无菌物品等。
只有保证操作过程的无菌性,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的风险。
2. 定期更换尿管留置尿管使用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尿管内壁的细菌滋生和尿管瘤结石的形成,加重患者感染的风险。
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尿管情况,定期更换尿管,保持尿管通畅,减少感染的机会。
3. 促进患者饮水充足的饮水可以增加尿液的排出量,减少细菌在尿液中的滋生。
我们在护理留置尿管患者时,要积极促进患者饮水,保证其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帮助排出细菌和排除尿液中的有害物质。
4. 定期清洁尿袋留置尿管患者的尿袋是收集尿液的地方,如果不及时清洁,就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我们要定期为患者清洁尿袋,尽量减少细菌的滋生和感染的机会。
5. 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护理留置尿管患者时,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诉他们尿路感染的危害性,教会他们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如洗手、穿衣、清洁尿袋等,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6. 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在日常护理中,我们要密切观察留置尿管患者的情况,特别是尿液的颜色、气味、量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7. 鼓励患者进行规律的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我们要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规律的运动,以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护理常规
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护理常规泌尿系统感染,简称尿路感染,主要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尿路异常繁殖所致的尿路急性或慢性炎症。
临床表现多样化,其中以尿路刺激症状最为典型,即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可伴有排尿不尽感及下腹坠痛。
尿路感染是女性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已婚女性发病率较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及女性的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基本病因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细菌,其中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腐生葡萄球菌。
近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抗生素和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致病菌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革兰阳性菌与真菌性尿路感染发病率上升,耐药甚至耐多药病原体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二)感染途径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大肠埃希菌常通过此途径引起尿路感染。
其次为血行感染,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念珠菌多见。
另外两种途径分别为直接感染和淋巴道感染。
(三)易感因素泌尿道解剖或功能异常,如各种原因导致的尿路梗阻、泌尿系统畸形和结构的异常。
各种有创性尿路系统操作也会使泌尿系感染机会增加,临床最常见的是留置导尿,其他如妊娠、糖尿病、高龄及免疫缺陷等均是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分类】尿路感染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依据感染部位不同分为上尿路(输尿管、肾盂、肾实质)感染和下尿路(尿道、膀胱)感染;依据有无基础疾病分为复杂性和单纯性尿路感染,前者一般有明显的基础疾病;依据有无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尿路感染和无症状尿路感染。
【临床表现】(一)常见不同类型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1.急性膀胱炎尿路刺激征为最突出的表现,偶有明显的肉眼血尿。
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
2.急性肾盂肾炎除尿路刺激征以外,往往伴有明显的全身感染症状,如体温升高、寒战、恶心等。
此外患者还可有一侧或两侧肋脊角或输尿管点的压痛或叩痛。
3.慢性肾盂肾炎一般有急性肾盂肾炎的病史,可有间歇性低热、排尿不适、腰酸、腰痛及肾小管功能受损的表现,最后有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目的:探讨留置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尽量避免院内感染。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130例留置尿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是否发生感染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析发生感染的有关因素,针对性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结果:130例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34例,感染率26.2%。
尿路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抗生素、护理质量、导尿管留置时间、置入方法和维护均有关。
结论:女性、老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导尿管置入和维护不规范是导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
提高护理质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标签:尿路感染;留置尿管;因素分析;护理导尿管留置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护理操作,主要针对排尿功能障碍和病情危重的患者。
虽然该操作对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随之带来了尿路感染的风险。
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统计,尿路感染在所有院内感染类型中占42%,居于首位[1]。
我国自2000年起对院内感染实施监控,尿路感染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的第三位感染类型,占10.9%[2]。
