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 邵进
放宽视界:叙写“活着的过去”——从一课例看历史知识的理解和重构
5 ・ 9
石晓健 : 放宽视界 : 叙写“ 活着的过去”
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本课为例 , I 课 史知识的深度, 又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 程标准要求是 “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 l 奏折一:……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兼运洋布洋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 1 其物充积于厦口。 地商贩, 在厦运入各府销变。 棉, 内 皆 其
《 教学与管理 》
21 年 1 0 2 O月 1 日
放宽视 界 : 写“ 叙 活着的过去”
从一课 例看历史知识 的理解 和重构
◎江苏省吴 江市高级 中学 石 晓健 。
英 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其《 历史 的观念 》 书 I 一 思维 和体验 两个维度 出发 ,帮助学生把握正 确的历史 概 中称:历史的过去并不像是 自 “ 然的过去,它是一种活着 l , 厘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 念 发掘史实 、 史料 、 论的历 史 的过去 , 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 从一种 J 史价值 , 探寻理解历史的基本 思维方法 , 验情境再 现 在体
以更加豁然地引领学生来看待历史 的发展 ,坦然地 引入 。 么?‘ 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 的包含 着逸出 旧轨 的趋 向 ’ 指
学生从更宏观的层面理解历史事实的真实价值 ,淡然地 I 的又是什么?” 这样的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 l 世纪 9 引导避免只会用 “ 唯物史观”革命史 观” “ 单一地看 问题 。 l0 年代洋务经济 和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产 生的思想背景 , 6
今天理解历史 , 只能是通过历史记 载 、 文物资 料来还原 、: 意的是 , 历史论述 的运用必须要避免以论带史的错误倾向。
白大褂授予仪式
我院隆重举行2015级新生白大衣授予仪式暨医学院教学奖颁奖仪式2015年10月11日,南京大学医学院2015级新生白大衣授予仪式暨医学院教学奖颁奖仪式在基础医学教学楼五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参加仪式的嘉宾有南京大学潘毅副校长、王志林副校长,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尹三处长洪,教务处邵进处长,医学院刘志红院长以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领导老师们。
南京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韩晓冬主持本次仪式。
伴随着庄严校歌旋律的响起,新生们七个一组依次走向主席台,南京大学潘毅副校长、王志林副校长、医学院刘志红院长、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史兆荣院长、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韩光曙院长、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胡勤刚院长、南京大学医学院韩晓东书记分别亲切地与他们握手交谈并授予白大衣、听诊器,厅内气氛庄重而温馨,新生们兴奋而紧张。
潘毅在致辞中表达了对2015级新生衷心的祝贺,并提出了三点期望:坚守梦想,用勤奋成就出色的自我;加强修养,在道德实践的路上远行;爱院爱校,培养主人翁意识。
刘志红院长在致辞中,教育新生们要铭记作为一名医学生和将来的医生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增强对医生这一职业的认同感。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刘志红院长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医生,作为一名神圣的医生,既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还需要有丰满的人性。
医学之所以是医学,并不仅仅是减轻或者消除人类的病痛,更是在这一过程中涌动的医学人文情怀。
已成为著名骨科专家的校友代表朱泽章指出了医学院28年来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医学院正朝国际化发展,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跟小学弟学妹提出打好基础、注重创新、掌握好外语、培养情商的建议。
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09级老生代表张思盼则通过七年的医学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成为领导型临床学家和医学科学家的所需的素质与前进的方向,新生代表赵晶表达了成为一名医学生的激动并体会了作为医学生庄严的神圣感,她说出了作为一名医学院新生对医生这一职业的了解和对未来学习生活的畅想,并承诺必将在接下来的医学学习中努力求索。
南京大学:五大创新服务聚拢读者
南京大学:五大创新服务聚拢读者
邵波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网络》
【年(卷),期】2013(000)007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邵波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坚持以读者为本创新服务载体--重说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J], 姚淑慧;吕晓枫
2.开展读者满意度调查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南京大学图书馆2008年度读者满意度调查工作的卖践与思考 [J], 丁智阳
3.打造"以人为本"的阅读空间与创新服务——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图书馆为例 [J], 赵文芳
4.独立学院图书馆读者需求与图书采访模式研究--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为例 [J], 薛春燕
5.南京大学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为高层次读者读者服务的经验 [J], 陈薇;马鸿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京大学招生简介
国家基地班
排 名
高校
数 量
基地班名称
1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力 北京大学 18 学、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对外汉语、哲学、经济 学、生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核物理、基础药学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天 南京大学 13 文学、大理科实验班、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生命科 学与技术 浙江大学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 12 生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化学(工科)、力学(工科)、工 程制图 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
卓越的培养成绩
恢复高考制度后本科校友当选中科院院士的人数排名
名次 学校名称 院士人数
1
2 3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吉林大学
