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文化失调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深感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系统。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的家族制度、伦理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特点,让我看到了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

中国的家族制度强调亲情、孝道和家族的延续,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对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伦理观念注重集体主义和义务本位,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伦理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梁漱溟先生强调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色,认为中国文化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格完善。

他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仁”,即关爱和同情他人,这种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种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与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个体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性。

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梁漱溟先生在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认为中国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认为中国文化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于‘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

”这句话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

这种伦理本位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道德和伦理为基础,相互关心、理解和尊重。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早熟文化’,亦即其文化在很早时即完成其基型,而一直不变沿袭下来。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吾辈进来耗时月余,算是对梁漱溟先生这一著作有了粗略的了解。

该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思想急剧碰撞的年代的背景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精神及其产生的要素和发展的历程。

其文笔通达、思路清晰、旁征博引,充分彰显了梁先生的才华横溢。

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对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细致分析更让我们叹服先生真无愧于“中国最后的大儒”之名。

接下来,容我以原文的思路总结我的收获和提出我的问题。

作者的思路紧扣社会现实,与我曾设想的阐释艺术文化不同,文本详细分析了中国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而弃艺术文化不谈,这必然联系到社会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

梁先生看来,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早熟”,先贤们没有稳定的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在先秦险恶的政治局势中,只有重人事关心社会的学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化至成熟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即儒家思想。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纵贯中国发展全局的关键要素,它的快速健全规范了中国的社会格局,在道德伦理和思想文化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梁先生认为儒学启发了中国人早起的“理想思想”,突出表现在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反宗教意识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点上,儒家崇尚的天地、家国、君王等都作为理性的化身,在价值选择上崇尚中庸的哲学,最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除此以外,梁先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加以阐释,以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容我先列出至今略有存疑的几处地方以便探讨:(一)梁先生“两千年来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一说恐嫌偏激,应是用词的不妥。

(二)说中国人的人生“几无宗教信仰”。

虽然不及印欧的宗教格局,但是中国宗教的存在并不可否认,并且值得做一些有益的探究,完全侧重于儒家思想而避开中国迷信体系会不会显得论据略显不足?(三)讲到中国纪律欠佳的问题时梁先生认为不关乎教育而是集体生活与非集体生活的关系。

对后者我虽然颇为赞同,但教育的问题理应同样的重要,没有教育作为重要的媒介,集体生活也会无纪律可言。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的著作,读完之后,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在书中,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差异以及未来的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强调征服自然、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则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而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追求精神的解脱和超越。

这种对文化精神的分析,让我对不同文化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以前,我对于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现象和形式上,比如西方的科技发达、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等。

但通过梁漱溟先生的阐述,我明白了这些表面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精神。

这使我在看待不同文化时,不再仅仅是欣赏其外在的表现,而是能够去思考和体会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梁漱溟先生还指出,西方文化在近代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精神空虚等。

而中国文化虽然在近代遭遇了困境,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对于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否过于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模式,而忽视了自身文化的宝藏。

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和物质丰富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内心的安宁。

书中关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的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演变的。

梁漱溟先生认为,未来的文化应该是一种对东西方文化优点的融合和创新。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守着传统文化不放,也不能全盘西化,而是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梁漱溟先生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思考和质疑。

比如,他对于文化精神的划分是否过于绝对和简单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否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这种质疑并没有削弱这本书的价值,反而促使我更加深入地去思考文化的问题。

读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读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

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

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

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梁漱溟老爷子一上来就给咱抛出个大问题:东西文化到底是咋回事儿呢?这就像是把我拉到一个大舞台前,舞台上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这几个大主角,我就好奇地等着看它们怎么表演。

先说这西方文化,老爷子把它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

西方文化就像是一个精力超级充沛、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一门心思地向前冲,讲究征服自然。

你看人家西方,科技发展得贼快,工业革命之后,那火车、轮船啥的都造出来了,感觉整个世界都被他们搅得热热闹闹的。

他们的文化里充满了对自我的肯定,个人主义盛行,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这就好比一群探险家,在未知的世界里横冲直撞,到处插旗帜,说“这块地儿我发现的,归我啦”。

我当时就想,这西方文化可真够猛的。

再看东方文化,特别是咱们中国文化,那就像是一位温润的长者。

咱们讲究的是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

不像西方那么“躁”,咱们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中国人在家庭里讲究孝道,尊敬长辈,在社会上讲究礼义廉耻,大家互相包容、互相体谅。