尿路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诱发各类并发症,还会延长患者的康复周期,增加医疗费用。
因此,针对尿路感染的各项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感染非常关键。
本研究中,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130例留置尿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4例,女46例,年龄39~80岁,平均54.6岁。
有34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感染率26.2%,以感染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未感染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因素分析。
1.2 诊断标准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主要为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或拔除尿管2d内出现的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表现为尿痛、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或肾区叩痛、下腹部触痛,部分患者伴有发热症状,白细胞尿检女性≥10个/高倍视野,男性≥5个/高倍视野。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感染类型与原因 • 预防措施 • 护理措施 • 健康教育 • 总结
01 感染类型与原因
感染类型
01
02
03
细菌性感染
细菌侵入尿路系统后引起 的感染,常见的细菌包括 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等。
真菌性感染
真菌侵入尿路系统后引起 的感染,常见的真菌包括 念珠菌、曲霉菌等。
病毒性感染
病毒侵入尿路系统后引起 的感染,常见的病毒包括 腺病毒、流感病毒等。
感染原因
尿道损伤
导尿过程中可能造成尿道损伤 ,细菌通过损伤处进入尿道系
统,导致感染。
尿道口不清洁
导尿后尿道口可能存在细菌等 微生物,若不注意清洁,细菌 会进入尿道系统,导致感染。
尿管质量问题
尿管材质不良或消毒不彻底, 细菌附着在尿管表面,插入尿 道后将细菌带入尿道系统,导 致感染。
饮食调整
饮食中应增加水果、蔬菜和纤维素的摄入,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以预防结石的形成。
04 健康教育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睡眠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免 疫力,预防感染。
适量运动
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体质 ,有助于预防感染。
均衡饮食
合理搭配蛋白质、蔬菜、 水果等食物,保证营养均 衡。
增加饮水量
鼓励患者多喝水,以增加尿液 排出量。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在导尿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 性。
如需使用抗生素,应遵医嘱并按 规定使用。
03 护理措施
保持会阴部清洁
定期清洁会阴部
使用温和的肥皂水或温水清洁会 阴部,保持皮肤干燥,以减少细 菌滋生。
泌尿系感染的起因常见症状及预防技巧
泌尿系感染的起因常见症状及预防技巧发布时间:2021-11-04T06:12:16.5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3期作者:王梦娇[导读] 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疾病原因较多,因此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王梦娇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四川德阳618000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疾病原因较多,因此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常见发病率大约为1%-2%,而在男女性别之间男性为主,女性与男性的发病比例大约为1:10。
出现泌尿系统疾病以后要及时治疗治疗不及时,会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肾乳头坏死感染性肾结石以及败血症等严重症状。
泌尿系统感染大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与清洁习惯息息相关,因此进一步详细讲解泌尿系统感染的原因,将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症状进行阐述,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结合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症状及早发现相关疾病,进而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遏制泌尿系统感染的病情进展,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
1什么是泌尿系感染?通常我们所说的泌尿系统感染又称之为尿路感染,是指患者的尿路出现了致病微生物并发生繁殖而侵犯到患者的泌尿系统相关组织和部位,这种微生物繁殖会影响到患者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以及前列腺,而结合泌尿系统感染的不同部位又称之为上尿路感染以及下尿路感染两种类型。
出现泌尿系统感染之后对患者泌尿系统所产生的损伤较大,会引起患者出现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腰痛,引起患者出现慢性肾脏炎症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
泌尿系统感染属于细均直接引起的感染性肾脏病变,该类细菌以大肠杆菌为主,在临床中出现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有70%以上患者均是因为大肠杆菌引起相关疾病。
因为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沙雷杆菌、产气杆菌等也会引起患者出现泌尿系统感染,此外还包括厌氧菌真菌病毒以及原虫感染。
2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原因结合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病例进行分析,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原因多表现为以下四种:(1)泌尿系统自身功能异常因为泌尿系统自身功能异常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疾病大多属于先天性因素,例如患者因为肾功能发育不全,或者患者出现先天性的多囊肾、海绵肾、蹄铁肾、双盂肾以及双输尿管畸形或者输尿管巨大等相关临床症状,都会导致患者的泌尿系统局部组织出现抵抗力较低,受细均感染后其发病率更高[2]。
留置导尿管患者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留置导尿管患者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目的为了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患者留置导尿管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方法通过本我科2011年3月~2016年3月关于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调查,归纳分析。