8
7 6
1994—201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培养学校排名
排名 1 2 校名 北京大学(含北大医学部)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浙江大学 总数 125 121 94 94
3
一流的师资水平
校本教材诞生记
校本教材诞生记
邵静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中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丰富的课程是我校的一大特色。
学校自创办之日起就非常重视课程建设,一直以来也都鼓励教师一展所长,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最近,学校准备开发一个以南京为主题系列的校本课程,要求每个教研组根据自己组的学科特色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邵静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江苏南京 21001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r——以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药用植物学实训指导》校本教材编写为例
2.技工院校一体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实践——以西门子PLC一体化校本教材为例
3.根植民俗文化开发校本教材——以西和县城关九年制校本教材为例
4.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发的点滴收获——以校本教材《西湖史话》为例
5.书法校本教材编写的几点做法——以初中阶段毛笔楷书校本教材编写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于信息网络与安全管理
数字人文技术应用于信息网络与安全管理近年来,数字人文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和应用潮流,数字技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文教育教学产生深刻变革。
数字人文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方法在传统人文研究中的应用,实现了更为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打开了学术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合力拓展学术研究进路作为新兴学术研究领域,数字人文被学界广泛关注,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均建立了以数字人文为关键词的专门研究组织,开展相关的数据服务和研究工作,贡献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
南京师范大学在2020年建立了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并于2022年7月联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数字史学研究中心成立了中国数智研究院暨联合虚拟教研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吴静表示,教研中心的成立,旨在推进两校教学研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构建长期稳定的数字人文研究共同体,双向推进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使数字人文这一新文科方向真正融入教学一线,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化改革和育人成效的显著提升。
计算、统计、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数字方法在实践中引入人文学科,如利用大数据进行文本处理和社会文化现象分析,在教育领域开展虚拟仿真和虚拟教学,诸多创新性尝试切实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推陈出新。
以历史学研究为例,数字技术进入历史学学科,发展出了数字史学。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晨认为,量化历史数据库能将大量的微观数据集合起来,在经过计算后呈现出各种特征和变化,这样既能在“描述的”和解释的”史学之外,增加“发现的”史学,又能在微观的史学和宏观的史观之间架起桥梁。
数字技术或数据库平台可以被看作微观数据的加速器或对撞机。
被组织起来的史料在量化运算的推动下加速运动,在各种数据的交叉和对撞过程中呈现出可被观察到的特征、趋势和规律等,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现象,实现理论突破和学术创新。
从研究方法上看,词频统计已成为基础性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
基于语言大数据进行社会文化分析,从较大规模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很多具体数据背后隐藏的人类文化思想或行为。
南京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南京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发表时间:2019-05-06 14:53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和根本,也是大学的本质属性。
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是衡量一流大学建设水平的最大标准。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南京大学植根深厚历史与价值基因,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着力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一、理念传承:打造立德树人“南大样本”立德树人是一代又一代南大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懈追求,也是百年南大治学理念和育人精神的生动体现。
紧扣“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南京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三合一”理论,强调要教学生做事、做人。
80 年代中期,学校确立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90 年代初进一步凝练出“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三个融为一体”人才培养理念。
进入21 世纪,学校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凝练形成“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理念,并启动“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与愿景:培养符合国家需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一大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这样的人才一定是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既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又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还应具有“平实、真诚、儒雅、担当”的“南大味道”。
