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摘要】梁漱溟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首先评述梁漱溟的哲学文化观,然后探讨他的道德教育观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启示,以及他对儒学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的思考。
接着分析梁漱溟的历史观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最后总结指出,梁漱溟的哲学文化观对当代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传承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梁漱溟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当代文化建设,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当代文化建设、思想传承、道德教育观、儒学、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历史观、深远影响、思想启示。
1. 引言1.1 梁漱溟的思想传承与当代文化建设的关联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他的思想对当代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漱溟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认为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
梁漱溟的思想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儒家思想的重建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他认为,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历史和传统,只有在对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文化的自信和传承。
梁漱溟的思想传承与当代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他的哲学观念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引领着我们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2. 正文2.1 梁漱溟的哲学文化观述评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学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核心的东西,文化才是民族的灵魂,因此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石。
在梁漱溟看来,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
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智慧,但也要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和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梁漱溟老爷子一上来就给咱抛出个大问题:东西文化到底是咋回事儿呢?这就像是把我拉到一个大舞台前,舞台上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这几个大主角,我就好奇地等着看它们怎么表演。
先说这西方文化,老爷子把它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
西方文化就像是一个精力超级充沛、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一门心思地向前冲,讲究征服自然。
你看人家西方,科技发展得贼快,工业革命之后,那火车、轮船啥的都造出来了,感觉整个世界都被他们搅得热热闹闹的。
他们的文化里充满了对自我的肯定,个人主义盛行,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这就好比一群探险家,在未知的世界里横冲直撞,到处插旗帜,说“这块地儿我发现的,归我啦”。
我当时就想,这西方文化可真够猛的。
再看东方文化,特别是咱们中国文化,那就像是一位温润的长者。
咱们讲究的是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
不像西方那么“躁”,咱们更注重内心的修养。
中国人在家庭里讲究孝道,尊敬长辈,在社会上讲究礼义廉耻,大家互相包容、互相体谅。
我们对待自然不是去征服,而是去顺应,像古人说的“天人合一”。
我就感觉,这东方文化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大河,虽然没有西方文化那种波涛汹涌的冲劲,但有着自己的深沉和韵味。
老爷子也指出了咱们东方文化在现代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点太保守了,在科技发展上慢了半拍,就像一个稳重过头的人,有时候错失了一些新机会。
还有印度文化,这可就更玄乎了。
印度文化像是一个苦行僧,一门心思地追求解脱,对世间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
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要想办法从这苦难中解脱出来。
这在我看来就有点像那种修仙的感觉,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梁漱溟老爷子的这种比较可太有意思了。
他让我明白了文化这东西不是孤立存在的,每种文化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成长背景一样。
而且,他也不是单纯地说哪个文化好,哪个文化坏,而是让我们看到每种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它的意义。
梁漱溟乡村建设观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乡村建设观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2009年第6期No.6,2009青海社会科学QinghaiSocialSciences2009年11月November,2009梁漱溟乡村建设观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9-T-<杨斌周坤【摘要】梁漱溟以其深厚的东方文化情结分析中国的问题,认为中国的问题主要是“文化失调”,进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建设理论。
该理论对于今天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农村教育、生长农村文化、开展农民自我教育等方面均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l-2338(2009)06—0012—03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oD】.梁漱溟作为东方文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实际创立的乡村建设理论对建设新农村文化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其乡村建设理论主要体现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乡村建设理论》等几本著作之中。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观(一)乡村问题是中国问题的关键梁漱溟通过分析近代中国问题认为,“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2J。
所谓中国建设(或中国经济建设)必走乡村建设之路者,就是说必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的路。
换言之,必从复兴农村人手,已达于新社会建设的成功【3J。
首先,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80%以上的人民生活在农村。
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注定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成分是农民。
中国农民在各种势力的压迫下,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更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身体病弱,文化落后。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现代透视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内容提要: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面对道德危机、教育问题和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启示,首先以教育为本,培养新农民,只有以教育为本才能培养新农民,因为新农民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的;其次是知识分子下乡,与农民相结合,发挥知识分子文化和技术的优势为农村服务才能有效的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后要以乡村学校为基,重组文化基础设施和增加文化活动,只有以乡村学校为基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和自主性,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
关键词: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教育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所有的知识分子,无论他们标榜自己先进还是被人称作保守,其情一也,皆是为了中国的复兴而苦苦探索。
前面说过三大思潮,其中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新儒学一度被称为保守,被认为是不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
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却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历史经验。
