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民间服饰
清朝满族服饰纹样的用色特征
![清朝满族服饰纹样的用色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53de0f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a.png)
清朝满族服饰的纹样在用色上有一些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色特征:主要颜色:清朝满族服饰的主要颜色是深蓝色。
深蓝色被视为满族服饰的象征色彩,代表满族的身份和地位。
蓝色通常用作服饰的底色。
辅助颜色:除了深蓝色,满族服饰通常会搭配其他鲜艳的辅助颜色,如红色、黄色和金色。
这些颜色代表吉祥、繁荣和富裕。
常见纹样:满族服饰的纹样通常包括云纹、龙纹、蝴蝶纹等。
这些纹样以金黄色为基调,勾勒出丰富的图案。
云纹和龙纹寓意吉祥祝福,蝴蝶纹则象征着美丽和自由。
羊毛织物:在满族传统服装中,常用的面料是羊毛。
羊毛可以染成丰富的颜色,能够展现出服饰的华丽和典雅。
需要注意的是,满族服饰的用色特征可能因时代和个人喜好而有所差异。
以上提到的特点是一般而言,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87b8dd69551810a6f424863f.png)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有10682262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山东、宁夏、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与汉族杂居。
满族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满族贵族所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长达近三百年,晚清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闭关锁国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直至今日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满族的社会、经济、文化都经历了巨变,满族服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也有自己发展变化的轨迹。
满族及其先世的服饰元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众所周知的旗袍、坎肩、马褂等在近现代已被国人普遍接受,并成为中华民族服饰的典型代表。
从整个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饰的形制,在中国历史服饰中最为庞杂、繁缛,规章制度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代。
清代服饰是以满族贵族、八旗子弟为主要穿着群体的宫廷官定服饰,主要体现着满族先祖女真人的服饰文化特征;清代满族民间服饰显示出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与吸纳的文化特征;近现代的满族服饰则是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与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和变化着。
一、满族先祖服饰服饰可以说是人类物质文化水平发展的一个直接的标志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笼统地说,一个地区或者是一个国家、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水平就标志着这个地区或者是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其文明程度的高低。
一个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是一种区别的标志,对于本民族而言却是互相认同的旗帜、集结的纽带。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历史传承发展的“本能”。
形成某种民族服饰的原因是复杂的,满族的服饰首先是出于实用,然后才有美的追求。
它不仅受地理环境、经济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受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和传统习俗等主观因素的约束。
仔细研究分析满族先祖服饰的文化遗产,能使我们对于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所传承的服饰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发现清代及今天的满族服饰文化同其先祖的服饰文化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_中_
![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_中_](https://img.taocdn.com/s3/m/9e386936ee06eff9aef807fa.png)
服饰文化研究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中)曾 慧!(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辽宁丹东 118003)摘 要: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关键词:满族;服饰;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9)05∃0122∃06(三)佩饰佩饰是指佩戴在人体各个部位的装饰品。
它虽不是服饰的主体,也不以实用为目的,但却往往是一个民族、一个人服饰的精华所在,是人们审美心理、价值观念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
因为它所用的材料多是人们所能得到的最珍贵,或在情感、意识上认为是最珍贵的东西,制作技艺上集中体现了人们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们所拥有的工艺技术水平。
清代佩饰具有原料复杂的特点,竹、木、藤,有羽毛、兽骨,有海贝、珊瑚等海生物,有皮毛、布帛和丝绸,还有金、银、铜、铁、玉石、珍珠、琥珀、玛瑙、翡翠等等。
下面从头饰、项饰、胸腰饰、足饰5个方面分别加以叙述。
1.头饰头饰是指整个头部的装饰。
它在各民族的首饰中又是最主要、最丰富的部分,同时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
清代头饰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朝代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耳饰是头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族服饰的标志之一。
清代的耳饰主要包括耳坠、耳环。