以“问题导向,兴趣驱动,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为育人宗旨,学校结合国家社会需求、时代精神、办学定位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凝聚广大师生的最大共识,充分调动院系、教师和学生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助力南京大学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通识教育与青年成才_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实践与困境_陈雯
通识教育与青年成才: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实践与困境①陈 雯(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社会学教研部)何 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内容摘要:以培养青年人才健康心灵、独立人格和自由追求进而提升社会凝聚力与文化认同的通识教育应与高等教育体系相互嵌入融合已在政府与学界达成共识。
本文在回顾美国通识教育一百余年历史渊源和制度实践成长的基础上反思我国近二十年高等教育体制中通识教育的本土化与适应性问题与困境。
文章指出,在制度构建上,通识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超越传统与机械移植的双重谬误;在观念实践上,通识教育未能改变文理分科与学科分离的二元对立;在社会生活中,通识教育的实施深受专业设置影响,未能走出世俗社会功利取向与桎梏。
为此,必须通过回到不断改革优化体制的基本路径、通过减少课时数量、提升授课质量,才能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塑造作为社会主体的青年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青年成才美国经验中国实践与困境General Education and Building of the Youth: from AmericanSuccess to Practice and Difficulties of ChinaCHEN WEN & HE YU(Research Center of Education Sociology,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Sociology, Jiangsu Administration College) Abstract: It’s commonly recognized from government to academic field that generaleducation aims to build excellent youth of healthy spirit,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 free pursuit and further social cohes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aims to rethink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localization and adaptation of Chinese general education in recent twenty years upon American over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and practice. It points that, in the institution, the double mistakes of disregarding tradition and inflexibly transplant must reform. In the conception, the binary opposition between social sciences and natural sciences is quite serious. And in social life, general education hasn’t change functional and utilitarian orientation from education. So further reform of the instituyion, cutting down of relevant courses, improving quality of courses are need and will be helpful for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youth growth..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building of the youth; American success; practice and difficulties of China①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社会转型期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学科融合: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
学科融合: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作者:李万龙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0年第12期【摘要】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学科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20世纪中后期在科学研究领域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出现学科融合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首先表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随后许多高中在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了跨学科融合的探索,如STEAM、创客、基于主题的学习等。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学科融合主要表现为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学习。
【关键词】学科;学科融合;历史;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1-0007-04【作者简介】李万龙,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江苏常州,213003)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
一、学科及其发展演化根据现有文献,“学科”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儒学传序》中。
文中说:“自杨绾、郑余庆、郑覃等以大儒辅政,议优学科,先经谊,黜进士,后文辞,亦弗能克也。
”[1]这里的“学科”是指学问的科目门类。
这种科目门类与科举考试关系密切。
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言:“咸通(唐懿宗年号)中,进士皮日休进书两通:其一,请以《孟子》为学科。
” [2]245-246可见“学科”一词就是指科举考试的门類。
清代以后,“西学东渐”的风气日益浓重。
中国的官学体制和科举制度遭遇了西方教会学校以及改良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等多种势力的冲击,“学科”一词的内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中国近代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其《伦敦与巴黎日记》中提道:“又见示《东京开成学校一览》,凡分列三十九目,其中亦各有子目。
略记其学科:曰普通科,曰法学科,曰化学科,……,曰土木工学。
”[3]此时的“学科”除保留过去“科举考试的科目”这一意思外,又增加了“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和“学校教学的科目”两个义项。