结果院内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的时间,无菌操作,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尿道粘膜损伤,导尿系统的密闭性以及导尿患者中高危人群的自身情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结论提高留置导尿的操作水平及规范良好的护理工作,对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与作用。
标签:导尿;留置导尿管;无菌操作;密闭导尿系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尿路感染;预防措施留置导尿管是临床有效解决排尿困难的技术手段,但是导尿引起的医源性尿路感染一直困扰着临床医护人员[1]。
为了解决留置尿管患者的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以便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我科对2011年3月~2016年3月对留置尿管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 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1.1无菌技术操作不严等引起的尿路感染导尿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插管过程中易损伤尿管粘膜,引起尿道感染[2],如留置尿管时尿道口不清洁消毒或者消毒不严格,病原菌主要通过导管腔外和腔内两条途径上行引起尿路感染,腔外感染时病原菌主要通过导尿管外壁与尿管粘膜之间的细菌性生物膜而上行,种植于膀胱导致尿路感染[2]。
另外由于操作时未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而导致尿路感染,具体表现在:无菌导尿用物未达到无菌要求;操作时未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使细菌侵入尿道和膀胱;上尿管时未充分暴露尿道口,手触碰到尿管;插尿管时误入阴道,拔除重插未更换无菌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未进行会阴部的清洗。
1.2造成尿道粘膜损伤引起泌尿系感染导致尿道粘膜损伤引起尿路感染因素有很多,操作中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均可导致。
比如导尿时患者情绪高度紧张,插管时出现尿道括约肌痉挛;操作者插导尿管动作粗鲁,或者因为技术不熟练反复插管;导尿管型号不合适或质地僵硬,插管前未充分润滑尿管;男性患者尿道长,有两弯三个狭窄的解剖特点;有些男性患者伴有前列腺肥大增生,前列腺部尿道狭窄等诸多因素均可引起尿道粘膜损伤;尿管及气囊未进入膀胱内,使充盈的气囊嵌顿在尿道膜部,压迫粘膜引起坏死;尿管质量不合格,不能回抽氣囊内的液体;尿管气囊漏液,致尿管自行滑出再次损伤尿道粘膜;患者长期卧床尿管留置时间过长,没有及时更换,尿垢积聚在尿管及气囊周围极易形成结石,拔管时损伤尿道粘膜;翻身时尿管牵拉过紧导致气囊变形进入尿道,压迫尿道粘膜造成损伤。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
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泌尿外科留置尿管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在留置尿管的患者中,尿路感染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这类患者,预防尿路感染成为了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我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适合留置尿管患者的预防尿路感染的护理方法。
在此,我将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和心得。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
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他们往往不了解留置尿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也不知道如何正确清洁和保护尿管。
我们护理人员需要花时间对患者进行教育。
我们需要向他们解释留置尿管的作用以及留置尿管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包括如何正确清洁尿管,如何避免感染等。
我们也应该鼓励患者多饮水,排尿通畅,保持尿路通畅,以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
及时更换和维护留置尿管也是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一环。
留置尿管一般需要定期更换,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做好日常的维护和清洁。
我们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为患者更换尿袋,定时清洁尿袋、尿管和周围皮肤,防止细菌滋生。
我们还要定期检查留置尿管是否存在异物堵塞或扭曲等情况,及时处理,以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
抗感染预防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医院一般会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我们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确保患者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同时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感染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
心理护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留置尿管的患者往往伴有不适感,尤其是尿管周围皮肤瘙痒、疼痛等情况,这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
我们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和安慰,鼓励他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也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从而提高他们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对于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来说,预防尿路感染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我们护理人员要通过各种方法,包括教育、更换和维护尿管、抗感染预防以及心理护理等,全方位地关注患者的健康状况,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