乡村建设理论的时代特征体现在,它是在中国现代化事业屡屡受挫后、激进主义思想要全面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之际,提出的一种在肯定民族文化合理因素的前提下,引进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文化的理论。
因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从这意义上说是一种“内生型的现代化”。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发展进程来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那些成绩优秀的后来者们大都采用的是这种“内生型”的发展模式,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等。
因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问题有很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以乡村教育为基础和重点,这一条很符合当今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文化建设,包括教育建设都要以教育来完成和提升其水平,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一)以教育为本培养新农民,改造农村梁漱溟认为:“教育……天然要转向乡村,由于方向的探索,也一定要归到教育……教育家为了方向的探索,也不能不归到乡村建设。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现代影响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现代影响梁漱溟一生都在思考“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他一生真实的写照是为中国寻找出路奋斗终身。
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梁漱溟,身上一直带着之中悲天悯人的圣人气息,在日常生活中,他表里如一,处处表现出一个传统儒学所强调的“圣人”风骨;在做学问方面,他继承了先前的圣人学说,同时又为之后做学问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了视角,总体来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中流砥柱,被美国学者艾恺称作“最后的儒家”。
(一)为往圣继绝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学思想梁漱溟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是受到孔子的“仁学”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泰州学派王艮的“良知”思想影响。
首先梁漱溟认为孔子的人生哲学就是“以生活为对,为好的态度”,再说简单一点,即“生生之谓易”。
他认为“生”字是孔子最为重要的一个观念,而这种观念表现在社会中,就是“仁”,而“近仁”的要求就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道德。
虽然孔子没有明白说出“性善”的思想,但曾提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说法,这里的性相近的意思是人的品性原来都差不多,但这个差不多的品性就是善,只不过由于后来的习惯才有所偏差。
由此梁漱溟认为,孔子的“仁”具有内在性,它是人的一种直觉,是人类的本能,“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
其次,“梁漱溟认同并以陆王心学来诠释和提倡孔子的人生哲学,从其思想文化演化的趋势来说,这无疑是晚清陆王心学复兴的继续”。
梁漱溟认为陆王心学把孔子的人生哲学重新地提炼了出来,但却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他觉得王守仁过于墨守成规,把孔子的思想变成了教条,没有创新,并没有给儒学的思想赋予前人未提及之处。
从这时开始,梁漱溟开始把孔子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把孔子的儒学开始向自己的儒学开始转变。
最后,宋明之后,梁漱溟认为有一个学派的思想和自己产生了心灵上的契合,可以更好地贯彻孔子哲学,这就是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是王艮,虽然学于王守仁,但是却和其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docx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未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应有的支持。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完全借鉴西方理论无法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理论的依据,而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又不能胜任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的任务。
梁漱溟先生的哲学文化观,在当代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的复杂文化背景下,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对待文化的模式。
一、当代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当代文化建设中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理论上,当代文化建设中缺乏本体论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西方文化的位置尴尬问题。
(一)文化哲学本体不确定对文化哲学本体问题探寻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以文化哲学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文化现象存在的基本依据。
当前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建设面临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状况,主要有西方文化哲学本体论支撑的文化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观,二者单独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据都是不合理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观仍然没有形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是本文倾向于此种界定,即“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949年之前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与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相适应的并历史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哲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各种规范制度等等,这是广义而言;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形态,或说理论形态,或说观念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既应该包含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还要包含近代学者的贡献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包含文化建设的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困难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在继承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儒释道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等,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和评价不一而足。
梁漱溟的文化观再理解
梁漱溟的文化观再理解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位巨擘,在文化理解上留下了深刻的贡献,是值得我们仔细去品味和领悟的。
梁漱溟的文化观再理解,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其思想贡献的认识,还可以启迪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展望。
一、文化的本源和定义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根本,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精神基础。
文化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
文化是由人们创造而产生的技术、艺术、道德、宗教等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然而,梁漱溟认为文化必须承认其历史的变化、相对性和人的主观创造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基于中国古代文明的遗产,它丰富多彩,并积累了非常雄厚的人文智慧,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固守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需要以包容与批判的精神,适时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评估和新的创造。
二、文化自觉的价值通过对文化本源的思考,梁漱溟认为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激发人们的自觉意识。
作为一个民族,如果要实现独立和自主发展,必须具备自觉意识,逐渐摆脱外国文化的侵略和影响,发掘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文化自觉意识必须来源于文化自信。
如果一个文化不能自信,它就不可能自觉,甚至更无法创造出继续发展的力量来。
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往往是相互促进的。
三、文化的适应和开放同样的,梁漱溟认为文化适应性和开放性才是更具有实际价值的文化观。
