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元代诗文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元代诗文创作

第一节元代诗文创作流变

一、元代诗文创作的总体特点:

与以往时代的诗文创作相比,元代的诗文创作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处于创作的沉寂期,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自己的创作特色,这一创作特色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元代诗文作家,无论在朝在野,大都属封建士大夫,因而和生活在勾栏瓦肆中的戏剧作家走着截然不同的创作道路;

(二)在元代诗文里,很少看到对元王朝的歌功颂德,对宋王室的怀念和叹世归隐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三)元代诗文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宗唐与宗宋倾向,这对开辟有明一代诗文创作的复古倾向有很大影响。(四)程朱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突出的倾向是理学与文章合一。由元入明的宋濂等人在编《元史》时,一改以往史家将“儒林”与“文苑”分开立传的作法,合而为“儒学传”,并说明理由是:“经非文则无以发明其旨趣,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由是而言,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也明矣。”(《元史·儒学传一》)

二、元代前期诗歌创作:

元前期诗歌创作作家的来源比较复杂,但总体而言,是南北诗风交错、融合的时期,诗坛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期间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影响较深。

(一)以方回、戴表元为代表的受江西诗风影响的作家:

方回是宋代江西诗派的殿军。诗歌创作在内容上较为复杂,往往表达出低回沉重的感情;在艺术上,则推崇江西诗风,创作上多在诗眼、句法上下工夫,其诗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为主要特征。

戴表元的诗歌创作较多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创作了大量旨在揭露社会黑暗的乐府诗。艺术上,戴表元力求矫正宋代诗风的弊端,但总的来讲,仍残留着南宋江湖诗风的影响。

(二)以耶律楚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作家:善写律诗,存诗720余首,能在诗中描写出奇瑰壮丽的西域风光,句律流畅沉稳,风骨遒健。

《和移剌继先韵》

旧山盟约已愆期,一梦十年尽觉非。翰海路难人去少,天山雪重雁飞稀。渐惊白发宁辞老,未济苍生曷敢归。去国迟迟情几许,依楼空望白云飞。

(三)以刘因为代表的诗歌创作:是元代社会著名的理学家,诗歌创作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与许衡被称为“北方两大儒”,是程朱理学在北方的传人。很推崇元好问,其《跋遗山墨迹》云:“晚生恨不识遗山,每颂歌诗必慨然。”他的七律诗深受元好问影响,作品气骨超迈,意境深远,带有元好问诗沉郁苍凉的味道,有清刚劲健之气。在思想内容上,其诗歌创作在表达对宋王朝怀念的同时,也抒发了其对历史的批判意识,如其的《白沟》诗。

《白沟》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三、元代中期诗歌创作:

以学习唐诗为主导倾向,对宋诗则多采取屏弃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主观上力图学习唐诗的浑融流丽,体式端雅,以矫正宋诗创作中的瘦硬生涩之流弊。然而从实际来看,他们对唐诗的学习不仅多停留于表面,而且更集中于对唐诗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风格的继承。

(一)“雅正”文学思潮:

此一思潮的出现,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其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诗风以温柔敦厚为尚;二是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在这种文学思潮影响下,诗坛上最流行的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和赠答酬唱、题咏书画的题材,“元诗四大家”的创作是这种诗风的显著代表。

(二)“元诗四大家”的诗歌创作:

是对最能代表元代中期“雅正”文学思潮创作倾向的四位作家的合称。这四位作家分别是虞集、杨载、范梈(PENG)、揭傒斯。他们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对此,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六中有明确说明,他说:“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

创新规。视宋人藻绘有余,古淡不足。”虞集自评其诗如“汉庭老吏”,评杨载诗如“百战健儿”,范梈诗如“唐临晋帖”,揭傒斯诗如美女簪花的“三日新妇。”他们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成就不高。其中虞集是“元诗四大家”中最优秀的诗人。