对泌尿外科感染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对泌尿外科感染的原因与解决对策探讨摘要:目的:从预防病因着手,提高泌尿外科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因泌尿系统感染在该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归纳患者的感染原因及治疗对策,统计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泌尿外科感染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导致患者感染的原因主要有:肠道杆菌、尿路结构异常等原因,临床根据患者的病因,有针对性的选择:休息、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95%患者的感染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分析患病人群及感染特点可见,老人、儿童、女性患者多见,且该病的反复发作可影响患者肾实质损伤,因此该病应引起医患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泌尿外科;感染;治疗;疗效【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50-01泌尿系感染是由细菌直接侵入尿路而引起的炎症。
感染能累及上、下泌尿道。
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分为:急性感染及慢性感染[1]。
该病的反复发作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归纳总结2011年3月-2012年2月在因泌尿系统感染在该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归纳患者的感染原因及治疗对策,统计患者的临床疗效。
具体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所观察的200例患者均为因泌尿系感染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其中男性146例,男性患者54例。
患者的年龄在2~72岁。
患者的年龄分布均匀,具有临床广泛的代表性。
1.2 方法:统计患者的感染原因、感染发病的年龄分布及采用的临床治疗方法。
2 结果2.1 患者的感染原因统计结果:由表1可见,因感染原因导致的泌尿系统感染约占所有患者人数的66%,为常见的泌尿系统的感染原因。
表12.2 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统计结果:由表2可见,40岁以上的患者约占患者总人数的76%,该年龄阶段的患者是该病发病率最高时期。
表2 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统计结果3 讨论统计显示,患者中女性居多,与女性尿路生理结构有关系。
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_段珊珊
尿路感染,是泌尿外科疾病治疗期间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通常是因病原菌入侵所致[1],严重影响医院服务质量,易引发医患纠纷等。
因此,在泌尿外科患者治疗期间实施相应护理干预,对于降低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而言十分必要。
本研究为明确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与预防性护理效果,对其并发尿路感染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在随机分组后分别辅以预防性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现报道2组护理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82例泌尿外科患者均为医院自2014年12月~2015年6月收治,并经术前检查等排除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82例病患均就本次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41例。
其中,观察组中男30例,女11例,年龄为23~56岁,平均年龄为(47.15±5.14)岁;文化程度:小学7例,中学19例,大学15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为24~56岁,平均年龄为(47.16±5.12)岁;文化程度:小学9例,中学20例,大学12例;两组患者进行年龄、文化程度、性别等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护理方法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术前检查、起居护理、饮食指导、药物护理以及出院手续办理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其具体干预策略如下:①强化卫生管理。
医院需制定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增强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确保其能够长期维持院内无菌环境,并能协助患者保持个人卫生。
同时,护理人员应增强对硬件设施的管理,增加资金和人力投入,保证尿路检测仪器等清洁卫生。
另外,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定期对手术室、病房等实施消毒检查,避免病原菌侵入。
②尿路清洁护理。
护理人员在导尿前,对其其尿路系统予以彻底、细致的清洗,并严格依据规范流程进行。
清洗后,对患者阴道口、尿道口消毒3遍及以上,在无菌状态下插管。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泌尿外科患者是指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包括泌尿系统肿瘤、结石、前列腺疾病等。
这些患者由于病情缘故常常需要进行各种泌尿系统的检查和治疗,这些检查和治疗会增加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从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危险因素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泌尿外科手术:泌尿外科手术是泌尿外科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手术过程中患者会有一定的损伤和创口,这些创口很容易成为细菌感染的入口,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
2. 尿路异物:泌尿外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留置尿管或输尿管,这些异物会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4. 免疫抑制治疗:部分泌尿外科患者由于病情需要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这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
5. 长期卧床:部分患者由于疾病或手术需要长期卧床,长期卧床容易导致尿液潴留,从而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