文化是一个连续变化为主的历程,一个逐步解放自己意识和开展自己实践的历程。
它必须依据当前的社会环境、时代发展和外界文化的影响进行调整和变化。
文化的开放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国文化,而是在吸收它们的优点的同时,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文化,时刻保持开放的态度和主动。
因为只有真正的开放和适应,才能够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为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做出贡献。
四、文化的理性和实践除了上述的观念,梁漱溟将文化视为一种具有理性的实践。
在对文化进行价值评估的时候,必须具备前沿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以及更多系统性的认识。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范文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梁漱溟先生,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不仅在哲学、文化、政治等多领域有深远影响,而且对乡村建设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堪称中国乡村改造的先驱。
本文将探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梁漱溟先生面对当时中国农村的衰败,提出了“乡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他的乡村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农民,尊重农村文化梁漱溟认为,农民是乡村的主体,乡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
他倡导保护农村文化,认为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
2. 倡导合作与自治梁漱溟主张通过合作与自治的方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他提倡建立农村合作社,实现农村资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
同时,他强调农村自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农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繁荣。
3. 重视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梁漱溟认为,教育是乡村建设的关键。
他主张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他强调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现代意识和技能的农民,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梁漱溟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乡村建设的思想,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他创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展了广泛的乡村调查和实验。
他倡导的“村治模式”和“邹平模式”等实践项目,为后来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他的尊重农民、尊重农村文化的思想,对于当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他的合作与自治的思想,对于当前推动农村的民主管理和自治具有启示作用。
再次,他的重视教育的思想,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他的实践精神和方法论为当代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五、结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思想之一。
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最近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也让我对东西方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书中,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比较。
他指出,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注重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物质的追求;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注重内心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追求解脱和超越。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是我第一次去欧洲,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能感受到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首先到达的是法国巴黎。
走在巴黎的街头,那种浓郁的艺术氛围和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埃菲尔铁塔高耸入云,卢浮宫里珍藏着无数的艺术瑰宝。
我看到人们脚步匆匆,为了工作、为了梦想而奔波。
在餐厅里,服务员高效地忙碌着,食物讲究精致和标准化。
我观察到他们在交流时,直接而坦率,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
有一次,我在一家咖啡馆里坐着,旁边是一位法国女士。
她正在用笔记本电脑专注地工作,期间不停地打着电话,语速飞快,语气坚决。
她的那种专注和对工作的热情,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西方文化中那种向前追求、积极进取的精神。
后来我去了德国,那里的严谨和秩序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国的街道干净整洁,公共交通准时无误。
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工人们一丝不苟地操作着,追求着精准和高效。
然而,当我回到国内,又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
我家住在一个老小区里,邻里之间关系十分融洽。
每天早上,大家见面都会亲切地打招呼,聊聊家长里短。
要是哪家做了好吃的,还会互相分享。
有一次,我家的水管坏了,我自己捣鼓半天也没修好。
这时候,隔壁的大爷听到了动静,主动过来帮忙。
他虽然没有什么专业的工具,但凭借着多年的生活经验,很快就把水管修好了。
大爷一边修一边跟我说:“这过日子啊,就得互相帮衬着,一个人可不行。
”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国文化中那种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共处的精神。
读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读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美国旅游期间,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
此书写于1921年,九十年过去了,感觉此书之论证和见解在今天似乎仍可成立,现在很多大师的见识恐怕还不及90年前的梁先生。
由东西文化这一宏大课题具体而微者,现代企业管理和商业哲学也。
老李誓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梁先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不外三方面:1、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科学、艺术等。
2、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之间,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关系等。
3、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等,人们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
3、人生有三路向:(一)本来的路向:向前要求,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要求;也就是奋斗的态度。
(二)对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
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而是在这种境地上求自己的满足。
(三)转身向后去要求。
走这条路的人,遇到问题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
4、文化是生活的样法,生活的根本在意欲,所以文化的不同是由于意欲方向的不同。
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质而言之,西方人是走第一条路向;中国人是走第二条路向;印度人是走第三条路向。
5、西方化优于中国者有三:物质生活方面的征服自然,学术思想方面的科学方法,社会生活方面的民主。
假使中国完全闭关,不同西方化接触,就是再走三百年也不会有轮船、火车、科学方法和民主精神产生出来。
因为这不是在同一路线上的快慢,而是中国人原本同西方人走的不是同一路线。
现实和事实均如此。
6、印度人实在是极有勇气的,他们的怕老病死和中国人的怕老病死很不同。
从印度式的怕老病死产出了慈悲勇猛的佛教,从中国式的怕老病死产生了放浪淫乐的骚人达士和访药求仙的修炼家。
印度人之怕死,非怕死,而痛无常也;彼非怕死,实怕活也。
求的是断除轮回,出世即求死,与中国之虑死恋生者适得其反。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审视
梁漱溟文化哲学的现代审视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学家,其文化哲学对于中国现代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思想是体制之重,文化之盛,倡导中西文化之融合与交流,并主张思想与民本的理念,为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梁漱溟思想的现代审视也愈加重要。