虞集,字伯生,蜀郡人,乔居江西临川,大德初被推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元统初谢病归临川,卒于家。在延佑、至顺年间,他是大都最负盛名的文人,擅长律诗创作。其文以“学古”自我标榜,强调宗经征圣,返本归元,以圣经贤传为准则。《元史》说他:“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者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他的文章学宋人,写得较为平易畅达,文风趋于舒徐和易,反映出当时散文创作由元初宗唐到学宋的转变。关于诗,他主张要书写“性情之正”,以温柔敦厚和平淡远为标准;同时又提倡宗唐宗古,认为“必求古人之成法,而后尽其心。”其诗以杜甫、陶渊明、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人为效法对象,欣赏他们诗歌创作的“舒迟而淡泊。”典雅精切是其诗歌创作主要特征,其自评其诗风如“汉庭老吏”。《挽文山丞相》是其代表作。

《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该诗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既留恋旧朝,又万般无奈的彷徨心态。

诗一开始,就突出了一对矛盾的主题-----英雄的礼赞和宿命的悲哀。“金戈挽落晖”见于《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徒把金戈挽落晖”是写文天祥不顾形势凶险,奋力抵抗,想要挽救行将覆灭的宋王朝,然而最终却是徒劳的。在这里,作者把文天祥比作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鲁阳公,手持金戈,力挽残阳,显得十分悲壮。“南冠无奈北风吹”中的“南冠”,是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北风吹”是言北方敌人的入侵。岳轲《桯史》卷一:“绍兴三十年,虏来贺正旦,(施)宜生以翰林侍讲学士为之使。朝廷闻之,命张忠定(焘)以吏部尚书侍读,馆之都亭。时戎盟方坚,国备大弛,而谍者传造舟调兵之事无虚日,上意不深信。馆者因以‘首囚’风之,至天竺,微问其的,宜生顾其介不在旁,忽廋曰:‘今日北风甚劲’,又取几间笔扣之曰:‘笔来,笔来。’”“南冠无奈北风吹”是描绘文天祥兵败被俘,拘囚于大都的情景。“南冠”与“北囚”句内成对,句末一个“吹”字,更使整个画面凭添无限悲凉气息,突出了命运的无奈。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张良字子房,韩国贵族后裔,秦灭六国,张良为报家国之仇,雇勇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但行刺未能成功。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六出祁山,最后病死于五丈原。他们虽然都失败了,但从人格上看,都表现出了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因而是永远值得尊敬的。他们的失败只能归结为命运。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充满古国之思。“鼎湖”本是传说中黄帝乘龙上天之处,据《史记·封禅书》云:“黄帝曾铸鼎荆山下,鼎成,乘龙升天,后人因名其处曰鼎湖,后遂以‘鼎湖龙去’言皇帝之崩,”这里暗指宋君蒙难。“月明华表鹤归迟”见于《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聚成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这里暗指文天祥的忠魂已化鹤成仙。鼎湖龙去已远,忠魂何时能归,不仅表露了作者人生的沧桑之感,而且流露出对前朝的强烈思念之情。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结尾两句尤为沉痛。“新亭洒泪”事见《晋书·王导传》,晋室南渡,尚有半壁江山,王谢诸公还可以隔江远眺,怀念故土;宋室覆亡,片瓦无存,连个洒泪之处都找不到了。念及于此,诗人不由得悲从中来,发出“大不如前”的绝望感叹。

由艺术来看,前三联表现含蓄,尾联直露,该诗运用了不少典故,几乎无一句无来历,但又自然贴切,无堆积之感。

四、元代后期诗歌创作:

在元代社会后期,由于社会政局日益动荡,在诗歌创作中,不仅诗歌的写实倾向大大增强,而且更多地表现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个性。这主要表现于王冕和杨维桢的诗歌创作。

(一)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书,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今浙江诸暨县人。少时家贫,以替人放牛为生,自学成材,后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