上至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皆左右耳各戴三具耳坠,俗称∀一耳三钳#,所谓∀一耳三钳#就是在每只耳朵由上至下扎三个耳眼。
上至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佩戴的耳饰,皆为三具纵向排列。
清代官定的耳饰,以每具衔东珠的等级、每具的饰物为区别的标志;金约是清代后妃至命妇穿朝服时佩戴在朝服冠下檐处的一种圆形类似发卡的装饰品,其上饰以不同数量的珠宝,以此作为区别身份、地位的标志[1]。
繁复之美——清代旗装
![繁复之美——清代旗装](https://img.taocdn.com/s3/m/48e09d2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c.png)
繁复之美——清代旗装旗装,是满族的传统服饰,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服装,所以叫旗装,满语称“衣介”。
“旗装”又叫“旗服”。
说到旗装,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旗袍,因为就是现在,旗袍仍然称得上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
旗装·清(头梳“大拉翅”身穿旗袍、花盆鞋手拿小扇)其实,满族妇女的旗袍与如今的旗袍样式有很大的不同。
满族旗袍也叫大衫、长袍,满语称“衣介”。
分为单、夹、皮、棉四种。
起初的旗袍是没有领子的,袖子呈马蹄形,也叫箭袖,大襟左衽,外形轮廓呈长方形,扣子为盘扣,衣服上下不取腰身,有假袖两三幅,边镶滚边。
箭袖旗袍清军入关以后,逐渐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旗袍也有所变化。
日常的旗袍由四边开禊变为左右两边,也有不开禊的,之前流行的马蹄袖也被平袖所代替。
原有样式的旗袍在此时已成为一种礼服,只有在喜庆节日或是外出办事的时候才能使用。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此时满族的旗袍是男女都可以穿的,这与我们现在的习惯有所不同。
而且女士旗袍的式样与男式的差不多,只是在衣襟、领口、裙子和边缘的地方绣有各色花纹而已。
满族人对旗装的装饰非常讲究,旗装一般用各种精致的绸缎制作。
除了在旗装上以写实的手法绣出色彩艳丽的图案之外,还会镶上花边。
花边的使用,最开始是用来修补旗装上破损的部位,所以花边多缝制在容易破损的地方,比如说袖口、领口和下摆等处。
到了后来,竟然成了一种装饰,并且在妇女中间很是流行。
比如,女子在马甲上就特别下工夫,在交襟处、左右领口等处都要加上多重花边,在交襟处、左右腋下以及对襟等处都经常做出如意云头式样的镶滚边,后面甚至镶滚多道,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等。
这样加工后的马甲,色彩丰富,花纹多样,成为女子服装中主要的装饰成分。
女式衬衣·清除了花边,旗装的佩饰也不少。
比如,贵族女子经常要加一条丝绸长围巾,缠在脖颈间,垂在胸前。
旗装上还有一种佩饰是云肩,是满族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婚礼服上也用。
[清朝服饰特点]清朝服饰
![[清朝服饰特点]清朝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2127e96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5c.png)
[清朝服饰特点]清朝服饰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下面是分享的清朝服饰。
供大家参考!清朝服饰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朝服编辑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
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
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
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
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
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清朝服饰之:清代妇女发饰
![清朝服饰之:清代妇女发饰](https://img.taocdn.com/s3/m/336bb2d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b.png)
清朝服饰之:清代妇女发饰大概演变流程:清入关前辫长盘髻清初小两把头清中期高髻、平头清晚期一字头入关前辫长盘髻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
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
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
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
最开始仍然还保留着原民族的特点,除发式十分有特点外,服饰也突出了满族特有的韵味。
到了清初流行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
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
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
慈安“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
这种发型主要从实用出发,是无论贵族女子还是平民满族女子都梳的发型。
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到了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
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
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而发式也随之有了改变。
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
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
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
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
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
这时候高髻开始流行了。
高髻(燕尾、叉子头):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
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