一、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梁漱溟的文化哲学主张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
传统文化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了智慧和道德基础,而市场经济则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存续和发展的可能性。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梁漱溟主张要将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相结合。
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现代化进程,文化都必须是第一位的,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根基,没有文化的现代化是没有意义的。
而现代化,也在推进着文化发展的进程,文化发展也未必必须以传统为基础。
三、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梁漱溟强调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协调统一。
他认为只有在集体和个人之间达到一种合理的关系,才能够实现社会、国家的长远发展。
同时,要讲究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的平衡,不能过度侧重个人自由而破坏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梁漱溟也关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在现代科技的前提下,应该让传统文化发挥其价值,更好地满足科技发展中的人文需求。
这意味着,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在现代科技中得以体现和应用。
五、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梁漱溟也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文化体系,支持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提升。
这也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基础。
总体而言,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是强调儒家思想为主体、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文化,为中国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并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时代是不断变迁的,梁漱溟的文化哲学现代审视也愈加重要。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一开始,我就被梁先生的大胆给惊到了。
他就这么直接地把东西文化拎出来,要剖析个明白。
这感觉就像是把三个性格迥异的家伙放在聚光灯下,让大家好好看看他们到底有啥不一样。
梁先生讲西方文化,那是一种充满活力、积极向外探索的文化。
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探险家,满世界找宝藏,不断地征服自然,发展科学技术。
西方人的这种精神,让他们在物质文明方面一路狂飙,各种发明创造,像火车呜呜跑、电灯闪闪亮,这些都是他们向外求的成果。
再说到中国文化呢,那可就是另一番风味了。
中国文化就像一个老中医,讲究的是调和,是一种向内的修养。
咱们中国人不太热衷于征服外面的世界,而是更关注自己内心的平和,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
咱的儒家讲仁爱,讲道德修养,都是从自己内心出发,去影响身边的人和整个社会。
就好比一家人在一起,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尊重,这就是中国文化在生活里的体现。
而印度文化呢,梁先生说那是一种向后看的文化,有点像一个超凡脱俗的僧人,一心想着解脱。
印度人对现世的苦难看得很透,他们觉得人生就是一场苦旅,所以想要从这种苦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更高境界。
梁先生的这种比较可太有意思了。
让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就像是一个大杂烩,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元素到处都有。
有时候我们拼命追求物质享受,这是西方文化在作祟;有时候我们又会静下心来,和家人朋友享受宁静的时光,这就是中国文化在我们血液里的体现;偶尔可能还会思考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高深问题,就有点印度文化的影子了。
读着读着我也有自己的小想法。
梁先生的这种划分虽然很清晰,但现实中的文化肯定比这要复杂得多。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是个科技达人,满脑子都是西方那种创新的想法,可回到家对父母那叫一个孝顺,这又是典型的中国文化。
文化在每个人身上都是相互交融的,很难分得那么清楚。
而且啊,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越来越多。
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西方文化也开始对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智慧感兴趣。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及当代启示
ʏ㊀文㊀史㊀哲二ʻ二ʻ年第四期㊀总第八十七期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及当代启示Ѳ刘利民㊀田一颖[内容提要]梁漱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保守主义特征ꎬ但与复古主义不同ꎮ他清楚地意识到当时中国文化所暴露的不足ꎬ指出这些缺陷是由文化的本质引起的ꎮ他以独特的视角理解中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差异ꎬ并提出中国文化在重建中的第三条道路ꎬ这种重构既不是完全接收外来文化ꎬ也不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传统文化ꎬ而是去粗取精ꎬ吸收有利于中国文化长远发展的优点ꎬ整合成一种新的世界文化ꎮ[关键词]梁漱溟ꎻ第三条文化路ꎻ五四新文化时期ꎻ文化保守主义[中图分类号]G12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8091(2020)04-0100-04ʌ收稿日期ɔ2020-03-25ʌ基金项目ɔ本文为河北省高校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H182015)阶段成果ʌ作者单位ɔ防灾科技学院ꎬ河北三阿ꎬ065201ʌ作者简介ɔ刘利民(1979-㊀)ꎬ山东德州人ꎬ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中共党史ꎻ田一颖(1981-㊀)ꎬ湖北枣阳人ꎬ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ꎮ上世纪90年代ꎬ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大陆消失了几十年之后又卷土重来ꎮ近年来ꎬ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ꎮ文化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ꎬ 国学 少儿读经 等形式和内容ꎬ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ꎮ但在这种喧嚣之下ꎬ也暗流涌动㊁泥沙俱下ꎬ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理性并深刻的分析和回答了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ꎬ但有的还进一步提出以儒学革新政治ꎬ这些人荒谬的主张中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只有 儒化 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ꎬ公然挑战或质疑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ꎮ这种极其错误的思想给思想界也给普通民众带来不利的影响ꎮ基于此ꎬ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种思潮的历史流变㊁核心观点及代表人物ꎬ去劣留优ꎬ引导其健康发展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ꎮ多年来ꎬ学术界一直以 文化保守主义 这一概念来界定现代新儒家学派的思想倾向ꎮ所谓 文化保守主义 是说某一思想或是某一思潮在文化的层面上持保守主义的观点和态度ꎬ但在政治层面上却不一定是这样ꎬ这种观点努力将政治与文化剥离开来ꎬ现代新儒学派是其典型代表ꎮ他们所进行的理论活动就是试图将两者分离的一种尝试ꎮ一些学者在研究梁溟的思想时ꎬ也将梁氏的思想归为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列ꎬ以这种文化和政治两分的模式来对其思想进行分析ꎮ[2]但实际上这种分析模式ꎬ是套用西方现代思想史的方法来对中国思想进行分析ꎬ在具体001ʏ㊀文㊀史㊀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运用中有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ꎮ因此将其作为一种大概的㊁总体倾向性的说明尚可ꎬ如果用它来套在一切具体人物的思想分析中ꎬ你便可能发现ꎬ它几乎说明不了什么ꎮ在对梁漱溟的思想进行分析时ꎬ这一点就表现得比较突出ꎮ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ꎬ一生建树颇多ꎬ尤其在哲学方面ꎮ理解分析梁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引导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着积极借鉴意义ꎮ他在 五四 新文化时期的保守主义倾向是学术界所熟知的ꎮ然而ꎬ在仔细研究的情况下ꎬ尽管他在五四时期的文化思想显然是保守主义ꎬ但他与复古风格完全不同ꎮ他试图通过分析中国文化的缺点来重建中国文化的第三条道路ꎮ一㊁新旧交锋中的基本立场在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的阶段ꎬ梁漱溟的思想进入到 古代印第安人诞生的思想 