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第2期2020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2Mar 2020[收稿日期]2019-09-28[基金项目]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文科“百层次”科研项目“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8-39)。
[作者简介]蔡芬(1991-),女,安徽安庆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姜月(1992-),女,安徽阜阳人,硕士,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心理学。
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蔡 芬1,姜 月2(1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2上海市中山小学,上海松江201600) [摘 要]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水准。
从博士生创新能力内涵、培养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测量评价等四个方面出发,对国内外关于博士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对于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仍然不是很清晰;以博士生为调查对象的大样本研究相对较少;影响因素从关注学术性环境和个体特征因素开始扩展到社会性环境因素,但仍忽略了博士生在学期间的动态发展变化等对其创新能力产生何等影响的复杂机制,测量评价指标则过于倚重客观的论文产出。
今后应进一步理清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注重探究过程性因素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丰富博士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评价与测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119-07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0 02 02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2017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报告:进无止境(2017)》指出,创新人才是全球化和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为例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第4期一、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转向无论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发展格局,还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引发的深刻变革,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教育教学的结构形态也在加快重塑,知识获取的方式、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深刻变革,课程及学习资源、学习场景正在被重新定义。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一所大学文化与价值体系的反映,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成效。
高校应主动回应时代需求,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长期以来,课程是大学最重要的事,但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课程建设一定程度上处于高校工作和高等教育研究的边缘[1]。
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引领下,国内一批一流大学以课程建设为轴心,自发地、大幅度地、实质性地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2]。
特别是对于一流大学而言,一套优质的课程体系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其课程应该更具研究性、个性化、通识性、跨学科性和国际化,更加体现未来引领性人才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
在国家宏观政策引领和高校内部改革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在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一是课程建设的理念,更加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课程建设的内容,注重反映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等;三是课程建设的方法,重视教学方法创新,注重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四是课程建设的运行机制,强调资源整合,将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学习模式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加强资源、技术与文化支撑,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为例施佳欢 蔡颖蔚 郑 昱摘 要: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南京大学经济学系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是一个有着优秀传承的教学单位,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刘志彪教授、范从来教授、沈坤荣教授、安同良教授等都曾担任过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注重经济学本科教育,开放、改革,与时俱进地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一、历史背景与南京大学经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必然推动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而经济学科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经济学拔尖人才,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加速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为中国经济学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中国经济学在国际经济学界学术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与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与高速发展相比,中国经济学的转型与现代化相对滞后,相应的,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也是相对滞后。
为此,南京大学经济学科坚持不懈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现代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具有国际视野现代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既是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现代经济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南京大学经济学科长期以来坚持不懈探索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结果。
