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论文
《乡土中国》论文
![《乡土中国》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337dd05fbfc77da269b1f0.png)
小农经济和乡土社会——《乡土中国》读书报告经济学院曾籽茂 2015200850【摘要】作为对中国社会有深刻了解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高度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
中国社会都是根植在土地上的,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也正是传统的土地依赖,中国社会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封闭性、脆弱性等特点要求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在这种条件下,以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逐步建立,并且形成了一整套附属于这种格局社会规则,最终形成了如今具有乡土气息的中国社会。
【关键词】小农经济;差序格局;乡土社会中国,发源于黄河流域,跨过原始的渔猎时代,便迈进了漫长的农业社会,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甚至信息时代,但农业依旧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因素。
而农业社会里,形成了以己为核心,“水波似”扩散开去的差序格局,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乡土社会结构。
一、小农业发展概况中国的农业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从石器时代开始,先民们就已经学会向土地乞食。
不同于西方的海洋文明,我国是传统的大河文明,在黄河的滋养下,逐渐发展出独特的农业文明,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形成男耕女织的生产特点。
农业生产技术实质上都是对农业工具的改进,最终也没能形成西方式的大农业。
在传统的农业发展中,农民们都只有一个简朴的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
历朝历代也都对土地做出了政策规定。
到了新中国时期,更是直接进行土地改革,分田到户,真正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但是也进一步加强了小农经济的根植力度。
二、差序格局传统的小农业发展,需要的是家庭乃至家族的力量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期间,因易受到的来自自然力和其它外部因素影响,更需要家庭或者家族合作来对抗。
这样的小农经济特点下,差序格局逐渐形成。
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的“团体格局”而言的,带有“气”的中国传统社会格局。
关于乡土中国写土地的议论文
![关于乡土中国写土地的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5a556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b.png)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一个带“土性”的中国, 提出了“差序格局”等概念,对中国的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乡土中国》提出的社会学本土化、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对于当代社会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科学界。
本文试图对此书进行剖析,并且从中吸收经验。
写作背景《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作为清王朝终结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费孝通既受西式教育又受中国传统教育。
1938年,已获博士学位的费孝通归心似箭,为避开战火,他从西贡辗转至云南,进入当时吴文藻执掌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并负责由云大和燕大共同合建的社会学工作站。
不久,在日军的炮火催逼下,工作站被迫迁往呈贡魁星阁。
从1938年到1949年,将近“不惑”的费孝通迎来了其学术生命的高峰,尤其是在《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基本观点《乡土中国》先是提出中国社会总体上具有乡土本色,之后再从这个总体特点出发,对中国社会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结构清晰的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乡土本色大抵是全书的总论,它从“乡”与“土”的社会特征入手来谈乡村社区如何从家庭这样的种子长成中国基层社会的参天大树。
在《乡土中国》的第一章“乡土本色”中,费孝通为中国社会下了一个定性—“土”。
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种乡土性有三个特点:第一与泥土分不开,第二不流动性,第三熟人社会。
“土”指的是土地、社、农业和守土意识,“乡”指的是群、故乡和具体的时空坐落。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而关于熟悉感的培养。
“乡土性”强调的是对土地的重视,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靠土地为生的人是离不开土地的, 以土地形成了人们居住的环境形成了家庭, 形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
乡土中国作文800字高中六篇
![乡土中国作文800字高中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2f3d1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f.png)
乡土中国作文800字高中六篇第一篇: 乡土中国作文800字高中《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代表著作。
此书详细地记述了中国乡村的种种事项。
作者首先从语言———乡村与城市的一大差异开始。
在生活中,语言看似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但是在乡村,几乎很少有新增的常住人口。
彼此熟识,语言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归有光在《项脊轩记》中写道,他日常接触的总是那些人,久而久之,就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
“贵姓大名”是因为不熟悉才用的词。
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
许多人说乡下人“愚”,无非是城里的物事他们没见过而已,绝非与智力相关。
而我们去到向下,见到狗吠不免惊慌,未必不会被耻笑为“无见识奴”罢。
但这绝不是阻止推行文字下乡的借口。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
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传的情、达的意是有限的。
