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学院工程硕士培养方案09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冶金工程
(专业代码:085205)
东北大学冶金工程学科于1951年开始办学,1981年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全国仅两家高校拥有冶金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涵盖四个二级学科: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和冶金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我国冶金领域重要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
其中,以冶金物理化学二级学科为支撑,钢铁冶金与有色金属冶金两二级学科并举,各二级学科均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名列前茅,并同时成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
本学科现有教师127人(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56人,博士生导师38人。
上述教师中,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优青3人,青年千人3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
拥有“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电磁冶金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有色金属冶金过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钢冶炼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现代冶金技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十余个省部级科研基地。
自本学科成立以来,涌现出靳树粱、邱竹贤、杜鹤桂、李殷泰、萧泽强、冀春霖、王常珍、翟玉春、冯乃祥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杰出学者,培养了大批活跃于海内外冶金领域的优秀毕业生,为我国乃至全球冶金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研究生培养质量始终处于国内前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同时,本学科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聘请了60余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本学科的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吸引了许多国外留学生。
一、培养目标
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工程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研究,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较坚实广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工程技术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具有科学的发展观,能够独立承担冶金企业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冶金工程学科主要为大中型冶金和材料制备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研究方向包括:
(1)多金属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
主要针对我国特色优势矿产资源(包括二次资源)大批量、低成本和清洁化综合利用的需要,研究难分离、低品位金属资源分离提取的新原理、新方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冶金资源生态化开发利用新工艺、新技术。
(2)绿色冶金过程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以钢铁材料及有色金属为主产品的可循环冶金过程物质与能量高效利用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实现资源能源效率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再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动冶金工业的绿色发展。
(3)高品质金属材料冶金技术与应用
主要针对量大面广金属材料的品质提升和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开展金属材料超纯净熔炼、均质化凝固、精细化加工、短流程等工艺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氧化物冶金、电磁冶金、特种熔炼、加压冶金、泡沫金属制备和快速凝固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促进冶金工业的转型升级。
(4)冶金过程控制与装备技术
主要以信息化、自动化和重大装备国产化为目标,应用现代过程仿真、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研究冶金过程在线检测及监控技术,重点研发新一代钢包喷射冶金工艺与装备;对行业的一些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如大方坯连铸、宽厚大板坯连铸、铝电解槽智能控制等开展关键技术与装备集成。
(5)冶金前沿理论与技术
主要采用非常规的方法和手段,在冶金学科交叉及延伸领域,开展前沿性探索,通过采用特种冶金技术实现冶金过程分离与制备,研究外场及低重力场冶金过程多相流体行为等,实现冶金过程中的物质分离、提取与利用,并为之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3~5学年。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5年。
经学校批准休学和保留学籍的学生,复学后最短学习年限须相应延长。
四、培养方式
1. 实行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2. 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
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来自企业(行业)或实践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加强校企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
3.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应用课题或实现问题,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工程硕士研究生修课总学分不低于2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18学分。
备注1:硕士外语语种与研究生入学考试语种相同,硕士外语的语种包括:英、日、俄、德、法等语种;备注2:可通过系列讲座、经验交流及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达到普及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创新创业经验的目的。
备注3:研究生专业与本科专业不同的硕士、非本科毕业的硕士须补修研究生专业所对应的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两门以上。
六、必修环节与学分要求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学术活动、专业实践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完成的必修环节
1.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1学分)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分为四个专题讲座,即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学术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撰写。
每部分各4学时,四个讲座由学院统一安排,各专题结束后学生提交课后报告,由各专题讲座教师评定合格与否,四个专题均合格者取得的学分。
2.学术活动(1学分)
完成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且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本专业学位(领域)的学术活动2次,包括听取学术(技术)讲座、在正规学术报告会上作学术报告等。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核工作由学院负责考核,考核合格的研究生获得该环节学分。
3.专业实践(8学分)
专业实践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的校外实践时间不少于30天,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依托冶金学院与企业(行业)或实际部门建立的实践基地。
可采取实验、调研、课题研究、岗位实训等形式,专业实践内容和形式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决定。