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32ae9c1ea0116c175e0e4802.png)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1644 年—1911 年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
清朝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
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皇帝朝冠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
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
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 15 颗。
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
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
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
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高宗夏朝冠冠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袍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
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
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
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乾隆皇帝一式冬朝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皇帝祈谷穿用的夏朝服(国家博物馆藏)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清乾隆二式皇后缂丝龙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皇后朝冠冬朝冠用薰貂制作,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上缀朱纬,周围有一道冠檐。
满清服饰
![满清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1d8b260803d8ce2f00662309.png)
满共 族 ,年 爱, 新历 觉十 罗帝 氏,
世祖 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圣祖 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世宗 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高宗 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仁宗 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宣宗 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文宗 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穆宗 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德宗 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溥 仪, 为宣统,在位 3年
兜肚
低领镶滚大袄
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 服饰,其特点是立领, 右大襟,紧腰身,下 摆开衩,古旗袍有琵 琶襟、如意襟、斜襟、 滚边或镶边等
旗 袍
镶滚彩绣
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
窄袖、大襟、花缎、阔边大袄
清初期:对襟居多,有高约 数寸的领子,领上装有一两 枚领扣。
镶边短袄
清后期:衣裙装饰日趋繁复, 衣袖宽一尺,镶绣于袖端, “三镶三滚”“十八镶十八 滚”
清朝是由满族所建立的一个王朝,它前朝国力强盛,疆域辽 阔: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 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到南海诸岛, 西南到西藏、云南。自鸦片战争后,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国家。 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自1911年民国建立后, 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在中国宣告结束。 清入关前传两帝,入关后传十帝,其中病死的十帝,被暗杀的 一帝,受伤致死的一帝。
宫廷服饰------后妃冠服
皇后朝服
朝冠、朝褂、朝袍、朝裙及朝珠等组成
貂 皮 嵌 珠 皇 后 冬 朝 冠
•
朝褂
清顺治孝康章皇后像
• 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
身着明黄吉服,头戴镶嵌凤凰步摇的钿子
皇后吉服
华贵牡丹体现 华贵气韵皇后 吉服样式与满 族贵妇服饰基 本相似,圆领、 大襟,衣领、 衣袖及衣襟边 缘,都饰有宽 花边,只是图 案有所不同。 本图展示的服 装纹样为凤穿 牡丹。
清朝服饰之:清代满族女服
![清朝服饰之:清代满族女服](https://img.taocdn.com/s3/m/cb2b67d8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8.png)
清朝服饰之:清代满族女服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
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
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
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
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康熙年间:贵族妇女流行一种身着黑领金色团花纹或片金花纹的褐色袍,外加浅绿色镶黑边并有金绣纹饰的大褂。
襟前有佩饰,头上梳大髻,也有包头巾样式。
侍女是着黑领绿袍,金纽扣,头上饰翠花,并有珠垂肩。
乾隆年间:妇女着镶粉色边饰的浅黄色衫,外着黑色大云头背心。
裙边或裤腿镶有黑色绣花栏干,足着红色弓鞋。
也有着朱衣,袖边镶白缎阔栏干,足着红色绣花鞋。
也有的着镶有黑边饰的无领宝蓝色衣者,襟前挂香牌一串,纽扣上挂时辰表、牙签、香串等小物件。
也有的在衣服外面结桔黄色带子,垂在腰胯两侧与衫齐,带子的端头有绣纹。
也有的着白纱汗衫,黑裤红腰带、红肚兜,鞋后跟有提舌。
嘉庆、道光年间:女子多着低领蓝衣紫裙,裙子镜面和底边均镶黑色绣花栏干,袖口镶白底全彩绣牡丹阔边。
满族男子服饰特点