南京大学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1999年至2005年),教育部详细检查、评审了我系教学水平,批准我系本科专业列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以基地建设为契机,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独特的优势。
在2003年的基地检查和评估中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并被教育部评定为“优秀基地”.2004年12月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奖”特等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二个阶段,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2006年至2008年),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大胆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本学科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CAP中国大学先修课简介201709
中国大学先修课(CAP)简介(2017年9月)一、AP课程AP是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中文一般译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高中开设的大学水平的课程。
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每年五月举行的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获得大学学分,并用于大学的申请。
在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若干著名大学和中学就注意到,应关注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解决大学与中学教育之间的断层问题,最终创建了AP课程。
经过60多年的发展,AP课程已涉及22个门类37个学科,课程体系多元且较为完备,有效促进了美国中学基础教育与大学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提升了美国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水平。
自开设以来,AP课程受到了社会、大学、中学、家长及学生等方面的认可,并逐渐在美国及其他国家迅速发展。
目前,在全美约25000所公私立高中里,已经有60%的高中开设了AP课程,全球参与AP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超过700万,我国也有一批中学开办国际部,吸引了大批中学生学习AP课程。
每年5月举行的AP课程考试,目前已在全球80个国家开设考点,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均设有AP考点。
包括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已有22个国家的3300余所大学承认AP学分,学生在入读这些大学时,可以将考试通过的AP学分折抵大学学分,减免大学课程。
二、CAP课程2011年3月,由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发起组建中国国内大学先修课(简称CAP)研究团队,开始对中国国内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013年6月14日,研究团队向教育部汇报了研究进展,得到了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的认可,批示“可以试点,小范围推进”。
2014年4月,由王殿军负责的《中国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式立项,成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之一。
课程研发工作于2014年3月正式启动。
“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一一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DOI: 10.16750/j.adge.2018.09.004“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一一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仇鹏飞吴俊卞清邹冬云摘要:“双一流”建设需要打造一流的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长期以来一直 处于弱化或边缘化的地位。
南京大学从2015年开始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以现 有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满足需求,对课程体系加以提升和完善,形成了“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的改革氛围,初步构建了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关键词:双一流;学术学位;硕士课程作者简介:仇鹏飞,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南京210093;吴俊,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南京210093;卞清,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 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南京210093;邹冬云,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科长,助理研究员,南京210093。
所究噠姑表及规夕拳柯劣成教f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 叶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人世界 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2017年9月,教育 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公布世界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 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正式实施推 进。
“双一流”指的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如果研 究生教育不是一流,不管是学科还是学校,都不能 称之为一流[1]。
因此,高校要实现“双一流,,建设 目标,必须要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研究生教育往往是重“两头”(招生 与学位)而轻“过程”(培养),较为普遍的情况是:研究生课程尤其是硕士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长远和系 统的规划,“重科研轻课程”现象较为严重。
【推荐】南京大学通识教育过去现在与未来PPT文档
• 通识课 • 新生研讨课 • 分层次通修课
• 学科平台课 • 专业核心课
52-66学分
46-55学分
设置开放选 修课程模块
• 新生导学课 • 专业选修课 • 跨院系选修课 • 创新创业课程 • 公共选修课
31-52学分
10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南京大学通识课七大单元
➢ 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 ➢ 中国 与民族文化 ➢ 世界 与世界文明 ➢ 价值观与思维方法
