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读后感
——建立一种以社会公德和公民权利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学号:10367074
初次听说《乡土中国》这本书是在大一上学期,当时是受一个学识渊博而又极为孤傲的历史老师的推荐:“在现在社会,能够让我看上眼的书很少,但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大家一定要好好的看一下。”又因为我来自于中国农村,或者说来自于“乡土中国”,所以更是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本以为大师的书会很深奥,如阳春白雪般高雅,但也会曲高和寡,但是真正去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真正的大师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包括季羡林、吴文藻等人也一样)费孝通先生也曾说过:学者要用老百姓明白的话,告诉他们还不明白的道理,他们的文字是:“大义之至,趋于平淡”。而且整本书用极其精练的文字把“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伦理道德阐述的明白深刻,可谓是一字千金,微言大义。又因为此书著成于二十世纪40年代,正是社会学在中国的建设时期,也是社会学的中国化时期,所以,《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史上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而它又是费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由微观的“社区研究”向宏观的“社会结构”分析转变的重要论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承担了如此难以承担的“重任”,而当我怀着高山仰止的崇敬之心去评论它的时候,不免慨叹于自己的无知,但“无知者无畏”,所以还是敢于在这篇短短几千字的文章中就书中中的一点或几点发发“少年狂”吧,虽然它是苍白而无力的。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从抽象层次上描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
的基本特征,指出了中国社会所蕴藏着丰富的理论资源。通读全文,不难发现“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最精髓的部分,也是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渗透着儒家思想文化最深厚的部分。所以我将在短短的文章中先对“差序格局”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但是,有关差序格局的研究太多了,阐述也具有太多的雷同性,我感觉自己很难再写出新意,但是此书最精华的部分又不能不提,所以,想换一个描述角度,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相关的问题。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我们来看看古今之人对此不同的评价:朱子曰,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矣。而现代学者冯友兰却说,直者由中之谓,称心之谓。其父攘人之羊,在常情其子决不愿其事之外扬,是谓人情。如我中心之情而出之,即直也。今乃至证明其父之攘人羊。是其人非估名买直,即无情不仁,故不得为真直也。首先朱熹认为,父亲犯罪了,儿子为其隐瞒事实是一种大直,是“天理人情之至”,而冯友兰则认为,儿子作为父亲检举人是“非估名买直”,即“无情不仁”。虽然两人在理解“直”的层面上存在差别,但却都承认一点,儿子应该为父亲隐瞒罪行,而且都承认合理的尊重人心之爱,人心之偏私本身是一种直,维护父亲的权威地位应该放在首位。难道冯、朱二人就不反对偷盗吗?我想不是,而是相比于偷盗,亲情和权威的是更需要维护的、更高等级的价值等级。偷盗,是一种危害社会、国家团体的行为,而亲人的入狱,则是直接关系到家庭或者家族的声誉与自身的利益的。
这正证明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而叶公却在维护一种普遍的正义、道德,认为“灭亲”是一种“大义”,结果这种维护类似于现代团体格局中平等主义的观点为广大知识分子所不容,所广为诟病。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离不开自己为中心,但是他却总能把这道德范围沿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首先是个人层面的推广:每个人的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孔子曾排过序: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由此可见,先谈孝悌,而后才是爱众。但是这种爱众又是为自己服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见“立人”、“达人”“爱众”是为了“立己”、“达己”。总之,一切行动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而后是孝,而后是悌、爱众……最后是才是对于整个国家的忠。但是孔子一方面强调有差等的爱,这样来说,国家应该是最后才值得爱的(我们把对国家的爱称为忠)。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再说的明白点,那就是公权屈服于私权,而这是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出现的最差情况。我们国家为什么现在贪污腐败如此严重,在逃贪官为三千万,慷公家之慨肥私家之囊而未被揭露者更是不计其数。究其原因,制度上的不完善占很大因素,而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公服从于私,国服务于家的观点同样不可
忽视,当这种观点的种子有了不完善的制度的土壤,就培植出了硕果累累的贪官队伍。但是,孔子的高明就在于,他又直接把家和国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家与国是同构的,国是最大的家,这样推来,又应该是由国到家的一个推导过程,先君君臣臣,后父父子子。在《论语·颜渊第十二》说到:“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深层次的分析一下,我认为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推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以国家为差序格局的中心,因此,为了忠可以先放弃孝,于是历史上也出现了岳飞这样的先忠后孝的英雄,被以后的统治者广为宣传。第二,我觉得,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也是我国现在强政府弱社会的一个思想渊源,国家是最重要的核心,先有国后有家。正是因为古代的差序格局一方面以个人为中心,一方面以国家为中心,所以整个社会就演绎出两个“国”和“家”这两个巨大的维度,而在这两个巨大的维度中间夹着一个小小的社会维度,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好比是一个哑铃的形状,中国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市民社会。中国人的三纲中,甚至完全没有涉及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只是说在国家中是君为臣纲,在家庭中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此产生了中国社会主要的权力结构:国家层面的君主专制和个人层面的家族自治。而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就好比一个菱形,中间是巨大的平等的公民市民关系,两头是弱小的国与家的关系。也就是西方的小政府大社会。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觉得,在社会结构上,应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