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与博物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与博物馆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博物馆也是一种媒介。博物馆将藏品和研究成果加以收集或整理挑选,以展览和出版物的形式展现给受众(观众和读者)。本文试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传播学对博物馆的借鉴作用。

博物馆与大众传播学

博物馆和大众媒体有很多相似之处,大众媒体具有多样性,博物馆也具有多样性;大众媒体的受众很广、成分复杂,而博物馆的观众也是相同的情况。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博物馆的传播方式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1.对环境进行监测;2.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不断调整相互关系;3.使社会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4.提供娱乐。其中第三点和第四点和现代博物馆的职能很相似。

1.乐趣原则与实用原则

1979年,特芮南和本哈德〃格拉夫在慕尼黑博物馆开展一项研究项目发现,大多数参观者都并不想以有目标的、系统的方式来学习。他们走来走去,或者被单一的灯光、或者为展品的外在因素所吸引,或者被他们自身的兴趣和各自的背景所指引。特芮南用了两个术语“主动的闲散”(active laziness)和“文化逛街”(cultural window-shopping)。这种现象用大众传播学的理论能解释吗?

从施拉姆的“新闻之特性”中我们知道,一个人选择新闻是预期得到一种报酬,而这种报酬可能是基于“乐趣原则”或者是“实在原则”。所谓乐趣原则是属于娱乐和消遣性质的,实在原则是属于实用性的,这种实用性不一定立即能用,所以又称为延缓报酬,以后会用到。于是,他将新闻分为两大类:立即报酬性和延缓报酬性,这一以“读者报酬”作基础来对新闻内容分类是基于莫瑞尔的双因素学习理论,即学习有两个层面分别与两条神经系统有关:一是中枢神经系统;一是自律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有关人的感情学习,自律神经系统有关人的知识学习。

波莱特〃麦克曼讷斯在《博物馆中的家庭观众》中,对博物馆的家庭观众做了考察。1987年,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观众抽样显示,带孩子去博物馆的观众占68.2%。同时,波莱特〃麦克曼讷斯发现,对家庭而言,博物馆参观行为既是一种休闲与娱乐,同时也是一种增长见闻或是接受教育的体验。于是,他强调娱乐和教育的功能博物馆应该同等重视,特别是娱乐的功能在有些博物馆中没能得到很好的重视。

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受众心理时,将受众需要归纳为以下4类:获取信息、娱乐消遣、获取知识、拓宽社交。我们在博物馆中也会发现,观众在参观展览时,也会有如上的需要。有些观众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说明牌甚至对说明牌拍照,他们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者说是

秉着“实用原则”想得到延缓报酬;有的观众会只浏览展品,不看说明牌,只在精美或有趣的展品旁停留一会,他可能是为了一种休闲消遣;有的团体观众会进行一些讨论,在这种共同的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中,获得团体的认同。

2.知识鸿沟

有学者在《大众传媒的流动及不同的知识成长》中提出“知识鸿沟”(the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的假设,他们说:“当大众传媒资讯注入一个社会制度的数量增加时,人口成分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远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获得资讯的速度快,因而这些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之间的知识鸿沟倾向于加大,而非减少。”

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知识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它不仅表现在贫困和富裕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以及文化之间。

中国博物馆也存在“知识鸿沟”问题。政府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及国家文物局酝酿筹备的全国性文物巡展,就是为解决知识鸿沟问题而采取的积极举措。

瑞士从1965年开始的巡回展览就是源于瑞士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在关于文化政策的漫长的讨论,其中的两个问题就是:地理公正和社会公正。

1977年~1984年,有人研究发现,个人寻求资讯动机是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当寻求资讯动机强时,知识鸿沟不但不会扩大,反而会缩小。知识鸿沟假设中所说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不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也非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博物馆不只在“硬件”方面降低门槛,广纳观众,同时也应在“软件”上多下功夫,充分发动观众来参观,调动观众的兴趣,激发观众的动机。

英国“互动活动阐释”专家艾恩〃罗素(Ian Russell)就表达了以下观点:科学的展览不能指望参观者看完展览之后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机。动机是最好的老师。“动机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目的性。求知欲、好奇心、兴趣、渴望学习、自我信心、热爱科学以及想成为科学家等等,都是真实而重要的。”

讲解工作与传播学

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应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有机结合,我们用一个表格来描画,以更好的理解。

博物馆的讲解员就像是博物馆的主人一样,在观众面前展示博物馆的各种珍宝,讲述它们的故事,其传播模式与大众传媒中的节目主持人类似。

博物馆讲解员传播的特点:1.人格化。所谓人格化,就是以生活中的具体的人同观众说话的方式来引导参观。观众来到博物馆,面对的不只是冷冰冰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作为传播者向观众传递信息,宣讲物的故事和他们对物的意见。这种传播的效果是展览所不能涵盖的,是讲解员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2.个性化。讲解员传播是讲解员参与和组织的行为。每一个讲解员都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知识背景,有自己的爱好和表达方式,不同的讲解员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3.对象化。讲解员可以直接面对观众进行信息的传播,观众感觉到自己被作为对象时,注意力会更加集中。4.人际化。讲解员的传播不只是语言的传播,动作和表情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在解说过程中,讲解员对物和事的感情,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观众。讲解员和观众进行感情交流,人们对讲解员的好感,也会直接影响观众对博物馆的感情。

当然,从信息的传播上来看,讲解员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局限。如中国人的传统观点,认为“空口无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上的东西更为可信。解说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如果只是描述物,观众有物

可以参照,能加深认识,但如果是传播物的故事时,由于传统的观念,人们更倾向相信印刷物。

博物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媒介,但它同大众媒体还有很多的根本性的不同。博物馆的最早的功能是收藏,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保存人类及其环境的见证物,并加以研究,这是大众媒体所没有的职能。所以,我们在研究博物馆传播时,可以借用传播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但并不能将博物馆同大众传媒混为一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