ꎬ即他思想的第二个时期ꎮ此时ꎬ他专注于佛教研究ꎬ并对汹涌的新文化趋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疏离ꎬ或者也可以说是有保留的支持ꎬ直到1917年ꎬ蔡元培被聘请到北京大学任教ꎮ进入北京大学后ꎬ陈独秀ꎬ李大钊ꎬ胡适ꎬ鲁迅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因国家学术文化潮流中心而迅速展开ꎮ主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各种政治思想传入我国ꎬ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相当大的触动ꎮ在泛动的各种思潮激荡下ꎬ梁的思想也受到了猛烈的震撼ꎮ他 不免起了好名好胜之心 ꎬ并 触发了放弃要出家的决心 [3]ꎬ最终由出世思想转轨到儒学的立场上ꎮ当时ꎬ以 新青年 为代表的激进分子和以 东方杂志 为代表的保守派人士就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和优缺点进行了重大辩论ꎮ在这种文化和学术氛围中ꎬ梁漱溟参加了关于事物和文化的这场重大辩论ꎮ«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著作是梁漱溟在这一时期的关于中西方文化观点的集中体现ꎮ在这一著作中ꎬ他明确地放弃了对家庭的思考ꎬ严谨的分析了儒学的文化和人生哲学ꎬ详细的论述了如何回归传统ꎬ利用传统的儒家思想理论来解决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ꎬ勾勒出一副美好未来社会的方案ꎮ因此ꎬ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梁漱溟在对待东西方文化这一问题上ꎬ是代表着最为保守的一派的观点ꎬ他坚决反对新文化运动ꎬ顽固坚持保守主义ꎬ所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都是极端错误的ꎮ但如果我们仔细的分析就会发现ꎬ梁并非是极其典型且 顽固 的保守主义者ꎬ他在对待新文化的观点上也并非完全的 保守 ꎬ恰恰相反ꎬ他本人极力否认自己在这问题上的保守立场ꎮ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肯定了新派的一些积极的做法ꎬ认为新派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西方文化的精神ꎬ将 国故 派强烈讽刺为 旧古董 死板烂货 ꎬ认为他们不配和新文化派 对垒 [4]由此视之ꎬ梁在这场新旧交锋中明显反对顽固守旧派ꎬ对他们的 沉疴滥调 的抨击甚至比西化派还要强烈ꎮ二㊁东西方文化观梁漱溟认为过去的曾李洋务派㊁康梁维新派ꎬ及当下章刘国粹派甚至陈胡的新文化派ꎬ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都过于浅浮ꎬ而未及 根里 ꎮ他们没有发现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ꎮ他强调ꎬ自己在东西方文化的观点不同于洋务派㊁和解派的观点也不同于那些极端保守的守旧派的观点ꎬ并和他们在本质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别ꎮ这是因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优势及缺点都有非常深入分析和研究ꎮ当梁漱溟总结西方文化的优势时ꎬ他指出: 我观察西方文化有两样特长 一个是科学方法ꎬ另一个是个人人格延伸和社会发展ꎮ前者是西方学者的特殊精神ꎬ后者是西方社会的特殊精神ꎮ [4]那么ꎬ何为西方文化?他明确的指出﹕ 西方文化的基础是追求其基本精神的愿望 ꎬ即 前进的愿望精神ꎬ产生塞恩斯和德拉西的两种灿烂文化ꎮ [4]ꎬ其内容就是科学与民主ꎮ梁漱溟认为:东方文明是艺术的成果而西方文明是科学的基础ꎬ这是两种文明本质性的不同ꎮ[4]东方文化中知识具有感性的特点ꎬ依靠经验和直观的感受来获取ꎻ相比之下ꎬ西方文化知识的具有理性的特点ꎬ通过严谨的实验分析来获取更具有科学性ꎮ在梁看来ꎬ无论中国人怎么说ꎬ他们总是喜欢用阴阳来消除生命的五个要素ꎬ并说有必要谈论必要的教义ꎮ西方人必须坚持他们的教导ꎬ他们不愿意做任何事情ꎮ故此ꎬ他认为ꎬ 如果你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说出来ꎬ就不能以同样的方式去做ꎮ 科学方法101ʏ㊀文㊀史㊀哲二ʻ二ʻ年第四期㊀总第八十七期是知识ꎬ形而上学方法不能自然地获取知识ꎬ至多是他的主观意见ꎮ[4]如果科学与艺术的区别ꎬ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梁在他平静的叙事语言中对中国文化有一种多愁善感的厌恶ꎮ他认为要使使中国文化真正走上科学的道路就必须放弃形而上学的非理性艺术方法ꎬ从这个角度来看ꎬ梁被视为东方文化学派的保守人物的观点显然是不言而喻和不公平的ꎮ在民主方面ꎬ梁漱溟坦言ꎬ中国根本没有民主ꎮ如果中国已经走过的道路继续下去ꎬ 其结果是大家不平等ꎬ同时在个人也不得自由 [4]在梁的观点中ꎬ个人的性格是否延伸ꎬ主要是通过社会生活最重要方面的 民族 ꎮ在这方面ꎬ东西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人从不把自己视为 人 的概念ꎬ更不用说人格的延伸ꎻ在西方ꎬ 人 首先被视为人ꎬ人得到充分的尊重ꎬ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个性都会有比较充分绝和自由的舒张ꎮ两者相比较而言ꎬ西方人更注重公共道德ꎮꎬ而中国人由于只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ꎬ即私德ꎮ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ꎬ梁对于西方的民主㊁自由等都有较为深刻的分析和认识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也并不比陈㊁胡等新文化代表人物逊色ꎬ甚至很多观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ꎮ因此ꎬ梁漱溟经常承认陈和胡并欣赏他们的思想ꎮ他说在的众多思潮主义的主张者中ꎬ只有陈独秀㊁胡适鲁迅等只有«新青年»一派的思想家才算研究分析西方文化 到家 ꎮ[4]这些主张即是指自由㊁民主和科学的思想ꎮ同时ꎬ梁还承认西方文化在社会生活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比东方文化更强大ꎮ他强烈反对极端守旧派认为虽然东方文化在政治制度㊁社会习俗和物质享受方面不如西方文化但在精神上比西方文化更有优势的观点ꎬ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4]ꎮ在他看来ꎬ他们比曾李等洋务派和康梁维新派等更好的原因是他们能够唯物主义西化的视野转向文化思想的基础-即精神差异ꎮ因此ꎬ梁指出文化在物质㊁身体和精神方面始终是一致的ꎬ在灵性方面尤其重要ꎮ在这一点上来说ꎬ东方文化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ꎬ因为这一问题是根本性的没有可以调和修补的可能ꎮ[4]此外ꎬ在现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ꎬ梁认为西方文化是成功和胜利的文化ꎬ而中国传统文化则相反ꎮ失败的原因是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先天性疾病ꎮ换而言之ꎬ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相比较与西方文化与时代不相符的早熟是其的致病的根源ꎮ西方文化始于身体ꎬ慢慢发展成为经验ꎮ中国有一些直接的内心情绪ꎬ影响了大局ꎮ前者是循序渐进ꎬ后者便是早熟ꎮ[5]在梁看来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讲循序渐进ꎬ人类要在自然中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资ꎬ因此人类必须利用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生存ꎬ其次才应该是保护自然与自然友好和谐相处ꎬ两者是有先后顺序的ꎮ然而ꎬ中国的早熟文化已经明显打破了常规ꎮ三、中国文化的出路既然中国文化是一种失败的文化ꎬ那么西方文化强大影响力的出路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ꎬ梁漱溟又是如何选择呢?首先ꎬ梁对于强烈反对国粹派极端保守的文化观ꎮ他重点指出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有两点突出的长处ꎬ一是人格和社会发展的延伸一是科学方法ꎮ人格是西方文化下 人 的特殊精神ꎬ注重理性崇尚科学是西方社会的特殊精神 ꎮ[5]传统的东方文化中这两个方面十分缺乏ꎬ而这两点对于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尤为重要ꎮ基于此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无法生存ꎮ也正是基于此ꎬ梁比较认同陈独秀㊁胡适等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出的民主㊁科学的口号ꎬ认为这是东方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ꎮ这两种精神是完全正确的ꎬ只能无条件地被认可 ꎬ梁甚至提出在此问题上要 全盘接受 ꎬ否则ꎬ我们说永远不会谈论人格ꎬ我们永远不会永远谈论学术 ꎮ与此相相反ꎬ梁讽刺国粹派的理论缺乏实质性ꎬ只会寻章摘句玩弄文字ꎬ是空洞 的 古老的古董 ꎮ[5]其次ꎬ梁不同意洋务派认为传统文化被完全否定而整个文化被复制的说法ꎮ梁认为ꎬ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层面:其一ꎬ历史上传承下来的 传统习惯 ꎻ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凝练出来的 较高之精神 ꎬ两者都与西方文化冲撞因此受其 政治制度或政治习惯的阻碍ꎮ [6]当然ꎬ如果不批评旧文化ꎬ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失去活力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ꎻ然而ꎬ毫无疑问ꎬ完全放弃传统文化和抄袭西方文化是不可能的ꎮ为了振兴传统文化ꎬ适应历史发展趋势ꎬ梁认为ꎬ在文化选择的最终答案中ꎬ必须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拒绝印度的态度ꎬ就不可能允许它ꎻ 二是201ʏ㊀文㊀史㊀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要使西方文化得到充分承担ꎬ并从根本上改变ꎬ就要改变态度ꎻ 三是 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 ꎮ[6]通过以上分析ꎬ不难得出以下认识:第一ꎬ梁严厉批评国粹派和洋务派的文化选择后ꎬ无意识地踏上了第三条道路ꎬ试图塑造一种新的文化形态ꎮ这种新型的文化不同并优于国粹派的腐朽没落的极端保守文化ꎬ也不是简单复制西方文化ꎮ其次ꎬ在中国文化重建中选择的第三条道路表明ꎬ梁不仅渴望西方文明的一切成就ꎬ也不想放弃中国传统的人文与和谐态度ꎮ他想克服农村社会ꎬ贫穷和无知的弊病ꎬ他不希望中国开始在西方进行野蛮的竞争ꎮ在疏远的资本主义道路上ꎬ他只能进入自己设计的道路ꎬ迎合自己的矛盾心理ꎮ梁生活在近代以来东西文化交汇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ꎬ促使其思想具有十分强的矛盾性及内在张力ꎮ一方面是批判和反思ꎮ他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ꎬ特别注意西方文化的优点ꎬ并尝试吸收利用这种优点为我所用ꎮ另一方面ꎬ他也不能完全放弃自我ꎮ他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ꎬ对物质生态和人类生态的工业化㊁商品化所造成的破坏进行了考察和思考ꎮ[7]这种深刻的内在张力和矛盾使梁不同于那些顽固地支持中国传统文化ꎬ拒绝外国文化的学者ꎮ相反ꎬ他从东方文化的根本属性来深入分析东方文化的缺陷ꎬ使其更具哲学家的深度和理性ꎬ尤其是比那些激情的思想家更能冷静分析ꎬ在一定程上而言ꎬ他是陈㊁胡的盟友ꎮ更为可贵的是ꎬ在 