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生活资源 共建实效课堂——以《地球属于谁》一课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生活资源共建实效课堂——以《地球属于谁》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18-10-19T09:36:48.210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10月总第35期作者:彭燕嫦
[导读] 学生对自然界采取正确的态度,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地球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习惯。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小学彭燕嫦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

”但是,笔者发现课堂上,生活素材被忽略,学生被忽视,教育低效,原因授课随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课堂被占虚设,因此实行的策略是立足课堂教学,紧扣文本,深挖资源;分组探究,收集素材;有效整合,真实展示,从而生成实效课堂,学生对自然界采取正确的态度,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地球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习惯。

关键词:生活资源;分组探究;收集素材;有效整合;实效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

”但是,笔者却发现品德的课堂上,生活素材被忽略,学生被忽视,一切都是看客,造成教学低效,教育意义不大,归纳存在以下问题:
一、授课随意单一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由班主任的教师负责,很多时候,由于任课的老师不太重视,更没怎么备课,就随手翻翻内容,就走进课堂。

教师根据文本及自己经验,一言堂,东扯扯,西聊聊,毫无目标,收效甚微。

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固步自封的教育方式,学生身心难以得到发展。

二、学生被动接受
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几十位学生“乖乖”端坐着,坚持5分钟,坚持10分钟……一节课教师演的独角戏,学生只是充当临时“观众”,师生之间没有交集,没有交流,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左耳入,右耳出,这样匆匆走过场,因此真正领悟课堂真谛的学生寥寥无几。

三、课堂被占虚设
一周3节的思品课,大部分时候,是被老师“霸占”了,走形式简单讲几分钟《品德与社会》,之后立马做主科练习,或许评讲卷子,更有甚者放一部电影敷衍了事等等。

绝对没有利用品德课关注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这门课变为虚设,失去教育吸引力,也失去教学意义。

品德课程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要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形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主题《地球真美丽》,笔者上第一课《地球属于谁》,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紧扣文本,深挖资源
以文本为教学内容的主体,但是往往单薄的聊胜于无的几段话,约二三百字的文本配几幅插图,就是一节课的内容。

要想上好品德课,需要紧紧扣住文本,发动学生广泛发掘生活资源,使课堂的源头活水充盈而鲜活,很有真实感。

(一)联系生活,充分备课
卢梭说:“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

”如果课堂能够联系生活,学生就容易产生共鸣,课堂效果就水到渠成。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可以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

《地球属于谁》一课,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学生们最熟悉不过了,但它属于谁?由谁主宰?小学生很难给出判定,很多人盲目、片面认为人类就是地球的主人,就引发师生讨论,教师充分备课,推动大家一致认同,需要用大量的事实举证,以方方面面的事例做依据,就具备说服力,答案可见一斑。

(二)设计构思,生活取材
迄今为止,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

从动植物的发展变化,恐龙的灭绝原因,地球曾经发生火山爆发、陨石撞击等毁灭性灾难。

假如地球发生大爆炸,假如地球毁灭,我们人类的出路在何方?大胆的猜测,给人类敲响警钟,面临环境问题,我们人类承担起什么样的角色?师生进行了地球上的水资源、大气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等现状进行调查,学生们联系周边生活,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书刊新闻,获取真实的材料与数据。

二、分组探究,收集素材
小学生往往对新鲜、新奇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选择合作探究时,教师要通过一定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需要。

实践出真知,学生要想一探究竟“地球属于谁”,得要拿出有力的数据,各自奔向调查。

(一)小组合作,讨论参详
“小组合作”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等方面都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师生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调查。

组长牵头,小组一起探讨:调查我们身边的人随意破坏环境的行为;大石地区自来水取水的源头;我们的居住环境,楼高几层,使用性质,空调数量;是否有断电情况发生;濒临灭绝动植物现状及原因。

学生们亲力亲为收集资料,过程中不断深入了解,有质疑、思考的空间,最大程度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愉快合作,双方共赢之效用。

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从而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任务。

(二)生活调查,广纳资源
生活就像万花筒,多姿多彩。

每个学生以及其家庭,是可操作调查的范围,可讨论的热点多,小组确定调查内容和方向,制定表格,
组员都行动起来。

例如:同学们身边破坏环境的随意行为,学生列举例子有走廊过道上的被抛弃的废纸吃剩的点心;建筑废料乱堆放;墙壁上张贴的牛皮鲜;校门口派发的宣传单;河涌上漂浮的生活垃圾等。

同学们的家里,一拧开水龙头,干净的水哗哗直流,大石地区的饮用水源头能在就近的河涌取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周边的河涌发黑发臭,严重污染,无法使用,因此,调查出大石自来水取水源头在二十多公里外的沙湾水道。

还有,我们居住的环境,大部分同学来自于周边新农村,楼房拔地而起,抬头只见“一线天”“握手楼”,村民为增加经济收益,出租房配备空调,空调数量剧增,用电量增加,电线超负荷,村子里经常停电。