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第二篇: 乡土中国作文800字高中费孝通是一位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社会学大家,他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在国外,费孝通以《江村经济》闻名于世,但我认为他在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一本名为《乡土中国》著作更深入人心,更能被我们中国人所接受。
记得我大一刚开始上《社会学概论》的时候,颜士之老师就在课堂上给我们介绍许多对我们学好社会学以及本专业的各类社会学大家以及他们的书籍,当老师说到费孝通先生的时候,着重地为我们介绍了他写的《乡土中国》,也正是因为受老师的影响,我去认真地阅读了这本著作,读后我才知道费孝通先生的见识之广以及对中国内在结构分析的透彻,直到现在想想也让我深有感触。
引用乡土中国的材料或原理为论据写作文
![引用乡土中国的材料或原理为论据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fc161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7.png)
引用乡土中国的材料或原理为论据写作文以乡土中国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1阅读完《乡土中国》一书,“乡土性”这一概念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何为“乡土性”?乡土性就是“嗜土性”。
土的原意是泥土,泥土是乡下人谋生的资源,中国人喜欢扎根土地,喜欢用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托尔斯泰在《论孔子的学说》中写道:中国人是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
”古代天子每年都会“亲耕”,以示对“三农”的重视和尊重,祈祷一年的好收成;知识分子和贵族崇尚田园,官员被贬了绝不去经商,而是回归田园;古代知识分子常常把“耕读传家”当做座右铭。
现代社会,进城的农民喜欢在阳台、院子、露台甚至花盆中种菜,有网友们说,看到片地,看到点土,就有种点什么的冲动,就算在茫茫南海的岛礁上,中国人也种了菜;南极中山站温室实验室内的蔬菜也长得生机勃勃;种完南极,你以为结束了?我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我们连太空都种了菜。
在世界人民眼中,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印度小伙们自带歌舞属性,犹太人天生会做生意,非洲兄弟在RAP和体育方面自带外挂,勤劳的中国人都在努力种菜。
可以说,“乡土性”是“农耕文明”留下的历史烙印。
中国是农业大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依靠着农业发展,古代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令一衣带水的日本为之倾慕。
古代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古人在土地中找到了存在的价值,用双手开拓蛮荒,用汗水播种希望,勤劳的中华民族始终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农民阶级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下人”也成为了农民的别称。
中国人的安全感是源自土地的,只要自己拥有一块土地,就意味着成功,因此部分人甚至愿意一辈子与土地捆绑,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不同于“海洋文明”,中国的商品贸易发展,即商品化进程出现较晚,这也导致了中国是“小”社会,而非“大”社会,这样的状况使农民的视野受限,也正是后世所评价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乡土中国论文研究报告
![乡土中国论文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cba2eb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b.png)
乡土中国论文研究报告引言本文以“乡土中国”为题,旨在对中国乡村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
乡土中国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是由于中国乡村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健康的重要影响。
网络和城市发展的加速推动着人口的流动与城市化进程,中国的乡村也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
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为中国乡村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中国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来促进乡村发展。
乡村经济发展分析农业生产乡村中国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农业生产。
然而,由于劳动力外流、农民数量减少以及土地资源有限等问题,农业生产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加大对农业技术和创新的支持,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益。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乡村中国发展的重要方面。
目前,乡村中国以农业为主导,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为了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并鼓励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如工业和服务业。
这样可以增加乡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农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农产品销售和市场拓展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由于乡村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不利因素,农产品销售通道不畅。
因此,应该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并加强与城市市场的对接,促进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拓展。
乡村社会发展分析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人口外流和资源流失,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落后,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
为了促进乡村社会发展,应该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关键。
目前,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不高。