全盘西化 迷信西方文化时ꎬ梁可以对中西社会及其文化的差异有独特的见解ꎮ并提出了中国文化应该选择的道路和应采取的措施ꎮ虽然他努力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异同ꎬ但梁漱溟不同于国粹派甚至不同于其他文化保守主义者ꎬ那就是他没有陷入关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狭隘争论中ꎮ 他巧妙地避免了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狭隘复古视角ꎬ没有严格的中西机械组合或老瓶新酒ꎮ不能不说ꎬ这是一个让他人信服的地方ꎮ[8]四㊁启示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和复杂性ꎬ这种逻辑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对待文化保守主义时不能简单视之ꎮ通过对梁漱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化第三条道路探索的分析就可以验证这一观点ꎮ新中国成立过后ꎬ现代新儒家发生分流ꎬ一部分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ꎬ一部分完全排斥马克思主主义ꎬ而梁漱溟采取了相对折中的办法ꎬ部分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但也未放弃自己的基本观点ꎮ[9]当代文化保守主义对近代以来包括梁漱溟在内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思想有所承继ꎬ在文化建设上上秉持民族立场和中国文化本位ꎬ也带动了国学研究和传播热潮ꎬ这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明强国建设有一定的助益ꎮ但另外一方面ꎬ当代文化保守主义中出现的迷信封建等糟粕ꎬ特别是反对甚至妄图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极其错误的观点和言论ꎬ需要引起高度的警惕ꎮ[10]因此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ꎬ探索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健康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ꎬ以期助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明强国建设ꎮ参考文献:[1]霍晓玲.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探索ꎬ2012(5).[2]曹跃明著ꎬ梁漱溟思想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ꎬ1995:345.[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 我的自学小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ꎬ1990:698.[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社ꎬ1989:532ꎬ349ꎬ353ꎬ355ꎬ358ꎬ364ꎬ368ꎬ370ꎬ340-341.[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 中国文化要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ꎬ1989:258ꎬ349ꎬ531-532.[6]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 自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ꎬ1990:22ꎬ528.[7]郭齐勇等.梁漱溟哲学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ꎬ1996:11.[8]贺麟著ꎬ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12:24-25.[9]郑大华: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学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J].当代中国史研究ꎬ2008(6).[10]朱汉国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2:199-200.301。
梁漱溟中国哲学观论略
梁漱溟中国哲学观论略梁漱溟作为中国近代知名的哲学家和学者,在其学术生涯中产生了许多有关中国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中尤以其《中国哲学史大纲》为代表。
在梁漱溟的著作中,对于中国哲学的观点也有所阐述。
本文将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读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论略,并探讨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意义。
一、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的出发点梁漱溟从一开始就抱持着一种独立自主、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性。
在他看来,道德和文化习俗是中国哲学的关键,其实质是人生之道、生死问题和知行合一问题的思考。
因此,梁漱溟对于中国哲学的观点强调的是其独特性和中国化的方向。
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主张注重从哲学本质出发,也就是需要实际地考察具体的人们所面临的生存、文化以及人类社会问题。
他强调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意义,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智慧和人性关怀。
二、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的核心要点1. 儒家思想在中国哲学中具有重要影响梁漱溟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
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梁漱溟认为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应当以儒家思想为主线。
在梁漱溟看来,儒家思想对中国的道德观、社会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信仰。
2. 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重要的思想源头梁漱溟认为,道家思想也是中国哲学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之一。
道家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探讨了生命的本源和本质,对抗了儒家就法律和伦理道德之间的沟壑。
道家主张的是自由、无为而治,不人为干涉,而是顺其自然,这让人们认为道家给人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力量,具有它特别的魅力。
它强调了自由、开放、创造,向古典文化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彩色”,呈现了一种生活方式、生命态度和思维模式。
梁漱溟认为,道家思想不仅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有深远影响,对整个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试述梁漱溟文化哲学的时代特色与现代意义
今天看来 ,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为 中心 ,可 以明确感知梁漱溟先生思想学术的跨时代魅力 。其 中所 涵纳 的文化哲学至少可在 四个方面引发我们的思考 :东西文化的比较视野 、强烈的时代关怀 、笃实 的心 学特 色 、检 视 民 国学人话 语 的限度 。
一 、 东 西文化之 比较视 野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是对“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系统反思 ,构成 了梁漱溟“文化哲学观”的 主体部分 。
在梁漱溟看来 ,所谓“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 了”,而“生活是没尽 的意欲……和那 不断 的满足与不满足罢 了”u 。文化之不 同,在于 自各 民族 的生活样态 的不同 ,在于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不 同。 不 同民族 由“最初 本 因 的意 欲分 出两 异 的方 向 ”n ,发挥 出 不 同的特 异 色彩 。
衄 Leabharlann 黄 敦兵 :试述梁漱溟文化哲学 的时代 特色与现代 意义
中寻求各 自的特质 ,从对 比中找准各 自的生活样态 。要 回答“如何是东方化 ,如何是西方化”这样的问题 ,最 好把许多说不尽 的西方化等“归缩 ” 到两句话上 ,搞清楚“文化”的实质 ,再从对方中彰显各 自特征。
梁漱溟文化生命理论及其时代关切
梁漱溟文化生命理论及其时代关切
"生命"是梁氏文化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梁漱溟认为,生物、自然、宇宙只是一个生命,生命是文化的最终归宿,这是沿着梁漱溟文化哲学思路向外推演的结果.反之,"生命是文化的原点"则是他向内探求的必然结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没有人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文化.但另一方面,人们也为文化所创造,文化构成了人之为人之特质,文化是生命的表现形式.在文化与生命的互动中,梁漱溟始终高扬着儒家文化生命精神--刚的精神,并把它作为拯救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生态度和文化精神.。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范文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梁漱溟,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其乡村建设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并分析其当代价值。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是在对当时中国农村状况的深刻反思中形成的。