预防措施对于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预防,临床医生和患者本人都需要有所了解和注意。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术前准备:对于需要进行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
2. 术中预防: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做好手术部位的消毒工作,避免手术创口感染。
3.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需要留置尿管或输尿管的患者,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以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
4. 提倡尿频: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需要经常帮助患者排尿,避免尿液潴留。
5. 保持个人卫生:患者需要保持个人卫生,包括勤换内衣内裤、勤洗澡等,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6. 饮食调理:泌尿外科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喝水,促进尿液排泄,减少细菌的感染机会。
7. 合理用药:对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尿路感染诊断及护理
尿路感染诊断及护理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细菌感染泌尿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
尿路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呈浑浊、发热等。
尿路感染的诊断和护理是确保患者早期得到适当治疗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路感染的诊断和护理。
一、尿路感染的诊断尿路感染的诊断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
1.病史询问:询问患者尿频、尿急、尿痛、尿液颜色、尿液呈浑浊、有无发热等症状。
同时要了解患者有无其他尿路感染易感因素,如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等。
2.临床表现:尿路感染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和尿痛,尿液呈浑浊,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细菌和脓细胞。
3.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可发现下腹部压痛、肾区叩击痛等。
4.实验室检查:常规尿液检查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手段。
尿液常规检查可发现尿液混浊、白细胞增多、细菌阳性等。
尿培养及药敏试验则是确诊尿路感染的“金标准”。
二、尿路感染的护理尿路感染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适当的饮食、个人卫生、药物治疗及预防复发等。
1.饮食护理:饮食要尽量清淡,患者要多喝水,尤其是酸性饮料(如蔓越莓汁)有助于改善尿液酸碱度,抑制细菌生长。
同时要限制辛辣食物、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以减少对膀胱的刺激。
2.个人卫生护理:患者要保持外阴和会阴区的清洁,每天至少洗两次澡。
尿布要经常更换,女性要注意用卫生巾代替护垫,以免细菌滋生。
尿道冲洗器和外阴喷洗器的使用要避免。
3.药物治疗:尿液培养结果确定感染的细菌及其药物敏感性后,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至少7-14天。
必要时可配合控制炎症和镇痛的药物。
应提示患者在用药期间按时、按量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4.预防复发:尿路感染的复发较为常见,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女性要从前向后擦洗,避免细菌从肛门进入尿道。
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多喝水有助于尿液稀释和排尿频率增加,有利于细菌的排除。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泌尿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尿路感染是泌尿外科患者经常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复发性。
本文从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泌尿外科患者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尿路感染。
一、危险因素1、手术创伤。
泌尿外科手术对尿道和膀胱产生了一定的创伤,增加了细菌进入尿路的机会,因此手术创伤是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导尿。
泌尿外科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导尿情况,导尿管可以成为细菌进入尿路和增殖的重要途径,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
3、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被各种病原菌感染,尤其是泌尿道感染,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的人等。
4、尿潴留和尿路结石。
尿潴留和尿路结石会导致泌尿道阻塞和创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细菌滋生繁殖,并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危险。
5、女性患者。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尿路感染,这是由于女性的尿道短小、位置靠近肛门、泌尿道口距离肛门较近等因素造成的。
二、预防措施1、手术室内清洁操作。
手术室内应采用严格的清洁操作,防止手术区域和手术器械受到污染。
2、合理使用导尿管。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导尿操作,使用导尿管时要千方百计保证无菌操作和导尿过程中不破坏尿道黏膜。
3、加强免疫系统修复。
在治疗泌尿外科疾病的同时,加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如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维生素补充等措施。
4、预防尿潴留和结石。
避免长时间的憋尿,定时排尿,增加饮水量,维持尿路的通畅。
5、女性阴道清洁。
女性应注意私处清洁和卫生习惯,适当更换卫生巾和内裤。
需要指出的是,尿路感染的预防治疗不仅是患者自身责任,同样也需要医师严格把关手术操作的每个环节,预防和控制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
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尿路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性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19-03-14T16:05:32.69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作者:吕可