为了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应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改善教育设施条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乡村学生的教育质量。
读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的论文(范本)
![读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的论文(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ac01f15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5.png)
读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的论文读费孝通与《乡土中国》的论文关键词: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化自觉引言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
这些学界前辈毕路蓝缕,在曲折艰难中将社会学研究推向了发展的繁荣时期,不仅使其在中国扎下深厚的学术根基,而且形成了世界所瞩目的中国社会学派。
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辈学人,引领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费孝通与“乡土中国”情结读过无论哪一种费孝通传记的人,心中总是会有这么一种感觉:其实费孝通和传统社会下的乡土中国不是完全契合的。
虽然出生在名家辈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苏杭之地,但是费孝通所受的教育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私塾之学,而是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思想的新式学校。
从启蒙院开始,一直到燕京大学,清华研究院,虽然也讲求传统文化的继承,但是所有的教育也无一例外的带有西方的色彩。
能有如此的学习经历大概还是和他的家庭有关,因为他的父亲费璞安当年曾作为政府所派的公费留学生东渡日本,专门攻读教育专业,学成回国后即开办了新学。
他的母亲杨纫兰毕业于上海务本女学,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接受了西式教育的知识女性之一。
正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使费孝通接受了严格而又规范的系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之后负笈英伦的求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他可以毫不费力的接受西方的思想,但是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使得他与农村社会在生活上是脱离的。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作文(精选5篇)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作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6814f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4.png)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作文(精选5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作文篇1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差序结构一章,将中西方社会结构比喻为一捆捆柴与一圈圈水波,具体、生动、形象。
他这样写到:西洋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俗话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逾推逾远,也逾推逾薄。
这样的描写恰如其分、仿佛一捆捆柴和小石子丢在水面上推出去的一圈圈波纹杳然眼前。
柴与柴之间是独立的,有一定的距离,一圈圈的波纹彼此相连,牵一发动全身,所以费孝通先生又这样写到:在他们(西洋社会)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尽管已经全然没有以前那样完全,但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拉关系,走后门却全然不像礼俗一般被打破,相反,在某些时候是愈演愈烈。
我想这也是中国为什么自古就流行、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了,因为只有考试才来得公平些、正当些。
在这种人情社会下,形成的常态是凡是都要找关系,讲交情。
乡土中国论文
![乡土中国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a5fc2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72.png)
感《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
整部书深入浅出,却又不乏冗长繁杂。
最初接触这本堪称经典之作的薄书时有些漫不经心,但方一浏览,便被其中朴实而真实的句子引起不小的共鸣。
真的想不到先生那时笔下的中国与现今的社会现实如此的相似。
过往有很多人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提出过各种问题与反驳,我无疑是对先生的滚点深有同感。
先生在第一篇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中国大部分人是农村乡下人,而他们几乎与“土”密不可分。
他们在乡下住,种地是谋生的最普通的方法。
先生认为中国农民是很“念旧的”,几千年的历史都告诉我们种点儿什么,以土为生,忠实的守着。
在现代亦如此,若是中国哪天离开了土地,中国人能活吗?似乎中国的土气来自中国乡村自古就是“自来熟”的社会,乡村人彼此很少时间用契约,他们彼此熟悉的程度是城里人十分惊讶的。
人们从出生开始,别人是在自己眼中过活的,自己是在别人的眼中长大的。
别人的家事或生活你都知道,那么就降低了不信任的程度。
这种情况在现在的世界上也不乏其有。
总会因为是亲戚或熟悉的人而更容易交易。
其实在更大的看来,中国人有“私”的毛病,费孝通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的中心是自己,推及的远近视财富和势力而定。
波纹的中心既不相同,推及出去的圈子也就各不相同,一切皆以跟自己的亲疏远近为出发,因此中国人缺乏团体意识、缺乏对权力和义务的共识和遵从。
在“推己及人”的波纹式社会结构中,也形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道德要素:“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
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
读乡土中国有感及个人心得三篇
![读乡土中国有感及个人心得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c3b0d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2.png)
读乡土中国有感及个人心得三篇《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部社会学著作。
