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六章病因 七情六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寒性清澈
(1)含义:寒邪入侵,易见分泌物、排泄物清稀。
(2)表现:
寒袭肌表:鼻流清涕。 寒邪犯肺:咳嗽,痰多清稀。 寒邪伤脾:大便稀溏。
三、湿
(一)湿的认识——长 夏主气。
时间:夏秋之交(农历 6 月 份); 实质:空气的湿度升高; 特征:空气不流通,沉闷, 水分不易于蒸发,物体重量 增加易霉烂; 湿邪:湿成为致病因素时则 为湿邪; 湿病:感受湿邪而发病则为 外湿病,临床表现以湿的自 然特征比拟。 风湿 湿疹
六淫是超限度的六气
六淫形成的条件
1、百度文库候异常:即气候超前(太过)滞后(不及),或急剧 变化——外因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 、外感性——六淫致病,邪气多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或两 者同时感受。 2、季节性——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3、地域性——六淫致病与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4 、相兼性——六淫致病,其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 两种以上同时侵袭人体。
风性轻扬,向外,主动故属阳;
易使汗孔开张,汗出故为开泄; 风邪常犯人体头面、肌表等阳位。 根据类比的原则,风在五行属木。 将五行纳入阴阳,木火为阳,金水为阴。
(2)表现:头痛、汗出、恶风。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善行而数变
(1)善行:指风邪致病有 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 点。 如:风疹、行痹。
现代根据发病途径、病邪来源、形成过程分类: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继发性病因——痰饮、瘀血 其它病因——外伤、诸虫……
第一节
一、六淫概述 (一)基本概念
六 淫
1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 称。
淫:太过、侵淫、反常。
2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气 候。
烦渴,面红目赤,舌红,脉洪大。 (2)其性炎上:火性升腾上炎,易犯人体上部:
扰乱神明,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心火); 目赤口苦(肝火); 牙痛牙血(胃火)。
2、火热易扰心神
3、伤津耗气 (1)伤津:火性急迫,燔灼,易迫津外泄,又易 灼伤津液,导致伤津。症见口渴喜饮,汗出,咽 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5 、转化性——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 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由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五种
病理反应。因其临床出现类似风、寒、暑、湿、燥、火的
证候,但不属于外感致病因素范围,分别言内风、内寒、
内湿、内燥、内火,简称“内生五邪”。
一、风
(一)概念:
(2)耗气: ①火邪直接消耗人体正气,火由阳气所化, “壮火食气”。 ②通过汗出伤津而耗气。表现为津伤证和气虚 证。症见乏力少气,语音低微等。
4、生风动血 (1)生风:热极生风,症见高热抽搐,神昏。
原因:火邪侵犯人体,易灼伤心肝的阴津,致神 昏,经脉失养,肢体抽搐,震颤,运动失调。
(2)动血:火热邪气,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导致 各种出血。
疠气
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在中医文献记 载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 “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 疠气是有别于六淫,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温疫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疠气致病的种类很多,如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 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等等,实际上包括了现 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
(二)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1)含义:湿性类水,质重下行为阴邪;
阴盛则易伤阳气,尤易伤脾阳;
同时,湿为有形之邪,侵及人体,易留滞于脏 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 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畅等症。
(2)表现:(阳气受伤的表现) 1)脾胃之阳受损,气机受阻→消化道症状:腹胀腹泻, 或大便不爽 2)胸膈→胸闷脘痞 3)下焦气机受阻→小便短涩,尿少,水肿
3、湿性黏滞
(1)含义:湿邪致病具有黏腻不爽、滞涩不畅的特点。
(2)表现:
症状的黏滞性:黏腻不爽,粘滞不清。大便里急后重,黏滞