他深刻认识到农村的衰落是导致国家贫困和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他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以教育为先导的乡村建设理念。
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1. 重视农村教育:梁漱溟认为,农村的衰落源于教育的落后,因此他强调农村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进而推动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 强化农业发展:梁漱溟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他主张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注重乡村自治:梁漱溟倡导乡村自治,认为这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通过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实现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四、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实践与影响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通过创办乡建学院、开展乡村建设实验等方式,将他的思想付诸实践。
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而且为中国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五、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1. 指导乡村振兴战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为当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重视农村教育、农业发展和乡村自治等方面,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论梁漱溟文化思想及当代启示
论梁漱溟文化思想及当代启示
姚满林
【期刊名称】《太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14)2
【摘要】在二十世纪初叶,梁漱溟对中国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反思,基于对一些文化观念的批判,他从理论层面上界定了文化的内涵,并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这些思想对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姚满林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江西南昌33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启示 [J], 乔新娥
2.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乡村民众文化的启示 [J], 刘湘桃
3.梁漱溟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之启示 [J], 焦丹;王雨薇
4.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第三条道路的探索及当代启示 [J], 刘利民;田一颖
5.重审现代政治思想史中的梁漱溟——思想困境及其当代启示 [J], 张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漱溟中国文化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启示
梁漱溟中国文化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启示民主是当今社会的总体趋势,民主观念的基本内涵被人们所重视和认可。
中国在探索民主发展的道路上不能脱离传统文化,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借助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探究中国文化和民主的关系,给当代中国民主建设提供启示。
标签:民主观念;梁漱溟;中国文化思想前言当今世界民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很多国家都以本国的民主化程度作为对外宣传的明信片。
欧美国家自不必说,几百年的现代化发源于此,工业化、科技化、信息化、民主化领先全球。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也备受瞩目,各国都在适合本国国情的前提下探索着自己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民主化,亨廷顿提出的第三波的概念,现在正引领全球的民主化进程。
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等,都可以看作是这个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延伸。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中国的发展一直被世界广泛关注。
不管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作用都不可小视。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狂飙猛进了三十多年,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很多现实问题日益出现,中国的民主化水平常常被他国质疑,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从未停止过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打算。
西方国家总批评中国不是民主国家,口口声声说共产主义体制的中国是专制独裁国家,没有民主也不可能有民主。
实际上,中国不是没有民主,只是缺少西方国家定义的民主,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主思想,只是中国的民主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思想有出入。
而且,民主本身没有价值取向,民主只是手段,民主的目的是自由和人权。
民主的发展不能脱离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环境和传统。
中国有民主,有的是和自己的文化传统、民众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东方文化色彩的民主。
西方对中国式民主认识的分歧不在于中国是否有民主,而在于中国是要发展西方式民主还是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
梁漱溟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梁漱溟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梁漱溟是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从社会实践出发,提出重在崇高的德育观念,成就了“梁学”的独具风格。
他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对我们现代社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德育思想
梁漱溟提出的德育思想,是从古典伦理道德出发,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他认为,教育应以“德”为基础,并以正义和智慧为核心,以主动和创新为手段,以涵养素质为目标,使学生有“诚”、“实”、“勤”、“乐”的人格修养;“以德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社会,以善行取得最高的幸福”。
二、现代启示
梁漱溟的德育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强调以德育为教育主旨。
梁漱溟指出:“实行德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道德义理,告知传统仁义礼智信之精神”,必须将德育作为教育的主旨。
其次,注重加强品德教育。
梁漱说:“品德有学校及老师的影响,自然也有家庭的帮助。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品德教育,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实现全面发展。
梁漱溟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古代伦理哲学,又启发了现代社会,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及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摘要:当前文化建设中,在如何理解和对待西方文化观和中国传统文化观方面,存在一定分歧,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文化观的模式。
本文通过分析当代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阐述梁漱溟文化哲学观,探讨梁漱溟文化哲学中一些方法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可能用途,对当前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文化观“文化三路向”当代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未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应有的支持。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完全借鉴西方理论无法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理论的依据,而固守中国传统文化又不能胜任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的任务。
梁漱溟先生的哲学文化观,在当代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的复杂文化背景下,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对待文化的模式。