它最早发表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写的一篇关于农村中国的研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乡土中国有感及个人心得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我的毕业论文将存有非常大一部分就是对于社会现象的叙述,很存有一种社会学中社会素描的感觉,所以这两天很忙的时候就再次甩了甩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熏陶一下。
这本书真是书如其名,写得十分接地气!甚至连作者自己的小情绪都刻画的十分到位:他被疏散在乡下的时候,同事有些孩子被送进了乡村的学校,这些孩子各方面表现得都比乡下的孩子好,因此老师也总夸奖这些教授的孩子们。
他自己听到这种恭维时心中感到窃喜,心想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了,但好在他们还有别人所望尘莫及的遗传。
但是当有一天他看到小学生们捉蚱蜢的场景时,之前的骄傲又一扫而光了,因为那些被老师夸奖的聪明孩子却屡屡失败,反倒是乡下的孩子们反应灵敏,一扑一个准。
这段话他想要抒发的意思就是我们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碰触至的资源就是不一样的,教授的孩子每天到处都能够看见书籍,因此具有不易识字的环境;而乡下孩子每天都在跟泥土关系密切,自然对捉住蚱蜢这件事情很在行。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内心也是一阵窃喜的,因为像费孝通这种名家都会存在跟人比较的心态:会为自己被夸奖感到十足的优越感,也会为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感到失落。
真是个耿直boy,不掩饰、不做作、坦诚。
我想他那句流传甚广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多多少少是基于上面的感悟吧。
大二《乡土中国》的时候,有个词在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称得上一个舶去词,特指父母的家庭,与之相对应当则就是新生家庭,也就是夫妻自己成立的家庭,新生家庭并不包含夫妻双方父母,而这则与中国传统观念就是背道而驰的'。
费老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文中指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乡土中国为主题的作文
![乡土中国为主题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77324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5.png)
乡土中国为主题的作文《乡土中国》篇一《乡土中国》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乡土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小乡村,那里的土地有着独特的味道,是那种混着泥土、青草还有农家人汗水的气息。
小时候,我觉得乡土中国就是我家那几亩地,和地头上的那棵歪脖子老槐树。
老槐树就像一个沉默的老人,见证着村子里的悲欢离合。
村里的人,那可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大家似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你家送我几个鸡蛋,明天我家帮你收割麦子。
这种关系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把大家紧紧地拴在一起。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关系太过紧密,没有私人空间。
可我觉得啊,这就是乡土中国的魅力所在。
记得有一次,村里的二大爷家的牛丢了。
这可不得了,那牛可是他家的宝贝。
消息一传开,全村的人都出动了,男女老少,就像一群蚂蚁发现了食物一样,朝着四面八方找去。
有人说:“这都啥年代了,一头牛值不了几个钱,还这么兴师动众的。
”可是在我们村里,牛可不只是钱的问题,那是二大爷家的希望,是耕种土地的好帮手。
最后,牛在一个山洼里找到了。
二大爷高兴得像个孩子,一个劲儿地给大家道谢。
这时候,我就想,在城市里,能有这样的场景吗?大家都忙自己的,谁会管邻居家丢了啥。
不过,乡土中国也有它的局限性。
就拿教育来说吧,村里的学校教学条件差,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把孩子也带出去了。
村里的学校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越来越冷清。
我有时候就在想,难道乡土中国就只能这样慢慢衰落下去吗?可是,当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依然坚守着那些古老的传统,像过年时的祭祖仪式,那种庄严和虔诚,又让我觉得乡土中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也许,我们可以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给乡土中国注入新的活力。
就像给一件旧衣服缝上漂亮的补丁,让它重新焕发光彩。
总之,乡土中国是复杂的,它既有让人温暖的邻里关系,又面临着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
但不管怎样,它都是我们根之所在,就像那棵老槐树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
篇二《乡土中国》乡土中国,对我来说,就像一首古老而悠扬的歌谣,有时候听着让人觉得亲切,有时候又觉得有点忧伤。
跟着《乡土中国》学习议论文写作
![跟着《乡土中国》学习议论文写作](https://img.taocdn.com/s3/m/452fc11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d.png)
292021.5•高中跟着《乡土中国》学习议论文写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102)摘 要:《乡土中国》是一部生动易懂又逻辑严谨的学术著作,为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可重点从议论文写作的思路、结构和论述语言三个方面来探究《乡土中国》中可供学习实践的写作经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紧扣“乡土社会”建构结构框架;严谨透彻又生动易懂的论述语言。
关键词:《乡土中国》;议论文写作;读写结合关惠文一、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有这方面追求的学生阅读学术论著,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
我们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无话可说的窘境,这首先源于我们对作文题没有想法,没有想法的背后是找不到思考下去的切入口。
《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经常会采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来明确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展开论述。
以《差序格局》为例,费孝通先生先列举了家乡人都往苏州河倒垃圾的问题,印证并承认了这个问题:“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
”但探讨并不止于此,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费孝通先生接着分析出这“私”——甚至是中国人特有的“私”的原因,他想到了中国乡土社会“群己、人我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由此对照提出了西洋社会“团体格局”和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说法,这样,论述的思路就打开了(见下图)。