专业实践前,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学院提交《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专业实践一般从第3学期初开始,研究生应记录专业实践工作笔记;专业实践结束后,研
究生须按要求撰写专业实践总结、填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
专业实践考核由学院(部)组织专家组进行,最迟于第5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合格的研究生获得该环节学分。
期间须撰写实践日志,结束后撰写不少于五千字的时间实践报告。
学院负责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进行全过程组织、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七、学位论文工作
1.文献综述报告
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及世界冶金技术现状,选择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或工程应用价值的课题。
课题应能够对研究生进行较系统的科学或工程研究训练,难度适宜,时间和经费有保障。
确定论文题目后,应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国内外文献。
阅读文献的范围为本学科划定的一级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集,文献阅读数量根据研究方向不同应不低于30篇。
通过文献阅读,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成果,提出该课题研究方面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第二学期5月底前完成)。
考核方式:以学科为单位统一组织考核。
2.开题报告
在文献综述报告的基础上,第3学期9月底前完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及其评价,对国内外的已经进行的工作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2)研究工作拟采用的主要实验及研究方法,具体的实验方案。
(3)主要的工作内容,预想的研究结果,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拟采用的解决方案。
组织形式:学科统一组织。
考核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级评价结论。
如开题报告不合格,需根据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两个月内提出重新考核申请。
3.中期检查
第4学期的4月底前,完成学术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检查。
组织形式:学科统一组织。
中期检查合格者可获得1学分,如中期检查不合格,需根据提出意见进行修改,并于限定期限内提出重新考核申请。
中期考核不超过2次。
4.学术研究成果要求
鼓励论文工作期间积极提出学术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与科技写作能力,学术研究成果满足《冶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量化标准》。
在满足《冶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量化标准》基础上,以第一作者(或指导老师第一、本人第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1篇以上(含1篇)SCI收录学术论文的优秀学生,在指导教师同意的条件下可申请提前毕业(以正式刊出为准)。
5.学位论文撰写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专业学位论文撰写工作。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学位论文应满足相应学位授予标准。
学位论文撰写要求按《东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标准》执行。
6.论文预答辩
学位论文预答辩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由冶金工程专业统一安排,论文预答辩以学术报告形式进行,由3-5名本专业类别(领域)或相关类别(领域)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的小组进行论证和评审。
论文预答辩未通过的研究生不能申请送审学位论文。
7.论文评审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必修环节学分,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成果要求、论文预答辩等环节考核合格,经所在学院审查通过后,可申请进入学位论文评审程序,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由学院负责组织。
学位论文须由2名本专业类别(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审,其中校内专家1人,校外专家1人,研究生导师不能作为学位论文正式评审人。
关于学位论文评审要求和评审结果处理的具体规定按照《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工作细则》等规定执行。
8.论文答辩
专业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距提交开题报告时间不低于12个月。
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由学院统一组织并集中安排。
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按照《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工作细则》进行。
八、培养环节考核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内容,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准予毕业,学校发给毕业证书。
经学院(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授予相应学位,发给相应学位证书。
学位授予按照《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工作细则》和本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制订的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执行。
动力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520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前身是东北工学院1952年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和1958年成立的我国第一个“真空工程”专业以及1981年创建的国内第一个“冶金热能工程”学科。
1981年获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热能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获批设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获“真空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0年建立“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2年建立“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2004年建立“辽宁省高校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面向国家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重大需求,针对冶金、化工、石化、真空、建筑、材料、环境、能源和动力等工业过程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系统开展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与关键设备的研究,具有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本学科坚持服务社会,发挥学科、专业、团队和人才优势,引领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为我国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做出卓越贡献。
本学科为国内外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冶金炉、冶金热能和真空工程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享有我国“冶金炉”、“真空工程”摇篮和“钢铁工业系统节能”鼻祖之美誉。
先后涌现出陆钟武(院士,原东北工学院院长)、干勇(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钢铁研究总院院长)、逯高清(澳大利亚两院院士,英国University of Surrey校长)等国内外著名学者。
本学科依托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共有专职教师76人,现有教授18人,其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8人。
一、培养目标
