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曲中鸟兽鱼虫意象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4期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24No.4 2010年8月JOU RNAL OF H EFEI U NIVE RSIT Y OF T ECH NOLOGY(Social S ciences)A ug.2010
古诗词曲中鸟兽鱼虫意象的翻译
顾正阳, 余双玲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鸟兽鱼虫等动物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
用来表达诗人乐愁等情愫。而动物意象的翻译需要译者匠心独运,以向译语读者再现中国文化中鸟兽鱼虫意
象诗歌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文化;翻译;鸟兽鱼虫;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3634(2010)04 0058 04
Cult ural A pproach t o the T ranslation of Chinese A nimal Poems
GU Zheng y ang, YU Shuang ling
(Sch 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 han ghai Un 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
Abstract: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Chinese culture,animals ar e in harmo ny w ith ancient classical poems w ith their rich cultural content to express the poets'feelings such as sadness and happiness. The translatio n of anim al im ag es requires the translato rs'cr eative techniques in or der to deliver a u nique cultur al and aesthetic charm in Chinese cultur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Key words:culture;translation;animal;image
以鸟兽鱼虫为题材的诗歌源远流长,其蕴含丰富的文化。 诗经 三百余篇提到的动物达一百余种,淳朴的古代人民借以寄情。 楚辞 里,诗人屈原 乘骐骥以驰骋 去探索解救民生的道路,认为自己如 鸷鸟之不群 ,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 中,整个故事由动物形象引出: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也由动物形象结尾: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唐宋诗歌以鸟兽鱼虫为题材的更是层出不穷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兽鱼虫俨然诗人们悲欢离合的知音,它们在中华文化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翻译译者应将其中包含的文化纳入考虑范围。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并非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两种文学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1]162。许钧说: 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的障碍,更要克服文化的障碍。 [1]144本文拟探讨古诗词曲中有关动物文化相关词语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一、鸟兽鱼虫示愁
流传千年的古诗词曲中,最美的奇葩是用泪水写成的。法国作家缪塞认为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写愁绪的鸟兽鱼虫诗歌比比皆是,有从正面写的,如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漂泊无依的诗人就是天地间毫无目的的沙鸥;而更多的诗词采用的是反面写法,这
收稿日期:2009 12 07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 规划项目(2008BYY204)
作者简介:顾正阳(1948-),男,上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符合诗歌 言外之意 、 象外之象 、 韵外之致 ,即 空白美 的要求,如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以及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等等。
1.听觉和视觉意象相生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 [2]他指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对于诗人而言,一阵风、一场雨、一群大雁等等都会勾起他们无限的遐想。同时,他们的遐想又会在不同的感觉器官间传递,比如看到 红杏枝头 ,诗人仿佛听到 春意闹 等等。在某些古诗词中,诗人提到的是一种感觉器官所得,而这些画面的联想意义由读者自己去体味。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的确能顺着诗人创造的情境去遐想。但是,如果译者在翻译这些诗词时,用直译的办法,只说出一个感觉,那么另一个感觉译语读者不一定能 遐想 出来。因为不同的文化系统中,同一意象的联想意义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也将另一感觉说出来。请看马戴的 灞上秋居 :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傍晚,秋风秋雨已停歇,只见一群又一群的大雁匆匆飞过。古人每每见到迁徙的雁群,定会惹起相思之意。此诗描绘的是一幅很凄冷的画面:飘零的黄叶,一盏如豆的孤灯以及发呆的诗人。由开头的一群南飞的大雁,读者跟着诗人的思绪而漂游。难怪有人评价这首诗: 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3]因此,这群大雁应该着力描绘,以给译语读者清晰可见的形象。这里我们可以采用视觉、听觉并用的手法,由视觉的 看到 增加听觉的 听到 ,全方位地描绘这群大雁,前一句译文如下:
Both w ind so bitter and r ain so sad
Disappear ed from the plain;
In the evening gray w ild geese
Often fly into line on their hig h reign [4]
.
译者将 晚见雁行频 译为:灰沉沉的傍晚,一群群的大雁大声叫着,成行地飞去。在这里,译者不仅参照原诗,将视觉 看到 大雁成群飞的景象翻译出来,而且关照译语读者的感觉,增加听觉 听到 他们的大声叫声。这就从多个角度描绘了这群大雁的形象 呱呱地叫着,排着整齐的队伍,悠哉游哉地飞向南方。这与诗人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如照直译出,即只译 看到 ,就不能很好地烘托这种大雁南飞的热闹景象,不能反衬诗人的思归心情之切。
2.添情增义
许渊冲先生在他的 失、创、得 理论中提到文学翻译要发挥创造性,不仅要达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的效果,而且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5]。此话道出了翻译时充分发挥译语优势、再现原作的审美情趣的必要性。对于翻译古诗词曲尤其如此。在我国古诗词曲中,比喻辞格用得十分普遍,比如刘禹锡 竹枝词 中的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两句用了比喻,写女子担心君郎的心像春花一样易衰,而自己的愁也如无限流淌的水一样绵长。在直译比喻辞格而不能译出其文化内涵时,我们可以采用添情增义的方法,增译适当的表情达意的词来补充直译缺失的感情,最大程度地再现原诗的味、原诗的韵。请看杜甫 旅夜书怀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本诗勾画出一幅风吹岸边草、月夜泊孤船的凄凉画面。这一年的正月,杜甫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59第4期 顾正阳,等:古诗词曲中鸟兽鱼虫意象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