我们对待自然不是去征服,而是去顺应,像古人说的“天人合一”。

我就感觉,这东方文化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大河,虽然没有西方文化那种波涛汹涌的冲劲,但有着自己的深沉和韵味。

老爷子也指出了咱们东方文化在现代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点太保守了,在科技发展上慢了半拍,就像一个稳重过头的人,有时候错失了一些新机会。

还有印度文化,这可就更玄乎了。

印度文化像是一个苦行僧,一门心思地追求解脱,对世间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

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要想办法从这苦难中解脱出来。

这在我看来就有点像那种修仙的感觉,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梁漱溟老爷子的这种比较可太有意思了。

他让我明白了文化这东西不是孤立存在的,每种文化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成长背景一样。

而且,他也不是单纯地说哪个文化好,哪个文化坏,而是让我们看到每种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它的意义。

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得代表作,原书于1949年出版,影响甚大,被一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得经典作品。

本书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

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经过这么些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却普遍感觉到了迷茫。

很多原来被嗤之为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如今不仅死灰复燃,甚至还为人们竟相效仿。

原本被人推崇的英雄形象现在却被“恶搞”而变得面目全非。

变革中的中国究竟会走向何方?什么才是人们真正追逐的目标呢?这些问题不光拷问着还在追逐着梦想的普通百姓,也许也缠绕在许多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中。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搞清楚什么是现时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搞清楚现时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申漳,1982)“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的一套持久的信念,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郭莲,2002),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中国文化的特征,张岱年归纳为四点:即是(一)天人合一,(二)以人为本,(三)刚健自强,(四)以和为贵。

(张岱年,2000)这四点总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国文化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是讲究和谐和睦的。

这样的总结让国人感觉很好,但不能说明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医疗教育费用逐年上涨问题等等。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对中国文化特点的总结为:“(一)自私自利,此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在阅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后,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与地域的文化之旅,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和启发。

梁漱溟先生在书中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且独到的剖析,让我对文化的本质、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首先引起我深思的是关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梁先生指出,文化并非是一些表面的风俗习惯或者艺术形式,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的一种力量。

它如同流淌在社会血脉中的精神源泉,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这种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让我不再仅仅从外在的现象去看待文化,而是努力去探寻其背后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和内在逻辑。

在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时,梁先生的观点独到而又令人信服。

他认为西方文化侧重于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和征服,强调理性、科学和个人主义。

这种文化特质推动了西方在近代以来的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使西方社会在物质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精神世界的空虚等。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道德伦理、家庭观念和社会和谐。

中国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旨在引导人们在社会中遵循道德规范,实现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这种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归属感,但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时,也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如在科技发展和创新方面的相对滞后。

梁漱溟先生还对印度文化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印度文化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解脱。

这种文化取向使得印度在哲学和宗教领域有着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成果,但在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社会发展方面,却显得动力不足。

通过对这三种文化的比较,我深刻地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局限性,没有一种文化是绝对完美的。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片面地推崇某一种文化,而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于中国文化的命运读后感

关于中国文化的命运读后感

关于中国文化的命运读后感《中国文化的命运》这本书大家读过吗?下面了中国文化的命运,欢迎大家阅读!前几天买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刚开始读,虽然是很多年前写的书,但是现在读来仍然觉得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在开篇《以为这问题还远的不对》中,梁漱溟先生指出,我们现在的生活,无论精神、社会和物质方面,都充满了西方化,这个问题的现状,绝非东方化和西方化的对垒,完全是西方化对东方化完全的胜利和压服。

在梁漱溟先生所在的时代,尚是中国国学的一个繁荣时期,到现在,这种“西方化对东方化完全的胜利和压服”情况并没有改变甚至更加严重。

文章中指出,中国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等等,纷纷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伦理思想,即文化差异问题。

一般国民,不能克服政治改革中的阻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在西方化政治制度下仍保持在东方制度下所保持的态度。

而我觉得现在,中国也不能说是西方政治制度,是任何时候都没有的一种状态,国民根本不知道该采用何种态度来对待政治制度,所以引起很多和民愤,并导致民众对政府的种种对抗态度。