西方:团体格局(一捆捆柴)界限清晰人人平等讲权利“己”为层层外推中国:差序格局可伸缩的亲属关系圈地缘关系圈攀关系讲交情中国人﹃私﹄?——群己、人我界限划法(一个个同心圆)《乡土中国》这种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就论题打开思考的大门,提供一条明晰的思考路径,由问题到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方案,逐层剥析,这样议论文写作便可避免浮表化或者无话可说的问题;另一方面,议论文聚焦说理,这个“理”是否有说服力,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乡土中国》由现实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入手,有助于提高读者的认同感,进而结合现实事例分析背后的原因,有理有据,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论述的过程都会显得水到渠成。
乡土中国议论文1000字作文
![乡土中国议论文10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4bdad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0.png)
乡土中国议论文1000字作文中国社会从大局而观,是乡土性,但其中并不乏城市社会,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成,与其悠久的历史沉淀有关,从孔子时期传承至今的“礼”对构成中国乡土社会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成,基础是农耕社会,有地才能有乡土。
庄稼人一生最敬畏的便是土地,种地也许是中原人最原始的谋生手段,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地里的,一代一代,不太有变动。
而大多的村民都是居村而居,村子,即为一个熟人社会,这也是乡土中国的特性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是熟识的,这一点与陌生人所构成的现代社会是有许多不同的。
孔子很推崇“礼”,各居其位,做自身应做之事,对待不同的人,应该以不同的礼对待。
“礼”并不是一个靠外在权力推动的,重在教化,因此,“礼”的存在依靠的是一个主动性,否则“礼”便成了“法”,“法”是一种规矩,“礼”也是一种规矩,但不同的是,一种是硬性成文规定,一种是人心文化衡量。
西方的社会,是一个个的圈子交织在一起,自己是它们的共同部分。
而乡土社会,应该说是中国社会,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中国乡土的人情社会,以利己、利亲为原则,对待与自己无关的人,与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处理事情的方式与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可以说是双标。
但这种差异在乡土社会中并不矛盾,在这种社会里,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适用,在确定了对象之后,再确定了与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采用何样的标准,这样也无非乡土人对于“礼”的一种解读,“人情”本就是一种狭隘的“礼”的存在,却是这一礼治社会的基本的体现。
在陌生人中构成的现代社会中,凡事口说无凭,需签个字画个押,这样才发生法律,而在乡土社会中,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做,大家都认为“这样子不就见外了”,在熟人构成的乡土社会中,口头契约同样具有巨大的约束力,来源是心中对于“礼”的衡量,这种“礼”是在多代人的传承中,是在熟悉当中产生的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对于即将发生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精选7篇)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bd5cb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4.png)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精选7篇)乡土中国读书心得篇一《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对乡村社会学的讲学中整理的论文,讲述了乡土中国的一些特色。
在中国的农村,生存延续了数千年,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它有着稳定的因素,因而一直是在缓慢的前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乡土社会也在时代的脚步下渐渐的发展。
乡土社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发展生存下去。
在乡村的农业、熟悉等关系维系的情况下,使得乡村社会依然保留着部分的“乡土性”的特征。
与此同时,在乡村结构上,社会结构的个人家庭以及区域方面都呈现出分化与多样化的趋势。
而且,在转型过程中,农村建设与治理过程中公共性越来越强。
中国是自我主义,而在差序格局中,群体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楚,比如说,家庭,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但是,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这样从自我主义,也就是以己为中心的格局推出去,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与治国先齐家,齐家先修身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向外推,一个向里推而已。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也建立在这样的差序格局的基础上,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在这种社会里,一切普遍的规则并不发生什么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方是谁,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后,才能拿出什么标准来,这就很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包庇了在熟人社会里,任何东西都是熟的,每一天的生活都很相似,所以依靠经验,一代一代的传承,这就形成了一种长老权利,这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利。
一个家族在同一个地方耕种多年,土地不够用,便有人脱离这个村庄,去寻找新地。
在新的地方安下家来,也仍和老家保持联系,因而有籍贯之说,但是亲戚也不过体外之己,因而并不适合发生经济关系,所以村里人通过外村人交易,外村人也往往成为一村之商家,陌生间的交易需要契约,所以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而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读完《乡土中国》我深刻明白作为一个学者,费老对中国乡土社会认识的透彻。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论文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4cbf320722192e4536f674.png)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论文摘要:在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里,中国社会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