[导读]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检查、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护理、起居护理以及出院手续的办理等。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外科楼九楼; 438200)
【摘要】作为泌尿外科一类常见的并发症,尿路感染主要由病原菌入侵引起,容易造成医患纠纷等问题,对医疗服务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而在泌尿外科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100例泌尿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尿路感染原因,研究预防性护理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关键词】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原因;预防性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137-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100例泌尿外科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均不存在神经系统或其他感染性疾病以及泌尿感染等,本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按照抽签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48.21±5.09)岁;文化程度:11例小学,25例中学,14例大学。
观察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25~58岁,平均年龄(47.95±5.33)岁;文化程度:12例小学,23例中学,15例大学。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检查、病情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护理、起居护理以及出院手续的办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为(1)加强卫生护理。
医院应制定有效的卫生管理条例,并培养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无菌习惯,确保病区环境的无菌性,并督促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管理相应的硬件设备,加大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有效投入,确保尿路检测等仪器的清洁卫生。
此外,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对病房和手术室等重点区域进行定期消毒,杜绝病菌的入侵。
(2)尿路清洁护理。
在对患者实施导尿前,护理人员应细致彻底地清洗尿路系统,并按照规范流程严格操作。
清洗完毕后,需对患者的尿道口及阴道口进行至少3遍的消毒,再于无菌环境下进行插管。
导尿管留置完毕后,以0.05%碘伏对患者的尿道口、阴道口及外阴进行消毒,每日2次,且在此期间需确保留置的尿管一直保持在无菌环境中。
(3)插管护理。
需严格控制导管的插管次数,避免多次插管。
护理人员应每隔3天对集尿袋进行更换,每隔2周对乳胶导尿管进行更换,每隔1月对Foley导尿管进行更换。
还应加强导管护理管理,预防导管脱落。
(4)药物干预。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予以密切观察,留意插管部位情况,若出现肿胀及分泌物现象,应立即对症处理。
为避免菌尿症的发生,护理人员还需在医嘱指导下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并根据耐药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引流护理。
对患者的引流管予以严密监护,以免发生堵塞和弯曲现象。
此外,还应对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进行观察,保证引流袋的位置低于膀胱,以免发生逆流感染。
护理过程中,若护理人员发现患者尿道口感染,应第一时间处理,以免感染加重。
(6)其他护理。
可通过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等方式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比如与患者保持沟通交流,缓解其焦虑与紧张等不良情绪,指导其多食新鲜果蔬并适量补充维C。
还应让患者多饮水(每日不少于2000ml),充分利用自净效果。
针对男性患者,应使用加长塑料袋或男性专业尿袋,训练自主排尿。
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由患者评判,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等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统计学分析本次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应用x2检验,当P<0.05时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n,%)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泌尿外科患者经治疗后需要留置长时间的导尿管,这无疑会对患者黏膜正常的屏障功能造成破坏,进而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根据临床经验可知,导尿管的插管时间及留置时间均与尿路感染密切相关,据报道,1/3左右的医源性感染是由导尿所引起的。
不仅如此,留置导尿管及泌尿器械操作等亦可引发尿路感染。
且病房环境与患者个人卫生以及临床用药等因素无不与泌尿外科患者的尿路感染相关。
本次研究通过对引起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原因的分析研究,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
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则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结论
综上所述,在泌尿外科中,患者的个人卫生习惯与导尿管留置的时间过长是引起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则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招娣,刘青,翟文华,等.个性化护理模式对泌尿外科患者围术期生理应激和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331-333.
[2]张海微,吴蓉蓉,黄伟平,等.个性化护理模式对男性泌尿外科患者围术期生理应急和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41(26):142-145,149.
[3]梁女健,刘灿娟,叶湘燕,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泌尿外科留置导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33(1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