针对如何处理东西方文化关系问题,梁漱溟先生给出了三条路径1)倘假设东方化与西方化无法并立而不可通,到今日要绝其根株,那么就要寻求彻底变革,尽快应对,不要是国家与东方化同归于尽2)倘假设东方化受西方化的压迫缺乏虑,东方化确要翻身的,那么,与今日之局如何求其通,亦需有真实的积极的解决方法,不要做梦发呆卒致倾覆3)假设东方化与西方化果有调和通融之道,那也一定不是现在这种“参用西法”可以算数的,须尽快有个清楚、明白的解决,好翻开一条活路,绝不能有疲缓的态度。

无论哪一种解决方法,梁漱溟先生都提到了“尽快”,认为这个问题刻不容缓,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任何社会改革都会失败。

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后来共产党找到了适用于中国的思想理论根底,即马列主义,并根据中国的实际进展了本地化的改革,在应用中取得了成功。

但是到了现在,我觉得又到了需要一个新的文化思想变革的时期,大家近些年已渐觉得西方种种不完善之处,却找不到适用于即融汇了传统东方思想,又能博采西方之长,又能适应今日之中国的思想体系。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最近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也让我对东西方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书中,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比较。

他指出,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注重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物质的追求;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注重内心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追求解脱和超越。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我第一次去欧洲,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能感受到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首先到达的是法国巴黎。

走在巴黎的街头,那种浓郁的艺术氛围和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埃菲尔铁塔高耸入云,卢浮宫里珍藏着无数的艺术瑰宝。

我看到人们脚步匆匆,为了工作、为了梦想而奔波。

在餐厅里,服务员高效地忙碌着,食物讲究精致和标准化。

我观察到他们在交流时,直接而坦率,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

有一次,我在一家咖啡馆里坐着,旁边是一位法国女士。

她正在用笔记本电脑专注地工作,期间不停地打着电话,语速飞快,语气坚决。

她的那种专注和对工作的热情,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西方文化中那种向前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

后来我去了德国,那里的严谨和秩序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国的街道干净整洁,公共交通准时无误。

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工人们一丝不苟地操作着,追求着精准和高效。

然而,当我回到国内,又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

我家住在一个老小区里,邻里之间关系十分融洽。

每天早上,大家见面都会亲切地打招呼,聊聊家长里短。

要是哪家做了好吃的,还会互相分享。

有一次,我家的水管坏了,我自己捣鼓半天也没修好。

这时候,隔壁的大爷听到了动静,主动过来帮忙。

他虽然没有什么专业的工具,但凭借着多年的生活经验,很快就把水管修好了。

大爷一边修一边跟我说:“这过日子啊,就得互相帮衬着,一个人可不行。

”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国文化中那种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共处的精神。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一开始,我就被梁先生的大胆给惊到了。

他就这么直接地把东西文化拎出来,要剖析个明白。

这感觉就像是把三个性格迥异的家伙放在聚光灯下,让大家好好看看他们到底有啥不一样。

梁先生讲西方文化,那是一种充满活力、积极向外探索的文化。

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探险家,满世界找宝藏,不断地征服自然,发展科学技术。

西方人的这种精神,让他们在物质文明方面一路狂飙,各种发明创造,像火车呜呜跑、电灯闪闪亮,这些都是他们向外求的成果。

再说到中国文化呢,那可就是另一番风味了。

中国文化就像一个老中医,讲究的是调和,是一种向内的修养。

咱们中国人不太热衷于征服外面的世界,而是更关注自己内心的平和,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咱的儒家讲仁爱,讲道德修养,都是从自己内心出发,去影响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

就好比一家人在一起,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尊重,这就是中国文化在生活里的体现。

而印度文化呢,梁先生说那是一种向后看的文化,有点像一个超凡脱俗的僧人,一心想着解脱。

印度人对现世的苦难看得很透,他们觉得人生就是一场苦旅,所以想要从这种苦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更高境界。

梁先生的这种比较可太有意思了。

让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就像是一个大杂烩,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元素到处都有。

有时候我们拼命追求物质享受,这是西方文化在作祟;有时候我们又会静下心来,和家人朋友享受宁静的时光,这就是中国文化在我们血液里的体现;偶尔可能还会思考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高深问题,就有点印度文化的影子了。

读着读着我也有自己的小想法。

梁先生的这种划分虽然很清晰,但现实中的文化肯定比这要复杂得多。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是个科技达人,满脑子都是西方那种创新的想法,可回到家对父母那叫一个孝顺,这又是典型的中国文化。