若是法治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私情和冤案发生,若是人治就不会有那么多位高权重的人总说身不由己烦恼重重了。
既然是礼治社会,那么礼就不仅仅是礼貌,不懂礼就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中国乡土社会的理想是没有法律和政治的。
引言:《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全书主要包括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等篇章,通过此来探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读完了《乡土中国》有很多感触。
笔者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深有体会。
费孝通描写的乡土社会,距今已有了六十多年的历史,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乡土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乡土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在中国农村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存在着很多的“特色”依然使个体的存在感到很多的迷茫。
一、现代性实现的困境书中关于“文字下乡”的部分,阐述了费孝通先生对当时政府推行的“文字下乡”的看法。
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他认为不该这么说,乡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识不足,乡下人不是愚,这是乡土社会的本质。
作者进而探讨了语言的产生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文字的产生原是为了不同空间和时间的人交流的,但是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也不是传达情谊的唯一体系。
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
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庙堂性的,都是为了祭祀崇拜和记录帝王事件,所以不是乡土社会的必要。
中国社会乡土的基层性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在现代的农村,依然是乡土社会,但不识字是可怕的,没文化也是可怕的。
所有的青年人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都上了大学,我们学到的都是与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知识,在现代的大学里,例如农业大学,是否有一套与乡土社会相适应的知识,他们学成之后,是否会回归乡土,致富乡里?青年人全都涌向城里,将来农村生产的发展靠什么?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第一产业,粮食的生产是一切经济生活的保障。
2000字乡土中国议论文
![2000字乡土中国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758f7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40.png)
2000字乡土中国议论文读《乡土中国》有感作文2000字左右自小在农村长大,虽然很早便随父母外出,但心里的故土和记忆中的村落始终留有一个美好的印象。
机缘巧合遇见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小小一册,内容精练,意味颇深,自觉其中内容或也与庄子所言有相应、相通之处,便在粗粗拜读一番后写下自己所感。
1. 礼治秩序“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与法律所言的行为规范不同之处在于“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而“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然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礼”,很多时候,不是如这个字一般,表面上十分得体的规范,它不容许外来力量改变承袭下来的传统,它不接受任何的质疑,它某些时候以我们现代人眼光来看甚至十分残酷,杀人有时候会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而我们所推崇的儒家学说,坚守着礼存在的绝对必要,而所谓恻隐之心,也并不能让孔子同意剔除掉礼中残忍的行为。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但我们可以想象,祖祖辈辈告诉你这件事就是这样,你必须要去做,他们不会告诉你为什么,抹去源头,只把这条路和这个结果摆给你看并且强压着你去服礼,“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成为了“仪式”。
说到仪式,我又想谈谈今日被众人拥护的“仪式感”,以己拙见,所谓仪式常常是一套固定流程,我们不必多思考些什么,照着做便是了。
“仪式感”又是什么呢?或许是现代人在久未认认真真去实践一些事情的时候,所拉扯出来的一个用以伪饰的名词。
在穷极无聊的时候,在生活沉闷无趣的时候,在感受到所谓孤独的时候,人们拿“仪式感”这个词,来伪造自己幸福的错觉。
然而真正在生活的人,从来不会拿仪式感出来说事。
这或许也是孤独的一种表现,正如老师所言:孤独是因为缺少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人们尝试着用“仪式”来构建与这个世界更多的联系,这也是现代人所失落的。
再说礼,庄子在《知北游》一篇中借黄帝之口曾言:“道不可致,德不可至。
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乡土中国论文1000字高中生
![乡土中国论文1000字高中生](https://img.taocdn.com/s3/m/6b7fab2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0.png)
乡土中国论文1000字高中生中国正在崛起,从传统走向现代。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探索历程。
如同树木要长的高大就必须有坚实而健康的根系一样,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得立足于自己的传统,或对其批判改造或对其继承发扬。
我们要忠于中国的现代化,就要忠于中国的过去。
忠于过去我们才知道我们是什么,我们应该走向何方,应该如何走。
首先,它面对的是中国的农业社会,通过社区调查追究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在一个靠农业起家的国家,农村占据绝大部分的领土,直到现在这依旧是中国的一个现实。
回到以前,按费孝通老前辈的意思说,中国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生于泥土、长于家族、教于礼教的社会。
