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便于探求与追溯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源流,促进我们的写作。
2.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修辞的目的,主要在于通晓古人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减少阅读上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读懂古书,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
●二、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
修辞格就是修辞的方式,简称辞格。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辞格。下面介绍一些古汉语中较常见的修辞格。
(一)起兴
●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所
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
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
夭》
●(宋朱熹集传:“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二)比喻
●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比喻在结构上一
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 1. 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
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例如:
●若网以纲,有条而不紊。
●《书经·盘庚》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
●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
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史记·孔子世家》
● 2. 暗喻或称“隐喻、暗比”等,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表面上看不出是比喻。在古汉
语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为、作”一类的词连接,或干脆不用,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史记.项羽本纪》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 3. 借喻或称“借比”,其特点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
●陈涉太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史记·伯夷列传》
● 4. 博喻或称“连比、连喻、联喻”等,其特点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去说明一个
本体。例如: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
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试问闲情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
玉案》
●(三)夸张
●描述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方式,或称作“夸饰”。例如: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qǐ)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
宋远?曾(zēng。乃)不崇朝。
●(宋襄公母归卫,思而不止,故作此诗。杭,航。崇,终)
●《诗经·卫风·河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
●(四)引用
●为了增强说服力而在说话或写作中征引一些材料的修辞方式,或称“引语”。引用的
内容一般分为引言、引文、引事三类。
● 1. 引言指引用的内容是人们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例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尚书·盘庚上》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
●顾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
令听之?”
●《报任安书》
●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狱中上梁王书》
● 2. 引文指引用的内容是典籍中的文句。在上古,被引用最多的文献是《诗经》,其
次是《尚书》、《周易》等经书。又有“明引、暗引、化引”之分。例如:
●(1)明引是指引文时说明了出处,
●例如:
●(士季)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
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左传.宣公二年》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
●(2)暗引是指引文时没有说明出处,直接引用。例如:
●宾戏主人曰:盖闻圣人有一定之论,烈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故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夫德不得后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时而独彰。班固《答宾戏一首并序》
●“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出自《左传》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韩愈《争臣论》
●“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出自《孟子·万章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曹
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3)化引或称“化用”,指对所引原文、愿意进行了改造,使之融化在自己话中。“化引”
对直引而言。直引无论明引暗引都用的是原意,化引则不一定符合原意,甚或反原意而用之。例如:
●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庾信《哀江南赋序》
●反用《鹖[he] 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杂诗
二首》
●飞鸟相与还”等三句分别化用《管子》《楚辞》《庄子》中的语句,说明真心归隐
和归隐的乐趣。《管子·宙合》:“夫鸟之飞也,必还山集谷。”《楚辞·哀郢》:“狐死必首丘,念旧居也。”《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摇,损耗)欧阳修《秋声
赋》
●化用《庄子·在宥》“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 3. 引事或称“稽古、用典”,指引用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或人物事迹等。有“明引、
化引”之分。
●(1)明引虽然不一定说明出处,但可以明显看出是引用。例如: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2)化引将所引的人或事融进自己的话中,表面上是普通的语句,如果不熟悉有关
历史则很难看出其中的引用。
●例如: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庾信《哀
江南赋》
●日暮途远”化引《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