1、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遵守职业道德和工作伦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领域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本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动力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洞悉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本领域具有一定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
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综合能力,具有较强解决本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本领域和相近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国际发展态势,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紧密围绕动力工程领域国内外研究热点与学术前沿,针对工业流程及装备、生态与环境、节能减排及交叉学科领域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凝练以下科学研究方向:
(一)冶金学院
1、流体热动力理论与技术
2、工业炉窑热工及控制
3、工业系统节能与工业生态化理论及技术
4、制冷技术与设备
5、电磁流体力学及其应用技术
(二)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1、流体机械及工程
2、化工过程机械
3、环境工程原理与装备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和保留学籍)为5年。
经学校批准休学和保留学籍的学生,复学后最短学习年限须相应延长。
允许申请提前毕业,允许符合条件者申请提前毕业,最长提前时间不超过0.5年。
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须学习成绩优异,在满足《冶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量化标准》基础上,以第一作者(或指导老师第一、本人第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1篇以上(含1篇)SCI收录学术论文的优秀学生,在指导教师同意的条件下可申请提前毕业(以正式刊出为准)。
四、培养方式
1、实行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2、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
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来自企业(行业)或实际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加强校企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
3、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修课总学分不低于2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18学分。
具体见下表:
(一)冶金学院
(二)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备注1:与入学考试外语语种一致。
硕士外语语种,硕士外语的语种包括:英、日、俄、德、法等语种;
备注2: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硕士研究生必修二外英语。
备注3:可通过系列讲座、经验交流及创新创业竞赛等形式,达到普及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创新创业经验的目的。
备注4:本科期间未修过指定课程的硕士研究生须补修。
六、必修环节与学分要求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学术活动、专业实践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完成的必修环节。
1、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1学分)
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分为4个专题讲座,即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学术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撰写。
每部分各4学时,4个讲座由学院统一安排,各专题结束后学生提交课后报告,由各专题讲座教师评定合格与否,4个专题均合格者取得的学分。
2、学术活动(1学分)
完成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且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本专业学位(领域)的学术活动2次,包括听取学术(技术)讲座、在正规学术报告会上作学术报告等。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核工作由学院负责考核,考核合格的研究生获得该环节学分。
3、专业实践(8学分)
专业实践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的校外实践时间不少于30天,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依托冶金学院与企业(行业)或实际部门建立的实践基地。
可采取实验、调研、课题研究、岗位实训等形式,专业实践内容和形式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决定。
专业实践前,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学院提交《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专业实践一般从第3学期初开始,研究生应记录专业实践工作笔记;专业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须按要求撰写专业实践总结、填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
专业实践考核由学院(部)组织专家组进行,最迟于第5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合格的研究生获
得该环节学分。
期间须撰写实践日志,结束后撰写不少于五千字的时间实践报告。
学院负责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进行全过程组织、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七、学位论文工作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包括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成果要求、学位论文撰写、论文预答辩、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环节。
1、文献综述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开展相关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等工作,了解所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了解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水平,相关文献阅读不少于50篇,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20篇。
在第3学期的9月底前完成文献综述报告,综述报告应准确全面地反映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字数不低于5000字,由学科组织相关教师听取研究生的文献综述报告汇报。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题目、选题依据(含课题来源、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预期目标等。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开题报告会由学院统一组织并集中安排,硕士生开题报告须在第3学期结束前完成。
研究生开题报告以学术报告方式进行,由3~5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的小组进行论证和评审。
论文选题须符合本学科领域的内涵要求;论文选题更改较大者,须重新做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求包括如下内容:(1)课题来源,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动态;(2)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研究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等;(3)论文工作的时间安排,预期成果,应用价值等。
3、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主要对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论证和评审,重点检查已完成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效、是否按照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进度进行、存在的问题、下阶段要完成的研究内容及其具体工作计划等。
研究生的中期总结报告须围绕上述内容要求撰写。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期检查由学院(部)统一组织并集中安排,3年学制的研究生须在第4学期结束前完成,其它学制研究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前。
研究生中期总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