一、当代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当代文化建设中主要面临三个问题:理论上,当代文化建设中缺乏本体论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西方文化的位置尴尬问题。
(一)文化哲学本体不确定
对文化哲学本体问题探寻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以文化哲学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文化现象存在的基本依据。
当前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建设面临多位文化观同时到场状况,主要有西方文化哲学本体论支撑的文化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观,二者单独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据都是不合理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观仍然没有形成。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是本文倾向于此种界定,即“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指 1949 年之前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与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相适应的并历史积累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哲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各种规范制度等等,这是广义而言;狭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精神形态,或说理论形态,或说观念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既应该包含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还要包含近代学者的贡献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包含文化建设的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困难
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内容非常广泛,在继承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儒释道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中国化所作的贡献等,对传统文化的界定和评价不一而足。
最为关键的是改革开
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传统文化存在的基础和依据都发生了变化,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在农业面临巨大变革的时刻,面临着同样巨大的考验,遵守旧有的文化观已不能解决当代的文化建设问题。
(三)西方文化观的位置尴尬问题
西方文化观强调“用”,在解决一些文化问题上有一定的作用,尤其那些对功利主义有着明显诉求的人,西方的文化观极大的解释了他们的行为。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习惯、民俗风情等方面,经过千百年来的锤炼,作为一种惯习,已经潜入中国人的深层心理构成中,成为人们精神家园不可缺少的部分,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由此规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与西方文化观相关的理论进入中国近百年,虽大行其道,风靡高校和政府企业等部门,在应用学科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广大民间,受风土人情等因素影响,西方文化观与中国具体的文化实践不能很好的契合,导致西方文化观处于很尴尬的位置。
二、梁漱溟哲学文化观
通过对梁漱溟的哲学文化观中的文化三路向说的分析后发现:面对当时社会复杂的文化背景,梁漱溟认为世界文化主要有三个路向的代表,即西方、印度和中国。
第一路向为本来的路向,是努力向前的奋斗型的文化发展,改造前方生活所面对的各种要求,在改造
后为我们服务。
第二路向是向后看的,遇到问题,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改变自己的既有想法适应眼前的境界,并从中获得满足。
走第三路向的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前两条路向都不同。
遇到问题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
这时他既不像第一条路向的改造局面,也不像第二条路向的变更自己的思想,只想根本上将此问题取消。
这也是应付困难的一个方法,但是最违背生活本性。
因为生活的本性是向前要求的。
凡对于种种欲望都持禁欲态度的都归于这条路”。
综上,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是为第一路向;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是为第二路向;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是为第三路向。
根据梁先生的想法,以儒家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观点是自为、调和和持中的,是最合理的,也是最有前途的文化观。
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和西方及其他文化平起平坐,甚至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化观。
关于“文化三路向”说的批评和赞誉之词比比皆是,有人尤其认为此说过于笼统,过于重视儒家尊孔,但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显示环境来说
“三路向”文化观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模式或者一个研究视角,在此意义上,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的生命力依然强大。
三、梁漱溟哲学文化观对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正视多样态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
当代中国社会多样态文化思潮并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现代西方文化思潮(也包含后现代文化思潮)、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 不仅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正视西方文化思潮的存在及影响。
梁漱溟的文化观正是面对多个文化形态,从正面做出了个文化思潮之间的关系划分。
当前的文化建设需要正视各种文化的存在及影响以及国内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
(二)及时进行文化自觉活动
转型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中国传统文化将作为文化的重要主体来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文化建设历史使命,长期存在,其优秀部分应当继续受到珍视、继承和发扬。
但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借鉴梁漱溟的文化哲学观,对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进行深入反思,即进行传统文化的自觉活动。
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活动的主体依然应该是梁老先生说的那样,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过程,只有如此方式,及时地反省和自觉,才能把握传统精髓和民族精神。
(三)引导国民拥有合适的文化心态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的文化观自五四运动以来,有着巨大发展,一直存在多种方向,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已经失衡,而梁漱溟的文化哲学在现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一定开创性的意义,他
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架构中来平等地加以讨论,认为中、西、印三大文化是源于人类生存、意欲。
且不必批评梁老先生关于文化来源问题的说明,这种能够摆正世界文化架构位置的创造性心态,就具有巨大的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体系受到国外思潮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更加大,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而十年文化大革命又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创伤,梁漱溟的哲学文化观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启示,作为当代文化建设者和中国民众要有一个好的文化心态,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文化的发展。
总之,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在当代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和很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中可以应用的部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但是在运用梁漱溟文化哲学理论的过程中切忌断章取义,以免误解前人研究成果,既要遵守理论本身价值,还要尊重当代多元文化观并存发展的客观现实。
参考文献:
[1]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欧阳哲生,胡适文集3[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4]胡适,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胡适文二集二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