![满族男子服饰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3f9a75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1.png)
满族男子服饰特点
1.长袍:满族男子的传统服饰是长袍,通常是黑色的。
长袍的领子和袖口都是用白色皮毛装饰的,非常华丽。
一些满族男子在特殊场合还会穿戴五彩缤纷的长袍,格外显眼。
2. 裤子:满族男子穿的裤子是宽松的,与长袍颜色相同。
裤子的裆部设计得很宽大,这样可以更方便地移动身体。
3. 鞋子:满族男子穿的鞋子是一种特殊的靴子,叫做“乌草靴”。
它的底部是用兽皮制成的,能够保暖,而上面则是用布料做成的,舒适耐穿。
4. 帽子:满族男子的帽子也很独特,通常是黑色的,上面有一块白色的皮毛,看起来非常醒目。
总的来说,满族男子的服饰给人一种典雅高贵的感觉,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 1 -。
满族女子服饰
![满族女子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71101c35b90d6c85ec3ac603.png)
服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人的着装是根据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经济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不断的进行传承和创新的。
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
无论款式品种、衣着特点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服饰文化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女性服饰在服饰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爱美的天性使妇女对美好事物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创造出绝美的服饰艺术。
但同时,女性的服饰也受到封建礼教、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因此,通过对女性服饰文化的解读有利于我们了解历史,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
朝服礼服常服衫、袄沿袭明代的款式一般以圆领、右衽为主,其质料各有不同。
袄多用锦、缎,衫则以纱、罗、綢等,也有家织蜡染的花边。
颜色多为天青、湖蓝、粉白、红色。
在造型结构上,前后也是有变化的,主要体现在袖管的大小及其饰边的增加和扩大上。
顺治以后袖管比明代的略小,袖宽1尺左右,饰边只局限于襟边及袖口处;嘉庆年间边饰变多变宽;至咸丰、同治时期,京都妇女以边饰越多为越时髦;而至光绪宣统时期,衣袖竟又短又细小,甚至短得连衬衣也常露在外,而衣领却高至2寸以上。
旗袍满语叫“衣介”它原是一种不分上衣下裳的长袍,袍呈直筒状,由一整块衣料剪裁而成,任何部位均不重叠,它的款式是圆领,捻襟(大襟),左衽,四面开禊,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箭袖)。
这种衣着便于上下坐骑,马上动作,适应骑射的生活习俗。
而其左衽和束腰,不仅紧身保暖,利于马上活动。
而且使人自然体态得到展现。
同时,行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此种长袍上下连体,一件可顶汉族的衣、裙、裤等多种服装穿用,但制做起来省工省料,经济便利,穿在身上,美观大方,能够展现女性轻盈秀美的自然体态。
又根据气候变化,此袍可做成单、夹、棉、皮等多种样式,并且可长可短,宜供四季穿用,因此深受满族妇女的喜爱。
7.3.1286.3清代女子常服
![7.3.1286.3清代女子常服](https://img.taocdn.com/s3/m/bd7aa23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8.png)
到了清代晚期,上海等城市流行紧 小合体款式的女装如左图。
其形制竞尚紧小,窄袖细腰,伶俐可喜。 一改中国宽腰大袖的传统,有了注重
人体美的倾向。
2.2女褂
图8——清末圆领对襟几何如意镶边女褂(江南大学馆藏)
图9——清代年画中着褂的女性形象。
2.3 马甲
图10——清代女性琵琶襟、对襟。
2.4 褂襕
图11——清代褂襕
• 清代一般女子常服,有满、汉两种。 • 清代满族女子一般穿长袍,汉族女子仍以上衣下裙为主。清
中期以后也相互仿效。满族妇女的长袍,圆领、大襟,袖口 平大,长可掩足。 • 至清中期满汉妇女有互相仿效对方服饰穿着习惯的情况,后期 互相的仿效和融合更加深入。
目录
01 清代满族女子常服
02 清代汉族女子常服
• 清代的汉族女性,承继前代遗传下 来的风俗,也喜用云肩为饰。
• 当时的云肩除具有护肩、保暖的实 用功能外,同时还具有装饰审美和 标识社会地位的功能。
总结
• 满族女服是清代标志性的服饰,涉及发式、旗袍、鞋、及饰物。 • 清代汉族女性服饰起初延续了明末的女装风格,以袄、褙子、比甲、
裙子为主,随着满汉的逐渐融合,汉族女性也对满族服饰进行了借 鉴,交领逐渐改为立领或无领,形成了上袄下裙和或裤的基本服饰 搭配。
• 底是木制的,底的中部凿成马蹄式,踏地时 印痕若马蹄,所以也叫做“马蹄底。
图3——清代旗鞋
2 清代汉族女子常服
2.1 袄
图4——清末女袄(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
图5——清代着袄的女性(选自明清油画)
2.1 袄
图6——清代女袄的演变过程(选自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
2.1 袄
图7——清代晚期女袄
3 清代女子发髻配饰
清朝女子的服饰有哪些
![清朝女子的服饰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8fd91a1e518964bce847c09.png)
清朝女子的服饰有哪些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那么清朝女子服饰有哪些呢?清朝女子服饰,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旗人衣装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
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
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
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清朝女子服饰常服从《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的记载中得知,妇女日常用衣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
当然由于它不受品级约束,因此相比之下服式种类较多。
服用也随意得多。
只是对奴仆、优伶、皂隶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
在当时如出现“时式装”,则首先在贵族中间服用,在帝制统治时期,人们的衣妆不轻易改变,至于“奇装异服”就更不允许存在了。
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