网络是一个“灵活”的资源,从包罗万象的资源库里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视频,这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所以师生浏览相关视频后,从海量的资源中“淘宝”,最终当机立断截取一个2分钟恐龙灭绝的视频,还有一段1分半钟的关于捕杀鲸的视频,活生生的画面能够还原真实,更有说服力。

同时,学生们还对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及其原因进行调查,收集材料。

因为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所以表格上的文字材料很丰富,每组汇聚一起,集腋成裘,凸现了团结就是力量,如数家珍的材料为课堂的交流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合作互动,共享资源
每个学生手头上都有第一手的材料,不得不夸奖的是孩子家长,因为有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收集的资源更详尽完整。

每个小组进行素材整理,筛选精简,分门别类,合作互动,共享资源,熟悉材料。

三、有效整合,实效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

由于教师和学生集体在精神上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

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和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

”学生的资料备齐了,师生在课堂上一起探究。

(一)搭建问题,抛砖引玉
一上课,笔者举起图片就问:这是什么?生:地球。

师:地球上除了生活着人类,还生活着什么?生:动物、植物……简单的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黑板上,师即时在地球图片上贴出板书“人类、其它生物”。

师:那么地球究竟属于谁呢?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后,大家观看恐龙灭绝视频,庞大的恐龙家族称霸地球,小组讨论灭绝的原因。

得出结论:在人类之前,地球已经存在的恐龙,由于地球火山爆发、陨石撞击等毁灭性灾难,恐龙也会灭绝而无影无踪的事实。

师:如果有一天,这种灭顶的灾难重临人类身上,我们怎么办?学生们有点瞠目结舌、不知所措之感,面对挑战、危机,我们该如何应对?
(二)巧用资源,画龙点睛
地球无私的给人类提供资源,可是,大家随意的行为直接或间接破坏环境。

学生们主动参与,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身边的随意行为,屡见不鲜。

当出示“认识自来水”的讲座图片,同学们回忆起大石附近的水资源已经受污染,不能直接使用,师:这发黑发臭的水养鱼浇菜,鱼菜能吃吗?生猛摇头:不能。

师追问:大石地区的居民有责任吗?我们在座的同学有责任吗?生频频点头:有。

的确,环境被污染,我们人类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人类的破坏以及疾病、栖息地减少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地球上濒临灭绝生物的比例正以惊人速度增长,工业社会以来,地球灭绝的速度已经超出自然灭绝率的1000倍!目前,在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比例为 1/8的植物、 1/4的哺乳动物、1/9的鸟类、 1/5的爬行动物、 1/4的两栖动物、1/3的鱼类……这些数据一出,又燃起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气氛,学生七嘴八舌,一吐为快,生物慢慢越来越少,早晚一天,人类是否重蹈覆辙呢?引发学生的窃窃私语与思考。

(三)活动催化,点石成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

教师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维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终生连接在一起。

”通过小组活动营造合作、互动、有趣的品德课堂氛围,既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经历、参与、体验,又强调学生共同生成活动的结果,用活动中的品德资源教育学生。

这节课,有五次小组合作交流,对于每次探讨的机会,组长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安排组员轮流发言,争分夺秒,积极参与,一到小组汇报,个个小手举高,踊跃发言,一生落座,便又看见“小树林“似的小手,补充,再补充,学习过程中生成层出不穷,惊喜不断。

例如:当学生们看完鲸被捕杀的视频,小组交流后发言,生1:人类太过分了,为了利益丧失良知。

生2:再这样捕杀鲸,他会消失的……这些猎人太无耻!出示一组令人深思的数字,学生交流分析,生1:环境受污染,鱼类3种就有1种将近灭绝。

生2:哺乳动物4种就有1种濒临灭绝,就像刚看到的鲸,再捕杀,它就从地球上灭绝了。

以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学,以活动体验点亮学生智慧,促进了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的提升。

课堂尾声学生们都知道,人类不可以太自私,破坏环境,破坏生态,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共存,很重要。

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者,而是以五个精妙的小组活动组织起来,学生在或紧张、或兴奋、或期待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利用收集的各种生活资源,抽丝剥茧,让学生通过体验、交流、碰撞、选择、确认来改变认知,提高环保意识,规范行为。

大家深知,地球不仅属于人类,还属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一起坚守保护地球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高峡等编.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刘春艳《在生活中整合品德教学资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9期.
[3] 朱辉进.注重情感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浅谈小学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成功(教育版), 2011,(14):151-152.
[4] 科学把握材料服务课堂教学[J]. 郑曼慧. 赤子(上中旬). 2014(15).
[5] 徐小慧.“魅”在课内“功”在课外——小学品德课程中指导学生有效收集和利用资料的策略研究[J].教师,2013,(34):25-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