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治疗原则
治疗
1、所有肿瘤患者均有权得到将他们的疾病、心理、社会支持、功能康复作为
的目标 2、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切实贯彻患者、家属、照料者为中心的理念 3、在肿瘤治疗全过程中要实贯彻患者心理社会的安宁获得优先考量 4、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隐私需要得到有效保护 5、所有参加治疗的医师都应遵循心理肿瘤学模式的照料,并为之努力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诊断原则 1、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 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
2、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
包括躯体诊断
料,如个体
心理诊断:(1)病史采集 注意收集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的材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一)心身疾病的定义
概念: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有将心身关系分为:心身反应
疾病分类:躯体疾病
心身障碍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 (患病率10%-60%)
精神疾病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一、wk.baidu.com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一)心理社会因素
1、A型行为模式 Friedman和Rosenman A型行为:恼怒、激动、发怒、不耐烦 B型行为:谦虚、放松、安全、耐心
2、生活事件 3、负性情绪 4、不良的生活方式
(二)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1、对诊断和症状的反应 2、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反应 3、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心理反应
(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1、 患者教育 2、行为矫正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4、焦虑抑郁治疗
(一)心理社会因素
三、肿瘤的心身问题
1、人格特质 2、生活方式 3、慢性应激 4、精神障碍
(二)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
1、诊断恶性肿瘤后的应激反应 2、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症状 3、人际关系矛盾 4、酒和药物滥用 5、躯体症状如疼痛、乏力、功能障碍导致的痛苦 6、特殊治疗导致的痛苦
活事件、人际关系、
心理发展情况、个性和行为特点、社会生
家庭和社会支持资源、个体认知评价模式
理行为反应方式
(2)体格检查 注意体检时患者的心
测量、心理生物学
(3)心理行为检查晤谈、行为观察、心理
(4)综合分析 (二)治疗原则
1、心理干预目标 (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2)消除心理学病因 (3)消除生物学症状
(三)学习理论 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为情绪紧张、呼
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 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为症状或疾病。
生物反馈疗法 各种行为治疗技术
(四)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1、心理社会刺激物传入大脑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 4、心身疾病发生
心理 避免
6、医师需要对患者接受的多种治疗进行有效的整合 7、鼓励在这个领域的医师发展行之有效的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并评价患者的
社会状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甄别会给患者导致不良应激的因素并尽量
8、在此领域工作的医师需要进行如何进行心理社会支持的训练 9、在心理社会照料中要将有循证证据的方法和策略提供给患者及其家属
努 质量 床
10、肿瘤患者要有机会参与到提高肿瘤治疗和照料的服务中并为提高服务作出 力。部分单臂开放研究证实CBT能提高患者乳癌切除术后的自信和生活
11、与文化相关的治疗方法在肿瘤患者心理社会照料中应该纳入,但应包括临 监管、干预有效性的临床评估,建立服务目标和服务操作标准
12、在精神科医师会诊的支持下,积极对患者相关的精神症状进行药物治疗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感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作用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2、心、身同治原则,区别侧重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一)心理社会因素
一、原发性高血压
1、不良行为因素 2、童年应激 3、负性情绪 4、慢性应激 5、人格特征 6、精神障碍
(二)高血压的健康行为教育和辅助治疗
1、松弛训练 2、运动疗法 3、对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积极治疗 4、改变生活习惯 5、生物反馈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 三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认为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身疾
病发病的重要机制。 三条途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自主神经系统递质作用 自主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