虽然那里有现代人看来尚未开化的“愚”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私”,然而这的确是一个无为政治下的太平这会。
其次,它对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做了一些暗示,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缘会冲破血缘、传统教化会名实分离、人们的欲望会向需求发展等。
一、乡土本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的相对剽悍、豪放,南方人的相对柔弱、婉约,这与北方平原的旷荡和南方山水的缠绵是分布开的。
土地养活着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国的乡土社会也和土地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节。
土地之于乡土社会就如同水之于鱼,离开了它就不能生存,土地与人的完美结合也培育出了五千余年古国古的农业文明,如此互利双赢的买卖,又有谁舍得丢弃了呢。
在在物质生产能力极不发达,靠天吃饭的年代,拥有土地的心情,我不知该如何去描述,我想那就和今天处于小康社会的心情差不多吧。
于是,与其说乡土社会的人不舍得土地,不如说土地束缚住了乡土社会的人。
于此同时,乡土社会有了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土地的固定性征服了人口的流动性,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造成了一个环境内人们彼此熟悉的社会。
我想正是这种惯于熟悉的环境而形成的惰性让乡土社会与现代充满着陌生人的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中过的现代化。
二、文字下乡在两篇论文字下乡中,费老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阐述了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中的不必要性,而这不必要性正是建要立在一个对外相对封闭而内部非常熟悉的乡土社会。
乡土中国1500字议论文
![乡土中国1500字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5a0f0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c.png)
乡土中国1500字议论文《乡土中国》篇一:《乡土中国》咱就说这《乡土中国》吧,刚开始看的时候,我那叫一个头大。
这书里的东西又多又杂,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到处都是弯弯绕绕的小路,不知道哪条才是能走出去的正道。
你看啊,费孝通先生讲那“差序格局”,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水里,那一圈一圈的涟漪就是人际关系。
中心的那块石头就是自己,离自己越近的关系就越亲,这道理我好像懂,可又觉得哪里怪怪的。
比如说,在咱农村里,那亲戚关系复杂得就像一团乱麻。
有时候为了一点田边地角的事儿,亲戚之间也能吵得脸红脖子粗。
这时候我就想,这“差序格局”是不是也有不灵的时候呢?我记得有一回,村里有两家人,按辈分算那是叔侄关系。
就因为一棵果树长在了两家地的边界上,那可是闹得不可开交。
叔叔觉得侄子应该让着自己,毕竟自己是长辈;侄子呢,觉得这果树在自家地这边多一点,就该归自己。
这就好像那“差序格局”里的亲疏关系在利益面前有点站不住脚了。
这是不是说明啊,这乡土社会里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再说说那“礼治秩序”,咱农村不就是讲个礼嘛。
婚丧嫁娶,各种仪式,那都是有讲究的。
就拿过年来说吧,大年初一必须得早起,给长辈磕头拜年,这要是谁睡懒觉,那可不得被念叨死。
可是现在呢,时代在变啊,有些年轻人就觉得这些老礼太繁琐了。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想,这礼到底是个啥呢?是一种束缚还是一种传承呢?也许它两者都是吧。
在我看来,《乡土中国》里描述的那些东西,就像是一幅古老的画卷,有它的韵味,但也有点褪色了。
咱现在的乡土社会,既保留着过去的影子,又在不断地和现代社会接轨。
就像村里的老房子旁边,突然建起了小洋楼,看着有点突兀,但又好像是一种必然的发展。
这《乡土中国》啊,就像一个镜子,让我们看到乡土社会的过去,也让我们思考它的未来。
这书里的理论就像一把钥匙,虽然不是每个锁都能开得那么顺畅,但至少能让我们试着去打开那扇了解乡土社会的大门。
篇二:《乡土中国》读《乡土中国》的时候,我常常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就好像从现代社会一下子被拉回到了那个充满泥土气息的古老乡村。
乡土中国的今天议论文
![乡土中国的今天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b09d9f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0.png)
乡土中国的今天议论文乡土中国,那是一片充满故事与情感的土地。
记得小时候回到乡下老家,那泥土的气息直往鼻子里钻,是一种混合着青草、庄稼和微微潮气的味道。
村里的老房子,一砖一瓦都透着岁月的痕迹,墙上爬满了青苔,像是大自然给房子穿上的绿衣。
村子里的人,大多都是熟悉的面孔。
大家见面了,脸上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互相唠着家常。
张家的小子考上大学了,李家的母猪又下了一窝崽儿,这些事儿就像风一样,在村子里传得飞快。
不像在城里,对门住了好久都不知道人家姓甚名谁。
如今的乡土中国,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天一脚下去能溅起一身泥,现在都修成了水泥路,小汽车都能直接开到家门口。
年轻人手里也都拿着智能手机,上网、刷视频,和外面的世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
不过,这变化里也有些让人觉得遗憾的地方。
以前村子里经常能听到的那些传统的歌谣,现在很少能听到了。
那些古老的手艺,像是编竹筐、做布鞋的,也快失传了。
村里的年轻人都向往外面的繁华,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村子里有时候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显得有些冷清。
在田地里,也不像以前都是人工耕种了。
大型的机械开进农田,效率是提高了不少,可总觉得少了那种农民弯腰插秧、挥汗如雨的画面,少了那种人和土地亲密接触的感觉。
可不管怎么变,乡土中国的根还在。
那村口的老槐树,依然是大家夏日乘凉聊天的好去处。
村里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大家还是会齐心协力,那种浓浓的乡情还在。
乡村的美景也依旧迷人,春天油菜花金黄一片,夏天稻田绿油油的,秋天稻穗沉甸甸,冬天白雪覆盖下的村庄宁静祥和。
乡土中国的今天,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一幅画卷。
有新的生机,也有淡淡的忧愁。
有变化带来的惊喜,也有失去一些传统的遗憾。
我觉得乡土中国就应该在拥抱现代的同时,把那些美好的传统留住,让那片土地永远充满温暖的人情味儿,让那泥土的气息永远带着浓浓的乡情,让古老的乡村在新时代也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乡土中国》品中国乡土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班级:10级管理科学学号:1040102011 姓名:郭耀申
论文摘要:简洁的介绍一下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大意主旨,然后按照本书中的结构顺序逐一展开进而详细的阐述文章和渗透着我个人对本书的的理解,从而悟出一些浅显的道理供大家品评,希望对人生社会有所帮助!