文化在每个人身上都是相互交融的,很难分得那么清楚。

而且啊,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越来越多。

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西方文化也开始对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智慧感兴趣。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感范文《中国文化要义》是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

这本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1本来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的,但为了养成读一本好书,写一段文字的习惯,将外化的作者的思想更好地内化成我的想法,不浪费作者的文字,亦不浪费对为了读这本书在时间、金钱等方面所做的消耗,我还是在草草翻完一篇关于建筑冷与热的文章后打开音乐,轻敲这篇文章起来。

《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与我可说有缘,在寒假时就在图书城翻阅到,当时以没有心思在图书城中静静阅读作为理由放弃了;开学了,抱着一种不成熟的对社会学的极度渴求,在豆瓣上确认好这本书的层次后,从亚马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笑的是,当时却已忘记已经见到过这本书了。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与西方产生分歧的源头定在这么几个方面:理性与理智的启发;宗教与礼教的区别,他认定了西方人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正确成熟的,将社会的发展定为三个层次,而中国却跳过了正确的步骤,理性早启而理智不足。

由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科学研究被抑制:中国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

中国人在周孔礼教的浸淫下,在社会四个层次(家庭、团体、国家、天下)中更加关注家庭与天下,因此,中国人很少有国家的概念,中国人也很少团结。

而重礼教而轻法律(书中说古代中国除了刑法而无他法,自己估摸着也是,看古装片也没见除了打板子、坐牢、砍头及凌迟等酷刑以外的内涵),也是人们只知义务,而缺少权利意识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写于1949年之前,中共还未能够取得中国的执政地位,其间的说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国而言,而成书的时间早于新中国的成立,其中的言论应该不像政治课本那样。

像今天阅读到伊东丰雄与中泽新一合写的《反建筑》一书中就用了资本主义社会看来更加客观的英国土地改革一词,而笔者觉得那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社会主义国家所看待的圈地运动,“圈地”两个字将文字能够表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剥削透彻地反映出来。

大师梁漱溟读后感

大师梁漱溟读后感

大师梁漱溟读后感读完关于梁漱溟大师的一些事迹和著作后,那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充满智慧宝藏的神秘古堡。

梁漱溟啊,这人可真是个独特的存在。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一位来自旧时光的智者,穿着长衫,眼神里透着深邃的光芒,站在时代的浪潮中却又不随波逐流。

他在学问上简直就是个超级学霸,但是又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

他对文化的研究就像一个探险家在探寻神秘的未知大陆。

他提出的文化三路向说,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试着打开理解不同文化的大门。

我当时就想,这人脑瓜子咋这么灵呢?他能把中西方文化分析得头头是道,指出西方文化是向前的,中国文化是调和持中的,印度文化是向后的。

这就好比把不同性格的人摆在你面前,清楚地告诉你他们的行事风格一样,让我对文化这个有点玄乎的东西有了一种“哦,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

而且啊,他还特别有骨气。

在那个大家都有点小心翼翼的年代,他敢和那些权威叫板。

就像在政协会议上,别人都顺着说的时候,他偏不,他就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面对压力也不低头。

这就好比在一群绵羊里突然站出来一只倔强的山羊,昂着头,坚守自己的立场。

这种勇气,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他搞乡村建设的时候,又像一个满怀热血的实干家。

他想通过改变乡村来改变整个中国,就像一个耐心的园丁,想要把每一棵乡村的“小树苗”都培育成参天大树,让整个中国这片“森林”变得郁郁葱葱。

虽然最后没有完全按照他的设想成功,但这种努力和尝试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再看看他的生活态度,那也是相当的淡然。

他仿佛有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就像深山里的老松树,不管外面的风雨如何吹打,他就稳稳地扎根在自己的信念里。

他不会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一门心思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探索、在现实社会里努力。

总的来说,梁漱溟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思想、他的勇气、他的实干精神都像一股清泉,流进我的心里,让我知道原来一个人可以这样活,可以这样坚定地去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不被外界所干扰。

读梁漱溟有感

读梁漱溟有感

读梁漱溟有感
从清末(19世纪末)到1949年,中国有志之士一直进行救民族,救中国的活动,探索各种途径。

梁漱溟是积极探索的实践者——进行乡村建设运动,也是积极探索的思考者——分析中国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为什么革命总是失败,最后共产党能够成功。