(3)满族服饰特色
![(3)满族服饰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ce2be7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0.png)
(3)满族服饰特⾊满族服饰特⾊满族服饰历史上满族男⼦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制马虎帽。
⾐服喜⽤青、蓝、棕等⾊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料制作,裤腿扎青⾊腿带,脚穿棉布靴或⽪靴,冬季穿⽪制乌拉。
顶上留辫⼦,剃去周围的头发。
⼥⼦喜穿长及脚⾯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服装喜⽤各种⾊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上绣成⼀组图案,更多在⾐襟、袖⼝、领⼝、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环、⼿镯、戒指、头簪、⼤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族男⼥都喜爱在腰间或⾐服的⼤襟上挂佩饰。
男⼦有⽕镰、⽿勺、⽛签、眼镜盒、扇带。
⼥⼦有⾹囊、荷包等。
⼤多⽤绸缎缝制,花⾊品种繁多,制作精美。
⼊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中通⽤。
旗头 发冠是以铁丝或⽵藤为帽架,⽤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蒙裹成的长约三⼗多厘⽶、宽约⼗多厘⽶的扇形冠。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上⾯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所⽤,⼀般民家⼥⼦结婚时⽅以为饰。
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底旗鞋,使她们⾛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雅。
旗袍:旗袍是满族妇⼥传统服饰。
旗袍的特点是⽴领,右⼤襟,紧腰⾝,下摆开衩。
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世纪⼆⼗年代后,经改进,腰⾝宽松,袖⼝宽⼤,长度适中,便于⾏⾛。
已成为中国妇⼥较通⾏的服装。
三⼗年代初受西⽅短裙影响,长度缩短,⼏近膝盖,袖⼝缩⼩。
三⼗年代中⼜加长,两边开⾼衩,突出了妇⼥体形的曲线美。
四⼗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东⽅⾊彩,能充分显⽰仪态雍容⽂雅,被认为是表现⼥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些装饰⽽已。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ccdd67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4.png)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旗袍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之一,起源于清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时尚之一。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朝。
旗袍最初源自中国传统的汉族服饰“襦裙”,也叫“大袖襦”。
在明朝时期,女性的襦裙通常由上衣和下摆组成,上衣的袖子比较宽松,下摆则比较宽阔。
襦裙的制作材料多为丝绸,颜色也以明亮的色彩为主。
在这个时期,襦裙主要被富贵人家的妇女所穿着。
随着历史的发展,襦裙逐渐成为民间女性的主要服饰之一。
在清朝时期,因为满族的统治,满族的服饰风格渐渐影响了华族,从而对襦裙进行了改良。
女性的襦裙变成了高领、紧身的上衣,袖口也更加收紧,下摆则逐渐略微收窄。
这种新的襦裙,被称为“靴裙”。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旗袍开始进入现代人们的视野。
上海成为旗袍的发源地之一。
当时,社会风气渐渐开放,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和个性。
旗袍凭借其独特的剪裁和华丽的图案,成为时尚女性的首选。
与此同时,许多设计师也开始对旗袍进行改良和创新。
他们加入了西方服饰的元素,并注重细节和廓形的设计。
旗袍的颜色也更加丰富多彩,注重纹饰的金银刺绣,使得旗袍更加美丽动人。
著名的旗袍设计师李寿康更是将旗袍的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并成为旗袍设计的奠基人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旗袍成为一种标志着现代女性的时尚服饰。
不论是参加政府活动、社交场合,还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旗袍一直风靡一时。
旗袍穿来穿去,使得中国女性尤其是上海女性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尚的多元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畅通,旗袍逐渐被时尚界所遗忘。
西方服饰的大规模进入使得旗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最近几年来,旗袍又开始逐渐回归人们的视线,成为一种具有浓厚中国国际时尚色彩的民族服饰。
旗袍在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时尚设计的元素,重新焕发出了青春活力。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是中国传统服饰发展的一个缩影。
【清朝历史】清朝民间服饰介绍 揭秘清代民间男女服饰特点
![【清朝历史】清朝民间服饰介绍 揭秘清代民间男女服饰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96d9c1af45b307e97197da.png)
【清朝历史】清朝民间服饰介绍揭秘清代民间男女服饰特点清代服饰也直接影响我国近代、现代服装的发展和演变。
清代服饰与满族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代服饰是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又采纳了汉族服饰中的某些元素发展而来的。
清朝民间服饰“镶滚彩绣”是清代民间服饰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妇女服装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镶滚绣彩”是指在服饰上不仅讲究镶嵌各种彩牙儿和花绦,而且还加上刺绣,就是农村妇女的头巾、围裙、衣襟、鞋面等也都要用各种彩色丝线刺绣一些花边图案。
1、袍、褂。
清代满族人经常穿的马褂是清代比较盛行的一种外褂。
它用料节省,制作和穿着都很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原因。
