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新解·
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李白的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被苏轼 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是 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轼的 词就没有必要写了.幸而,苏轼的整个命意与 李白有所不同.李白的主题是人的生命与大自 然相比是短暂的,但是,虽然短暂,仍然要潇 洒地欢度,而苏轼的却不是(详见下文).李白 笔下的月亮是没有具体时间的,而苏轼面对的 月亮是中秋的月亮.李白的月亮固然引起了戌 客的乡愁和思妇的怀远,但并不是指向具体的 个人,而是一般概括,富于哲理性,而苏轼的 月亮却很有个人色彩,充满对亲入的怀念. 题目下诗人的叙述就说得很明白:是中秋 节,据说是在密州的~个叫做"超然台"的地 方,对着月亮非常快乐地喝酒,喝到通宵而且 大醉,醒来后,抒发想念弟弟的情绪.苏轼因 为政治上和王安石不合,失意,就自己识相, 请求离开中央,便被下放到杭州.本来这是个 好地方,可是,因为弟弟当时在齐州(今山东 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骜呢?你能否把学习当作 一件乐事呢?反思~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 态度,对照梁启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生 活原则,你对人生价值也许会有更深的领悟." (《敬业与乐业》)这则提示针对学习一事而提. 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态度究竟是怎样的?梁
19Baidu Nhomakorabea
J|AN∞HE
语文建设《c≤EN
No 口.5了,课文新解
万方数据

启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又是怎
万方数据
而且是"归去",似乎本来家就在天上.这可真 是飘飘欲仙了.苏轼这时,政治上虽然受到一 些挫折,但比之后来所受的打击,还是很轻微 的.故此时的他,很容易进入浪漫的想象境界. 有一条记载说明了这一点.蔡绦的《铁围山丛 谈》说: 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 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 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绚歌其《水 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 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 从这一点来看,苏轼应该是飘飘有神仙之感, 精神上相当放松的.但是,苏轼毕竟不像李白 那样,一旦幻想起来就忘记了现实而游仙起来. 他是很现实的,天上固然美好,但是"高处不 胜寒",不一定适合人居.那么不去天上,在人 间起舞弄清影,不也是挺美好的吗?这个"起 舞弄清影",关键在于一个"弄"字,就是玩弄, 也就是游戏.这样的诗意,是从李白"对影成 三人"转化而来的,但是并不像李白那样是为 了表现孤独,而是为了表现自身的潇洒.就这 样,苏轼营造了一种似人间而又非人间的意境, 一种既醉又清醒的感觉,徘徊于现实与理想, 人间与非人间之间,矛盾而又统一.有矛盾, 有彷徨,才有特点,才精彩.正是因为太精彩, 后世就有人模仿.李冶的《敬斋古今注>卷八 中说: 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问?"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按, 指黄庭坚)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 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 东坡语也.近世闲闲老人亦云:"我欲骑鲸归去, 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 度梦中身." 应该说,这些模仿并不高明.模仿如果得法, 应该是脱胎换骨,得其神髓而不落痕迹. 苏词的下半片从天外幻觉转向人间,用人 间的目光来看月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月亮是美好的,所照的建筑也是华贵的 "朱阁"和"绮户".有词话说,"低绮户"的"低" 应该是"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这是有 道理的.这是对现实中月亮的描述."转""窥" "照"三个字,并不是全面写月亮的活动,而是 拣与人有关的居所和人物来写,特别点出人物 的"无眠".中秋的月亮本来是很光明的,普照 大地,可是在苏东坡笔下,却专门找失眠的人 作对.失眠是一种结果,思乡,思亲才是原因. 接下去的"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就不是描述了,而是抒情.唐圭璋《唐宋词简 释》中说:"不应'两句,写月圆人不圆,颇 有恼月之意.'人有'三句一转,言人月无常, 从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这是说得很精 到的.亲人近在而不得团聚,原因本不在月, 而先归咎于月.这里的关键词是"圆",其中包 含着双重意味:第一重,是月亮形状之圆;第 二重,是汉语里由月亮形状之圆而引申出来的 亲人之团圆.正是因为月圆与团圆的双关,诗 人的联想才从物的圆转移到人的不团圆上来. 这种转移,使得诗人的恼月有了根据,同时也 显示了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之不同,可见情感 之强烈.后又为月解说,其实是自我安慰,但 是这种自我安慰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仍然把人 情的"悲欢离合"和自然的"阴晴圆缺"对应 起来,按正相关的规律来看待的.这种正相关, 仍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情感逻辑的. 这是议论,是抒情,最后把抒情归结到意 象上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不 能两全,就只能豁达一点,只要感情长久,只 要同时望月,就是不能相聚,也是很美的.这 就表现了情感的收敛.从恼月的强烈,到望月 的共享,情感不是一味强烈,而是一张一弛, 节奏起伏有致. 苏轼对弟弟苏辙很有感情.这个弟弟,也 真是一个不简单的弟弟.后来,当苏轼因为"乌 台诗案"受难时,就是苏辙,主动提出把皇上 所赐爵禄拿出来为哥哥赎罪,从而感动了皇上, 最终苏轼被下放到黄州.圈
】8
济南),他便要求调任,就调到高密(今属山 东),后来又到密州(今山东诸城).从密州到 齐州,大约两百多公里.地理上的距离是缩短 了,可是他还是觉得兄弟不毹相亲,是个极大 的遗憾.到密州三个月后,到了中秋,想到弟 弟就在不远处,可就是相见无由.(当年十月, 苏辙罢齐州任回京,十二月,苏轼调任山西, 他们兄弟始终未能相会.)说是"欢饮达旦", 可是从全词的语言来看,好像并不完全是欢乐, 其中还有亲人离散的忧愁.准确地说,这首词 的好处可能在于悲欢交集. 饮酒,尽情地饮,当然是痛快的,可是为 什么要喝这么多呢?因为心中有事,要解脱. 问明月几时有,向天发问,就是等明月等得有 点焦急了.明月出现了,不是不用问了吗?可 是还要问,问什么?天上宫阙,是豪华的琼楼 玉宇,是想象中的仙境,面对这样的仙境固然 很美妙;人的感觉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我欲乘 风归去",好像体重都没有了."乘风"这两个 宇,用得很潇洒,好像毫不费力就可以上天, 样的?这种"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是否会 对学生的学习有意义,7简短的几句话既表达出 学生关心的问题,又紧扣文题.又如前面提到 的《背影》一文的提示,笔者改为:"朱自清是 位著名作家,他所作的《背影》从人们常常忽 视的细节入手,感动了几代人,请细读课文, 体会它的感人之处."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