根据梁漱溟自始至终的意见,文化从人生态度来分类,可以分为3种态度,对应的文化就有3个阶段。

第一种态度,主要面对物的问题。

解决人对物的问题,即解决生活问题,把阻碍自己生活改善的一切东西,都当做物对待,战而胜之,就能改善生活。

第二种态度,当身体所需的物质足够,不需要为生活操心的时候,或者妨碍自己改善生活的东西是“人”的时候,就要面对人的问题。

所以以面对“别人”的为主要问题,就是第二种人生态度。

第三种态度,是出世的态度。

不关心现在,只关心来世和天堂。

一般而言,人类历史开始,主要解决生存问题,因而首先采取的是第一种人生态度,随着生产的发展,将顺序采取第二种态度和第三种态度。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是有偶然的因素,不会按照上述理论分析的道路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篇1】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

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

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

文化失调读后感

文化失调读后感

文化失调读后感清代社会传承与野蛮中的平衡与失衡《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面面俱到说清朝,它所研究的并非仅仅是清朝史,更是清朝时期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政治秩序、经济制度、社会生活、宗教思想、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说是“清朝的百科全书”也实不为过。

整本书将偌大的清帝国细细“揉碎”,然后通过对一个又一个细节的抽丝剥茧式的阐述,再次拼凑出一个系统且完整的清朝,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让读者了解到清朝文化的细枝末节,更是从各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当中,着重说明了清朝社会从根本上是中国人的。

一方面,清代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明时的一些制度和文化,与此同时,在早期农业、工业、商业和文化的急剧发展的影响下,清朝时期形成了传统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上的全面发展;而另一方面,清代统治者一边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公开承认中国的地域多样性,一边仍旧在努力保存着自身的族群和身份,有意将自己与汉人从实际层面区分开来。

在作者看来清朝文化的演变并非简单的满人“汉化”,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所以在这本书中,他以“理解并解释在清朝时期不断演化的中原汉文化的基本特性”为目标,通过认知、伦理道德和礼这三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来进行阐释,为读者讲透清朝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

本书从明王朝的发展和遗留问题开始讲起,逐渐引出明朝留下的政治文化方面的“遗产”,以及晚期发生民变的原因。

彼时,生活在明朝东北边疆的多个不同部落组成的“女真”势力正在崛起并逐渐壮大起来,他们“非常勇猛,崇尚力量,视死如归”,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番“勇猛”,女真势力范围从辽东中东部地区逐步扩大到将东亚和中亚的大部分领土和人口划入自己治下,书中这样写道,“清帝国在鼎盛时期,领土达到了世界大陆面积的10%,人口占到了世界人口总量的35%”,随着领土和人口迅速扩张,八旗制度就此产生。

八旗制度整合了女真、蒙古人和汉人,但依旧保持着族群的同质性,这也形成了“八旗制度能够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将不同的族群整合进来”的基础。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范文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着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贯穿起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到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 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求畅达。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征贯穿起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到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在握。

”篇首所绘图示,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求畅达。

一、理性早启一、理性早启于梁公看来,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尽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开始仅说第四特徵乃一神秘力量,直到篇末方将其阐发为“理性早启” 。

于梁公看来,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尽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开始仅说第四特征乃一神秘力量,直到篇末方将其阐发为“理性早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文化失调读后感
梁漱溟文化失调一书深刻解析了中国的文化中所包含各种
要义梁先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先生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两个问题:自己人生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

梁先生恰逢生于中国多事之秋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资产阶级
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他为中国问题所困恼自是当然对于民族文化的分析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少年时,在感受中国问题剌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复穷究,不能自己绪论分为三个部分,先解释何为中国文化,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道德习惯等等均属于内接下来总括出中国文化之个性殊强之七
大特点:自主性,差异性,传承性包容性,历史悠久范围广,成熟,影响大。

然后讲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其一广土众民;其二多民族同化融合;其三历史长久其四力量伟大;其五社会经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其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其七家庭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有经验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中国的学术也不是向着科学发展的,这是第八大特征其九学术没有科学政治上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不见法制其十古代中国重道德而不重法律中国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类型是一个特殊之事为中国文
化的第十一个特征其十二中国古代自东汉以后为无兵的文化中
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为第十三个特征隐士文化是第十四个特征这
十四个特征概括了中国的文化的要义之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