关键字:乡土、文化、社会、道德
要了解一本书的主题思想和揭示的现象或道理,就要去了解书的作者及其思想观点。
1910年11月2日,费孝通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县城(旧属苏州府,今为松陵镇)的富家桥弄。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江苏吴江人。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
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
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本书从十四个部分来阐述中国的乡村。
一、乡土本色二、文字下乡三、再论文字下乡四、差序格局五、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六、家族七、
男女有别八、礼治秩序九、无讼十、无为政治十一、长老统治十二、血缘和地缘十三、名实的分离十四、从欲望到需要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性是什么?先生在第一篇已经很好指出来了。
比如他就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当然土气不是贬义词,靠土地谋生的乡土社会很大程度是很稳定的,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
他也顺便比较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
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习,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是信用而不是法律。
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他在谈论文字下乡的问题里面,他认为,在乡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文字的,经验的传播往往是手把手的教,在一个地区住的几百年,世世代代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都是一样的,解决的办法都是一样,不需要什么理论,什么创新。
当然先生在这两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下面就讲到他的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差序格局”。
什么是差序格局?很简单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最中心的哪一点是自己,其余就是按远近程度来划分。
对于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很多,但是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现
我们之所以和西方不一样,就在于群己,人我划分的基础不一样。
西方人是什么样子呢?是团体。
团体内外的人很清楚,他就从最基本的家庭这个概念分析的。
在中国就不一样。
他的伸缩性非常大,你得势的时候可以宾客三千,亲戚多的是,假如你不得势,也许一个人都不认识你。
可以说我们的网络是以自己为中心,结果就造成了没有一个人和你的网络一样的。
这样我们和西方的不同就出来了,西方要的是权利,而我们攀得是交情,我们讲究是等差。
西方是讲团体,先有一个团体的概念,当然团体不能抹杀个人的,只能是契约平等,而我们却是自我主义,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存在。
既然说到了差序格局,就不得不说道德。
道德是在不同的差序格局中产生的,不同的差序格局就会造就不同的道德。
与其说这分为两章,还不如说这是一个部分。
这两章联系甚为密切,没有前面一章的差序格局就谈不上后面道德。
同样,他还是列举了西洋的差序格局造就的西洋道德与中国的不同、也大量引用了名人名言。
接下来就是家族这一部分。
首先,对乡土社会是否存在团体作了相关阐述;再次就是家族概念的解说,家族即是家庭的扩大版。
在此,费先生列举了西洋家庭与中国家庭的不同,还说到了家族的功能不仅包括繁衍,又不仅限于繁衍。
第七部分是“男女有别”。
开篇总结了上篇家族的一些重要结论,又证明了感情在男女关系的重要性。
男女有别在中国社会自古有之,在此,我就不赘了。
在第八部分的礼治秩序中,开篇以西洋和我国的礼治秩序论战开
始的,由此说到了“法治”和“人治”。
本篇主要讨论“法治”和“人治”。
费先生“法治”与“人治”的区别在于所用力量而非它们的名称“法治”也依赖与人,也要靠人来执行,由此也就推翻了西洋“法治”的绝对公平性
从血缘上来说,乡村的社会团结和城市相比优势并不太大,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血缘浓度都没有被稀释过,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人摆在第一位、首先想起和相信的依然是血缘。
正如马克思·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所说“中国很难按照西方的形式来实现这种自由,因为从来就摆脱不了宗族的羁绊。
迁居城里的居民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同祖籍的关系,保持着同他出生的村子的一切礼仪性的和个人的关系,因为那里有他所属宗族的祖田和祖祠。
”1中国人“家”的概念是不能用两三句话说清的。
因为它包含和承载的太多。
也正因如此,中国城市建筑的水泥再坚硬也没有阻隔血缘的凝聚,只是相对于农村大家比邻而居,城里人相互的日常联系和见面的频数少了。
但这相对于农村宗族团结与城市经济团结的差距就小得多了。
从法理上说,在中国农村政府的(或说官方的)行政、政策是在人们心里有些另类的。
这么说是因为在人们心里约定俗成的习俗办事规则和宗族内的通人情的族规是从心里内化的或者说是自己的,无论怎样自己的和外来的总有个亲疏远近和差异。
而后者总有强行介入的外来者形象。
当然农村人嘴上很少如此说出,但心里对此的界定还是较明晰的,这从他们对待民事和官事的态度和行事方式可以明显的看
出。
而在城市似乎礼俗的东西并不被人信服,大家办事还是最好用契约条例、用规章落笔成文较为安心。
而这种安心与村里人的相比也只是在违反承诺时有据可查而已,至于心里上使对方不安或使对方承受周围人的“另眼相看”而带来的压力则小的多,因为这里是陌生人的社会,人们更多的是过着事不关己的生活。
而在熟人社会里则是要对失信承担更大的边际成本的,如果某人失信了,他生活的圈子中的人或者说他生活村庄的人会都知道。
在大家谴责过后,下次要准备与他打交道的人都会心存芥蒂。
而城市即使失信的某个人被准备与他打交道的人知道,那个准备与他打交道的人也会因为认为有契约做保证来和他交往。
到此,我已经把费孝通先生写的这本《乡土中国》大概的看了一遍,并从每个篇章中摘抄了一些费孝通先生的原话,加上我的个人观点和想法。
通观全书,我认为费孝通先生是一个搞文学很谦逊的人,这从他在“后记“里说自己写作这本《乡土中国》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可以看出。
还有,我认为他不愧是一位很好的良师益友,他写作的文章多用熟语,时常把自己和农村联系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了。
也作为农村孩子的我,读起他的书来感觉相当亲切,作为一个著名的文人,他没有丝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认为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也是让我感到相当佩服的。
2011年11月27日星期日
郭耀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