不爽,小便滞涩不畅,舌苔厚、腻、腐。
病程的缠绵性:湿病多病程长:见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起
病缓,传变慢。来得慢去得也慢。如:湿温、风湿性关节
炎。
4、湿性趋下
(1)解释:湿性类水趋下,伤人多始于下部。
寒伤于肌表,卫阳被遏:恶寒怕冷,四肢不温。 寒伤于脾胃,脾阳受伤: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2、寒性凝滞,主痛
(1)含义: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感受寒邪易使经络气 血运行阻滞,甚则凝闭不通,不通则痛。 (2)表现:疼痛 肌表:头身疼痛,颈项强痛 寒 邪 关节:关节冷痛 入 侵 脾胃:脘腹冷痛
特点:得温则 减,遇寒则剧, 冷痛为主。
西医病因
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社会因素
二、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1、一般方法:详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相关情况,推断出 疾病的病因。
2、辨证求因:是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
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称为“辨证求
因”。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人体 病因
火热之邪形成的原因: 1、直接感受外界的温热之邪。
2、“五气皆可从火化”,除火邪外的其他邪气侵犯 人体,日久则化火;(五气化火)
3、情志刺激日久可以化火;(五志化火) 4、气有余便化火。(气郁化火)
(二)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1)火为阳邪:火热燔灼为阳邪,致病见阳热之症,高热
风的认识 —— 风,春季主气;
实质:空气的流动; 特征:善动多变,其质轻扬,来去无踪; 风邪:风成为致病因素时则为风邪; 风病:感受风邪而发病则为风病,临床表现以风的自然特 征比拟。
伤风 中风
风湿
头风
(二)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1)含义:
第六章
病因病机学说
【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中医学病因及中医病 因学的特点。 2. 熟悉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 掌握六淫、疠气、七情、 痰饮、瘀血的概念、性质和 致病特点。 4. 熟悉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了解其他致病因素。
概 说
一、基本概念
1、病因: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各 种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2、病因学说: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特点的学说。
4、风为百病之长
《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
(1)含义:
长——始,首。 六淫诸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为外感病邪的先导; 指风邪致病最为广泛。
(2)表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
二、寒
(一)寒的认识 —— 冬季主气
实质:气温降低;
行痹(风痹):症状以 游走不定的肢体关节疼痛 为主。 风疹:荨麻疹。
(2)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传变快、变化 多的特点,如:外感、面瘫。
(2)数变:指风邪致病 具有发病急、传变快、变 化多的特点,如:外感、 面瘫。
3、风性主动
(1)含义: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 (2)表现:眩晕、震颤、抽搐、拘挛、角弓反张、 或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燥易伤肺
(1)含义:燥邪入侵,易伤肺津,影响肺的宣降。
(2)表现: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甚而痰中带血,声音 嘶哑,喘息胸痛等。
五、火(热)
(一)火的认识 ———— 旺于夏季,但不如暑有明显的 季节性;四季皆有。 实质:温度升高; 特征:炎上,升腾,水分易于蒸发,亢奋,躁动,燔灼; 产生:夏季阳盛之气所化,或 风、寒、暑、湿、燥诸邪 郁久化火(五气化火)。 火邪:火热成为致病因素时则为火热邪; 火热病:感受火热邪而发病则为火热病,临床表现以火热 的自然特征比拟。
( 1 )含义: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性属阳;伤人易见一 派阳热症状。 (2)表现:高热壮热,面赤,口渴,汗多,脉洪大。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1 )暑性升散:暑为阳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开泄多汗, 见大汗出。 (2)耗气伤津:汗多则易伤津: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 气随津伤则致气虚:见气短乏力,或昏仆,不醒人事, 冷汗淋漓,手足厥冷。
六、暑
(一)暑的认识