清代袍褂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状,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显得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褒衣博带式的衣冠,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帽子。
清代百姓喜欢戴帽子。
大致分为:暖帽、凉帽、便帽和女子戴的坤秋帽。
所谓暖帽,是冬季所戴,圆形,帽檐为上翻形,帽顶有红缦作为装饰。
凉帽,无檐,形状颇像东北农村酱缸上的缸盖“酱斗篷”。
便帽,俗称“瓜皮帽”,是清代最普及的一种帽子,老幼皆戴,六瓣缝合而成,帽顶要缀上一个丝绒结成的“大疙瘩”,俗称“算盘结”。
为了区别帽子的前后,还要在帽边的正中间钉上一个明显的标志??帽正,多用美玉、翡翠等宝石来装饰。
坤秋帽是一种妇女所戴的帽子,式样与男子的暖帽相似,也为皮檐上仰。
帽顶多用红色、蓝色、紫色缎子作面,顶上有盖花,多用刺绣或金银为装饰。
3、坎肩。
南方称马甲,因它穿起来方便、护心而受到清代男女老少的喜欢,而且还往往把它套在长袍外面穿着,无形中起到一种装饰作用。
按衣襟造型分三种:大襟、琵琶襟、一字襟。
其中“一字形”前襟的叫“巴图鲁坎肩,”满语意为勇士穿的马甲,多在八旗子弟中流行。
4、裙子、裤子。
清代满汉妇女多穿裙装和套裤,裙子以长裙为主,群式多变。
如早期时兴“月华裙”,在裙中褶裥内有花纹图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
中期流行的“凤尾裙”用金银线将各裙片拼和连接,宛如凤尾。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5aaa07a64693daef5ef73d53.png)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1644 年—1911 年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
清朝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
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皇帝朝冠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
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
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 15 颗。
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
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
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
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高宗夏朝冠冠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袍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
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
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
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乾隆皇帝一式冬朝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皇帝祈谷穿用的夏朝服(国家博物馆藏)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清乾隆二式皇后缂丝龙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皇后朝冠冬朝冠用薰貂制作,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上缀朱纬,周围有一道冠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突变,无论款式品种、衣著特点都直接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是中国服装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清初,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统治者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三令五申,强制广大汉族军民…剃发易服‟,以满族长期骑射生活所形成的旗袍、马褂、箭袖、旗鞋、剃发垂辫来取代汉族自古形成的宽袍、大袖、蓄发、绾髻的传统装束。
尽管在当时整个服装发展中也吸收了汉族服饰的某些特点,但总的仍没有离开过满式衣冠的结构和风格。
清代满族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对我国服饰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积极作用,堪称我国服饰百花园中一支奇葩
第一,袍
满族最漂亮的服饰为旗袍,旗袍满语称作“衣介”,是满族先世在长期的山林狩猎生涯中形成的有特色的服装。
品种有单、夹、皮、棉,四季可穿。
男旗袍为圆领、捻襟、箭袖,四面或二面开衩,最大优点是适应满族骑射活动的需要;女子的旗袍都很讲究,最大的特点为宽大、平直、下长到脚,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裙上滚有花边,以显示别致美观。
第二,马褂
马褂,满语叫“鄂多赫”,是骑马时经常穿的一种外褂,它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射。
马褂又是穿在旗袍外的外褂,形制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之分。
在满族入关之前,只限八旗士兵穿。
清康熙以后,八旗子弟为装点门面,表示威武神勇,争相穿用。
乾隆后期,传到民间,百姓争相仿效,成为一种便服。
内穿长袍,外着马褂,以显文雅大方,这种穿法一直延续到民国期间。
第三,坎肩
坎肩,又叫“马甲”,它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而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而来。
据记载,“半臂”始于隋朝,样式简单,无领无袖,单、夹、棉、纱各式均有。
最初只有王公、要员服用,清后期民间人人皆可穿服。
第四,皮大哈
皮大哈是满族皮衣俗称。
清初,满族的皮大哈很简单,只是将几张大块毛皮稍加裁剪,缝成袍褂护体,一般不褂面。
清中叶以后,皮衣的制作精巧美观,常用大块鹿皮拼出花纹,毛朝外。
还有一种缺襟皮袍,袍右前襟缺一块,用纽扣扣上,便于骑马,后来成为皇家亲王的行袍。
此外将猪、鹿等大块皮大哈,着上套裤,披上坎肩(马甲),绑上腿带,蹬上毡补救,是满族男子秋冬季节普通的御寒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