➢ 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 ➢ 文学艺术与美感 ➢ 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
目前,共有117门通识课, 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授 课教师基本为教授职称。
11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先生连续三年来南大 开设全校通识课“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
12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汇报提纲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悦读经典计划+精品通识课:通识教育质量追求
问题和思考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匡亚明学院 “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先行,成功试验
少年班
基础学科教 育学院
1985年 1989年 1998年 2006年
目前,共有117门通识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
S问ci题e数n三ce学:, 2通与93识,信1教6息1育5,评(2价00体1物)系理尚与未健天全文
化学与生物
学科交叉
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专业课、跨学科课程、就业创业类课程
“研读”模块——“经典研读课”、“经典研读MOOC”
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下同行评议在职称评聘中的运用——基于评价化学、生物、医药方向代表性成果的实例分析
2023年第5期(总第1423期)N o .5,2023S e r i a lN o .1423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H E I L O N G J I A N G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一、问题的提出教育部于2018年提出了“破五唯”方针,要求坚决克服高校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中存在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强调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不同成果类型,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的多元化分类评价机制。
如何在种种“不唯”中树立标准、在公平公正基础上慧眼识才?目前,国内高校主流的做法是通过推行“代表作制度”,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细分研究方向专家的同行评议作为专业人员“小同行”观点,结合学校层面学科组评审会评委集体得出的“大同行”意见,在师德师风考察通过的前提下,最终形成对申报人的评价结论和晋升意见。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知识学科边界由清晰趋向模糊,交叉创新成为科研成果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近年来化学化工、生命科学、医药合成等方向在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上存在很大程度的交互,而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将目光聚焦在这几门学科交叉融合出的新兴领域上,他们的代表性成果(以下简称“交叉成果”)往往在知识基础上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交叉融合创新的特点。
在近年的职称评聘中,对于交叉成果的评价,外审专家在定性和定量指标上的意见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而在“代表作制度”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同行评议难以形成一致的评价就不能为职称评聘在专业性上提供明确的结论,进而导致人才评价有失公允,新兴学科发展受限。
这些天我们一起经历的人和事
这些天我们一起经历的人和事——首届南京多闻论坛侧记2015年4月11日,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在费彝民楼4楼会议室召开了首届多闻论坛会议。
说起这个会,得溯源于11年前的某个深夜,一批年轻的访学者和香港城市大学媒体系李金铨教授聊天,想到他的办公室里面对墙上挂着“友多闻”三个墨笔书写的大字,于是一起定下了“多闻雅集”这个承载了无数期待与梦想的学术共同体名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多闻雅集”到“多闻论坛”,历经十年寒暑的苦练修行,切磋学艺,今年春天南京的多友聚会上,一时间真是人才济济、蔚为大观。
当然,古之成大事者,都是韬略、贤能兼备的大才子。
李老师的韬略贤能用不着多说,众多友们有目共睹,没有他十年前的顶层设计、十年来的劳碌奔波、组织张罗,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多闻雅集”乃至“多闻论坛”。
这次大会值得大写特写的倒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张红军、郑欣、王蕾、朱丽丽、王辰瑶等我这次初识的热心多友们。
短短的两日聚会中,难得有机会与李老师单独说上两句话,但他对我一说起来就是这些人的“迅速决策力与强大执行力”。
所谓“迅速决策力”,据李师言,是因为这次“多友论坛”起源于去年10月李师去南大,郑欣和张宁(南师大)陪李师去扬州游玩,李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扬州这座精巧雅致的城市,闲谈中叹到十月的扬州就如此迷人,如果真到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盛日该是如何一番情景啊!郑欣立刻回答,咱们三月份再来。
接下来“南大帮”显示出了他们的“强大执行力”。
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寻找资金、征集论文、联系多友,安排日程等等,一阵稀里哗啦,快刀斩乱麻般,四十余名多友就在“烟花三月”齐聚南京、扬州了。
作为与会者之一,鄙人虽然是第一次与南京的多友们打交道,但个人感觉他们非常团结,彼此之间配合默契,所以干起事来有条不紊,效率很高,连一些细节之处都体贴周到。
譬如我人还在上海,就有短信告知我到南大的路线,询问我到达的时间等等。
我非李师,没有他的声望地位,况且与南大多友并无交情,但在南大扬州两地除吃饭睡觉开会的每个时间、每个地点都有人陪伴指点,令我这个时间和方向感都极差的人心里踏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三制”第 一阶段
• 关注培养模 式 • 关注学生个 性化培养
悦读经典计划+精品通识课:通识课质量追求
继续丰富通识教育——“悦读经典计划”
第一、第二课堂融合
“研读”模块——“经典研读课”、“经典研读MOOC”
“导读”模块——导师、名家、校友/学长为本科生提供阅读
指导,60个“经典导读读书班”、系列读书讲座、读书沙龙等
学科建设 与本科教学 融通
通识教育与个性 化培养融通
各行各业 领军人才 拓宽基础
与强化实践 融通
继承和发扬我国专 业教育的经验
高质量课程建设 新生研讨课与通识 教育课共建互补
பைடு நூலகம்
通识教育 与个性化培养 融通
四个融通
完整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课、专业 课、跨学科课程、 就业创业类课程
9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按文、理两个大类招生。 低年级不分专业,优先通识教育和学科大类平台课
4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匡亚明学院“大理科”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学科专业课程
学科群模块课程
大理科平台课程 通识通修课程