———— 暑,夏季主气。
时间:夏至——立秋; 实质:气温升高;
特征:炎热,气温较高,水分易于蒸发,干燥;
暑邪:暑成为致病因素时则为暑邪; 暑病:感受暑邪而发病则为暑病,临床表现以暑的自然特 征比拟。 伤暑 中暑
(二)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特征:寒冷,冰冻,凝结;
寒邪:寒成为致病因素时则为寒邪; 寒病:感受寒邪而发病则为寒病,临床表现以寒的自然特 征比拟。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 中寒——寒邪直中脏腑。
(二)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1)含义:寒为阴气盛之状,性清冷而为阴邪;阴盛易 伤阳气。
(2)表现:
2、湿性重浊
( 1 )重: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常见肢体沉重,头重如 裹等症。
湿犯肌表:周身困重、四肢困倦酸楚、头重如裹 湿犯关节:关节重浊、酸痛、肿胀、“湿痹”或“着痹”。
( 2 )浊:秽浊;指感受了湿邪,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具有秽 浊不洁的特点。 表现:各种秽浊之症:面垢、眵多、流浊涕、吐浓痰、 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 疹浸淫流水。苔腻、厚、腐,脉濡、滑。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其因有三,曰内,曰外,曰不内外。内则七情,外则六 淫,不内不外,乃背经常。”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 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 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 疰忤附着,畏压缢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推求 收集
症状
医生
淋雨(受寒) 甲: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清涕等 — — 风寒 乙: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咽痛,口渴,大小便
黄,大便干 ——风热
三、中医病因学的分类
《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 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 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 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 尽。”
(2)表现:水肿以下肢较明显,多见淋浊、带下、泄痢等 下部症状。
《内经》:“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四、燥 (一)燥的认识 —— 秋季主气;
实质:空气的湿度降低,气候干燥; 特征:干燥,枯萎,开裂,水分易于蒸发,物体表皮起皱 折、缩小; 燥邪:燥成为致病因素时则为燥邪; 外燥病:感受燥邪而发病则为外燥病,临床表现以燥的自 然特征比拟。
3、暑多挟湿
( 1 )含义:暑期炎热,常多雨水,热蒸湿动,每多兼挟; 且喜贪凉饮冷,致暑与湿挟。 (2)表现:发热,烦渴 + 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 不爽。
温、热、火、暑的区别
1 .暑邪:仅见于暑期气温的增高,有明显的季节性(夏 至——立秋),没有内暑 2.温、热、火: ①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②火、热之间,除了程度上的区别,还有部位上的不同,火 一般用于指局部的热甚,热多指全身性的。 ③火除了有病理性的火外,还有生理性的火,但没有生理性 的温、热、暑 少火——生理性的火(阳气)“少火生气” 壮火——病理性的火(亢盛之阳气)“壮火食气”
痛痹(寒痹):肢体关节以冷痛为主,疼痛较剧烈。
3、寒性收引
( 1 )含义:收缩牵引。寒邪入侵,易使气机收敛,皮肤、 肌腠、经脉收缩挛急。 (2)表现: 寒邪束表:腠理紧闭,无汗、鼻塞,恶寒发热(阳气闭郁 而发热)以冷为主,战栗,肤起粟粒,脉紧。 寒邪侵关节:肢体关节拘挛作痛,屈伸不利,冷厥不仁。 寒邪易入肝经:肝的经络挛缩,少腹拘挛,疝气疼痛。 咳、咳! 好冷 啊!
原因:
A、火邪伤人,其性燥动,急迫,使血液运行加速; B、火邪伤人,有燔灼之性,易使血络受伤,致使血液妄 行。
表现:各种出血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 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出血特点:出血来热势,血有明显的热感,血色鲜红,伴 有全身的热象。
5、火易致肿疡
( 1 )含义: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肉败血,易 为痈肿疮疡。 (2)表现:红、肿、热、痛,甚则脓血杂见。
温燥:初秋感燥邪及夏热余气,症状为风热轻证+ 燥证
凉燥:深秋感燥邪及近冬之寒气,症状为风寒轻 证+燥证
(二)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易伤津
( 1 )含义:燥邪为干涩之邪,感之易伤人体的津液,致机 体失于滋润濡养,见干燥枯涩之症。 ( 2 )表现: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或皲裂,毛 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