5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匡亚明学院“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
世界历史与世界文明
价值观与思维方法
目前,共有117门通识课, 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授 课教师基本为教授职称。
12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先生连续三年来 南大开设全校通识课“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
13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思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的核心要素: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完善人的理 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 思维,最终促使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
问题与思考
问题二:优质资源跟不上
根据本科生对通识课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对授课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最为关注。 思考:引进名师资源、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全校首门通识教育MOOC“认识地球”上线
14
汇报提纲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悦读经典计划+精品通识课:通识教育质量追求
问题和思考
悦读经典计划+精品通识课:通识课质量追求
继续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三制”教改第二阶段(2013-2017) “三三制”第 二阶段 • 关注教学质 量 • 关注学生全 面发展
20
汇报提纲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悦读经典计划+精品通识课:通识教育质量追求
问题和思考
问题与思考
问题一:社会的价值追求趋于功利
陈 骏 校 长 感 言
怎样才能成才?我觉得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特别需要强调 “读书成才”,这是因为社会上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 享乐主义等不良之风正在侵蚀着校园风气,在大学校园里 “潜心读书”和“宁静致远”已变得不那么容易。
19
悦读经典计划+精品通识课:通识课质量追求
继续打造精品通识课
《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质量保障方案》 学科系列精品通识课(环境学、文创系列) 继续引进海内外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程 教师培训、打造优质通识课教师队伍 继续打造精品通识“慕课”(多门通识MOOC省内 高校认学分) 教学方式变革(翻转课堂)
“三三制”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
实施以学生为本的个
性化培养,促进人人 成才
专业分流机制:依照
专业准入准出标准, 实现基于学生意向的 专业分流
多元培养分流机制:
自主构建课程模块
10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三三制”教改下的通识通修课程模块
建设通识通 修课程模块
• 通识课 • 新生研讨课 • 分层次通修课
南京大学 邵进 2015年11月15日
汇报提纲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悦读经典计划+精品通识课:通识教育质量追求
问题和思考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匡亚明学院 “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先行,成功试验
少年班
1985年 1989年 基础学科教 学强化部
52-66学分
重构学科专 业课程模块
• 学科平台课 • 专业核心课
46-55学分
设置开放选 修课程模块
• 新生导学课 • 专业选修课 • 跨院系选修课 • 创新创业课程 • 公共选修课 31-52学分
11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南京大学通识课七大单元
科技进步与生命探索
中国历史与民族文化 经济发展与社会脉动 文学艺术与美感 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
Other Schools Go First 对南京大学的精英教育充 分肯定!
7
汇报提纲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悦读经典计划+精品通识课:通识教育质量追求
问题和思考
“三三制”教改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学会学习 与学会做人 融通
完善学生导学体系建设
优质课程建设:确保通识课程整体质量,才能从根本
上消除学生选课的“功利”心态。
24
敬 请 指 正
25
资深导师团队: 60位“悦读计划导师”, 60 个导读班, 60 位助
教,每本经典由一位导师牵头负责组织“经典导读班”
15级新生,毕业前需选修至少6个导读班(每个单元至少一个) ,通过导师考核,才能获得2个必修学分。
18
悦读经典计划+精品通识课:通识课质量追求
悦读经典计划
导读班目标: 激发阅读兴趣、 教授正确读书 方法、培养阅 读习惯; 导读班形式: 线上导读与线 下读书活动相 结合
目前我校通识课授课教师以教授为主,未来要注重对老师通识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培训 邀请、聘请国内外名师、大家为本科生开设通识课 教师激励机制 聘请60位“悦读经典计划导师”,吸引名师群给与本科生指导。
23
问题与思考
问题三: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健全 评教体系 评学体系
建立更加契合通识教育目标的教学评估机制。
基础学科教 育学院
1998年 2006年 匡亚明学院
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南京大 学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更名为匡亚明学院。
3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匡亚明学院“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
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宽厚 学科基础、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模式: 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 一级学科分流方向,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途径:宽口径、厚基础、近前沿、国际化
理科强化班
大类招生
学科群打基础
数学与信息
物理与天文
化学与生物
学科交叉
数 学
计 算 机 科 学
物 理 学
天 文 学
化 学
生 命 科 学
生 物 物 理
生 物 化 学
一级学 科分流
6
“大文大理”模式开启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之路
Science, 293, 1615, (2001) 讨论本科生教育的专刊中评述 中国的精英教育文章:
“悦读”模块——“悦读书社”学生社团 、读书节、师生共
同开展主题活动,营造校园读书氛围
悦读经典计划:阅读能力和习惯培养是南京大学通识教 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7
悦读经典计划+精品通识课:通识课质量追求
悦读经典计划
六大知识单元: “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明”、“哲学与 宗教”、“经济与社会”、“自然与生命”、“全球化与领导 力” 基本经典书目:60本(每单元10本经典) 重要阅读导引:《南大读本》(上、下)